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之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之争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从改良到革命并不是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是在逐步探索中的选择。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这与时代条件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认识有关。他们没有把挽救民族危亡与反对帝国主义联系起来,以为自强了就可以抵御帝国主义侵略,这是幼稚的幻想。不反帝,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怎么能够自强起来?他们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又不认识发动广大人民起来推翻封建制度的必要性,害怕革命。最终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三民主义”作为反清革命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和斗争方式。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是否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是否要建立民主共和国、是否要实行平均地权的社会革命等方面进行思想论战。革命派能够取胜,并不一定因为他们的理论多么完美无缺;相反,梁启超们在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上,比他们更高明一些。关键在于,革命派是在为一种新生的力量、一种历史的趋势作辩护,而梁启超等改良派是在为一种没落的势力、一种行将被推翻的旧的社会制度喝彩。谁正确地适应了历史的潮流,历史潮流就会选择谁。

抗战胜利后,通过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联合各党派建立一个统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不愿意放弃一党专政,不愿意与各政党联合建国,不久便悍然撕毁了重庆谈判的纪要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内战。与国民党的主观愿望相反,人民大众支持了共产党。在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后不过三年,人民解放战争便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蒋介石不得不失去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地位,率领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势力退到台湾。

李泽厚曾在《告别革命》一书中提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力量”,“革命在中国并不一定是好事情”,“要改良不要革命”等一系列令人惊诧的“新”观点,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近代史研究》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对这种“新”观点进行了反驳。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煞的。

改良和革命这两种形式,是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起作用的。列宁说过:“历史的真正动力是阶级之间的革命斗争;改良是这种斗争的副产品。”渐进的改良在既定的体制内运行,对推进社会进步会起到积极作用,当这个体制不允许它进行改良的时候,改良就要让位于革命。从另一个角度说,一次大的革命基本完成,就应该通过改良的形式巩固革命成果,用渐进的改良方式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改良是常态,革命是非常态。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是有着深刻矛盾的对立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