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全称为《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道德经》原版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贫,故能广大;不尚功,故能成器;不欲独,故能有德;不为大,故能成名。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此为《道德经》的前三章,全文共有81章。

)注释:- 第一章注释:此章主要讨论道的概念,指出言语无法准确表达道的真谛,道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 第二章注释:引导人们理解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比,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圣人无为而治者,不为功利而行事。

- 第三章注释:提出不攀附于财富、权力,不过分追求功名,不独善其身而忽视他人的思想,主张守中的道德观念。

《道德经》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此常常无欲望,以观察其奇妙;时常有欲望,以观察其界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源头而有不同的名称,都可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再玄妙,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是美的,于是丑恶就产生了。

人们都知道善良的是善良的,于是恶劣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声音的和谐,前后的跟随,都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圣人在处理事务时,不事而治,行动中不言教;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做事自然而然地完成,功绩完成而不自居。

唯独不自居,所以永不离去。

第三章不崇尚贫穷,所以能够广大;不崇尚功劳,所以能够成就器物;不追求个人的独立,所以能够具备德行;不追求伟大,所以能够有名声。

多言多语是有限度的,不如守中而安静。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txt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txt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原版及译⽂《道德经》原版第⼀章[原⽂]道可道也①,⾮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恒名也。

⽆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之⼜⽞⑾,众眇之门⑿。

[译⽂]“道”如果可以⽤⾔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并⾮⼀般的“道”);“名”如果可以⽤⽂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普通的“名”)。

“⽆”可以⽤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妙、深远。

它不是⼀般的⽞妙、深奥,⽽是⽞妙⼜⽞妙、深远⼜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形的奥妙,“道”是洞悉⼀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说得出”。

②恒:⼀般的,普通的。

③第⼀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名:指⽆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深⿊⾊,⽞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来⽐喻宇宙万物的唯⼀原“道”的门径。

第⼆章[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之相⽣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下之相盈也⑤,⾳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居⽆为之事⑦,⾏不⾔之教,万物作⽽弗始也⑧,为⽽弗志也⑨,成功⽽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值得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值得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值得收藏2021-12-06 08:24·田凌安《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推崇和学习。

在当今的社会,压力不断的增加,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但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场所特别少,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净化心灵的灯塔——《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共81章,5162字。

(注解便于阅读、理解,仅供参考,最好能在熟读融会贯通中自悟自得)《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如下第壹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贰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23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4【译文】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

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

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5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

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

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

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

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以简洁深邃的语言,探讨了人类生活和道德原则的本质。

下面是道德经的原版全文及对应的译文:道德经原版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第一章:道,是无法以言语表达的。

名,是无法以言语命名的。

无形无名之道,是天地的起源;有形有名之物,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常常无,欲以观察其奥妙;常常有,欲以观察其极限。

这两者都出自同一源头,但却有不同的名称,这就是玄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这就导致了丑的存在;人们都知道善是善,这就导致了恶的存在。

因此,有和无相互产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衡量,高和低相互对比,声音和音乐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

因此,圣人从事无为之事,行动无言之教;万物的产生由他引导,但他却没有占有;他为万物创造,但不依赖于它们;他达成功绩,但不居功自傲。

只有不居功自傲,才能不被抛弃。

第三章:不提倡人才,使人民不争斗;不珍视珍贵商品,使人民不去盗窃;不让人们看到可欲之物,使心思不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空虚自己的心灵,充实自己的胃口;削弱自己的欲望,强化自己的骨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