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德经》第41章原文和译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德经》第41章原文和译文。
道德经第41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8.24【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那么天下之士是如何复归于道的,可以分成“上士中士下士”三种情形。
上士闻道,就会勤而行之笃守大道。
中士闻道半信半疑,有时坚守不移,有时却又抛之脑后。
下士闻道,则会哄然大笑。
下愚之士用世俗的眼光实在看不懂什么是道,所以才会嘲笑别人,如果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故称“不笑不足以为道”。
正因为大道与世俗截然不同,所以古书上有这样的话,光明之道好似暗昧,前进之道好似后退,平坦之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山谷般空虚,本来洁白清白之德反而被当做污秽,遭受冤枉羞辱,最宽广的德好像还不足,建立德行不声不响好像是在做小偷,不断地返璞归真却被误以为生性多变。
最大的方形没有棱棱角角,最大的器物千锤百炼很晚才完成,最大的音调反而希声,最大的物象反而无形状。
所以大道虽无边无际却不把任何角落遗忘,制作天下这个最大的神器却后其成而成,虽有大功却不高声宣扬,有光辉的形象却从不显彰。
大道生养万物悄无声息匿迹隐形,施予万物不求回报,造福万民不居功名,故称“道隐无名”。
只有道,才会善于施为并成就一切,帮助万物兴盛成功。
圣人治理天下,也要效法天道,就像贷款给人既不设高门槛也不收高利息,造福万民不居功名,故称“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全文为:“欲得以其见之者,先以聪明备诸度,欲得以
其乐之者,先以安舒行诸度。
居是言下,不逆其心,行是事上,不悖其言,是谓谨守之德。
”
读道德经是一件繁琐的事情,不适合当作娱乐。
可是,它所提到应该以“聪明”准备各项事物以“得以其见之”,以“安舒”行止诸事物以“得以其乐之”却是一句非常好的提醒,也影响着大家生活的娱乐方式。
娱乐跟放松息息相关,但必须有适当的规范,不宜过分放纵。
由此,我们可以
把第四十一章中所说的聪明备办活动当作一种态度,以避免失去控制从而浪费金钱与其他资源。
聪明备办活动,可以要求提前制定计划,规劝控制自己有限的资源,合理计划时间以及避免过度消费,以下列一些具体建议可以让活动更有价值。
首先,活动执行前应对活动内容有一个客观的规划,让活动充满积极的意义。
其次,最好提前安排完善的交通方式,使成员的出行更加方便,减少绕路的时间与费用,使人们更专注于活动。
再次,增加休息时间,让参与者有足够的时间放松和消遣,避免过劳或者把活动视为强制性编排,使参与者完全失去娱乐乐趣。
第四十一章中提到的“谨守之德”,也体现了一种有度娱乐与节制精神。
这正
是精致人生所必备的:活出质量而不是数量,切忌无节制过度放纵。
当你还处在年轻时,及时把这有利于健康与人生模式记在心间,把它用到所有的兴趣娱乐活动中去,日久必明,带来安闲快乐的美好生活。
道德经四十一章

道德经四十一章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理解: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没有疑惑,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练习运用它。
悟性一般的人听说“道”后,有时记起来,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
并且半信半疑的行动。
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道如果不被嘲笑,就不能说明道的伟大。
所以古人立下言论的时就说过:明道若昧:有道之人很有智慧,却总是感觉自己很愚昧;进道若退:有道之人在前进的过程中,却总是后退一步考虑问题;夷道若纇:有道之人走在平坦的路上,却总感觉哪里有瑕疵有缺陷。
上德若谷:有上德的人,极为虚心,其学习精神仿佛如山谷一般;大白若辱:有着极高名誉的上德之人,做事做人非常谨慎,总感觉自己时时刻刻受辱一般;广德若不足:上德之人胸怀宽广,可是他们自己却感觉不怎么宽广;建德若偷:上德之人的说话举止是社会的标杆,他却总感觉自己说话办事偷偷摸摸;质真若渝:上德之人纯朴率真,自己却不觉得有什么好的,总觉得自己做的很差很污浊。
大方无隅:巨大的方正,根本没有棱角;大器晚成:庞大的器物,很晚才能成型;大音希声:恢弘的音乐,却是无声之音;大象无形:宏伟的形象,根本无法形状。
道广大无比,无法用简单的定义来描述。
但是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注意:呼应第二十八章。
注释:勤字本义:短期内格外用力。
存,存在。
建,建立、创设。
言,主张、号令、话。
明,智慧。
昧字本义:天未大明。
夷,平也《说文》。
纇,缺陷、瑕疵。
谷,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
白字本义: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
渝,变污也《说文》。
隅,角落。
器,皿也《说文》。
成,形成、成就、完成。
象,形象、好像。
形,对照、表现。
希,罕也《尔雅》。
《道德经》全文注音版、译文(1—40章)

《道德经》全文注音版、译文(1—40章)《老子》第一章道(dào)可(kě)道(dào),非(fēi)常(chánɡ)道(dào)。
名(mínɡ)可(kě)名(mínɡ),非(fēi)常(chánɡ)名(mínɡ)。
无(wú)名(mínɡ)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有(yǒu)名(mínɡ)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
故(ɡù)常(chánɡ)无(wú),欲(yù)以(yǐ)观(ɡuān)其(qí)妙(miào);常(chánɡ)有(yǒu),欲(yù)以(yǐ)观(ɡuān)其(qí)徼(jiǎo)。
此(cǐ)两(liǎnɡ)者(zhě),同(tónɡ)出(chū)而(ér)异(yì)名(mínɡ),同(tónɡ)谓(wèi)之(zhī)玄(xuán)。
玄(xuán)之(zhī)又(yòu)玄(xuán),众(zhònɡ)妙(miào)之(zhī)门(mén)。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天(tiān)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之(zhī)为(wéi)美(měi),斯(sī)恶(è)已(yǐ)。
皆(jiē)知(zhī)善(shàn)之(zhī)为(wéi)善(shàn),斯(sī)不(bú)善(shàn)已(yǐ)。
注音版道德经41~81章

第四十一章shàng shì wén dào ,qín ér xíng zhī;zhōng shì wén dào ,ru 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cún ruò wáng ;xià shì wén dào ,dà xiào zhī。
bù xiào ,bù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zú yǐ wéi dào 。
gù jiàn yán yǒu zhī,míng dào ruò mèi ,jìn 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dào ruò tuì,yí dào ruò lèi ,shàng dé ruò gǔ,dà bái ruò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rǔ,guǎng dé ruò bù zú,jiàn dé ruò tōu ,zhì zhēn ruò yú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dà fāng wú yú,dà qì wǎn chéng ,dà yīn xī shēng ,dà xiàng,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wú xíng ,dào yǐn wú míng 。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 ào k ě d àof ēi c h án d àom ín ɡ k ě m ínf ēi ch án ɡm ín道 可 道非 常 道。
名 可 名非 常名。
w ú m ín ɡ t i ān d ì zh ī sh ǐy ǒu m ín ɡ w àn w ù zh ī m ǔ无名 天地 之始有 名 万物 之母 。
ɡù ch án ɡ w úy ù y ǐ ɡu ān q í mi àoch án ɡ y ǒuy ùy ǐ ɡu ān q í故 常 无欲以 观其妙常 有欲以 观 其j i ǎo徼 。
c ǐ li ǎn ɡ zh ět ón ɡ ch ū ér y ì m ín ɡt ón ɡ w èi zh ī xu án x u án zh ī y òu 此两 者同 出 而 异 名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xu ánzh òn ɡmi ào zh ī m én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 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 ān xi à ji ē zh ī m ěi zh ī w éim ěis īè y ǐji ē zh ī sh ànzh ī天 下 皆 知美 之 为美,斯 恶 恶 已。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译文感悟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译文感悟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译文:
上等人听到道就会勤奋地去实行它;中等人听到道,不知道如何存活;下等人听到道,会大笑不止。
不笑不足以称之为道。
感悟:
这段经文谈到了三种人对待道的态度。
上等人听到了道,就会立即了解它的重要性,并勤奋去实践。
中等人听到道,虽然他知道它很重要,却不知道如何去实践。
下等人听到道,也许并不理解它的重要性,甚至会对它大笑不止。
这说明不同的人对于道的态度和认识程度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修道的路径其实也是不同的。
道是一种理念,是在生活中需要常思常新的,我们无法避免在修这个道的时候遇到挫折和人生的艰辛,但我们要怀着一颗坚定的信仰去修行,努力去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
只有其实践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它。
我们应该把自己变成上等人,深度并不断的思考道,将它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译文注释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译文注释[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②。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
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译文]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
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所以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注释]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
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
偷,意为惰。
5、质真若渝:渝,变污。
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6、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
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7、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
引伸为协助、辅助之意。
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引语]这个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这里,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信将疑,下士听了以后哈哈大笑。
说明“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浅薄之人嘲笑的。
[评析]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
“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音版】
上(shàng)士(shì)闻(wén)道(dào),勤(qín)而(ér)行(xíng)之(zhī);
中(zhōng)士(shì)闻(wén)道(dào),若(ruò)存(cún)若(ruò)亡(wáng);
下(xià)士(shì)闻(wén)道(dào),大(dà)笑(xiào)之(zhī)。
不(bù)笑(xiào)不(bù)足(zú)以(yǐ)为(wéi)道(dào)。
故(gù)建(jiàn)言(yán)有(yǒu)之(zhī):明(míng)道(dào)若(ruò)昧(mèi);
进(jìn)道(dào)若(ruò)退(tuì);夷(yí)道(dào)若(ruò)颣(lei);
上(shàng)德(dé)若(ruò)谷(gǔ);广(guǎng)德(dé)若(ruò)不(bù)足(zú);
建(jiàn)德(dé)若(ruò)偷(tōu);质(zhì)真(zhēn)若(ruò)渝(yú);
大(dà)白(bái)若(ruò)辱(rǔ);大(dà)方(fāng)无(wú)隅(y ú);
大(dà)器(qì)晚(wǎn)成(chéng);大(dà)音(yīn)希(xī)声(shēng);
大(dà)象(xiàng)无(wú)形(xíng);道(dào)隐(yǐn)无(wú)名(míng)。
夫(fū)唯(wéi)道(dào),善(shàn)贷(dài)且(qiě)成(chéng)。
【译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士的人听见“道”,会马上亲身实践。
中士的人听见“道”,会将信将疑不一定回去实践。
下士的人听见“道”会大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
正是因为下士的大笑,才显出道的高深。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所以古人提出:明白“道”的人好像很愚昧,修“道”的人好像是在退步,平坦
的生活道路好象那样坎坷。
(这里大家可以参考道德经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上德的人虚怀若谷,持白守黑,广德不盈,不立不施,不矜其真。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世界上的方正是没有边角,的容器是没有形状可言,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的形象是看不见的,大道隐微而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
唯有“道”善于生化万物,并使万物生成。
扩展阅读:出自道德经的名句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出自第23章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出自第23章
企者不立。
——出自第24章
自伐者无功。
——出自第24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出自第25章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出自第25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自第25章
重为轻根。
——出自第26章
静为躁(zao:四声)君。
——出自第27章
善行无辙迹。
——出自第27章
扩展阅读: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