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曾国藩修身与识人、用人之道讲解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曾国藩苦其心三句名言第三句是“识人心、懂人性,注重人才”,强调了了解他人的内心和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人际关系和维护团队的稳定。
2、用人极难,辨识别人说的话也很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仔细思考谨慎处置,心中要有一定的权衡。
3、曾国藩:"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正道行事,起见必量其果,功力实在,循正道可远行。
4、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5、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
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6、用人八法: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前贤之大识大观、八字余谓民之望利、凡事求其惬意、临事无不了了、言不美不恶无所劝惩、不知厚重悠长、有恒为作圣之基。
7、“国家之强,以得人得天为先。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8、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曾国藩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用人先识人
2、识人与相人旳不同 ★“冰鉴”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 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 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适于时事旳人才干发挥巨大作用
【原文】
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 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 材亦奏神奇之效。不然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 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合用也。魏无 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 败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 无益胜败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 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1、曾国藩一生在逆境中走来 ★科考败北 ★出师不利 ★朝廷猜疑 ★功名尽毁,后人骂名 ▲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
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作战人才:水上有彭玉麟、杨载福等;陆上有李元度、唐训方、李榕、 吴迪修、黄润昌、塔齐布、刘铭传等。
军需人才:李瀚章、甘晋、郭嵩焘、李兴锐等。 文书人才:许振祎、罗萱、程鸿沼、柯椒、向师埭、孙衣言、黎庶昌等。 吏治人才:李宗羡、洪汝奎、赵烈文、何豫、倪文蔚、方宗诚、萧世本等。 文教人才:吴敏树、莫友芝、陈鼐、俞樾、戴望、吴汝纶、张裕钊、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1、重视人才: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强调,要重视人才,要提倡培养人才的本领,要建立一个发挥人才的环境。
2、平等对待:藩主建议要注重平等对待,并且将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无论学识深浅,都应该在社会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荣誉。
3、做出贡献:曾国藩建议要把人才们的贡献放在重要位置,赏识和表扬他们的成就。
以此来激励他们,促使他们发挥更大的功能,为国家付出更多的贡献。
4、设立制度:曾国藩认为,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人才的管理及其发挥的最大效用。
同时,要定期检查人才的能力,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优惠条件。
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提出了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即:1、管理者应该具有宽容的心态,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应该容忍他人的观点;2、管理者应该具有宽厚的待人接物,要看重每一位员工,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3、管理者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科学的判断力,要能够准确地判断每一个员工的潜力;4、管理者应该具有耐心和劝导精神,要坚持对员工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5、管理者应该坚持“责任”制度,让每一位员工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以此来激励他们;6、管理者应该重视每一个员工的个性特长,并依据其特长分配任务,让他们的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7、管理者应该通过奖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表彰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1、知德明仁,重贤轻功。
先求人心,再选能才,寻其能而发之,以达其用。
2、贤人能令,功勋能尊,应当广招其僚,轻贤重才,以定邦家之大业。
3、发心用人,勿以阶贵贱之等鉴定,莫因面貌而断其德,须按其才,使其属人任之。
4、以贤能为中心,以忠志精英为附体,德才辅助,以建立一座完美的家庭。
5、对待用人,应以仁义礼信,带有慈爱之心,使之爱其家,以除盗贼之恶,以服众臣之忠。
一、育才用人应当综合考虑文、武、艺三种能力。
文:聪明睿智,可以谋划大事,知晓宏观政策和细微处理;武:勇猛善战,攻守有变,军事谋略高明;艺:善于政事,善于管理,可以作出准确的安排。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曾仕强一、识实务者为俊杰。
识实务者为俊杰,不是跟着世界潮流走,不是投机取巧,要看适合自己出来不。
不同于俊杰,英雄是不管怎样都硬拼,多半是结果坏的。
为了空洞的“我说了算”,却是担责任。
中国人争气,争“我说了算”,但是,这是空洞的,你说了算你才有责任。
are you ready?不是你准备好了吧吗?而是你心中有数吗。
时候不到宁可归隐,务本务实,顺应时势。
人和人大致相同,不同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
挫折是好事。
大器晚成。
二、十年锻炼铸良基。
每个人一辈子都是起起伏伏,老天是公平的,我们都要喝2杯酒,宁可先喝苦酒。
十年锻炼铸良基:1、忍辱。
年轻时难以忍辱,后来明白,要看自己心态:侮辱者是菩萨。
变卦,自己的卦自己变。
2、刚强坚忍建德修业,忍等时机。
3、胸襟宽广,适时调整。
和小人适当距离。
听到任何一番话,都可以把它转一转,都变成好的,你看到坏人你把他当成镜子,你和他不一样就是好事情。
你看他好,他就会变好,相反。
成功的原因:1、良师益友。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内圣,修养自己。
慎独:小心地走好自己的路,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主敬:看重眼前的人事,别人看不起你的原因往往是你看不起他。
求仁:心诚:3励志:以别人困难为忧,以小人没有被感化为忧。
来不及管自己的得失。
4明强,。
智仁勇(中国三联字者,中间者主要。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担当大事,修养品德,养家教子都要以明强为本。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
气是看不见的、重要的,形成“实”后就没那么重要了、难改了,如形成习惯,。
5坚忍,等待时机。
做老实人,坏人那一套你学不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刚柔并济。
儒:柔。
7. 修养自己。
8廉矩:腐败时人走“近道”,不贤者志满气得。
9勤敬:喜爱的人要知道其短处,相反。
爱民,不是顺民。
察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知人要会听话。
10、诡道:多变化。
可以脸色暗示,不可脸色威胁。
恩情不如仁义,威严不如礼遇。
我们曾经梦想:大学生多了则社会进步,人们有钱了就安定了。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0. 前言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
因此,识别有才之人,用好有才之人,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
而在中国历史,关于用人识人,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便是曾国藩。
1. 曾公简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对曾国藩,有人称之为“圣相”,有人称之为“罪臣”。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过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分,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他招兵买马,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的确做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
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认为,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的一生。
通过门徒,幕僚、学生去推行他的儒家思想,政治抱负,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容闳在《西学东鉴记》这部名著里记载了他对曾国藩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的称赞,他用了整整一段讲述了当时曾国藩身边人才的之多。
他说,当时各处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大半都是怀着一种目的而来的,而种种幕府中有一百多人,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有怀才之志士。
凡是法律、算学(数学)、天文、机器等等专家们无不聚集,全国人才的精华都汇集到这里来了。
因此,对于当代管理界来说,曾公的很多高明之处,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并且运用到日常管理实践。
2. 曾国藩爱才之道曾公第一大可贵之处在于爱才。
曾国藩是属于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这类人物。
这很大的原因也有他性格上的原因。
第一就是他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恰好是相反的,总是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
第二,他性格上的特点,他乐于广交良友。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

曾国藩用人之道
文职官员的标准:
第三是有条理。条理就是将事情分门别类,分出轻重缓急,然后 知道那些事今天该做,哪些事可以明天再做,哪些事情是重点,哪些 则只是一般。人有没有条理,是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几乎在所有事 情里,都要找出第一要义,要处理相关问题的抓手。
第四是少大言。大言就是放空话、说大话。他说,这是文人习气, 胸中有些墨水的人,往往认为天下事情容易,所有经常方言高论,说 话不着边际。少大言,就是要讲实话,讲真话。而对于品行的考察更 为重要,大抵观人之道,朴实廉洁为质,有其质而傅以他长,斯为可 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
曾国藩识人之道
• 对“德”的重视 • 历代重才者所希求的最理想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曾国藩也一
样,他评价、衡量一个人,首先是看德,突出德的地位。曾国藩 所谓的德,含义甚广,具体而言,就是政治上忠诚、作风上质朴、 精神上坚韧不拔等。他称具有这些品德的人为“血性男子”而极 为称颂。 • 山乡之民多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拙 朴之夫。
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 的状态。 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 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曾国藩为人之道
曾国藩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 的三十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渡过,曾国藩也 没有忘记 ,每天仍然是吾每日三省吾身。除了以上五个字之外, 他还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 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 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
四败:
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曾国藩,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在用人识人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一个人的品德就像是根基一样,根基要是不牢,就算有再多的才能,那也是白搭。
在他的观念里,忠诚、诚信、正直这些品德是最为关键的。
忠诚的人会对自己的团队、对自己的事业忠心耿耿,不会轻易背叛。
就好比战场上的士兵,如果对自己的将领不忠,那打起仗来肯定会出大问题。
诚信的人呢,说话算话,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大家都愿意相信他,这样的人在团队里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情的推进。
正直的人不会搞那些歪门邪道,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大家都会服气。
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总是先考察品德这一关,只有品德过关了,才会进一步去看这个人有没有才能。
他还有一个很厉害的识人的方法,那就是观察细节。
从一个人的小习惯、小举动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能力。
比如说,看一个人在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如果一个人一看到一点小利益就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地想要据为己有,那这样的人往往是比较贪婪、目光短浅的。
而如果一个人在利益面前能够保持淡定,考虑的是整体的利益或者是更长远的利益,那这种人就比较可靠。
再看一个人对待小事的态度,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马马虎虎的,那大事肯定也难以托付。
相反,那些对待小事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人,往往有着很强的责任心,是值得信赖的。
曾国藩用人也是很有一套的。
他懂得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不会强求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
他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来安排合适的职位。
比如有的人擅长出谋划策,那他就把这样的人放在谋士的位置上,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有的人勇猛善战,那就把他们安排到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不会让擅长谋划的人去打仗,也不会让只会打仗的人去做文案工作。
这样一来,整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团队的力量也就发挥到了最大。
而且,他用人还讲究用人不疑。
一旦他认定了一个人是可用之才,他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
曾国藩的选人与用人智慧

曾国藩的选人与用人智慧作者:倪玉平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道光十八年(1838年)会试中,曾国藩名列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自此步入仕途。
此后,曾国藩先后任翰林院检讨、礼部侍郎等职。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席卷江南,曾国藩获得清廷批准,于湖南一带募集亲友、同乡组建团练,并在衡州造船练兵,建立水师,号称“湘军”。
清廷几乎凭借曾国藩一己之力,平定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除了在官场、战场平步青云外,曾国藩还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和洋务派。
他极力提倡西学,鼓励译书,建造轮船,开风气之先,位居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其为人处世之道亦颇得后世推崇,被誉为“千古完人”。
连毛泽东都说,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人物,他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
“一个好汉三个帮”,曾国藩的成功,和他善于选人和用人密切相关。
曾国藩早年在北京任官时,便与其朋友曾亮、邵懿辰、刘传莹等人“为词章考据,尤留心天下人材”。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上奏用人三策,认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其提议深受咸丰帝称赞,谓之“剀切明辩,切中情事,深堪嘉纳”。
不久,曾国藩向朝廷举荐王庆云、江忠源等人,结果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一代名臣。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开始将他的用人之道付之于实践。
在练兵过程中,曾国藩发现塔齐布谈吐过人,其部队亦极为精整,便认定其为难得的人才。
当时,塔齐布和副将清德不和,清德还多次怂恿提督鲍起豹对其进行侮辱。
曾国藩用人不疑,当机立断弹劾清德,并向朝廷保证“塔齐布忠勇可大用,如将来出战不力,甘与同罪”。
清廷因此罢免清德,任用塔齐布为副将。
果然,塔齐布作战勇猛,是难得的一员虎将,迅速成为湘军的一大支柱。
湘军攻克湘潭后,塔齐布因战功卓著升任为提督,在绶印之日,“士民聚观,叹诧国藩为知人”。
严密的选人用人体系: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曾国藩之所以能准确地判断人才和使用人才,是因为其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人原则
有操守而无官气, 多条理而少大言
“官气”,即圆滑取巧,心窍太 多,敷衍塞责,不能负巨艰,担大难; 推崇“乡气”,任用久困场屋,沉沦 下僚,有用世心肠而无从致用的人。 这种人守着一个“拙”字,遇事能身 到、心到、口到、眼到,能忍辱负重。
曾国藩的日程表 同治元年八月十九日 吏事----勤见僚属、多问外事下手 军事----教训将领、屡阅操练 饷事----慎择卡员、比较入数 文事 ----恬吟声调、广征古训。 ----每日午前于吏事、军事加意;午后于饷事加 意,灯后于文事加意 上半日: 见客,审貌听言 作折 核保单 点名看操 写亲笔信 看书 习字 下半日:阅本日文件 改信稿 核批札稿 查记银钱 帐目 夜间:温诗、古文 核批札稿 查应奏事目
君子能下人
君子之道,莫善于能下人,莫不善于矜, 以齐桓公之盛业,葵邱之会微有振矜而叛 者九国.以关公之忠勇,一念之矜,则身败于 徐晃,地丧于吕蒙,,,不自恃者,虽危得安;自 恃者,虽安而易危,自古国家,往往然.故挟 贵,挟长,挟贤,挟故勋劳,皆孟子所不答;而 怙宠,怙侈,怙非,怙乱,皆春秋士大夫之所 深讥尔.----曾国藩全集14册,365页
5,22日给左宗棠写信:尊论人 才唯好利,没干两种不可用,鄙意 好利中尚有偏裨之将,惟没干者 决当屏弃,陈由立已经参革,必须 勒令回营,一肃纲纪----曾国藩
第三讲 打造团队
如果有500人的一个单位,没有 一二个谋略之士、英达之才,肯定 撑不下去。如果一千人的队伍,没 有六七个谋略英达之才,也肯定会 失败。
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洪 秀全: 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 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 何惧之有!不用你奏,政事不用 你理,你欲出外去,欲在京,任 由于你。朕铁桶江山,你不扶, 有人扶!你说无兵,朕之兵多于 水,何惧曾妖者乎!
3、要素管理
关键岗位试以艰危,责以实效: Abc法则:紧急而重要 或紧急或重要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自古成功 者,未曾不从此进境者也.----曾国藩
案例:多年不任封疆之谜
毛泽东评曹操----见机早,行动快,多谋善断
幕僚总结—一生三变
早申韩,中大儒,晚老庄 平生四部书爱不释手 易经----孔子—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
过
凡修业之大,人必有景从之徒党。斯二者, 其几甚微,其效甚著,非实有诸己,乌可幸致 哉!
曾国藩强调洋务怎么办都好,但有一点 一定要抓住不放,这就是冯桂芬说的:“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 之术。”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5、用人的四大原则
中国的管理要义 齐桓公与管仲:假而礼之 厚而勿欺 三倍不远千里 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
从不怕死说起 时间:同治六年五月十七日 地点:两江总督署 人物:曾国藩与心腹幕僚赵烈文 主题:极顺极逆之境都有无成功 的把握
1、躬身入局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 , 总是无益 , 必须躬身入局 , 挺膺 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 ---曾国藩 三难郭嵩焘:知识、结交、世 俗
曾国藩故居白玉堂
蟒树父亲对联:源自 6、用人策略:以义为利,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财神庙
一是天下之人,为求利而来。 二是领导者给人之欲,不失其意;责人之力, 不求其情,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三是与人共患难之际,而务慎密于登进,殆 自孤之道也。 四是自古英霸之略,汲汲不遑,惟有求贤自 助而已。
曾国藩不妄保举,不乱用钱,是以人心不附 “揣摩风会,一变 前志” 丁日昌事例
来示谓中外倚鄙人为砥柱, 仆实视淮军、阁下为转移: 淮军利,阁下安,仆则砥柱 也;淮军钝,阁下危,则仆 累卵也。 ——曾国藩
一是湘军裁撤这件事,当时因为顾虑太 多,压力太大,竟然全部解散,无异自 毁长城。湘军众位将帅飘如秋叶,自己 也成了剪翼之鸟,以致“剿捻”无功, 幸赖淮军了此残局。他让李鸿章切记, 当今八旗、绿营已不可恃,保太后、皇 上之安,卫神州华夏之固,全仗淮军。 今后,淮军纵有千难万险,也绝对不能 裁撤,而且只可壮大,不可削弱。乱世 之中,手里的军队切不可放松,于家于 国都是如此。
说说湖南人的骡子脾气
蛮且智 , 认准目标 , 不计成败 , 不 计利害,不屑更改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 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 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吾兄弟皆秉 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
5、一生贯注 掘井理论
梧鼠五技而穷 五到:身 言 心 口 手
第二讲 用人八诀
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 勤教、严绳,对人才 求之不嫌其 广,用之唯求其慎,而又能诲人 不倦,执法无私,行见人才济济。
7、破格举荐英才
沈葆桢:该道器识才略,实堪大用,臣 目中罕见其匹。次年授江西巡抚。 李鸿章:劲气内敛,才大心细—按兵请旨 左宗棠:虽其求才太急,或有听言稍偏 之时;措辞过峻,不无令人难堪之处。 而思力精专,识量宏远,于军事实属确 有心得。素知大局,勇敢任事
胡林翼致书曾国藩说:左季高, 谋人忠,用情挚而专一,其性情偏 激处,如朝有争臣,室有烈妇,平 时当小拂意,临危难,乃知其可靠, 且依仗季公,其功可成。 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常相左, 藩臣徒误国,问他经济有何曾?
二是让李鸿章切记,即数十年办事之难 ,难在人心不正,世风不淳,而要正人 心,淳世风,委实有赖一二人在前面倡 导,后来者有所遵循。他说自己与李鸿 章的关系就是这样,自己先正己身,同 时培养后人,把这些人作为“种子”, 期待他日开花结果。他希望李鸿章要早 些下手,以一身为天下表率,多多培养 “种子”,种子绵延不断,天下应和, 世风自然改变。
忠义血性是上上之选
要求四条都具备,似乎有点求全责备, 但是后面的这一条不具备,我认为是不 可以当领导的,这就是忠义血性。一般 说来,如果有忠义血性的人,则这四条 往往都随之而有,无忠义血性,那就是 表面上看好像具备这四条,但最终也不 可靠。”所谓忠义血性,就是做事有激 情,敢干,能担当,讲仗义,有一种献 身精神。
1、目标认同--有主义的团队
赤地立军
痛痒相关,生死不弃,胜则举杯 酒以相让,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曾国藩
2、机制吸引---高薪养廉
大帅—统领--营官--哨官---士兵 文人领山农 湘军之制,上下相维,将卒 亲睦,各护其长。其将死,其军 散;其将存,其军实,岂所谓以 利为义者耶?---王闿运
不紧急不重要 胡大任 冲、繁、疲、难 鲍超九江求援
九江求援 一日,鲍超提笔学写字,久思无所得,仅 书一“门”字,而右直笔未有钩,幕中某先生 启发他说:“门字右边尚无一钩。”鲍超大怒, 指着厅中大门,“两边不都是笔直立着吗!”正 好壁上悬着曾国藩所赠一联中有“门”字,某 先生乃指而言:“曾大帅写门字亦有钩矣。” 鲍超一看果然,即仆地三叩头说:“先生恕吾 武人!”可见,曾国藩平时知人善用。
明末大儒吕坤写了《呻吟语》,将 人才划分为三等:深沉厚重,魅力十足, 这是一等人物;不拘细节,磊落豪雄, 实行力超乎众人,这是二等人物;聪明 绝顶,辩才无碍,这是第三等人物。 真正的大人物,大事、难事看担当;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群行、群止看识见。——吕新吾
相人口诀 邪正看眼鼻, 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江忠源案例 、为淮军选将事例 牙雕扇的寓意:蔑视此虏之意多,临
漫谈曾国藩修身与识人、用 人之道
引言
许嘉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 毛泽东: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办事兼传教之人 蒋介石: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足以 为吾人之师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成就,源于读曾公家训
曾国藩人生三境说 少年经不得顺境 中年经不得闲境 老年经不得逆境
第一讲 曾国藩成大事的五大要义
史记
庄子 韩愈
3、破除世俗文法
平生精力,与长毛斗,只占 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斗,占十 之六七
-----曾国藩自我总结
4、勇于担当
难禁风浪四字璧还。古来豪杰皆以此四字为 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困心横虑,正是 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 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 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不 料被申夫看破。
8、不得有效忠分歧 李元度案例
总兵陈由立事例 同治元年,河南巡抚郑两次给曾写信,希望 调陈,当时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身份督办河南团 练事宜的毛昶熙也给曾写信,曾回信:我岂能不 顾大局,吝惜一将?难以遵从的是,该镇起自勇丁, 经过举荐现职,长久隶属鲍超,待之甚厚,调河南 命下,正攻青阳,托病告假养病,并将哨弁三十多 人带走,五月初郑巡抚说已经到河南:如果仅仅 不忠于安徽,尚能有益于河南,海内一家,何妨楚 材晋用?但观人者恒在出处进退之际,选将者最 忌浮华取巧之流.以夙昔所依附,功名所从出,一 旦视若弁髦,则中道相从者又安能保其晚节不渝 ?且近来用兵连十余省,倘相率效尤,流弊滋多,再 四踌躇,于17日具疏严劾,一面函复郑巡抚,请撤 去其募勇差事----曾国藩
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曾国藩诗: 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富厚堂-山缳水抱,藏风聚气
2、早见先机
曾文正以团练始,不以团 练终,幸其改途之速,此其所以 能成功---幕僚薛福成总结
2、理念先导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罗马军团与资源满足率
重视三缘:血缘,地缘,业缘—主要将 领182人,籍贯可考的156人中,湖南130人, 占百分83,其中湘乡56人,占湖南一半
宗教信仰和荣誉感的双重影 响使罗马军队遵守规范。而金光 闪闪的金鹰徽是他们最愿意为之 献身的目标。 古罗马军队固定不变的格言是, 好的士兵害怕长官的程度应该远 远超过害怕敌人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