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课件

拓展探究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 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 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 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 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 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 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借代 )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反问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比喻 )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拟人 )
课堂检测
3.《三峡》一文中,作者分别用几个四字句描写了 山、水的特点:“隐天蔽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与其 有异曲同工之妙。
知识备查
承天寺 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 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 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 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 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 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 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 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 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 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7张

三、基 本 理 念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时,能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 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 益启示。
四、目 标 定 位
1、解释重点词语,并会用现代汉语翻译课 文。
2、通过朗读、品悟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了解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的心境。
3、培养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观以及笑对人 生的积极心态。
3、朗读课文,品味:
找出文中关于景物的描写, 并品味语言之美。
4、朗读课文,感悟:
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并体会作者情感。
5、拓展练习:
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 会有怎样的语言对白?
6、课后作业:
赏析苏轼的《定风波》, 体会作者的情感。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闲游
闲 闲雅
闲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品悟文中描写月色 的句子;了解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 作者的心境。
难点:培养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观以 及笑对人生的积极心态。
六、方 法 选 择
阅读感知法 问题探究法 小组讨论法 情境创设法
七、课 程 设 计
1、展示图片,体会情感
2、朗读课文,思考:
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记承天夜游》苏轼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月儿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寄托;
中秋月圆,阖家团聚之时,月儿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安慰;
送别千里,思念成疾之时,月儿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的牵挂。
学习目标
1、解释重点词语,并会用现代汉 语翻译课文。
2、通过朗读、品悟文中描写月色 的句子;了解写景抒情的方法,体 会作者的心境。(重点)
背景资料二:
21岁高中进士:“奋厉有当世志”; 38岁人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 狂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1张PPT)

1.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译文的“六字真言”。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
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 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念”
请同学们从修辞角度入手,完成“欣赏一处美景”的 思维导图。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 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 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 谧的景色呢?
明确: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5、胜利女神不一定眷顾所有的人,但曾经尝试过,努力过的人,他们的人生总会留下痕迹! 23、相信他说的话,但不要当真。 15、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到。 2、如果放弃太早,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错过什么。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28、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吱声。 42、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 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此句又 寄寓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常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 欣赏它。在这层含义中,透着作者的清高和自豪。 其次,作者在政治上 虽有远大抱负,却一直壮志难酬,反而被一贬再贬,成为政治上的“闲人” ,这是作者所不愿意的在这层含义上,“闲人”含着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与失落,赏月“闲人”也成了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
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 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念”
请同学们从修辞角度入手,完成“欣赏一处美景”的 思维导图。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 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 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 谧的景色呢?
明确: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5、胜利女神不一定眷顾所有的人,但曾经尝试过,努力过的人,他们的人生总会留下痕迹! 23、相信他说的话,但不要当真。 15、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到。 2、如果放弃太早,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错过什么。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28、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吱声。 42、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 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此句又 寄寓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常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 欣赏它。在这层含义中,透着作者的清高和自豪。 其次,作者在政治上 虽有远大抱负,却一直壮志难酬,反而被一贬再贬,成为政治上的“闲人” ,这是作者所不愿意的在这层含义上,“闲人”含着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与失落,赏月“闲人”也成了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 的气氛。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善思堂]
【解读园】析文本
1.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 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2.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1.叙事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2.情感线索:闲
1.叙事(“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漫步,赏月缘由——月色入户、相与怀民 2.描写(“……盖竹柏影也”): 庭中赏月,月景宜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3.议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愉悦苦闷,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诗意—情意—创意
解释:但: 只。 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 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 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就像水中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 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慧心—爱心—悟心
记承天寺夜游
诗意—情意—创意
【导入门】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 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 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PPT

析重点
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 表现在何处?
(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3)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4)欣赏月下美景.
4.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
• 苏轼被贬,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 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 现了乐观豁达、坦荡的生活信条。
示例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 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凡人”雅趣。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和我们现在说的“闲人”是 同一种人吗?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不是。作者所说的“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能够欣赏月 夜美景的人,而现在所说的“闲人”是指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写月,被世人称为写月的传神 之笔,请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 草,使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月光。
示例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 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烘托月光的澄澈,二者相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 美妙境界。
1.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 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2.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用乐观的心态应 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的 人生!
3. 在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急剧膨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 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我们还需保持一颗平静空明之心。要善于观 察和寻找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种种美和善的东西。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1 破题导入 破题导入 苏轼简介
2 初读感知
朗读原文 重点字词 疏通文意 分析结构
3 研读悟情 默读课文 夜游之景 “闲人”之闲 “闲人”之情
4 小结作业
1 破题导入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研读悟情
1 如此美景,苏轼为何到承天寺寻张怀民? 为什么是寻张怀民而不是其他人? 2 背景链接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承天寺” 在今湖北黄冈南。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 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写本文时,他在黄州已近四年,却仍然乐观、豁 达,并以“闲人”自居,文章真实记录了他当时 生活的一个片段。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 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分析结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3 研读悟情
“闲人”之闲
2 我们一起看看“闲人”“闲”在哪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 入夜就解衣欲睡 ② 月色入户,就欣然起行 ③ 步于中庭把竹柏影子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 ④ 被贬,无职无权,清闲无比 ⑤ 所赏的景无非月光、竹柏影
“闲人”之闲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1 破题导入 破题导入 苏轼简介
2 初读感知
朗读原文 重点字词 疏通文意 分析结构
3 研读悟情 默读课文 夜游之景 “闲人”之闲 “闲人”之情
4 小结作业
1 破题导入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研读悟情
1 如此美景,苏轼为何到承天寺寻张怀民? 为什么是寻张怀民而不是其他人? 2 背景链接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承天寺” 在今湖北黄冈南。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 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写本文时,他在黄州已近四年,却仍然乐观、豁 达,并以“闲人”自居,文章真实记录了他当时 生活的一个片段。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 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分析结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3 研读悟情
“闲人”之闲
2 我们一起看看“闲人”“闲”在哪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 入夜就解衣欲睡 ② 月色入户,就欣然起行 ③ 步于中庭把竹柏影子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 ④ 被贬,无职无权,清闲无比 ⑤ 所赏的景无非月光、竹柏影
“闲人”之闲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句)观月赏景。(写景、 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叁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 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 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研读课文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 个雅号。这篇文章就是写于作者贬官期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1)苏轼和张怀民。 (2)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2.“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合作探究
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 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叁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 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 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研读课文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 个雅号。这篇文章就是写于作者贬官期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1)苏轼和张怀民。 (2)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2.“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合作探究
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 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概是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清闲的人 今:指与事无关的人
古:只是 今:表转折的连词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文
作者为何夜游承天寺?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政治上遭受打击、不被重用的闲官, 会有怎样的心情?
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以“闲”自嘲。
作者被贬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不能实现自己 的抱负,是否一直低迷消沉?他用怎样的态度面对人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文意,掌握重要 的字词含义 2、赏析优美的词句,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鉴 赏力 3、感悟作者在逆境中达观的情怀,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文体、地点、时间、事件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 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具有闲情雅致、热爱生活、热爱美,懂得自 我排遣、自我释放。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闲人”:
1.即清闲的人,此时的苏轼被贬黄州,作者有职 无权的官职,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苏轼被贬后仍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和 其洒脱!以此可看出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从容面对挫折,豁达乐观。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背景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 十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 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 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生活如此艰难忙碌,为何还称自己是“闲人”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 苏轼以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 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 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 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 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三苏”、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 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与父苏 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著有《苏 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景的?自己找角度分析。 (赏析角度:用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水
皎洁空灵 清澈透明
静
月影(竹柏影也)——藻荇
疏影摇曳 清丽淡雅
动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二)明情怀
文中抒情的语句是哪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朗读课文
记/请承在天这 里寺输 入/夜标 题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 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 事,公务之余,以山水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一)赏美景
1.作者夜游承天寺时,看到了什么景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高兴的样子
请 在 这 里想输要入 标 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想到
于是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一起
名作动,散步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2.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处处有,却只有热 爱生活,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它。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0-2021 学年部 编版八 年级上 册语文
(二)悟人生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廓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