伤寒论桂枝汤举例

伤寒论桂枝汤举例
伤寒论桂枝汤举例

《伤寒论》桂枝汤类临床之运用

一· 桂枝汤

二· 桂枝加桂汤

三· 桂枝加附子汤

四· 桂枝加葛根汤

· 桂枝汤:

方组:桂枝6、勺药6、生姜6、大枣6、甘草3

用法:上五味,以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分三回温服,服后既饮热粥一杯,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漐漐似汗则佳。

释解;伤寒论以“桂枝汤”始,金匱要略以“括搂桂枝汤”始,盖“桂枝汤”为众方之嚆矢。本方以桂枝为主药,桂枝、生姜均为兴奋及健胃药,能使血行旺盛,诸脏器肌能亢进,产生温暖感,而去恶风、恶寒;勺药、甘草不仅调整桂枝、生姜之作用,而使血运匀整,且有缓和身体组织异常紧张而拘挛之功,甘草与大枣缓和疼痛,姜、枣又兼矫味药,并有调和营卫、滋养强壮的意味。本方为有衰弱倾向,肌表疏松,易感冒之体质的主方。

运用:

伤寒论云:太阳中风,脉阳浮阴弱,恶风、恶寒、发热、鼻鸣、干呕者。

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

又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又云: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本方。

又云:太阳病,外症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本方。

又云: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本方。

又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不愈者,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本方。

又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反赤者,与“乘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本方。

又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本方。

又云: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本方,,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又云:阳明病,脉迟,汉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本方。

又云: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瘧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乘气汤”,发汗宜本方。

又云: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本方。

又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本方。又云:吐利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当清息和解其外,宜本小和之,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本方以发汗。

金匱云:产后中风,继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点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在耳,可与“阳旦汤”(阳旦汤既桂枝汤方)。

桂枝汤之运用,不论病的时期早晚,或证之在表、在里,祗以头痛发热,恶风恶寒,脉浮弱,自汗出,或身疼痛者,为目标也。

运用范围:感冒、伤寒、神经痛、虚弱体质、产后病、结核、腺病质、下痢、胃肠病、偻麻质斯、神经衰弱、偏头痛、阳萎、遗精等而有上记证状者。

诸家治验:1?痢疾初起,脉浮而有表证者。

2?上冲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着。

3?下利数年,不能进食,形体赢瘦,肌肤甲错,不能起卧者。

4?恶寒、鼻鸣、干呕者,外邪之侯也,本方主之,脉浮弱或浮数,而恶寒者,证虽不具,亦用此方。又汗吐下后,仍发热,汗出而身疼痛者,此方犹可用,若脉浮紧而疼痛者,非本方所治也。二·桂枝加桂汤:

方组:桂枝9、勺药6、生姜6、大枣6、甘草3

用法:上五味,以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释解:“桂枝汤”中加重桂枝之量。以桂枝主治上冲,用于桂枝汤证之上冲剧甚者,所谓上冲乃腹部自觉证之一种,觉有气从小腹上冲心胸之状,古称“奔豚”者是也。

运用:

伤寒论云: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运用范围:神经衰弱、感冒、妇人更年期之“逆上感”(旧称肝阳)。

诸家治验:

一?“奔豚”主剂虽多,特“桂枝加桂汤”为最可也,又灸后有发大热不止,是火邪也,今谓“炷热”,又称“灼热”,殆亦久疗法后之副作用也,此方主之。

二?生平头痛,有时发热,苦之,一二日或四五日,其甚者,亦当常服之,能免其患。

三· 桂枝加附子汤:

方组:桂枝6、大枣6、生姜6、甘草3、附子1?5

用法:“桂枝汤”方中加附子。以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释解:“桂枝汤”方中加附子。以“桂枝汤”之畅血运,附子之振奋代谢机能,以恢复细胞之沉衰。用于桂枝汤证寒漏太多,恶风寒甚,而四肢挛痛、拘急者。

运用: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本方主之。按:此治桂枝汤证而恶寒甚,或肢节微痛者。

运用范围:贫血体质,老人衰弱、产妇人等汗出过多,而有失水倾向者,神经痛、偻麻质量斯、足腓肠肌痉挛等。

诸家治验:一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澀,足挛曲而不伸,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勺药甘草汤”,足便得伸。

橘泉按:此既汗漏过多而呈失水倾向者,故小便必少,而腓肠肌挛缩也。

四?桂枝加葛根汤

方组:桂枝6、生姜6、芍药6、大枣6、葛根6、甘草3

用法:上六味,以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热粥。

释解::“桂枝汤”加葛根,以葛根主治项背强急,,故治桂枝汤证而兼项背强者。

运用范围:

伤寒论云: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反汗出恶风者,本方主之。

平时肩凝者,感冒而头痛,项背、肩胛拘挛痛者用之。

运用范围:感冒,肩凝、偻麻质斯、项背部神经痛、痢疾初起、麻疹、猩红热。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 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xx 功效与作用 xx 的配方: 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xx xx 分类: 解表剂-xx 表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 枚)、甘草二钱(炙,6 克) 方歌: 药枝枣xx(方剂速记法) 想象: 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 伤寒论》xx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xx 方歌: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伤寒论》中桂枝类方的方义

《伤寒论》中桂枝类方的方义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桂枝汤概说 桂枝汤方是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所组成。论其性味,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微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 论其组织,桂枝汤是由两队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二、桂枝汤证的本征 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说:“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

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体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也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桂枝汤的兼证 桂枝汤证的兼症,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症 太阳的经腧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腧之邪。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 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一者无汗,有表实与表虚之别。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项部不适者用之亦验。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芪、姜黄、秦艽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二)兼喘症 凡有宿喘之人,多有肺气不足,新感风寒,可以用桂枝加朴杏汤主治,《伤寒论》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但应明确,本方用于喘家,应有表虚证悉具,如系表实兼喘似无效益。

中药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散寒解表 治疗因受冷引起的风寒感冒,流涕咳嗽等病有很好的作用。 温通经脉 还可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肩周炎风湿类风湿等病。 通阳化气 也可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气滞血凝,脘腹冷痛,血寒经闭等症。 风寒表证 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症。 护肝醒酒 桂枝对酒精性肝硬化,减少酒精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害,也有一定作用。还能抑制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抗菌消炎 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毫克/毫升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桂枝的常用功能: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

《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浅谈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浅谈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摘要: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113方,其中运用桂枝的方剂多达42处,可见仲景对桂枝应用的灵活。研究其各个方剂中桂枝的应用方法,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上更好的灵活运用桂枝。现将其应用总结为以下十个方面:解肌发表、温经活血、温通心阳、温中健脾、温阳化饮、散寒止痛、化气行水、平冲降逆、利咽散痹、安蛔止痛。 关键字:伤寒论桂枝应用解肌发表温经活血温通心阳温中健脾温阳化饮散寒止痛化气行水平冲降逆利咽散痹安蛔止痛 桂枝,药用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为发汗解表,温经通阳。《本经》曰:“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经疏证》曰:“和营、通阳、下气、利水、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医方之祖张仲景在其《伤寒论》113方中,运用桂枝的方剂达40余处,体现了“外证用之解肌和营卫,内证用之化气和阴阳。”仲景对桂枝的治证、配伍、用法有独到之处。现将其在《伤寒论》中桂枝的应用做一粗浅总结。 1、解肌发表 太阳病表虚营弱卫强或营卫俱弱,导致营卫不和,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方用桂枝汤。桂枝与白芍敛散同用,相辅相成,解表中寓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复配姜、草、枣,安内攘外,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效。 太阳表实无汗而喘,常与麻黄相伍,发汗解表,方用麻黄汤。太阳病项背强,寒束表闭,气不运津,津不养经者,多与麻黄,葛根相配,发汗解肌,运津养经,方用葛根汤。 风邪袭表,汗出损伤营阴,经失所养者,则与葛根配伍,解肌升津养经,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表寒内热,无汗恶寒而烦者,与麻黄、石膏相配,表里双解,方用大青龙汤。 少阳兼太阳表证者,与柴胡配,用太少双解,方用柴胡桂枝汤。 太阳过汗,气阴两伤,身痛者,配人参,无形生有形,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本草纲目》言“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本草求真》谓“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故解肌发表,是桂枝的第一大用法。 2、温经活血 太阳表证不解,邪热随经入腑,深达下焦与血搏结而成膀胱蓄血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与大黄、桃仁配伍,宣阳行气,通经活血,如桃核承气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属心阳两虚,实有瘀血留滞,方用炙甘草汤。其中,桂枝与炙甘草、生地等药配伍,通阳活血,滋阴复脉。 厥阴病血虚寒凝,手足厥寒,脉细欲厥者,方用当归四逆汤,桂枝与当归、细辛等药配伍。温经通脉活血。 3、温通心阳 心阳虚损者,《伤寒论》中多以桂枝与甘草配用,不欲酸收,不欲苦泄,辛甘合化,甘温相得,温通心阳,心阳复则气血和。如太阳过汗,汗乃心液,汗多则心阳随汗液外泄,而致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者,方用桂枝甘草汤。药仅二味,配伍得法,被后世推崇为温通心阳之祖方。 心阳虚烦躁者,方如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虚惊狂者,方如桂枝去芍药加蜀。 漆龙牡救逆汤,桂枝可温通心阳,心肺同居胸中,则胸阳虚损,外邪内陷者,仍可用桂枝与甘草、附子等药配伍,以温通胸阳,方用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4、温中健脾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地所有条文及解析汇报

干货!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 【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桂枝汤举例

《伤寒论》桂枝汤类临床之运用 一· 桂枝汤 二· 桂枝加桂汤 三· 桂枝加附子汤 四· 桂枝加葛根汤 · 桂枝汤: 方组:桂枝6、勺药6、生姜6、大枣6、甘草3 用法:上五味,以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分三回温服,服后既饮热粥一杯,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漐漐似汗则佳。 释解;伤寒论以“桂枝汤”始,金匱要略以“括搂桂枝汤”始,盖“桂枝汤”为众方之嚆矢。本方以桂枝为主药,桂枝、生姜均为兴奋及健胃药,能使血行旺盛,诸脏器肌能亢进,产生温暖感,而去恶风、恶寒;勺药、甘草不仅调整桂枝、生姜之作用,而使血运匀整,且有缓和身体组织异常紧张而拘挛之功,甘草与大枣缓和疼痛,姜、枣又兼矫味药,并有调和营卫、滋养强壮的意味。本方为有衰弱倾向,肌表疏松,易感冒之体质的主方。 运用: 伤寒论云:太阳中风,脉阳浮阴弱,恶风、恶寒、发热、鼻鸣、干呕者。 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 又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又云: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本方。 又云:太阳病,外症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本方。 又云: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本方。 又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不愈者,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本方。 又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反赤者,与“乘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本方。 又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本方。 又云: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本方,,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又云:阳明病,脉迟,汉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本方。 又云: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瘧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乘气汤”,发汗宜本方。 又云: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本方。 又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本方。又云:吐利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当清息和解其外,宜本小和之,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本方以发汗。 金匱云:产后中风,继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点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在耳,可与“阳旦汤”(阳旦汤既桂枝汤方)。 桂枝汤之运用,不论病的时期早晚,或证之在表、在里,祗以头痛发热,恶风恶寒,脉浮弱,自汗出,或身疼痛者,为目标也。 运用范围:感冒、伤寒、神经痛、虚弱体质、产后病、结核、腺病质、下痢、胃肠病、偻麻质斯、神经衰弱、偏头痛、阳萎、遗精等而有上记证状者。 诸家治验:1?痢疾初起,脉浮而有表证者。 2?上冲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着。

桂枝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桂枝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下面为大家介绍的中药知识是: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桂枝的功效 1、解热。桂皮醛能解热,能使皮肤血管扩张,调整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有利于散热和发汗,这种作用也就是所谓温经通络,透发热气。但是,桂枝的解热和发汗作用是很缓和的,所以,中医的经验认为:桂枝要配其它解表药才能发汗,而配收敛药又能止汗。 2、镇痛。作用于大脑感觉中枢,提高疼痛阈而收痛效果。在治疗因头部管痉挛而引起的头痛时,可能使血管舒张而缓解头痛;还能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缓解腹痛。 3、健胃。能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帮助消化。 4、抗菌。体外实验桂枝乙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显著的抗菌作用。 5、抗病毒菌。体外试验桂枝煎剂对流感病毒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6、抗真菌。体外试验队革兰氏黄色癣菌等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桂枝的作用 1、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与麻黄比较,桂枝的发汗作用较和缓,往往要加生姜配伍,并在服药后喝热粥,才能助其发汗,方如桂

枝汤。特别适宜于平素体质虚弱而新患感冒的患者。 2、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尤其肩臂肢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取其有温经止痛作用。对于平素体质虚弱又因对外感风寒而引起的痹痛,更为合适,有时单用桂枝汤就能收效;风寒较重的,多余麻黄、附子等配用,方入桂枝附子汤。 3、用于治疗水湿停留所致的水肿、痰饮(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时间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物积存)。传统经验认为:桂枝通能阳利水(或化气行水),故能治疗上述的水肿、痰饮、从现代医学观点看,“阳”和“气”都是代表功能的意思。通阳利水货行气化水实际上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加强发汗和利尿的作用,从而减轻局部体液的郁积,桂枝是具有着一作用的。但往往要配合利水、化湿的药物,如茯苓、白术等,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方入苓桂术甘汤。 桂枝的禁忌 由于桂枝能旺盛血行,属于温热药物,所以,在风温等热性传染病时,有高热、脉洪大而汗不出者,不宜用桂枝,如果错用了,即使只用上0.6~0.9g,也会引起鼻出血。至于原来已有口舌干燥、吐血、咯血等所谓内火的患者,更不宜用桂枝。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 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各三分一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麻黄炙甘草各一两 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发汗轻剂,表郁轻证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 性味功效
味辛、甘,性温。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传统应用
主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寒湿痹证,肢节酸痛;胸痹痰饮;腹 中寒痛,闭经痛经;小便不利等病症。 传统方剂
①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治疗 外感风寒,发热、恶风等症。
②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麻黄、 附子、防风、白术、生姜、甘草,治疗历节、肢节疼痛;
.

.
③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 治疗痛经。
在治疗痰饮病的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中,治疗腹痛的小建中汤中, 治疗四肢厥冷青紫的当归四逆汤中,治疗虚劳不足脉结、心悸的炙甘 草汤中,桂枝也都是主要药物。
主要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类桂皮醛等成分。 1、含挥发油 0.2%~l.o%,其中主要是桂皮醛,占 70%~80%。 2、尚含反式桂皮酸、香豆精、β-谷甾醇、原儿茶酸、硫酸钾结晶、
长链脂肪酸等成分。
药理作用 (一)解热 水煎剂及其桂皮醛对发热兔有降温解热功效,麻黄和桂枝同用对
大鼠足跖汗腺有兴奋作用而能发汗。 (二)抗菌、抗病毒 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 68―1 株和埃可
(ECH011)病毒有抑制作用。 (三)祛痰止咳
.

.
桂枝挥发油吸收后,经肺排泄,能稀释痰液,容易咳出,起到止 咳、化痰的功效。
(四)抗炎、抗过敏 有抑制炎性肿胀的功效,与芍药有协同作用。对呼吸道炎症有抑 制作用。 桂枝浸膏对肾病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的效果,认 为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因而五苓散对过敏性肾炎,柴胡桂枝汤对过 敏性皮炎和荨麻疹,均有较好疗效。 另有报道,桂皮醛有组胺释放作用,能引起皮疹。 (五)芳香健胃 桂枝和桂皮醛能促进胃肠蠕动,能排除腹中胀气。 桂皮酸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 (六)扩张血管 有扩张毛细血管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微小血管和冠状血管血流 量;扩张肾血管而能利尿;增加子宫血流而有通经作用。 此外,桂皮醛尚有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冬天受寒冷后普通感冒的轻症,怕风、畏冷、鼻塞流涕。
.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桂枝的药理作用 1.扩张血管、促进发汗,有效成分为桂皮油。调节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加强麻黄发汗作用。 2.解热、镇痛,有效成分为桂皮醛、桂皮酸钠。使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增加、促进发汗;提高痛阈值。 3.镇静、抗惊厥,有效成分为桂皮醛。增加巴比妥类药作用,

对抗苯丙胺作用,抗士的宁作用;减少烟碱致惊厥,抑制听源性惊厥。 桂枝还有助心阳和温化水饮的效能。常配茯苓、猪苓、白术、泽泻、苏子、桑皮、炙甘草,治疗水饮凌心的心悸、怔忡、浮肿等;配瓜蒌、薤白、红花、五灵脂,治疗心阳不振而致的胸痹心痛。近些年来,根据这些经验,常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但要注意辨证论治,不可用于有热证的病例。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故又为上肢病的引经药。 可见,桂枝的功效和作用是广泛的,大家可以在生活中适当使用,可以有助于一些疾病的护理。 服用桂枝的注意事项在服用桂枝的期间,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熬夜。 2、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 4、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会合理减压。 中草药桂枝可以抗癌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辛、甘、温,具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的功效。桂皮醛有抗肿瘤活性。体外筛选桂枝对肿瘤细胞有抑制效果,此外,桂枝还有利尿、抗菌、抗病毒、解热和抗超敏反应等作用。 1.原发性肝癌。桂枝、柴胡、肉桂、炮姜、附子、白术、茯苓、滑石、急性子、牵牛子、槟榔各15g,良姜、陈皮、青皮、延胡索各10g,茵陈、熟地黄各30g,砂仁5g,斑蝥10个。水煎服,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此编歌括是刘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之精华"他把《伤寒论》方用歌括形式,分门别类!综合归纳,融为一冶,启迪后学"为我们研究!学习!背诵《伤寒论》经典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80年代跟随刘老学习《伤寒论》时,亲耳聆听恩师教诲,深受其传,现将此编献与诸同道,若能对今天研《伤寒论》有一点帮助,使刘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泽被后世,足矣"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桂枝家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桂枝 药材名称: 桂枝 拼音名称: GUIZHI 别名: 桂枝 科属: 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产地: 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为人工纯林。 性味: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中成药: 共有309种中成药使用桂枝:乳酸依沙吖啶贴桂龙益肾通络口服液壮骨追风酒寄生追风液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云香精祛伤消肿酊黄芪健胃膏阳和解凝膏炙甘草合剂等。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表虚 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 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 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 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入脾阳 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多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 用法用量: 煎服,3~9G。 注意事项: 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采收加工: 肉桂定植2年后,采折嫩枝,去叶,晒干。或取肉桂树砍伐后多余的萌蘖从 齐地面处剪断或取修枝、间伐的枝条,晒干。 炮制工艺: 除去杂质,稍泡,洗净,润透,切薄片,晾干。

桂枝芍药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芍药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芍药汤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方剂,它的药用价值很高,而且还能治疗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桂枝芍药汤的功效有哪些吗?吃桂枝芍药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想知道的话那就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处方】 桂心15克白芍药90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太阴伤风,自汗,咽干,胸腹满,自利,不渴,四肢倦怠,手足自温,其脉弦大而缓者。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 【处方】 桂枝陈皮甘草生姜白芍药 【功能主治】 治寒气腹痛。面黄唇白,手足多冷,恶寒不热,二便清利,腹中绵绵作痛,脉左关弦紧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症因脉治》卷四 【处方】 桂枝3钱,黄耆1两,知母1两,石膏1两,芍药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疟疾。太阳、阳明合病,阳盛阴虚,内实外虚,寒热大作,不论先后。 【用法用量】 每服5-7钱至半两,水1盏半至1盏煎,温服清,迎发而服之。 【摘录】 《保命集》卷中 【处方】 桂枝、白芍药、防风、黄耆(炙)、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锉细。 【功能主治】 补脾胃。主脾胃虚弱,痘子初出,他处俱起而手足起迟,他处俱收而手足不收者。 【用法用量】 加大枣2枚,水1盏半,煎7分,去滓温服。

【摘录】 《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处方】 桂1两,芍药半两,炙甘草半两。 【功能主治】 太阴伤寒,主脉沉,客脉紧,沉紧相合,绕脐痛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两,加生姜、大枣煎服。 【摘录】 《云岐子脉诀》 【处方】 桂枝1钱半,芍药1钱半,当归3钱,生姜2片,葱头3枚。 【功能主治】 妊娠营血不足,寒袭经中,身疼无汗,发热恶寒,脉浮弱者。【摘录】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 性味功效 味辛、甘,性温。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传统应用 主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寒湿痹证,肢节酸痛;胸痹痰饮;腹 中寒痛,闭经痛经;小便不利等病症。 传统方剂 ①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治疗 外感风寒,发热、恶风等症。 ②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麻黄、 附子、防风、白术、生姜、甘草,治疗历节、肢节疼痛;

③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 治疗痛经。 在治疗痰饮病的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中,治疗腹痛的小建中汤中, 治疗四肢厥冷青紫的当归四逆汤中,治疗虚劳不足脉结、心悸的炙甘 草汤中,桂枝也都是主要药物。 主要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类桂皮醛等成分。 1、含挥发油 0.2%~l.o%,其中主要是桂皮醛,占 70%~80%。 2、尚含反式桂皮酸、香豆精、β-谷甾醇、原儿茶酸、硫酸钾结晶、 长链脂肪酸等成分。 药理作用 (一)解热 水煎剂及其桂皮醛对发热兔有降温解热功效,麻黄和桂枝同用对 大鼠足跖汗腺有兴奋作用而能发汗。 (二)抗菌、抗病毒 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 68―1 株和埃可 (ECH011)病毒有抑制作用。 (三)祛痰止咳

桂枝挥发油吸收后,经肺排泄,能稀释痰液,容易咳出,起到止 咳、化痰的功效。 (四)抗炎、抗过敏 有抑制炎性肿胀的功效,与芍药有协同作用。对呼吸道炎症有抑 制作用。 桂枝浸膏对肾病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的效果,认 为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因而五苓散对过敏性肾炎,柴胡桂枝汤对过 敏性皮炎和荨麻疹,均有较好疗效。 另有报道,桂皮醛有组胺释放作用,能引起皮疹。 (五)芳香健胃 桂枝和桂皮醛能促进胃肠蠕动,能排除腹中胀气。 桂皮酸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 (六)扩张血管 有扩张毛细血管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微小血管和冠状血管血流 量;扩张肾血管而能利尿;增加子宫血流而有通经作用。 此外,桂皮醛尚有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冬天受寒冷后普通感冒的轻症,怕风、畏冷、鼻塞流涕。

桂枝的第二个功效温通经脉

桂枝的第二个功效温通经脉,也可以把它写成温经散寒,温经散寒或温经通脉,是一个意思,它都是对经脉受寒的一些病证的治疗,对这个概括出来的一种作用。对桂枝而言,这个温通经脉的功效或者说温经散寒的功效,在临床上的主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用于寒凝血瘀证,寒邪凝滞在血脉当中,在《内经》里面就谈到了血液的一个特征呢,就是遇寒则凝。血脉受寒了最容易凝结而成为瘀血,所以寒凝血瘀是瘀血证当中很常见的一种情况。桂枝本身不是活血化瘀药,但是它有助于消散血脉当中的寒邪,使血脉流畅,所以它常常配伍活血化瘀药,治疗寒凝血瘀引起的月经失调、痛经或者说癥瘕甚至于跌打损伤,很多瘀血证,如果是属于寒证,桂枝配伍活血化瘀的药。大家就是说清楚这一点,它本身没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一般不这样认为。而认为它主要是驱逐了血脉当中的寒邪,有助于增强活血化瘀药的活血化瘀效果,所以常常和活血化瘀药组成复方。这个今后大家在方剂里面这种情况比较多,为什么很多治瘀血证的方当中加桂枝呢?它又不是活血化瘀药?那主要就是取其在这个地方温通血脉(的作用)。另外就是用于风寒痹证,这个痹证我们后面要讲,就是风寒湿邪凝滞在了人体的关节、经络这些部位。桂枝本身也不是祛风湿药,但是它和祛风湿药同用,也是认为它能够增强祛风湿的效果,所以在治疗风寒痹证的很多方当中也有桂枝。这个功效和它的主治容易理解记忆。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它这个温经通脉又叫温经散寒,它的主治或者说它的应用是两个方面,瘀血证和寒痹证。但它本身不是活血化瘀药,也不是祛风湿药,所以治疗这两个病证,要分别和活血化瘀以及祛风湿的药同用,就注意这样一点。第三个功效温助阳气,温助阳气的这个功效,在很多的中药学上把它叫做温阳化气。这两种表述方法,其实它的内涵宽窄不一样,温助阳气内涵比较宽,温阳化气,它的内涵比较局限,所指比较狭窄。这两者比较起来,应该说温助阳气要更为准确一些,因为桂枝它本身就可以称为一个温阳药,或者助阳药,也可以。我们书上的温助阳气就是一个不典型的温养阳气,主要是因为桂枝的作用比较温和,比较微弱,是相对于它的干皮就是以后要学的肉桂,肉桂就是一个补阳的药,能够温补阳气。它的温补阳气的作用不如它的干皮,要微弱一些。所以在文字上就加以区别,它仅仅是一个温助,不是温养、不是温补。不典型的温补阳气,温养阳气,称为温助阳气。但是阳气虚在人体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当然我们在脏腑辨证里面,与阳气虚衰有关的脏腑主要是肾,肾阳为阳气的根本,元阳之所在。另外有心阳、脾阳亏虚、虚损的病证。尽管桂枝不典型,但是对于各种阳虚证,它都可以在相应的治疗方当中使用。比如说治疗肾阳虚的,当然肾阳虚有很多病理变化,这个我们在讲补阳药的时候再讲,因为肾阳本身就有很多生理功能,肾阳虚了,这些相应的生理功能可能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说肾能够主生殖,肾能主生长发育,肾能主骨,肾能主水,等等,那么这样,阳气虚了这些生理功能可能都会降低,都会表现出不同的阳虚证,肾阳虚证。尽管桂枝的温阳作用不如肉桂,但是对于各种肾阳虚证桂枝是可以用的,和我们以后要学的补阳的药(同用),比如说今后大家学《金匮》的肾气丸,那本身也用桂枝,在药名里面,所以一般的肾阳虚证都能用。心阳虚引起了心脉瘀阻或者胸痹疼痛、心悸这样一些(病证),桂枝也是能用的,就包括张仲景也在使用。另外脾阳虚,脾阳虚脘腹冷痛,大便溏泻,食欲减少,消化不良等等,桂枝也能温助脾阳。所以凡是人体阳气亏虚的所有病证,其实桂枝都能使用。所以我们书上在应用(三),就谈的是用于阳虚证,这个阳虚证是泛指。所以在下面我们就明确的提出了,本品甘温可助心肾脾之阳气,其温煦之力较肉桂缓和,但仍常用于以上三脏的阳虚证。下面就举了心阳虚怎么怎么样,可以怎样配伍,这些具体的大家用不着记,只是记它对心脾肾的阳虚证原则上都是可以用,这一点和肉桂只有强弱之分,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就是我们把它称为温助阳气的理由。如果把它(这个)功效改为温阳化气,好像就局限在肾与膀胱虚寒,膀胱的气化不行而引起了痰饮、水肿或者《伤寒论》上的蓄水证。所以有的中药书上桂枝温阳化气,它的主治就是痰饮、蓄水或者水肿。那就把桂枝的温阳作用局限了。造成这个的原因就是在表述的时候它就是以张仲景的五苓散为核心,或者以《金匮要略》的苓桂术甘汤为核心,就以这两个方把桂枝的作用给局限在这里。其实从古到今它应用包括了温阳化气,肾与膀胱虚寒气化不行引起的水肿、痰饮或者说《伤寒》的蓄水证。它有阳气亏虚,其实桂枝完全可以用。它就是在阳虚诸证里面的一些特殊的例子。所以这两种表述方法现在在我们用的教材上都有。所以同学自己可以来判断,你愿意怎么记都可以,你认为是温阳化气,它主要是用于痰饮、水肿未尝不可,它本身就有这个作用,也能治疗;那么你要认为它温助阳气,可以用于各种阳虚证。肯定还是有一个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