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道德经第十一章、十二章:大道无名,大德无声

道德经第十一章、十二章:大道无名,大德无声

道德经第十一章、十二章:大道无名,大德无声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辐条,用在一个车毂上,当(单个辐条)无的时候,有了车的用处。

把泥胚做成器物,器具中间无的地方,有了器物的用处。

开门窗形成房间,门窗及房屋中间无的地方,才使房间有了用处。

因此,有之所以有价值,是无在起作用
解释:有无辩证,因为无的作用,有才具有价值。

进一步强调“无”的作用,加深对大道无名、大德无声、圣人无身的“玄德”的理解。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因此,圣人考虑实际的价值,而不考虑表面现象,来进行选择。

解释:大道无名,圣人选择“无”。

辩证地论述“无”的作用,圣人不可过度追求个人欲望,治国无为。

食物的丰盛使现代文明出现了大量的“富贵病”;无休止的饮酒使得很多人内脏受到损害;电子技术带来“娱乐至死”,沉溺于音乐、影视、游戏,很多人睡眠不足、体质下降;财富的无穷,导致很多人殚精竭虑、疲于奔命。

“道法自然”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逻辑方式,中国先哲习惯从自然、客观的观察中得出人们的行为准则,这两章是很典型的。

《道德经》第十一章给我们的启发

《道德经》第十一章给我们的启发

《道德经》第十一章给我们的启发【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用三十根辐条造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装车轴,才有车子的作用。

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门窗造房子,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和住人,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价值的器具,起作用的是空间。

现代启发本章老子给我们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留足空间才能游刃有余。

善架车的驾驶员,能够确保终生平安,驾驶技术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给别人(包括新驾驶员)留有足够的空间,才是确保自己安全的关键。

这个哲理非常重要,我们做人、做事,眼睛不能只看到自己,不能要求别人给自己提供多少空间、多少方便,这种要求可能永远都做不到。

马上能够做到的是自己给别人提供空间和方便,不要奢望回报,日积月累回报自然到来。

我们还可以更深层次的来理解,万事万物之间的平衡和谐,照样存在留有空间问题。

在把人类的空间留够的同时,也要给大自然留有足够的余地,只有大家都有生存空间,平衡和谐才会真实存在。

其实“留足空间”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早已存在,而且还根深蒂固。

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心底无私天地宽”、“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有善报”、“行善积德”、“乐善好施”、“广积善缘”等等,这些都是“留足空间才能游刃有余”的社会哲学。

对青少年的道德启发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对青少年来说,全面发展就是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就代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给自己留有了足够的空间。

积极动手,就是提升能力的方法,就可以把自己打造得能文能武。

千万不要小看了动手,动手能使人心灵手巧,抬升能力,升华智慧,从而思路开阔,与众不同。

至少掌握一门技能的人的思维,往往要比没有掌握技能的人的思维,多出“一维坐标”。

在人群中能够很快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道德经》第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一章卋①之得一②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容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帝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③。

其亡④之也,谓:天无以⑤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⑥,容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帝王无以正⑦将恐蹶⑧。

帝王自称孤、寡、不穀⑨,此非以贱为本耶?贵⑩以贱⑪为本,高⑫以下⑬为基。

非乎?故至誉无誉。

是故无欲也,琭琭⑭如玉⑮、硌硌⑯如石。

译文世界万物得道者,天得道得以清明,地得道得以安宁,神得道得以灵慧,容器得道得以丰盈,万物得道得以生存,当权者得道得以作为世界的首领统治天下。

若其亡道、失理、背德、弃法,天无法清明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废弃,神无法灵验恐怕要歇灭,容器无法丰盈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生存恐怕要灭亡,当权者无法作为合法的君长维持统治恐怕要垮台。

当权者谦称自己孤(单独)、寡(孤单,孤独)、不穀(不善),这不是以谦下为本吗?贵族以民众为根本,统治阶层以人民为根基。

不是吗?所以至誉无誉。

所以无欲啊,贵气若琭玉,平凡若硌石。

注释①卋:通“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世界。

②一:大一,道。

③贞:(本义)占卜;首领,元首;正道,正轨;假借为“正”、“定”,端方正直。

④亡:1)(1)逃离,出走。

亡,逃也。

——《说文》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2)死。

如:亡人(死人。

骂人的话);阵亡(在作战中牺牲);亡醮(为死者设坛祭祷);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殁(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3)掷,扔,抛弃,丢,丢失,丧失。

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

丧失残缺);亡缺(散失残缺);亡家犬(丧家犬);亡书(散失的书籍)。

(4)背弃,背离抛弃。

背弃:背离抛弃;死亡的婉辞。

(5)灭亡。

如:兴亡(兴盛和灭亡);亡破(国破家亡);亡君(亡国之君);亡绝(国家败亡,宗庙绝祀);亡征(灭亡的征兆)。

老子《道德经》第11到第20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

老子《道德经》第11到第20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

老子《道德经》第11到第20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集中在一个车毂上,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的空间,才有了车的价值;抟揉黏土制造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有了器皿的价值;开凿门窗修建房屋,正是因为有了房屋中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价值。

所以说器物给人带来了便利,而器物的价值却是产生于拥有空间。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都看花了;美妙的音乐,使人的听觉都失聪了;丰美的食物,使人的口味都伤损了;驰马打猎,使人的精神极度放纵;珍贵物品,使人欲行不轨。

所以圣人只求温饱而不求耳目享受。

因此要去掉耳目享受而只求不至于饥饿就行了。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受宠惊喜而受辱慌恐,这是把灾祸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

什么叫做受到宠辱好像受到惊吓呢?因为人们把受宠看得很尊贵,把受辱看得很卑贱。

所以得到这些好像受到惊吓,失去这些也大都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为什么会把灾祸看得如同生命一样重要呢?我之所以有灾祸,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灾祸呢?所以只有那些看重自身的人,才会看重天下人的生命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只有那些爱惜自身的人,才会爱惜天下人的生命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德经》全文注音版、译文(1—40章)

《道德经》全文注音版、译文(1—40章)

《道德经》全文注音版、译文(1—40章)《老子》第一章道(dào)可(kě)道(dào),非(fēi)常(chánɡ)道(dào)。

名(mínɡ)可(kě)名(mínɡ),非(fēi)常(chánɡ)名(mínɡ)。

无(wú)名(mínɡ)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有(yǒu)名(mínɡ)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

故(ɡù)常(chánɡ)无(wú),欲(yù)以(yǐ)观(ɡuān)其(qí)妙(miào);常(chánɡ)有(yǒu),欲(yù)以(yǐ)观(ɡuān)其(qí)徼(jiǎo)。

此(cǐ)两(liǎnɡ)者(zhě),同(tónɡ)出(chū)而(ér)异(yì)名(mínɡ),同(tónɡ)谓(wèi)之(zhī)玄(xuán)。

玄(xuán)之(zhī)又(yòu)玄(xuán),众(zhònɡ)妙(miào)之(zhī)门(mén)。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天(tiān)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之(zhī)为(wéi)美(měi),斯(sī)恶(è)已(yǐ)。

皆(jiē)知(zhī)善(shàn)之(zhī)为(wéi)善(shàn),斯(sī)不(bú)善(shàn)已(yǐ)。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

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

据此而取舍。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 ào k ě d àof ēi c h án d àom ín ɡ k ě m ínf ēi ch án ɡm ín道 可 道非 常 道。

名 可 名非 常名。

w ú m ín ɡ t i ān d ì zh ī sh ǐy ǒu m ín ɡ w àn w ù zh ī m ǔ无名 天地 之始有 名 万物 之母 。

ɡù ch án ɡ w úy ù y ǐ ɡu ān q í mi àoch án ɡ y ǒuy ùy ǐ ɡu ān q í故 常 无欲以 观其妙常 有欲以 观 其j i ǎo徼 。

c ǐ li ǎn ɡ zh ět ón ɡ ch ū ér y ì m ín ɡt ón ɡ w èi zh ī xu án x u án zh ī y òu 此两 者同 出 而 异 名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xu ánzh òn ɡmi ào zh ī m én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 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 ān xi à ji ē zh ī m ěi zh ī w éim ěis īè y ǐji ē zh ī sh ànzh ī天 下 皆 知美 之 为美,斯 恶 恶 已。

《道德经》第11章 无之为用 原文释义解读

《道德经》第11章 无之为用 原文释义解读

第11章无之为用【原文】三十辐①,共一毂(gǔ)②,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yàn)埴(zhì)以为器③,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④,当其无⑤,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①辐:车轮上的直棍,有如自行车的钢丝。

三十辐,是一个车轮直棍的数目。

②毂(gǔ):即车轮中心穿车轴的圆木.北方叫它“车头”。

③埏(yàn)埴(zhì):即用抟土和陶土做成饮食用的器皿。

埏,借为“抟”,即抟土:埴,陶土。

④牖(yǒu):窗户。

⑤无:这一章三个“无”,均作“空虚”解。

【译文】三十根辐穿在车头,中间必须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

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

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导读】人利用事物“有”的那部分,却不知道这功用正是“无”造就的。

有无相生相成,才构成了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世间万物。

【解析】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无”和“有”的辩证关系。

无和有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没有无也就无所谓有,本章旨在阐明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

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所以,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无和有与第一章讲的无和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

老子通过车子、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

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

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也没有本末。

老子把无作为主要对立面来考察,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没有车轮、瓷器、房子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在哪存在呢?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所以片面强调“无”的作用也是不合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音版】
三(sān)十(shí)辐(fú)共(gòng)一(yī)毂(gū),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车(chē)之(zhī)用(yòng).
埏(shān)埴(zhí)以(yǐ)为(wéi)器(qì),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器(qì)之(zhī)用(yòng).
凿(záo)户(hù)牖(yǒu)以(yǐ)为(wéi)室(shì),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室(shì)之(zhī)用(yòng).
故(gù)有(yǒu)之(zhī)以(yǐ)为(wéi)利(lì),
无(wú)之(zhī)以(yǐ)为(wéi)用(yòng).
【译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

“有无相生”
“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赏析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想做一件难度很大的事,要从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从最细小的地方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从细节入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想高人一等,脚跟离地,用脚尖站立的人,是站立不稳的;想迈开步子再大一点,把胯部打开的人,是无法走路的。

人生可以有梦想,但是不能超越现实,好高骛远,否则贻害终身,寸步难行。

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轻浮,是不懂得自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安定才是王道。

所以君子每日的行为,都展现稳重、安定的样子,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急躁不安。

五,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处理困难的事情必然从容易处下手,处理大事也必须从细微处开始。

所以,圣人从不好高骛远,而是大处着眼,小处做起,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从而成就了大业。

六,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能够从事情的细微之处发现真理,才是明智的表现;能够坚守柔弱的信念,才能以柔克刚,成为真正的强者。

七,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永远没有名字可以形容,简单质朴,虽然小而不见,但是天下万物没有能让它屈服的。

人生真正的快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难求,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守住简单、质朴,就会找回人生真正的快乐。

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根之人闻道后,恍然大悟,马上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中根人闻道后,半信半疑,似懂非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毫无所得;下根人闻道后,难以置信,置若罔闻,甚至大加嘲笑。

如果让下根之人听了以后不觉得可笑的话,那就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了。

九,不自见,故明。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不自以为是,坚持己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就能正确客观的看清问题,这样才是明智。

相反,愚蠢的人刚愎自用,受到别人一点点批评就会大发脾气,即使别人是对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也会反驳而不听取。

十,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真正体悟大道的人,知道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大道的本质,所以就不说;能用语言描述出大道来的人,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的体悟大道。

放在生活中就可以这样解释:有智慧的人,一般不会轻易发言;随意发言的人,肯定没有智慧。

扩展阅读: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