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章节翻译-【老子·第三十三章】

合集下载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音版】知(zhī)人(rén)者(zhě)智(zhì),自(zì)知(zhī)者(zhě)明(míng)。

胜(shèng)人(rén)者(zhě)有(yǒu)力(lì),自(zì)胜(shèng)者(zhě)强(qiáng)。

知(zhī)足(zú)者(zhě)富(fù)。

强(qiáng)行(xíng)者(zhě)有(yǒu)志(zhì)。

不(bù)失(shī)其(qí)所(suǒ)者(zhě)久(jiǔ)。

死(sǐ)而(ér)不(bù)亡(wáng)者(zhě)寿(shòu)。

【译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

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

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道”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句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解释】自古以来,凡是得到道的都发生了变化:天得道而明亮,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统治者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解释】天下万物产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产生于看不见的“无”。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一章用孟子的一句话概括,就是“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善于揣度别人心思、能摸清别人心理的叫做智巧,能够了解自己的才叫高明。

这句话真可谓一针见血、鞭辟入里!看看现在有多少人在问,“怎么看透人的心理?”“如何能够快速看透一个人?”问这种问题的人是怎么想的?他们幻想有一种读心术,能够瞬间摸清楚对方的想法,这样不就可以投其所好或者制其要害了吗?投其所好的想法也还好,无非就是想投机取巧罢了,好逸恶劳也是人之常情,倒没有什么大的危害。

但试图摆布他人,可就其心当诛了。

试想一下,如果是咱们被别人摸透了心理,只能任人摆布,会如何想?又会如何做?是不是必欲杀之而后快?夺人自由,更甚于躲人性命。

在自己做事之前,要换位思考,古时候把这种能力叫做“恻”,即心之通则,用现在的话说,就叫共情。

共情的过程,叫做“恕”,即心之如也,此心如彼心,便是恕。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是可以终身去践行的?孔子说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子这里所说的也是一个意思,既然我们自己不希望被他人看穿、受其摆布,那推己及人,当然也不应该去钻营这些智巧,想方设法的影响或者控制他人。

这么做,不过是偷鸡摸狗,没走正路。

不走正路,最终反而会偷鸡不成倒失一把米。

不但不高明,反而是真愚蠢。

什么才叫高明呢?自知的人才叫高明。

咱们去揣度他人、控制他人,就是与他争夺他对自己的控制权。

既然咱们去争,人家就必然会反击,人家是控制自己,咱们是去控制别人,而且名不正言不顺,你觉得谁会赢?简直就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可是别人咱管不了,却可以管好咱自己。

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名正言顺,想怎么了解就怎么了解,想怎么管就怎么管。

那要如何自知呢?你看,咱们连自己都还没有了解,就想去了解他人,这跟羽毛球初学者上来就想单挑林丹有什么区别?不可能实现不说,还白白浪费时间,倒不如先把基础打扎实,馒头要一个一个吃,就算咱们想直接吃第十个,你倒说说怎么吃?《道德经》实在太凝练了,这五千字大多讲的还是“是什么”的问题。

33章《道德经》精解及译文

33章《道德经》精解及译文

33章《道德经》精解及译文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此篇承接(《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理解?如何战胜自我?)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认识道之四相:常、无名、朴、小,就有了极深的入道工夫,道力增长,无坚不摧。

常、无名、朴、小都是道的入口,修学人根性不同,道的入口不同。

世人的根性无量,修行入道的法门无量。

此章为四种根性宣说入道之要妙。

修道士从有名之现实地,入无名之究竟地。

道独立不改,周行不殆,道之本体如如不动,然任运化现,故显有名。

但名不离常。

修道士心中之世界,就是道任运化现的即常即名,即名即常,常名等持之世界,再归于无知无欲、见素抱朴的寂灭境界。

入究竟地,返回于有名之现象界,深知世人心中之现实地只因常道之动而显现,如幻如化。

反者道之动,从无名入有名是初返,从有名入无名是再返。

初返生始觉,再返生妙觉。

有了对心性足够深入的悟解,老子再宣说明、强、富、志、久、寿修心六要义。

没有前期修心的成果,此章不可解,或者成为格言。

把古代圣人的修心秘要当做格言是最大的忌讳。

古代智者留下很多修心秘要,但切不可把修心秘要当做格言看。

格言是世人口上赞赏,并不践行的东西。

会背诵一大堆格言的人很多,但真正践行者无几,这是文化的可悲处。

王阳明看到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流弊,就是知而不行,智者的教戒成为美妙的口号,所以提出知行合一。

儒家的实修实证工夫历来不足,流弊极大。

这是世风日下的根源所在。

世人以智为尚,尚贤就是尚智,有智者称为贤,无智者称谓愚。

这是世人的心智,但不是圣人的心智。

世人修智,圣人修明。

所以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世人修力,圣人修柔(守柔之强)。

世人修富,圣人修知足。

世人以逆旅为家,圣人以究竟地为所。

世人以呼吸为寿,圣人以不生灭为寿。

最后一句经文,老子显然否定把肉体长生作为修道的目的,甚至否定肉体长生不死的可能性,修道的成就主要是心灵世界的。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解读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解读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解读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是一篇以道德为主题的哲学篇章,它探讨了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和智慧的价值。

本章节深入剖析了从修养心性到治理国家的重要道理,也给予人们宽容和谦卑的智慧。

下面将对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进行详细解读。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通过字数简单明了地表达了人们应该通过正确的修养和追求来获得智慧和力量,以及在人生中实现长久的成功和幸福。

下面是具体的解读: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句话指出了人们应该首先了解他人,同时也应该认识自己。

通过了解他人,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并取得成功;而通过了解自己,我们可以更加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从而与自己建立更亲密的联系。

只有智者才能真正了解他人,明者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2.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句话强调了胜过他人只是暂时的成功,而能够战胜自己则是真正的强者。

在人与人的竞争中,胜过他人只能展现我们的力量,但如果我们能够战胜自己,克服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我们就能变得更加强大和坚定。

3.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这句话告诉我们满足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

贪得无厌只会让我们陷入追求物质的无尽循环中,而无法满足的欲望只会带来痛苦和焦虑。

相反,能够知足常乐,珍惜眼前的一切,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带来的财富。

4.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句话表明只有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质和价值观,并且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才能够保持长久。

如果一个人能够坚定地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轻易妥协,就能获得延续的力量。

死而不亡者寿,意味着只有返璞归真,符合自然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长寿和生命的延续。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传达了对于人们修身养性和追求道德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通过智慧和谦卑来实现成功和幸福。

这一章节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引导我们积极向上地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外在的成功。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解读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解读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解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引言《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由老子所著,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

其中,第三十三章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为核心观点,阐述了对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的深刻见解。

本文将对这一章节进行详细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原文解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的意思是,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在这里,“智”和“明”都表示一种境界和智慧。

这句话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达到更高的智慧境界。

接下来,老子进一步阐述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在这里,老子强调了自我超越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真正成为强者。

最后,老子总结道:“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而坚持努力的人是有志向的。

在这里,老子强调了满足感和努力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知道满足并不断努力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核心观点解读1.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关注他人的优点和缺点,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然而,真正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陷入困境。

因此,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

2. 自我超越的价值“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句话强调了自我超越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愿意挑战自己的极限。

然而,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发现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勇于挑战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3. 知足与努力的意义“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这句话强调了知足与努力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却忽视了内心的满足感。

然而,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我们是否感到满足和快乐。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带拼音)_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带拼音)_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带拼音)_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第一章•dào道•kě可•dào道•,•fēi非•c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iān天•dì地•zhī之•s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mǔ母•。

•ɡù故•c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iào妙•;•c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iǎo徼•。

•cǐ此•liǎnɡ两•zhě者•tónɡ同•c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wèi谓•zhī之•xuán玄•。

•xuán玄•zhī之•yòu又•xuán玄•,•zhònɡ众•miào妙•z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tiān天•xià下•jiē皆•zhī知•měi美•zhī之•wéi为•měi美•,•è恶•yǐ已•。

•jiē皆•zhī知•shàn善•zhī之•wéi为•shàn善•,•sī斯•bú不•shàn善•yǐ已•。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了解、认识自己才是高明的。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

始终不离本份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肉体虽死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导读】“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则更加重要。

一个人只有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坚持不懈地推行,才能够算作真正的长久。

【解析】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

老子从道的立场上阐释了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的概念,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

在老子看来,最能体现道家观点的是“自胜者强”和“知足者富”两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时时反省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这一信念,就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面貌。

本章只寥寥数语,看上去浅显易懂,实则蕴含着极其深奥的道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认为,能够分别外人和外物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拥有了世间的庸俗智慧。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拥有世间的大智慧呢?通过外事外物反省自己,从而体察到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才算得上是有大智慧,也就是“明”。

老子还认为,依靠武力战胜别人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有力量,因为这个力量是大道赐予给人们的,它是大道的生命活动本身的体现。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强者呢?能够战胜自己私欲和成见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人的私欲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危害很大,如果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无所不容,他自然是强大的。

老子在本章中所提出的“知足者富”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足常乐”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所理解的知足常乐,意为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安于现状,这与老子所阐释的思想大相径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