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收藏了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收藏了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收藏了【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文〗【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七十三章解读

道德经七十三章解读

道德经七十三章解读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主要阐述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就处于了运动的状态,这是道的运动规律。

而弱小的事物,正是这个运动规律的应用。

在解读这一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道的运动规律:这里所讲的“反者道之动”,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当达到一定的极限后,就会出现反向运动。

这种反向运动是道的自然运动规律。

2.弱小事物的应用:在道的运动规律中,弱小的事物也有其重要的应用。

正如“弱者道之用”所言,弱小的事物正是道的应用。

这种应用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保持谦逊、柔弱的姿态来达到更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保持谨慎、认真的态度来获得更多的机会等等。

3.刚柔并济的智慧: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倡“柔中带刚,刚中带柔”的处事智慧。

这种智慧同样可以在本章中得到体现。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不能只注重事物的表面,而要看到其背后的本质。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只有把握好它们的平衡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4.道的无为而治: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而是要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在本章中,“无为而治”的理念也有所体现。

只有让事物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发展,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主要阐述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智慧。

在解读这一章时,我们可以从道的运动规律、弱小事物的应用、刚柔并济的智慧以及道的无为而治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领悟。

《道德经》全文注音版、译文(1—40章)

《道德经》全文注音版、译文(1—40章)

《道德经》全文注音版、译文(1—40章)《老子》第一章道(dào)可(kě)道(dào),非(fēi)常(chánɡ)道(dào)。

名(mínɡ)可(kě)名(mínɡ),非(fēi)常(chánɡ)名(mínɡ)。

无(wú)名(mínɡ)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有(yǒu)名(mínɡ)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

故(ɡù)常(chánɡ)无(wú),欲(yù)以(yǐ)观(ɡuān)其(qí)妙(miào);常(chánɡ)有(yǒu),欲(yù)以(yǐ)观(ɡuān)其(qí)徼(jiǎo)。

此(cǐ)两(liǎnɡ)者(zhě),同(tónɡ)出(chū)而(ér)异(yì)名(mínɡ),同(tónɡ)谓(wèi)之(zhī)玄(xuán)。

玄(xuán)之(zhī)又(yòu)玄(xuán),众(zhònɡ)妙(miào)之(zhī)门(mén)。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天(tiān)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之(zhī)为(wéi)美(měi),斯(sī)恶(è)已(yǐ)。

皆(jiē)知(zhī)善(shàn)之(zhī)为(wéi)善(shàn),斯(sī)不(bú)善(shàn)已(yǐ)。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 ào k ě d àof ēi c h án d àom ín ɡ k ě m ínf ēi ch án ɡm ín道 可 道非 常 道。

名 可 名非 常名。

w ú m ín ɡ t i ān d ì zh ī sh ǐy ǒu m ín ɡ w àn w ù zh ī m ǔ无名 天地 之始有 名 万物 之母 。

ɡù ch án ɡ w úy ù y ǐ ɡu ān q í mi àoch án ɡ y ǒuy ùy ǐ ɡu ān q í故 常 无欲以 观其妙常 有欲以 观 其j i ǎo徼 。

c ǐ li ǎn ɡ zh ět ón ɡ ch ū ér y ì m ín ɡt ón ɡ w èi zh ī xu án x u án zh ī y òu 此两 者同 出 而 异 名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xu ánzh òn ɡmi ào zh ī m én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 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 ān xi à ji ē zh ī m ěi zh ī w éim ěis īè y ǐji ē zh ī sh ànzh ī天 下 皆 知美 之 为美,斯 恶 恶 已。

道《道德经》全文注音版、译文

道《道德经》全文注音版、译文

道《道德经》全文注音版、译文《道德经》李耳【春秋】《老子》第一章道(dào)可(kě)道(dào),非(fēi)常(chánɡ)道(dào)。

名(mínɡ)可(kě)名(mínɡ),非(fēi)常(chánɡ)名(mínɡ)。

无(wú)名(mínɡ)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有(yǒu)名(mínɡ)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

故(ɡù)常(chánɡ)无(wú),欲(yù)以(yǐ)观(ɡuān)其(qí)妙(miào);常(chánɡ)有(yǒu),欲(yù)以(yǐ)观(ɡuān)其(qí)徼(jiǎo)。

此(cǐ)两(liǎnɡ)者(zhě),同(tónɡ)出(chū)而(ér)异(yì)名(mínɡ),同(tónɡ)谓(wèi)之(zhī)玄(xuán)。

玄(xuán)之(zhī)又(yòu)玄(xuán),众(zhònɡ)妙(miào)之(zhī)门(mén)。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天(tiān)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之(zhī)为(wéi)美(měi),斯(sī)恶(è)已(yǐ)。

《道德经》(拼音版)

《道德经》(拼音版)

帛书版《道德经》(拼音版)dào kědào yěfēi héng dào yěmíng kěmíng yěfēi héng míng yě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wúmíng wàn wùzhīshǐyěyǒu míng wàn wùzhīmǔyěgùhéng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wúyùyěyǐguān qímiào héng yǒu yùyěyǐguān qísuǒjiào 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l iǎng zhětóng chūyìmíng tóng wèi xuán zhīyòu xuán zhòng miào zhīmén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t iān xiàjiēzhīměi wéi měi wùyǐj iēzhīshàn sībúshàn yǐ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yǒu wúzhīxiàng shēng yěnán yìzhīxiàng chéng yěcháng duǎn zhīxiàng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xíng yěgāo xiàzhīxiàng yíng yěyīn shēng zhīxiàng héyěxiān hòu zhī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xiàng suíhéng yěshìyǐshèng rén jūwúwéi zhīshìxíng bùyán zhī相随、恒也。

道德经-注音版完美版

道德经-注音版完美版

埏 埴 以 为 器,当 其 无,有 器 之 用。
záo hù yǒu yǐ wéi shì dāng qí wú
yǒu shì zhī yòng
凿 户 牖 以 为 室,当 其 无,有 室 之 用。
gù yǒu zhī yǐ wéi lì
wú zhī yǐ wéi yòng
故 有 之 以 为 利,无 之 以 为 用。
天 门 开 阖,能 无 雌 乎?
míng bái sì dá néng wú wéi hū
明 白 四 达,能 无 为 乎?
shēng zhī xù zhī shēng ér bù yǒu wéi ér bù shì zhǎng
生 之 畜 之, 生 而 不 有,为 而 不 恃, 长
ér bù zǎi
shì wèi xuán dé
夫 唯 不 争 ,故 无 尤。
-8-
第九章
chí ér yíng zhī
bù rú qí yǐ
持 而 盈 之,不 如 其 已;
chuǎi ér ruì zhī
bù kě cháng bǎo
揣 而 锐 之,不 可 长 保。
jīn yù mǎn táng mò zhī néng shǒu
金 玉 满 堂,莫 之 能 守;
ér yù chū
而 愈 出。
duō yán shù qióng bù rú shǒu zhōng
多 言 数 穷 ,不 如 守 中 。
-5-
第六章
老子《道德经》
gǔ shén bù sǐ
shì wèi xuán pìn
谷 神 不 死,是 谓 玄 牝。
xuán pìn zhī mén shì wèi tiān dì gēn mián mián ruò cún yòng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①。

此两者,或利或害②。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③。

天之道④,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⑤而善谋。

天网恢恢⑥,疏而不失⑦。

[译文]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

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

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

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注释]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敢,勇敢、坚强;不敢,柔弱、软弱。

此句意为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命。

2、或利或害:勇于柔弱则利,勇于坚强则害。

3、是以圣人犹难之:此句已见于六十三章。

4、天之道:指自然的规律。

5、繟然:安然、坦然。

6、天网恢恢:天网指自然的范围;恢恢,广大、宽广无边。

7、疏而不失: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引语]本章主要讲人生哲学。

第一层意思是柔弱胜坚强,第二层意思是天道自然。

这两层意思之间是相互沟通的。

老子认为,两种不同的勇,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则遭害,一则存活。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只要依照自然的规律变化和发展,都会有好的结果,不会有什么漏失。

在这里,老子讲了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细细读来,颇能启迪人的心灵。

[评析]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

他说,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勇气建立在谨慎的基础上,就可以活命。

勇与柔相结合,人们就会得到益处,勇与妄为相结合,人们就会遭受灾祸。

同样是勇,利与害大相径庭。

老子的主张是很明确的,他以为自然之道,贵柔弱,不贵强悍妄为;贵卑下,不贵高上贵重。

而自然之道是不可违背的。

有人认为老子只注重自然规律,而忽视人的主观因素,不讲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是在宣扬退缩,胆小怕事的生活态度和命定论的思想。

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老子所宣扬的是自然规律,人们立身处世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勇而敢是不遵循自然规律的肆意妄为,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勇敢坚强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音版】
勇(yǒng)于(yú)敢(gǎn)则(zé)杀(shā),
勇(yǒng)于(yú)不(bù)敢(gǎn)则(zé)活(huó)。

此(cǐ)两(liǎng)者(zhě),或(huò)利(lì)或(huò)害(hài)。

天(tiān)之(zhī)所(suǒ)恶(è),孰(shú)知(zhī)其(qí)故(g ù)?
天(tiān)之(zhī)道(dào),不(bù)争(zhēng)而(ér)善(shàn)胜(shèng),
不(bù)言(yán)而(ér)善(shàn)应(yìng),
不(bù)召(zhào)而(ér)自(zì)来(lái),
坦(tǎn)然(rán)而(ér)善(shàn)谋(móu)。

天(tiān)网(wǎng)恢(huī)恢(huī),疏(shū)而(ér)不(bù)失(shī)。

【译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勇于表现刚强者易于送命,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而能够生存。

此两者都是勇,但是却由表现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这就是自然规律,可又谁知天意呢?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圣人也很难判断,自然规律是不争而取得胜利,不言而万物响应,不召而众生自来,淡然筹谋天下大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是广大无边的,所无不包,没有一点疏失。

扩展阅读:《道德经》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句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解释】想要收敛,必先扩张;想要削弱,必先增强;想要废弃,必先兴盛;想要夺取,必先给予。

这是明确而微妙的道理。

2、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解释】柔弱会战胜刚强。

鱼儿不能离开水,国家的秘密,国家的虚实、弱点,不能随便让对手知道。

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解释】虽说道无为,但天下没有一件事不是道所为。

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解释】品德高尚的人从不表现自己有德,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德;品德一般的人好表现自己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表现。

品德高尚的人顺应自然却不以为然,品德一般的人做什
么都觉得自己了不得。

5、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解释】大仁爱者表现仁爱不是故意的,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响应,就恨不得抓住人家胳臂强人所难。

所以,要维系良好的社会风气,失了“道”要靠“德”,失了“德”要靠“仁”,失了“仁”要靠“义”,失了“义”要靠“礼”。

连“礼”都失去了,社会就没有忠信可言了,祸乱就开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