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化与园林植物配置
宋代造园活动的成就

宋代造园活动的成就宋代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辉煌时期之一,宋代的造园活动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代的造园活动不仅对后世的园林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造园成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宋代造园活动的成就。
一、建筑规划与布局的成就1.1 风景山水融入园林中宋代崇尚自然,注重将自然山水融入园林中。
他们通过精心的建筑规划和布局,使得园林景观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都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巧妙地引水、疏导,创造出优美的湖泊和水景。
1.2 建筑与园林的有机结合宋代园林建筑注重与园林景观的有机结合。
建筑物的形式和布局往往与园林景观相呼应,相互映衬,形成和谐的整体。
例如所谓的”三进院落”布局,即主建筑与园林景观相连,形成一个连续的空间序列。
1.3 典雅的园林细部设计宋代注重园林的细部设计,追求典雅、精致的装饰效果。
他们采用玲珑剔透的石雕、砖雕和木雕等技法,将建筑与园林的细节装饰得非常精美。
如拙政园的石雕栏杆、留园的木雕檐板等,都体现了宋代造园在细节设计方面的成就。
二、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成就2.1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宋代造园活动注重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将具有观赏价值和意境的植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美丽的园林景观。
例如拙政园的花草树木、留园的百花亭等,在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方面都达到了极致。
2.2 造型修剪与景观塑造宋代造园活动注重对植物的修剪和塑造,通过巧妙的造型手法,使植物成为景观中的艺术元素。
他们善于使用剪刀、绳索等工具,修剪出各种奇特的植物形态,增加园林景观的观赏性。
如拙政园的假山、留园的草堂等,都体现了宋代造园对植物造型修剪的成就。
2.3 水景的营造与运用宋代造园活动注重水景的营造与运用,他们通过修建湖泊、流水、喷泉等水景元素,使得园林景观更加生动和富有变化。
拙政园的曲桥、留园的飞白流泉等,都充分展示了宋代造园在水景方面的成就。
三、艺术表现形式的成就3.1 诗词与园林的相互赞颂宋代文人士大夫往往对园林抱有深厚的热爱,他们通过创作诗词来赞美园林的美丽和意境。
(完整)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点一、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色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为山水园,一般着重于山水,植物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单独形成优美的纯植物景观,也可作为配景来衬托建筑山石.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等,都是以植物作为景观主题而命名的,有的是直接以植物素材为主题,有的则是借植物素材间接地抒发某种意境或情趣。
其植物造景形式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局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乎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
具体配植上讲究入画,讲究细玩近赏;注重花木造型、色彩、香味及季相等特征;对个体的选择常选用兼顾神形之美的植株,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追求植物的意境美。
二、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等。
特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形容某一意境,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
海棠,为棠棣之华,象征兄弟和睦之意.枇杷则产生"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石榴花则”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
"树木的选用也有其规律:”庭园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
”南方杉木栽植房前屋后,”门前杉径深,屋后杉色奇”。
利用树木本身特色”槐荫当庭";"院广梧桐",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
三、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诗意植物的种植,符合诗情、包涵文气,也就是说园林中配置植物,要有文化气息,要立“意”。
选用反映花木性格内涵、歌颂其花姿树容等为主题的诗词、或反映友谊等内容的诗格,进行配置。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造以苏州留园为例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苏州古典园林更是被誉 为“人间天堂”。在这些古典园林中,留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 涵吸引了无数游客的。本次演示以留园为例,探讨游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热度感 知评价及其传播途径。
三、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三、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 与社会的和谐,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园林设计中,这些思想得到了 具体的体现。园林既满足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需求,又实现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 求。
三、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是综合性的艺术实践,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 和哲学的精髓。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 造以苏州留园为例
目录
01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02 二、留园的设计理念
03 三、留园的园林特色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韵味的建筑形式。其中, 苏州留园以其独特的意境营造,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瑰宝。本次演示将从留 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园林特色等方面,探讨留园在营造意境方面的独特之 处。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为明代的“东园”废址。清嘉庆年间改筑,更名 “寒碧山庄”。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其后多有荒废易主。 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其后不断修缮整治。1961年3月4日,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 月,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古 典园林的典型例证。
浅谈园林植物文化意蕴的表达———以山东建筑大学校园为例

2021年第08期现代园艺浅谈园林植物文化意蕴的表达———以山东建筑大学校园为例程晓荷,展茂筝(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摘要:植物配置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美而丰富的表达植物所饱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通过分析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人格化、艺术化和象征化等各种艺术形式,挖掘园林植物的文化意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手法,具有较高的美学鉴赏意义和人文价值,可以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提供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支撑。
以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局部景观设计效果为例,分析园林植物在校园景观中的运用及文化意蕴的表达。
关键词:校园景观;园林植物;植物配置;文化意蕴校园景观是为师生提供休闲、学习、观赏的场所,山水骨架是园林规划的载体,植物是数量最多且面积最大的表达要素,合理而巧妙的植物配置可以提升校园景观丰富度,使校园富有生气。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除了注重植物的色彩、规格和组合搭配之外,更要彰显植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赋予场地有意义的人文要素。
1园林植物的文化意蕴1.1人格化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植物拟人化的诗词常常出现,古人根据植物的自然属性赋予其人或事物的品性特征,从而抒情壮志。
常见如松柏,庄严古朴、不畏严寒,具有顽强、不朽的品格;竹子空心的特征象征谦卑,柔韧的品性;梅花傲雪绽放,象征坚韧、高洁的品质[1]。
而意境美是园林景观的又一崇高境界,意境美的营造虽无定法,但却有章可循。
有学者总结意境美的营造方式包括:一是托物言志,赋予植物以高尚的性情品质,将植物拟人化;二是借助人的五感系统,对植物的欣赏通感化,欣赏并理解景观饱含的深意;三是以植物为主题进行诗词书画、景点名称创作,该方法常与植物拟人化结合使用[2],可见植物的人格性与人文意蕴密不可分。
1.2文化性植物的文化性是指植物所具有的文化属性。
合理利用植物配置不同的园林景观,可以承载不同层次的文化内涵,传递历史文化的精神风采,引领师生的道德观、价值观。
(完整)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研究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研究摘要:苏州园林以其精湛的建筑工艺,巧妙地空间处理手法,以及富有神韵的山水情怀而独步世界。
园林植物配置是指植物材料在园林中适宜的种植位置。
就是指植物与周围,或局部小环境的合宜配合,植物能长大形成景观。
受文化影响的苏州古典园林,适宜的植物配置,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内容,另一是适地适树。
现代园林的植物景观配置不一定适用于古典园林的配置,但是研究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却可以给我们现代公园的建设以启迪。
本文将从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和适地适树的原则分析其植物配置。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 文化,适地适树中国古典园林园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以及独到的意趣在世界园林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而苏州园林作为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在植物景观营造方面拥有极高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苏州园林甲天下”, 不仅表现在其精湛的建筑工艺而且与其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密不可分。
1、苏州园林植物配置的适地适树原则中国很早就认识到适地适树在植物造景中的重要作用.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中说:“欲知地道,物其树”指出了树木生长与自然条件的密切关系。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对此进一步的阐述:“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精辟的说明了适地适树的意义和重要性.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中,对此认识更有所发展:“在北者耐寒,在南者喜暖。
高山者宜燥,下地者宜湿.此物性之固然,非人力可强致也。
诚能顺其天,以致其性,斯得种植之法矣.”现代人将适地适树解释为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适应,是选择造林树种的一项基本原则.依据生物与其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这一生物界的基本法则提出.1。
1.苏州古典园林的立地条件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端,太湖平原的东侧,地势平坦开阔.苏州平原属流水地貌,由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而塑造成堆积平原。
其中散落着一些孤立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园林植物资源条件.苏州的土壤中的自然黄棕土类中的黄刚土属的各项理化性能,最适宜树木生长,太湖沿岸以自然黄棕土为主的丘陵,园林植物资源丰富[1]。
中国古典诗词和园林意境的研究

教育教学jiao yu jiao xue107中国古典诗词和园林意境的研究◎张宁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把绘画、诗歌、建筑、雕刻、花木集于一身。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特点和诗词文字的表达方面,在不同的时期作用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分析园林不同时期的诗词和意境,希望能为当下的园林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诗词;古典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诗词意境一、古诗词意境与园林设计的来源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发展阶段分别为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四个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台”和“囿”是园林早期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皇帝打猎娱乐的场所称之为囿。
囿中的建筑称为台。
在中国封建皇权统治下,皇家园林最初占据统治地位,文人、官员退居后,私家园林逐步兴起。
(一)建筑与诗词——秦汉时期的园林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
其中以建筑为主,如长乐宫、阿房宫等,它们大多采用自然发展模式。
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保留了“囿”的狩猎功能,园林范围非常广阔,面积可达数百里。
二是建筑组群非常宏伟,宫中有苑、苑中有宫,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一一相连。
园林以建筑为主,对诗歌的描写主要是基于宫殿的气势和规模。
(二)山水诗、山水画——魏晋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追求时代背景和自然风光相一致,多采用模仿自然的手法去营造环境。
中国古人崇尚自然风光,不仅在诗画中描绘河流、山川,表现园林的自然景观,还参与了园林景观营造技法的创作。
如以隐逸乡村悠闲安逸生活的陶渊明为代表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园林种植花木、远山、植物配置的自然景观。
(三)写意诗词——唐宋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便是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园林景观的表现特点是,在小区域内表现自然景观,追求诗意的园林环境,形成写意的园林景观。
王维是写意诗人的代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在园林和诗画方面都能表现出意境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植物与中国文化题目

植物与中国文化题目摘要:一、引言1.植物与文化的紧密联系2.植物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二、中国植物文化的丰富内涵1.药用植物与文化传承2.观赏植物与审美观念3.食用植物与饮食文化4.植物与节日习俗5.植物与诗词歌赋三、代表性植物与中国文化1.梅花与傲骨精神2.牡丹与富贵象征3.竹子与品格寓意4.莲花与佛教渊源5.桂花与中秋佳节四、植物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体现1.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2.植物与园林空间的划分3.植物景观的季节性变化4.园林植物与生态环境保护五、当代植物文化传承与创新1.传统植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现代城市绿化与植物文化3.植物科普宣传与生态文明教育4.植物与文化创意产业六、总结1.植物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2.植物与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性正文:自古以来,植物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在世界范围内,植物与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而在中国,植物与文化更是有着深厚的渊源,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引言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先民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培育出了众多具有观赏、药用、食用等价值的植物。
植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还渗透到了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
二、中国植物文化的丰富内涵1.药用植物与文化传承: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发现了植物的药用价值,并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体系。
如《神农本草经》等古籍,记录了众多药用植物的功效与用法,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2.观赏植物与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观赏植物成为园林艺术的重要载体。
从古代皇家园林到私家花园,植物配置得当,形成了优美的景观,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食用植物与饮食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食用植物丰富多样。
人们根据地域、气候等条件,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如川菜、粤菜等,植物食材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植物与节日习俗: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植物元素贯穿始终。
八景文化中植物的场所氛围(意境)营造方法

八景文化中植物的场所氛围(意境)营造方法汤士东,寇江焜(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摘要:八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景观形式,与古典园林私有化的性质明显不同,它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构成要素,面向公众开放,并融入中国古典诗词、绘画中的艺匠精神,成为山水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典型的地域风景规划范式。
通过历史文献的解读,梳理了八景文化的演历过程,归纳出“地景、天象、人文风物、植物”4种构成要素,并重点从现象学视角分析了植物要素在八景中场所营造的方法,以其揣测植物要素在场所意向构成方面的内部生成机制。
关键词:八景文化;植物;场所意向;营造方法构成八景主要有4类要素构成:地景、生境、人文景观和自然天象。
地景主要指地形地貌形成景观,在八景文化中,地景又有陆地景观和滨水景观之分。
人文景观包括亭、台、楼、阁、鞍、马等,有些人文要素是通过听觉感知的,如钟声、砧声、鹃啼、雁鸣等;生境又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
1.1地域植物植物生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会使植物生长受到局限性,植物为适应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而具有对应的地域特点,所以地域植物的选择也必然对八景文化特色的形成起到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
1.2人文风物人文风物更多体现在诗歌等文学形式中,古人将诗歌的独特意境内涵赋予在景观艺术中,将景观艺术与人文风物相结合,建筑与自然景观互相融合。
1.3地景地景即用人工景观和自然地形地貌相结合的方式,把景观与地景文化、美学原则相互融合。
这种艺术形式在八景文化中被广泛应用,是组成八景文化的物质载体[2]。
1.4自然天气作为诗歌等文学形式经常描写到的场景。
突出主景时,常在其背后或者周围利用山石、草地、天气等作为背景。
以色彩、体量、虚实关系等手法衬托主景,配以不同的背景天气,可产生景观变换的效果。
2八景文化中植物类型2.1柳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心的北京,有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风”,地点位于中南海的太液池,该景点衬景的植株选择了姿态柔美的柳树,选用了列植手法,排列于池岸两侧,与水景相结合相得益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文化与园林植物
设计部:林静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景与人同。
”春夏秋冬、日升月落、风云变幻,诗人面对多姿花木,惜春伤时之情洋溢笔端。
因此,诗词中描绘园林中的植物总是染上了浓浓的主观色彩。
中国园林中,自然景物经过拟人化而赋予某种品格特征之后,不再是孤立的客观物体,而是人们托物寄兴、借景抒情的审美对象,情景交融,意境融合,主客观之间形成相互感应交流的关系,深化了园林意境,强化了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影响了在园林中对这些植物的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中所配置的植物都符合诗情,有文化气息。
浩瀚的诗词宝库中对植物的描述对园林中植物的选择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君子比德”是历代文人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手法,他们将这种情结凝结于园林,选择符合心境的植物于园林中。
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因其有着高贵的品质象征顽强的性格和斗争精神,而被人们千百年来广为称颂。
梅、兰、竹、菊为清华淡泊、不作媚世之态的,象征了人高尚的道德情操。
还有莲藕、荷花象征超凡脱俗;松、柏象征坚韧不拔;杨树、柳树比喻依恋之情。
这些植物因诗词中成千上万次抒情而成为园林中百用不厌的选择。
苏轼诗中的“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的名句,寄予了对竹子深厚的情感。
人们因竹子青翠的色泽,摇曳的姿态,萧萧的音韵,以及中空的谦虚、弯而不屈的特性,将其意境入诗入画成为欣赏主题,并在古典园林植物设计中广泛应用。
梅花与文人结缘甚早甚深,以横、斜、倚、曲、古、雅、苍、疏为美。
宋代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对梅的描写达到了极致;元代杨维桢赞其“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古典园林中的建筑还以梅花题名,如苏州园林中“雪香云蔚亭”、“至梅亭”、“梅屋”等,都说明了梅花的品格影响和人们对梅花热爱之深情。
以致宋代王淇咏的一句“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的感叹充分说明了诗词对园林中植物选择的影响之深。
植物的枯荣、晨暮变化更是诗中的常景,并很深的影响了园林中四季植物选择。
春天的玉兰冷香满院、素颜照空,“虎丘山后玉兰树, 岁岁春风花盛开”,在白居易“悟得独饶脂粉态, 木兰曾作女郎来”,文征明《玉兰》中“我知姑射真仙子,天谴霓裳试羽衣”, 康熙帝言它“琼姿本自江南种,移向春光上苑栽。
”的不朽咏唱中,玉兰作为春天吉祥的象征,在南北园林以及私家庭院中成为堂前必栽之树。
在园林的创作中,诗词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园林的本意就是创造人们意象中的情景,诗词中对园林植物的描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园林中植物布局的特色与风格。
主要体现在以植物为主题的园林布局,以及植物与园林其他要素的搭配布局。
诗词对植物的写意描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以植物为主题的园林景观的形成。
“芭蕉夜雨”是历代文人所青睐的植物营造意象,白居易《夜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连雨》“碎声笼苦竹,冷翠落芭蕉”;杜牧《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中”;李煜《长相思》“秋风多,雨相和。
窗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等等以“芭蕉夜雨”为主题的诗词,造就了苏州拙政园中的听雨轩的植物布局。
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已一丛芭蕉点景。
只要在雨夜,无论春夏秋冬,雨落在植物上,加入听雨人的心态,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为营造雨声清晰,蕉叶、荷叶、竹叶的配合,之满院充满静谧的意境而进行的精心配置。
在园林植物造景中,还有一句“曲径通幽”造就了千古不朽的竹景空间,无论皇家、私家园林,还是寺庙、道观的竹景布置,大多都有“夹径萧萧竹万枝、云深幽壑媚幽姿”的异曲同工之妙。
在园林中,无论山涧石隙,池畔溪边,还是亭堂楼宇边,竹径直径无不适宜,这已被千年来的景观及其效果所证实,新西湖十景“云栖竹径”便是杰作之一。
而“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和郑板桥的“几枝修竹几枝兰”则是竹径与兰花或藤萝的空间搭配,使其更具
有了清幽之趣。
北京的“紫竹院”公园是北方最大的竹林观赏园,园内不同种类50万株竹子的选择,以及“竹静通幽”、“联吟竹屋”,还有婆娑成影的各种竹景意象,亦是受感于前人诗词歌赋中对竹的描述和赞美而形成以竹子主景的专类园。
植物在园林除了作为主景,还要与其他园林要素建筑、山石与水体要素配合,相得益彰。
王维《山水诀》“平地楼台,偏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
”中将植物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一语中的,用槐、柳之类的高挑植物衬托平地楼台,可以显出楼台的雅致,用姿态奇峋的松衫衬寺观可以增加佛阁的静谧玄妙。
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亭在水边的一方平台上,旁边是一株高大挺拔的梧桐,四周掩映着些许翠竹,一高一矮、一疏一密,与小亭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空间感。
北京法源寺天王殿寺庭前植有两株虬枝峥嵘的唐松、宋柏,与寺殿的庄严肃穆配置既不失庄重又独有韵味。
植物与局部建筑的搭配中“移竹当窗”当算经典。
缘于白居易诗作中“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
意取北窗下,窗与竹相当。
绕屋声渐渐,逼人色茫茫。
烟通香霭气,月透玲珑光”。
这种采用中国传统的自然式栽植,或是丛栽或是点栽,而不拘泥于成行成排;因竹子终年不调,耐寒经霜,适应性强而种于窗北又有一定的生态意义;微风吹过竹叶发出的渐渐之声,飘来清香之气,月色轻抚,有玲珑苍翠的竹影,何等意境。
于是“移竹当窗”成了文人园林窗前的一种传统模式。
山水间配置了植物就会协调山静水动之间的矛盾,这就对植物的选择尤其是空间布局提出了要求。
山是静的,需要有植物带来活力,补充各种动态的美。
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根据屈原《楚辞》中“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的辞意,布置了小山丛桂轩的围周的植物空间,小轩南边廊外的粉墙前倚壁堆叠了湖石假山,山麓缀土,种了多株桂花树,在桂树间间种海棠、腊梅、南天竹、梅花等使其“枝枝相缭”微风撩动则姿态万千。
入秋则“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桂香能久藏不散,从嗅觉上带来活力。
同样意境的还有留园“闻木樨香轩”,山上桂树丛生,桂花盛开,香飘四方,放眼亭立于土山之巅,山上树木森郁,宛然如画。
水是动的,需要植物来平衡,而“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半池秋水半池莲”的荷莲稀植反使水面宽阔感增加。
风过水面波光粼粼,而莲叶却景观其动,一静一动,风趣横生,在领悟中又进入了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