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出家的条件

合集下载

[剃发易服]剃发易服: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剃发易服: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剃发易服:剃发易服篇一: 剃发易服:剃发易服-背景,剃发易服-薙发令的颁布薙发令又称剃发令,是指中国清初时期满族统治者规定全国蒙古族、汉族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

由于这项政策涉及种族及文化认同,曾引起汉人强烈反对与抵抗,以及朝廷的严厉处罚乃至镇压。

剃发易服_剃发易服-背景剃发易服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满人男性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此种增加头皮面积的发型有助于打仗时佩戴头盔与军帽,头皮面积增多摩擦力增加,可减少打仗时头盔或军帽歪斜遮眼或掉落的机率,增加安全性也避免被友军误杀。

同时满族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

满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紧窄合身,符合北方民族骑射之生活与作战需求。

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宽袖等为特色,反映农业生活文明。

汉族自古亦十分重视衣冠服饰,以汉服为主。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1644年李闯大顺兵入燕京,明崇祯帝上吊自杀。

中国东北兴起之满清入关,彻底灭绝南明势力,并对占领地推行了剃发令,强迫汉人变更发型与穿戴满人服饰。

《研堂见闻杂记》曰:“我朝之初入中国也,衣冠一仍汉制。

……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

乃归满班,则满人以其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其为满饰也,不容。

于是羞愤上疏,大略谓:‘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于是削发令下。

而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野草,皆之獬一言激之也。

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

”[]剃发易服_剃发易服-薙发令的颁布满族人入关之前,为了易于辨识顺逆,便已要求被征服或投效的汉人改变发式。

女子出家当尼姑的流程

女子出家当尼姑的流程

女子出家当尼姑的流程
出家当尼姑是佛教信仰中的一种修行方式,也是一种对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对社会的奉献。

女子出家当尼姑的流程是一个严谨而庄重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考验和验证。

女子需要有出家的决心和信仰。

出家是一种对自己的承诺,需要有坚定的信仰和追求。

女子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信仰和修行目标,确定出家的意愿和决心。

女子需要寻找一位导师或师父。

导师或师父是女子出家的重要指导者和支持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佛学知识和修行经验。

女子需要认真选择导师或师父,与其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

接着,女子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准备和学习。

女子需要学习佛教的基本知识和修行方法,了解尼姑的生活和规矩。

女子需要在导师或师父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禅修和念佛,提升自己的修行水平和精神境界。

然后,女子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试住。

试住是女子出家的重要环节,需要在寺庙中生活一段时间,体验尼姑的生活和修行。

女子需要遵守寺庙的规矩和纪律,与其他尼姑和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女子需要进行正式出家仪式。

出家仪式是女子出家的最后一步,需要在导师或师父的主持下进行。

女子需要剃度,穿上尼衣,接受三
皈五戒,成为正式的尼姑。

女子出家当尼姑的流程是一个严谨而庄重的过程,需要女子具备坚定的信仰和决心,选择合适的导师或师父,进行一定的准备和学习,进行试住,最后进行正式出家仪式。

女子出家当尼姑是一种对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对社会的奉献,需要女子认真对待和珍惜。

出家宗致门述记

出家宗致门述记

出家宗致门述记引言出家,即指一个人离开世俗生活,加入宗教团体,追求精神上的超脱和解脱。

出家在不同的宗教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仪式。

本文将重点探讨佛教中的出家仪式和宗致门述。

一、佛教中的出家仪式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

佛教中的出家仪式被称为“剃度”或“剃发”,是成为僧侣或尼姑的第一步。

1. 剃度的含义剃度是指将头发刮去,代表着舍弃尘世繁华和个人欲望。

剃发后,僧侣或尼姑会穿上统一的袈裟,象征着他们已经脱离了世俗生活。

2. 剃度仪式剃度仪式通常在寺庙内进行,由高僧主持。

在仪式开始前,候选人会接受准备工作,包括念经、净身、沐浴等。

然后,在众多信众见证下,候选人的头发会被高僧剃去。

剃度过程中,会伴随着庄严的经文诵读和香火的燃烧,以示神圣和庄重。

3. 剃度后的生活剃度后,僧侣或尼姑将过上清心寡欲、修行苦行的生活。

他们遵守戒律,每天进行禅修、念经、晨钟暮鼓等修行活动。

他们通常住在寺庙中,依靠信众供养来维持生活。

二、宗致门述宗致门述是佛教出家仪式的一部分,也是出家者向师父表达自己对佛教信仰和修行的决心和愿望。

1. 宗致宗致是指出家者对佛教三宝(佛、法、僧)所发表的忠诚和归属感。

在宗致中,出家者会表示愿意遵守戒律、修行苦行,并为众生利益而努力。

2. 门述门述是指出家者向师父请益和求教。

在门述中,出家者会向师父请教关于佛法的问题,寻求指导和启示。

门述也是出家者与师父之间的对话,体现了师徒关系的重要性。

3. 宗致门述的意义宗致门述是佛教出家仪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宗致门述,出家者向佛、法、僧表达自己的决心和愿望,同时也向师父请益和接受教诲。

这一过程不仅使出家者更加坚定信仰和修行的决心,也加深了师徒之间的联系和信任。

三、结语出家宗致门述是佛教中非常重要且庄严的仪式。

通过剃度,一个人舍弃了尘世繁华,选择了追求精神上的超脱;而宗致门述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佛教信仰和修行的决心,并与师父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佛教中倡导舍弃贪欲、慈悲为怀、利益众生。

剪头发也有风水

剪头发也有风水

剪头发也有风水展开全文搜狐媒体平台 02-25 09:55 大大家了解风水知识吗?生活中风水处处有,家中有家居风水,人的面相也有风水。

大家知道吗?剪头发也有风水,如果时间选的不对可能会导致不好的事情发生,下面和小编一起通过风水分析看看哪些日子不能剪头发吧!藏历每个月中,每天剪发也有吉凶之别(婴儿除外),现根据《象雄历法书》解释,记录如下,依藏历。

初一:生命短。

初二:病多,麻烦多。

初三:变成富裕人家。

初四:怀业增广,气色好。

初五:增长财物。

初六:气色转衰。

初七:易招闲言,麻烦多。

初八:长寿。

初九:易遇年轻女子(出家人绝不能)。

初十:增长快乐。

十一:增长出世间的智慧与世间的聪明。

十二:招病,生命危险。

十三:精进殊胜,开发智慧,最好十四:东西增多。

十五:增上福报,吉祥。

十六:得病。

十七:容易失明,皮肤变绿。

十八:丢失财物。

十九:增加寿命。

二十:容易挨饿,不好。

二十一:易招传染病,疯癫。

二十二:病情加重。

二十三:家族富裕。

二十四:遇传染病。

二十五:得沙眼,出迎风泪。

二十六:得安乐。

二十七:吉祥。

二十八:易发生打架。

二十九:掉魂,声音变哑。

三十:预见被争讼及死人。

剃完头发必须要管理好,比如有病的人,头发扔掉河里,增加寿命;穷困的人,头发烧掉,能够增加福报,开发智慧;软弱人的头发放在有刺树上,会变成坚强勇敢之人;多病多灾人的头发扔在茅房,会消灾的,不稳定人的头发放在大石头边,或者石岩中,会变成稳定之人。

藏地一般每月的初八理发,头发扔在河里,或烧掉。

很少人头发扔掉茅房,石头边,有刺树上,这些是特殊情况下,不能随便扔掉头发。

西藏有些高僧大德,理发之后烧掉,然后做擦擦,最后埋在风水好的地方,这些并不是迷信,有深奥的道理。

另每月洗头日子吉凶之别,列如下。

1,2,7,9,12,17,20,21,24,25,28,29,30最好不要洗头发。

3,4,5,6,8,10,11,13,14,15,16,18,19,22,23,26,27是洗头发的好日子。

闽南佛教一奇:带发“出家”的菜姑

闽南佛教一奇:带发“出家”的菜姑

闽南佛教一奇:带发“出家”的菜姑7月19日,农历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

泉州铜佛寺的十三位“出家人”清晨三点多就起来了。

四点钟,早课诵经准时开始。

光线暗淡的大雄宝殿内,白发苍苍的叩首者格外引人注目。

跪在蒲团上的虔诚念佛者,没有一个是落发剃度的,齐刷刷身穿暗色海青,留着长短不一的头发。

眼前的一切,让人不禁发问:她们明明是寺院的出家人,为何还蓄发?她们究竟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带发“出家”虔诚念佛的菜姑们。

弘一法师赐名“梵行清信女”“我们当然是出家人。

”铜佛寺住持阿观姑脱下海青,黑白相间的短发,整洁素雅的短袖,慈祥中略带干练的笑容。

走在大街上,阿观姑与五十岁上下的普通妇女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这种出家修行方式,是闽南特有的,大概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阿观姑说,“我们只出家不落发,生活起居与寺院的僧尼几乎一模一样,大家都管我们叫菜姑。

”佛教信徒一般分“在家二众”和“出家五众”,合称“七众弟子”。

在家二众是优婆塞(男居士)和优婆夷(女居士)。

出家五众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即将进入比丘尼的女性佛弟子)、沙弥、沙弥尼。

根据情况不同受戒,其中沙弥尼受十戒,比丘尼受五百戒。

不管如何,出家五众都必须剃发、单身、住寺。

此事从古至今在中国皆是如此,从未更改。

然而,近代闽南地区却增添出“菜姑”这样一种佛教徒。

她们带发“出家”,住寺、素食、单身、有自己的寺院,过着与僧尼相同的生活。

关于她们在“七众弟子”体系的归属,以及算不算出家人,一百多年来时有争论,未有准确的定论。

“菜姑是闽南俗语,原本应该叫斋姑,就是品行端正、长期食素的单身女子。

”泉州佛教协会前任会长陈珍珍居士虽已年逾九十,记忆力却非常好,“因为她们长期吃素,菜与素有关,并且在闽南语中菜比斋顺口,于是大家就叫她们菜姑了。

”根据一些年岁近百的老菜姑回忆,闽南最早的菜姑住寺,应该在清朝宣统年间,由泉州南安五塔岩的珠姑首创。

当时五塔岩的和尚往生后,寺院无人看守,这位菜姑经人介绍去了五塔岩,从此有了住寺的传统。

利剑剃发,莫负佛道

利剑剃发,莫负佛道

利剑剃发,莫负佛道文/恒传法师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

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入泥洹,希有难思议。

皈依大觉尊,能度三有苦,亦愿诸众生,普入无为乐。

《出家功德偈》“汝身出家?心出家?”有很多人对我说:“师父,我最近很痛苦,想出家,你收不收我?”当然,佛门广大,只要你来,必不会将你拒之门外,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弘扬,有赖于正法僧团。

我也希望我们佛门龙象辈出,来“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但是同时,我希望每位有心出家的善士能够三思,正确理解“出家”的含义,这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出家功德不可限量在我们佛教来说,出家学道是从释尊开始的,依《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等记载,释尊在半夜明星出时,令下人车匿准备自己的爱马犍陟,骑马出城,到闲静处下马,脱下宝冠璎珞等给车匿,又取利剑剃除须发,现出家相后前往跋伽婆仙人处问道。

自此以后,能出离烦恼系缚的世俗家,剃发、舍弃世俗事、断妻子眷属等的缘份而修行佛道称为出家。

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议,若人出家,能脱三界轮回,证寂灭安乐,度无量众生,功德无量无边,直至究竟菩提都不会灭尽。

《宣说大种变经》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

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

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

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

出家的发心有很多人说想出家,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想出家,而是在世俗生活中受挫了,感情受伤了,工作不顺了,婚姻不幸等等这样的事情,他们这时候说出家只是想找一个逃避现实的窗口。

这并不值得鼓励。

如果出家是为了逃避烦恼,那么你要知道,修行是一个过程,并不是出家了,烦恼马上烟消云散,如果是想出家逃避,希望能够在落发瞬间达到心灵解脱,是不太可能的。

并且烦恼都是对境对人的,当在世俗中因为生活受挫而出家,离开了世俗生活,暂时没有起烦恼的环境,到寺院,又开始想念世俗生活。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 第一节 出家相关条件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 第一节 出家相关条件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第二章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第一节出家相关条件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二章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济群就后段中更分为五:一、明出家具缘,二、作法不同,三、受戒方式,四、随戒相,五、杂行教示。

第一节出家相关条件一、自身条件考察本章讲述出家手续和沙弥戒行。

在出家手续中,首先涉及出家资格的审查。

关于这一点,许多人都不甚明了。

查阅《律藏》可以发现,受戒问遮难的许多内容,也正是出家的相关条件。

换言之,这些遮难不仅会障碍受戒,也会障碍出家。

所以出家时就应问遮难,若等受大戒时再问,就为时晚矣。

《行事钞》中,这一部分的内容为:《僧祇》:“七岁解知好恶者,应与出家。

八十、九十太老,过七十卧起须人,不听度,若能修习诸业,听出家。

若太老、太小已出家不应驱出,比丘越悔。

”《央掘经》,老母求佛出家,佛以偈止:“汝今年衰老,出家时已过,但当深信心,以法自苏息。

”净饭王求佛出家,《律》中佛言:“但观无常诸行,足以得道,不须出家。

”《智论》云:“若二根、无根者,毗尼中以无得道根故,不得出家。

”失男女相,其心不定,结使多,智慧浅薄故。

大乘中无所不容,但以其心邪曲,难可拔济,如稠林曳曲木故,不得入佛法中。

《善见》:“欲烧寺者,听不白父母得度出家。

”《五百问》云:“父母王法不听,盗度犯重。

此谓教化示导,令弃背课役故。

”如《论》中得度,违王教,吉罗,自来者得。

又云:“若贼捉比丘卖,后来投比丘,初时得,经主不得。

若主赐姓放出,经无正文。

”《僧祇》:“欲新出家者,先说苦事,谓一食、一住、一眠,少饮食,多学问。

言能不?答可者,方得受之。

”主要提出年龄适当、生理正常、堪能吃苦耐劳几点要求,并就特殊情况的处理略作说明,相对比较简单。

在此,参考律藏相关内容,将出家条件补充为十六项。

其中也包括道宣律祖归纳的几个条件,所以《行事钞》的相关内容就不另外讲述了。

【1.年龄适当】第一,不能太老或太小,并且生活能够自理。

《摩诃僧祇律》卷23,T22-418中。

剃发修行遗尘路深入佛门不归途的意思

剃发修行遗尘路深入佛门不归途的意思

剃发修行遗尘路深入佛门不归途的意思剃发修行是指一种修行方式,即剃掉头发以示对尘世的舍弃,进入佛门寻求解脱的道路。

遗尘路深入佛门不归途的意思是指剃发修行者一旦踏入佛门修行,便很难再回到俗世中。

剃发修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初期。

在佛陀创立佛教后不久,有许多追随者为了追求精神解脱和修行成就,选择了剃发修行的道路。

他们剃发成为僧人,放弃了世俗的生活,致力于修行和传播佛法。

剃发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表明个人对世俗欲望的舍弃。

剃发修行者相信通过剃发,可以更好地专注于修行,摆脱世俗的束缚,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他们生活在寺庙里,遵守戒律,修持禅定和智慧,以达到超越生死的目标。

然而,剃发修行并非一条容易走的路。

一旦剃发成为僧人,就象征着对世俗生活的永久放弃。

剃发修行者必须面对种种困难和考验,包括对物质欲望的抵制、对自我的超越、与家人和朋友的分离等。

他们选择了一种与常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将佛法作为自己的指导,不再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

遗尘路深入佛门不归途的意思在于,一旦剃发修行者进入佛门,他们很难再回到世俗生活中。

剃发修行并不是一种随时可以放弃的选择,也不是一种可以半途而废的修行方式。

剃发修行者必须要经历长时间的苦行和修行,以达到精神解脱和悟道的境界。

一旦踏入佛门,他们将终身奉行佛法,不再回头。

此外,佛教传统中还强调了一种观念,即出家人(僧人)的修行比在家人(居士)更加高深和殊胜。

因此,一旦剃发修行者选择成为僧人,他们就被视为更接近佛陀的示范,负有更大的修行责任和义务。

这也意味着他们不再有机会回到世俗生活中。

综上所述,剃发修行遗尘路深入佛门不归途的意思是指剃发修行者一旦踏入佛门,他们将面临许多困难和考验,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将永远舍弃世俗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行中,不再回头。

这是一条充满挑战和奉献的道路,但也是通向心灵解脱和智慧境界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剃发出家的条件
佛法大海,渐次而入。

从皈依三宝,到发心出家,经过剃发,受十戒,乃至圆满具足戒,这是一个渐次的过程。

正如《多论》所说:“染习佛法,必须次第。

先受五戒,以自调伏;信乐渐增,次受十戒;善心渐增,然后受具。

得法味故,好乐坚固,难可退败,不破威仪。

一时受者,反上失次,又破威仪。

如游大海,渐渐深也。


按照律典的规定,度人出家的师父及欲剃发出家的弟子,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现在,仅就求度者,简单谈谈应具备的条件。

在此之前,先简单分析一下剃发与出家的关系,以明确这两者的差别。

一、剃发与出家
依律制,剃发是出家必备的条件之一。

故《四分律藏》云:“应剃发,着袈裟。

”即现出家相,与公认的沙门释子形象相同,以区别于俗人、外道。

但是,如果只是剃发,受五戒,而没受十戒,仍然还是一个光头俗汉,律中称为“形同沙弥、形同沙弥尼”。

因为最初在寺庙内度人出家,同寺内的其它僧人都不知道,其家人来问,回答有差,而招致讥嫌。

所以,佛制:若度出家者,应和僧作法,告知大众。

也就是必须寺庙内全体僧众集中在一起作法,允许为此人剃发。

依南山律祖道宣律师所说,此时大众僧作的法,就叫做“形同单白羯磨”(单白羯磨,这是僧中决议事情的方法之一)。

因此,出家,除了剃除须发,着袈裟,在外相上现出家相外,最重要的还是受十戒。

因为只有受了十戒,才算真正出家,称为“法同沙弥、法同沙弥尼。

”依南山律典,受十戒时所作的法,叫做“法同单白羯磨。


可见,剃发不等于出家,但出家必须剃发。

二、求度者的条件
作为度人之师,一定要依律,如法谨慎地考察求度者,不可盲目度人。

依南山律《行事钞》,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检查请求剃度出家的人。

只有符合出家条件的人,才能被接纳。

1、简老少。

首先,要求年纪符合条件,不能太老、太小。

依《僧祇律》,7岁以上,70岁以下,有智慧,堪能忍苦,才符合教限。

彼律中说:“7岁解知好恶者,应与出家。

80、90太老,过70,卧起须人,不听度。

”当然,如果过70岁,仍然能修习道业,最多是允许此人出家作沙弥(尼)。

经中,央掘摩罗的老母求佛出家。

佛说偈制止:“汝今年衰老,出家时已过。

但当深信心,以法自苏息。

”律中,净饭王,即佛的父亲也求佛出家,佛说:但观无常诸行,足以得道,不须出家。

由此说明,年纪太大的人,是不适合出家的。

2、简根具。

其次,要求此人六根具足无缺,身心健康。

如果是一身具男女二根的二形人,或者根本不具备男女根的黄门,虽然依大乘佛法可以受戒,但是,依小乘律制,是绝对不允许出家的。

推其原因,正如南山律祖所说:“失男女相,其心不定,结使多,智慧浅薄故。

”又说:“但以其心邪曲,难可拔济。

如稠林曳曲木故,不得入佛法中。

”另外,诸部律中,列了很多六根缺限的情况,仅《四分律》中,就列有140多种。

最后总结说:“一切污辱众僧的人,都不得受戒。


3、简听否。

第三,要征求其父母的同意,不违国法,方可出家。

就父母许可,方听出家这一点,诸部律中,都有缘起。

如《四分律》中,因为佛的儿子罗
睺罗出家,令佛陀父亲净饭王极度忧伤。

于是,他悲泣来到僧伽蓝中,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对佛说:“世尊出家,我有少望心,难陀童子当为家业;而世尊复度令出家。

难陀既出家已,我复有少望心,罗睺罗当为家业,绍嗣不绝;而今世尊复度出家。

父母于子多所饶益,乳养瞻视。

逮其成长,世人所观。

而诸比丘,父母不听,辄便度之。

唯愿世尊,自今已去,勅诸比丘,父母不听,不得度令出家。

”世尊默然受王语。

之后,就以此因缘集比丘僧,说:“父母于子多所饶益,养育乳哺,冀其长大,世人所观。

自今已去,父母不听,不得度令出家。

若度,当如法治。


另外,如果是在职的官员,或者是违法犯罪的人,或者是为了躲避债务而来求出家的,律中,都不允许度其出家。

最后,再补充一点:就是必须信仰三宝,动机正确,因为“道由信立,德自信生”。

这是求出家的根本要素。

所以,只有确实信仰佛法僧三宝,为了解脱生死,成就佛道而求出家的人,才适合出家修道。

故南山律祖在《行事钞》中说:“信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脱之因。

夫出家者,必先此二。

如未晓此,徒自剃着。

内心无道,外仪无法;纵放愚情,还同秽俗。

所以入法,至于皓首,触事面墙者,良由自无奉信,圣智无因而生;但务养身,宁知出要胜业?”
以上,只是略为解释剃发出家应该具备的条件,这不过是概括地列示而已。

其实,还有很多,如:对男女众出家的条件,随性别的差异,律教也略有差别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