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辞典》的编纂历程word资料9页
十三经导读课件

• 今文经学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手定的,先 有孔子然后有六经,孔子之前无所谓经, 孔于是开辟经学的创始人。 古文经学派则认为,六经不过是古代传下 来的史料文献,并非始于孔子,但他们往 往假托周公等所谓先圣著作六经。 • 今文经学派以孔子为政治家、教育家,认 为六经寄托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完全是孔 子“托古改制”的体现。注重从六经的 “微言大义”中去探求、发现治国安邦的 道理。 古文经学派则是把孔子视为史学家,孔子 只是对六经这些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然 后传(参《庄子· 天下篇》); 《荀子· 解蔽篇》引有《道经》。 儒家的著作有“六经”: 始见于《庄子· 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 丘治《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 《庄子· 天下篇》更进一步说: •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 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 《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 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 这说明战国时期,“六经”已为儒家所专有. 但在这时,“经”并不专指儒家著作。 • 3、六经: 也叫“六艺” .“六经”本周秦古书,因 孔子曾删订、整理并设帐授徒,故为儒家专 有。其学说已在天下得以传播,并得到一些 学派的称道。
• 六经的排列顺序不同 • 今文经的排列顺序:《庄子· 天下篇》以及 司马迁的《史记》,都是《诗》、《书》、 《礼》、《乐》、《易》、《春秋》 • 古文经的排列顺序是:班固《汉书· 艺文 志》,将“六经”的次序改为《易》、 《书》、《诗》、《礼》、《乐》、《春 秋》,后来的学者也都遵照这一次序。
•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承 认,在思想学术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今 文经立于学官,在朝廷设立了五经博士。 • 古文经学派则一直处于被贬斥的地位,未 能立于学官。古文经虽有传本,也只藏于 朝廷秘府或在民间流传。直到西汉末代皇 帝汉平帝时,古文经才由于王莽一派政治 势力的支持,在学者刘歆的建议下立于学 官,以与今文经博士相抗衡。
《十三经辞典》的编纂历程

《十三经辞典》的编纂历程摘要文章回顾了《十三经辞典》的编纂过程,并通过编纂实践探讨了编纂文献专书辞典的理论及特点。
关键词十三经辞典文献专书辞典频数词性经义一、概况《十三经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是一部大型专书辞典,依十三部经书分卷编写。
每卷分为辞典正文及词语索引两部分。
辞典正文及词语索引均有《部首检字表》《音序检字表》《四角号码检字表》供检索;辞典正文依部首排列,前有该经书的概述,后附该经书原文以及历代研究该经书的参考书目、唐开成石经拓片(缩印件)。
每卷前有《辞典》学术委员会顾问、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写的序文。
该辞典凡十五册,计三千万字。
于2002年12月到2012年12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缘起酝酿编写《辞典》,是在1984年。
当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为《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规划(草案)》中的一种)已脱稿交付出版,二十余名编写人员空闲下来。
我们珍惜这支有经验、有干劲的团队,于是寻找新的课题。
经过反复权衡、商讨,编写《辞典》的计划逐渐明晰起来。
把编写《辞典》作为首选,是因为“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
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德操的修身境界等。
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华渗透在我们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但是,“文革”之后,一些国民对于传统文化,表现出冷漠、怀疑,甚至误认为这是国家落后的罪恶根源。
我们知道,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不可能全盘西化,也不可能割断历史,只能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特质,为我所用。
而批判继承的前提是要了解传统文化,知道它是什么;然后要分析研究传统文化,知道哪些是要汲取的精华,哪些是要剔除的糟粕。
而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重要地位。
把体现儒家思想的“十三经”原原本本地介绍给广大群众,为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建设新文化提供一个平台,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责任。
【历史】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精华】

发展阶段阶段特征重大事件前2070年奴夏隶商社西周会前770年政治:国家产生和完善,以宗法制为核心实行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国家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经济:实行井田制和集体耕作;刀耕火种。
文化:是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文字逐渐成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前770年奴隶社会向封春秋建社会过战国渡大变革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政治: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频繁,各国纷纷变法,加强中央集权;经济:铁器和牛耕使用并推广,生产力提高,小农经济形成,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战国: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前221年封建社会秦初步汉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得到巩固;经济:推行“重农抑商”,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思想:由“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科技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
十三经

十三经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其形成过程为: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
”清昭连《啸亭续录·石经》:“雍正中,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馀年乃成。
”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清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上。
4.3周礼《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
《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
《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
6.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4.0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十三经是什么-十三经分别是什么

十三经是什么|十三经分别是什么十三经的观念滥觞于南宋(1127-1279)中后期,发轫于明(1368-1644)初,成熟于武宗正德(1505-1521)、世宗嘉靖(1522-1567)中。
万历十二年,神宗皇帝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并命京师国子监校勘印行;十三部典籍同时被朝廷尊奉为经,十三经的概念及地位得以完全确立。
3 十三经简介3.1 周易3.2 尚书3.3 诗经3.4 周礼3.5 仪礼3.6 礼记3.7 左传3.8 公羊传3.9 谷梁传3.10 孝经3.11 论语3.12 尔雅3.13 孟子周易《周易》也称《易》、《易经》,本是古代占卜之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文叙述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
《传》为解释卦名、卦义、卦辞、爻辞的七种十篇,称为“十翼”、“《易传》”、“《易大传》”。
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出现当在西周以前的远古年代,有学者认为《经》的编订在商末周初,《传》作于春秋战国,非一人一时之作。
[4]古人认为经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历代圣人编定而成。
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尚书》古时称《书》,是记言记事的简册泛称,主要记载帝王言论及活动。
1到孔子时代,《书》大约只残存百余篇,诸子百家多有引用,孔子作了整理。
秦朝时民间所藏的《书》基本上被焚毁,国家所藏的《书》也毁于战火。
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讲授保存下来的28篇《尚书》,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尚书》。
《尚书》的称谓中“尚”便指“上古”,记载上起尧舜,下至东周,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
汉武帝末年。
鲁恭王拆除孔子的旧宅,从墙壁夹层中得到用秦代以前的大篆(籀文)写成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除与《今文尚书》相同的28篇外,多出16篇,共45篇。
西晋后,《尚书》全部散佚。
东晋时梅赜献《孔传古文尚书》,包括与《今文尚书》相同的28篇(但析为33篇)和另外25篇,遂流传至今。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文史典籍-四书 五经 十三经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文选 古文观止

九、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
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
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
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
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
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
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
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
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
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
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
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
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
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
【文献学】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

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yms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宋元之际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
2. 由汉代刘歆综合群书《叙录》,编写而成的一部总的图书目录为《七略》。
3.常见的史书体裁有三种: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
4.由王钦若、杨亿编撰的,宋代最大的类书是《册府元龟》。
5.《春秋》内、外传分别指:《左传》和《国语》。
6.《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又名《南华真经》。
7.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典文献的基本分类方法,它起源于西晋荀勖编订的《晋中经新簿》。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著作中,最著名的是段玉裁撰写的《说文解字注》。
9.《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一部丛书。
10. 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被列为“政书”之首。
11. 《全宋文》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断代散文总集,由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联合出版。
12.明代祁理孙编写的《奕青藏书楼书目》,在经、史、子、集外又加“四部汇”一类,此为五部分类法之始。
13.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公元240-248)在洛阳太学立了一批石经,称“正始石经”。
由于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书写,故又称“三体石经”。
14.《四库全书》把集部书划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15. 以版面中线为准,版心向里对折;对折好的书面叠放在一起,在折线处粘合,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
请问以上描述的是纸质文献的哪种形态:蝴蝶装。
16.清代陈元龙奉康熙皇帝之命编纂的《历代赋汇》一书,共184卷,收录先秦至明代赋4155篇,是研究清以前赋体文学的重要文献。
17.清代鲍廷博一生搜求古书,他辑刻的《知不足斋丛书》,共收书207种,781卷,包含不少久已亡佚而又复出的珍贵文献,价值甚高,影响很大。
18.1907年5月,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仅用4块马蹄银(约合200两银子),就从王道士手中骗走了数以万件的敦煌写卷。
十三经(改)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卜筮”利用。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天师后裔、易经专家张金华云:《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公之于众的(古代)皇室文献”。
又称《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为伪书。
“尚”意为“(把卷着的、包着的、摞着的东西)摊开、展平”;“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尚书”即“解密的王家文档”、“(向社会)公开的皇室卷宗”。
尚书是王和贵族讲的话,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
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经辞典》的编纂历程一、概况《十三经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是一部大型专书辞典,依十三部经书分卷编写。
每卷分为辞典正文及词语索引两部分。
辞典正文及词语索引均有《部首检字表》《音序检字表》《四角号码检字表》供检索;辞典正文依部首排列,前有该经书的概述,后附该经书原文以及历代研究该经书的参考书目、唐开成石经拓片(缩印件)。
每卷前有《辞典》学术委员会顾问、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写的序文。
该辞典凡十五册,计三千万字。
于2002年12月到2012年12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缘起酝酿编写《辞典》,是在1984年。
当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为《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规划(草案)》中的一种)已脱稿交付出版,二十余名编写人员空闲下来。
我们珍惜这支有经验、有干劲的团队,于是寻找新的课题。
经过反复权衡、商讨,编写《辞典》的计划逐渐明晰起来。
把编写《辞典》作为首选,是因为“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
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德操的修身境界等。
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华渗透在我们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但是,“文革”之后,一些国民对于传统文化,表现出冷漠、怀疑,甚至误认为这是国家落后的罪恶根源。
我们知道,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不可能全盘西化,也不可能割断历史,只能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特质,为我所用。
而批判继承的前提是要了解传统文化,知道它是什么;然后要分析研究传统文化,知道哪些是要汲取的精华,哪些是要剔除的糟粕。
而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重要地位。
把体现儒家思想的“十三经”原原本本地介绍给广大群众,为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建设新文化提供一个平台,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责任。
因而编写这样一部辞典,在我们内心形成了一种按捺不住的冲动。
之后,随着读经、编写工作的深入进行,这种感觉愈加强烈,不能自已。
这是其一。
其二,陕西关中,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一带,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经学的发祥地,它亲历了经学的繁荣和发展,文化遗存十分丰富。
作为三秦大地的子民,我们应该承担起这个传承任务。
凡此种种,激励着我们下决心编写《辞典》,为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做出贡献。
此后刘学林同志翻阅了有关资料,广泛同校内以及各地知名学者、专家交换看法,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对《辞典》的编写做了初步设想,向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陕西省人民出版社写了报告。
1987年10月通过省新闻出版局、省人民出版社组织的专家论证,决定立项,并决定由陕西师范大学辞书编纂研究所负责日常编写工作,同时上报新闻出版署,请求列入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计划。
1990年4月该项目列入《1988-2000年全国辞书编写出版规划》。
三、艰难的跋涉1987年底省内立项后,辞书编写的准备工作就全面铺开了。
首要问题是筹措资金。
由于没有经费,编辞典用的稿纸是学林先生厚着脸皮向校内各机构的熟人、已经留校的学生索要的,所用卡片是学校印刷厂的下脚料裁制的,更不要说购买图书、添置资料了。
第一笔资助来得很意外,来自喜爱传统文化的香港实业家朱恩馀先生及谢玲玲女士。
他们得知我们编写《辞典》后,认为这件事“非常有意义”,并表示“很想帮助你们”。
一个月后,来函表示愿意捐赠编写费用72万元。
在新闻出版署的有关通知中,要求“将规划中的项目作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本部门出版规划的重点工程,认真组织实施”。
学林先生认为,还必须争取省里出资支持。
他想方设法,五次三番找到陕西省委主管文教的牟玲生副书记,他感动了牟书记,说服了牟书记,得到牟书记的支持。
牟书记主持召开了财政厅长、宣传部长、出版局长、人民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会议,商量资助事宜,最后决定资助一百万元。
至此我们完成了资金筹措的任务。
其次,是组织编写队伍。
学林先生凭借他的社交能力以及诚恳和热情邀请了一批学有所成、有一定造诣的专家。
但我们辞书编纂研究所,除了一名老先生以外,没有人系统读过经,哪怕是只有1903个字的《孝经》也没读过,只是在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课程中读过节选的《论语》《孟子》,以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郑伯克段于鄢”等。
所以当周围的同志知道我们要编写《辞典》时,一些人说,没有经学专家,没有系统读过经,凭什么编《辞典》?就是清代儒生,整天钻在故纸堆里,“皓首”也只穷一经、两经,你们凭什么搞“十三经’’?真是一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因而劝诫者有之,担忧者有之,嘲讽者有之,也有人等着看笑话。
偏偏学林先生不信邪:“十三经”是汉字写的,我们就不怕,没读过就读,读不懂就学,就钻研。
谁天生什么都会?还不是学来的。
不读书,不学习,寸步难行。
颇有点“无知者无畏”的劲头。
他还说,我们不仅要编《辞典》,还要造就一批经学家,还要出版有关经学的著作。
就这样,编写队伍组织起来了。
在学林先生前瞻性的胆略和执着之下,没有经学专家头衔的主编,领着一群未系统读过经书的我们,在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开始了艰难的征程。
在过往的辞典编写生涯中,我们饱受了抄卡片、誊稿子这种手工业作坊式编写方法的苦头,所以当学林先生在同外地及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交流中,获得了用电脑整理古籍的信息后,就萌发了用电脑辅助辞典编纂的念头。
1988年我们购置了电脑。
因当时并无现成的软件可用,就到处寻求合作伙伴,开始了尝试编制软件、建立字库等工作。
我们是全国较早把电脑作为辅助手段应用到辞书编纂工作中的单位之一。
在其后的编纂中,我们不断充实技术力量,根据编写工作的需要,技术上不断更新、完善,为《辞典》的编写提供了科学手段。
在制订编写凡例、规划编写蓝图、试编样稿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尖锐的问题是《辞典》编成什么样子?如果编成语文词典,已经有收词更为广泛的《汉语大词典》在先,我们再做没有任何价值;如果编成《儒学词典》一类的书,将涉及哲学史方面的诸多问题,这脱离了我们的专业,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也与我们动议的初衷不合。
经过反复讨论、切磋,我们将《辞典》定位为文献专书辞典。
我们编写《辞典》的目的十分明确:一是要进行语言研究,展现每部专书语言的使用状态;二是肩负着帮助读者读懂经书的任务。
为了实现我们的目的,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与编写实践,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了《辞典》自己的特点:第一,就收词而言,穷尽式地收录各部经书的全部词语,并显示其频数。
这种做法不是我们的创新,但我们不仅显示词频,还要通过分析、归纳、整理、描写,为每一个词在语音、词汇、语法范畴内找到合适的位置,就是说还要显示其字频、音频和义频。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辞书能够做到这一点。
因为这需要对词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反复分析、归纳。
它不像写论文、编教材,讲课、搞研究,只选择典型的例证;说不清楚的,非典型的,回避就是了。
我们的《辞典》不可以回避、不可以遗漏专书内的任何语言现象,对每个词的词性、读音、意义,都要给个“说法”。
工作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频数,传递给我们的正是一部专书中使用的词汇、语音、语法、词义等活生生的信息,使我们能准确地认识这部专书的语言使用状况(也就是断代语言状况)。
第二,划分词类,标注词性。
这是辞书界经过多次讨论正在尝试中的课题。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给划分词类、标注词性带来困难。
我们尝试性地划分了词类,标注了词性。
作为专书辞典,我们标注词性的特点是:根据专书词语的使用状态进行标注。
这样这部专书中词的组合能力以及在句子中的位置,通过标注词性就表现出来了。
特别是对一些人们认为非常规的语言现象,比如今天人们称为“词类活用”的词,我们呈现给读者的是它鲜活的原始状态:用作动词,做谓语,就标注为动词;用作名词,做主语、宾语,就标注为名词。
苏宝荣先生(2003)说:“为了全面地说解词的功能义,重点是对词在非常规功能下的词义进行全面的探求、归纳与分析。
这是辞书编纂中一个具有语义、语法双重属性的新课题。
”我们的做法,可以说是对这个新课题的探索。
由于为辞书标注词性这一工作带有尝试性,对划分词类的标准学界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自己也会有判断不准的情况,这些都是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渐解决的。
第三,词的音项、义项排列依频数多少为序。
频数多的排在前。
这是编纂辞书的形式问题,但这种形式,不同于历时语文辞典,有其特殊的意义。
历时语文词典义项排列基本按照本义、引申义的顺序,以显示词义发展的脉络。
而专书辞典所收的词语,是特定环境、特定著作中的使用状态,其义项呈现为共时性的。
历时语义词典同专书辞典所收“词”的不同,正如黄侃先生所说的小学训诂贵“圆”,经学训诂贵“专”的差别。
因而对于专书辞典而言,历时语文词典传统的排序法已毫无意义。
我们按照词在专书中的使用频数排列其音项、义项,通过量化分析,以直观的方式,显现该词在汉语发展的这一瞬间的读音、意义特征及组词造句的能力。
比如,一些语文辞典把“树”的名词用法“树木”作为第一义项,而在《左传》中“树”出现17次,用作动词“植”“立”义的13次,用作名词“树木”义的仅4次。
依照我们的频数排序法,动词义项应排在前。
在《辞典》的《尚书卷》《毛诗卷》《论语卷》《孟子卷》所出现的“树”,均为动词用法,“树立”之义。
可以说,今天常用作名词的“树”,在先秦时期主要用作动词。
以上三个特点,是专书辞典所显示出的在历史发展的瞬间语言的使用情况,而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正是这一个个瞬间汇成的,其后效应是:如果将它置身于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又是一环不可或缺的链条,肩负着承上启下的独特功能,为系统的汉语史、词汇史、语法史研究提供了可靠、完备的素材,为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提供了资料。
这是我们的用心所在,是专书辞典最有价值之处,也是汉语史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亮点。
以上这些特点增加了《辞典》编写的难度,加之“十三经”本身的特点:一,量大,经书原文近六十四万字;二,时代久远,均为上古及秦汉时文献,阅读困难;三,涉猎面广,思想深邃,牵扯到古代哲学、文学、政治、伦理、教育、天文、地理、动物、植物以及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等诸多领域;四,历代研究者夥,各类文献如汗牛充栋,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工作量,就令人瞠目。
从编写到出版历时28年,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圆满完成任务,是由于编委会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是由于全体参编人员的恪尽职守,特别是由于陕西师范大学辞书编纂研究所编写团队的全身心投入。
以上这些同志体验了编写工作中常人无法体会的甘苦,二十余年来,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不求职称晋升,不顾他人之议,兢兢业业埋头读书,认认真真逐条编写,反复琢磨,反复修改,这种“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当前经济大潮涌动、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更显出它的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