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中政治 第六讲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人 认识世界
实践 自然界
类
客观世界
活
人类社会
动 改造世界
主 认观 识世界
实践其实就是人们去改造自
然和社会的物质性的活动。
ppt课件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区别于其他动物
的本能活动)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物质性活动。
ppt课件
[考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
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
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
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A)
ppt课件
我国通过制定“十一五”规划来指导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 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ppt课件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①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 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变革社会的实践
ppt课件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考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点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 性、具体性、条件性; 考点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求索真理的历程内容分析教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提纲(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概念。
(2)真理与谬误。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具体的。
(2)真理是有条件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主体的限制。
●认识客体的限制。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
●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不断发展。
(3)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在发展。
●真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超越自身。
二、结构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本课的逻辑结构第五课讲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这一课紧接着就要分析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第六课的内容设计为两个框。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理解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来。
本框分为两个目。
(1)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
(2)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本框设计了三个目。
(1)第一目,真理是客观的。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真理的定义──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第二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政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万平米,座席数:91000个 万平米,座席数:91000个)
材料分别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哪些特性? 材料分别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哪些特性?
创世界“七最” 中国人的骄傲! 创世界“七最” ,中国人的骄傲!
◆学名:国家体育场 学名:
绰号:鸟巢 绰号: 赛时功能: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 ◆赛时功能: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田径比赛 赛后功能:将用于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和文化、 ◆赛后功能:将用于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和文化、娱乐活动 规模最大 建筑面积25.8 最大( ★规模最大(建筑面积25.8 设计最新奇 ★设计最新奇 用钢最多 4.2万吨 最多( 万吨) ★钢结构用钢最多(4.2万吨) 强度最高 强度是普通钢材的两倍,抗震性能强) ★钢材强度最高(强度是普通钢材的两倍,抗震性能强) 双项跨度最大 ★双项跨度最大 设施最先进体育场馆工程 体育场馆工程。 ★设施最先进体育场馆工程。
★空间弯扭箱型截面构件及多向微扭空间节点的加工制作安装最难
万平米,座席数:91000个 万平米,座席数:91000个)
材料分别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哪些特性? 材料分别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哪些特性?
设计师关于国家体育场“鸟巢” 设计师关于国家体育场“鸟巢” 的设计理念是怎样产生的? 的设计理念是怎样产生的? 国家体育场总设计师李兴刚 它的构思恰恰是由内到外的一个过程, 它的构思恰恰是由内到外的一个过程, 内部是借鉴古罗马竞技场的设计理念, 内部是借鉴古罗马竞技场的设计理念,东 西高,南北低,便于比赛与观赛; 西高,南北低,便于比赛与观赛;外部一 开始是为符合通风、透气、 采光的需要, 开始是为符合通风、透气、 采光的需要, 找到一种编织式的结构, 找到一种编织式的结构,后来一步步按照 它的功能逻辑 结构逻辑、美学逻辑完成 功能逻辑、 它的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美学逻辑完成 设计。实践
高中政治必四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总结

四、第6课(认识论)主观试题
(一)命题展示
3、4
1.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 《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对
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修改的依据。 3.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 就?请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特点
实践及 其特点
识 从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基本形式 何 目的、归宿 而
来
第2课时总结
在 实
含义 真理
客观性
践
特征 具体性
中
条件性
追
求
反复性
和 发
认识
无限性
展
上升性
方 法 论
真 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要 求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第6课框图总结
含义 特点 形式
坚持实践第一
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了来自亚、非、拉美30
多个国家的2 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
研究与生产。
反作用
4.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知识, 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5.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
析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二)训练
4.材料: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需要,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并先后出台继承法、 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 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律。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提出 了新课题,例如,人格尊严的维护、个人信息的保护 、隐私的保护、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强化 等,我国的民法典必须回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 科技时代、共享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在更大程度上 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有关知 识,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人教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答案 B
抗生素,是人类同细菌感染进行抗争的一大武器。一些医生认为,抗生素是特效药,一用就灵。在治疗时常常动不动就用抗生素,多数时候能够较快地治好病。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多种伤害,等于慢性自杀。关于抗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一定历史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误区1:真理具有客观性,所以真理永远都是真理。
01
02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首年,也将是收入分配改革有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11年的工作安排中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
答案 B 解析 对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好不好,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这说明目前人们对于抗生素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正确认识是有条件的;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终极真理性认识,答案为B。真理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不存在终极真理,②错误。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④是错误的不可知论。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的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因为: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③从认识的进程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必修4

练习巩固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3.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句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 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去实践
思路分析:我们先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原则的内容分为四个子观点,然后分别到材料中寻找出相应的事实。具体过程如下表:
教 材 (原 理)
题 目 (材 料)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一次输羊血成功,发现输血可以治病救人。
(2)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认识从哪里来?
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启示: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教材质疑
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
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美国)
实践不断发展——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源自“日心说”代替“地心说”说明什么?
思考:
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自由落体实验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ppt

【重点突破】 1.理解实践含义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2)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 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理解两个“不等于” (1)人的活动≠实践活动。 人的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 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对主观世界 的改造不是实践。 (2)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人们获得认 识的途径有两条,即直接经验(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和间 接经验(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
2.实践决定认识
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 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和归宿
理解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 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中才能实现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 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 了人的认识能力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 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范围,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 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 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存在的条件范围内,谬误就会转化为 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 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解析】选D。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反复性。 题目问的是“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的原 因,即人类追求真理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多次反复 才能完成,既有认识主体方面的原因,也有认识客体方面的原因, ①③正确解释了原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当选。②④表明的是实践推动认识的产 生和发展,与题干设问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应排除。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共35张PPT)

求索真理 的 历 程 (辩证唯 物主义认 识论)
特征
客观的 最基本、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具体的
有条件的
特定的过程,主与客、理与实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考点解读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 方法论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A.①③ B.①④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②
真题体验 B
(2015·江苏卷)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点拨]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 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中都包含 着谬误的说法错误。
真理 特征
客观的
具体的 有条件的
材料一: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正式出台。在改革开放至今的 30多年时间里,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 ① 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 和问题。经过长时间酝酿后,各界等待良久的《指导意见》终于出台,作为 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指导意见》是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企改革的纲 领性文件,最大亮点就是坚持了市场化取向,表明决策层对于国企改革的认 ② ③ 识在进一步加深,同时也为更深入地推进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结合材料,请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指导意见》出台蕴含的哲学智慧。 实践 认识 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考点展示
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二)重要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対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易错易混点
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人们获得知识只有参加实践。
5.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6.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大多数人的意见
7.有用的就是真理
8.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9.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因而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四、热点链接
材料:2010年的全国人代会将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正案(草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有望实现。
请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我国选举人大代表的城乡人口比例从最初的8:1到1:1演变的原因。
五、应用指南
实践与认识。
经常用来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如:青藏铁路的开通,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一事物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人们克服的各种难关,自然灾害后的反思,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GDP,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
高考考查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真理
经常用来分析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如:对失败的价值思考,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等,高考重在考查学生对真理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要敢于追求真理。
六、经典例题
1.(2010江苏卷29题)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 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解析】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常考题。
学生能准确识别A\B\C\D有难度
【答案】B
2.(2008江苏卷31题)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
的定理。
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
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
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
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③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一真理是有条件的,在凹曲面上小于180°,在球形凸面上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因此②③符合题意。
①说法错误,④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D
3.(2008广东24题)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解析】“千虑一得”说的是反复思考,最终得出结论。
虑者,是思考,也是认识活动,“千”表示多次重复,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选D。
A忽视个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从特定的实际出发。
B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题意无关。
C强调的是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其选择性和能动性,也与题意不符。
【答案】D
七、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学生在教室里听课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④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⑤“十一五”规划⑥全国大学生辩论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⑤⑥
D. ②③④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