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高新视频-云游戏技术白皮书(2020)》-印发稿

合集下载

2023年中国IP网络未来演进技术白皮书

2023年中国IP网络未来演进技术白皮书

演进技术白皮书1前言2021年6月,中兴通讯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及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以下简称三大运营商)联合发布《IP网络未来演进技术白皮书》[01](以下简称白皮书2021),提出了IP网络技术未来仍将平滑演进的预判。

2022年9月,中兴通讯再次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及移动、电信、联通等发布《IP网络未来演进技术白皮书2.0——开放服务互联网络》[02](以下简称白皮书2022),提出从主机互联到服务互联,提出未来IP演进方案——开放服务互联网络解决方案和三大关键技术:服务感知网络(SAN)、增强确定性网络(EDN)、网络内生安全等技术。

白皮书2022提出的开放服务互联网络需要满足业务多样化的连接需求,包括确定性的连接需求,同时开放服务互联架构需要支持从局域、城域到广域大规模增强确定性网络EDN技术。

开放服务互联基于泛在的算网共性服务构建新的能力平台,其增强的L3层网络是关键使能组件,而EDN则是增强的L3层网络连接能力的关键技术,两者的关系如下图1所示。

开放服务互联网络提供的服务将会使用不同的异构确定性技术,将会跨不同的特定确定性网络域,需要一种大规模确定性网络技术支持异构跨域互联,满足多样化业务的确定性QoS需求。

图1开放服务互联网络的整体设计近年来,确定性网络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5G承载网络的业务与网络需求的增强,大规模确定性网络技术需求迫切。

因此,中兴通讯在未来IP网络的研究中,将白皮书2022所提的开放服务互联网络解决方案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增强确定性网络(EDN)作为未来IP 业务提供高质量保障的重要支撑。

本白皮书在白皮书2022提出的开放服务互联网络及其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增强确定性网络(EDN)关键技术的场景需求、架构、关键技术、测试验证等内容。

本白皮书第二章首先定义了增强确定性网络(EDN)的相关术语。

第三章描述了开放服务互联网中的EDN需求和典型应用场景。

《5G无人机应用白皮书》

《5G无人机应用白皮书》

目录P1P2P12P17P24P26P36P39P45P47引言无人机应用场景和通信需求4G网络能力5G网络能力网联无人机终端通信能力5G应用案例无人机安全飞行标准进展趋势,总结和展望贡献单位IMT-2020(5G)推进组于2013年2月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动成立,组织架构基于原IMT-Advanced推进组,成员包括中国主要的运营商、制造商、高校和研究机构。

推进组是聚合中国产学研用力量、推动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平台。

引言无人驾驶航空器(Unmanned Aerial Vehicle,以下简称UAV)简称为无人机,其全球市场在过去十年中大幅增长,现在已经成为商业、政府和消费应用的重要工具。

无人机能够支持诸多领域的解决方案,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石油、天然气、能源、公用事业和农业等领域。

当前,无人机技术正在朝军民融合的方向高速发展,无人机产业已经是国际航空航天最具活力的新兴市场,成了各国经济增长的亮点。

无线通信在过去20 年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以话音为主的2G 时代,发展到以数据为主的3G 和4G 时代,目前正在步入万物互联的5G 时代。

移动网络在继续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的同时,也向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能力,提高各行业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5G 以全新的网络架构,提供10Gbps 以上的带宽、毫秒级时延、超高密度连接,实现网络性能新的跃升。

ITU 定义了5G 三大场景:增强移动带宽(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以下简称eMBB)、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Low-latency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以下简称u R L L 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 a s s i v e M a c h i n e-Ty p e Communications,以下简称mMTC)。

IMT-2020(5G)推进组C-V2X白皮书

IMT-2020(5G)推进组C-V2X白皮书

C-V2X概述国际C-V2X发展现状我国C-V2X发展基础与现状我国C-V2X产业发展倡议贡献单位P2 P9 P15 P28 P30目录IMT-2020(5G)推进组于2013年2月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动成立,组织架构基于原IMT-Advanced推进组,成员包括中国主要的运营商、制造商、高校和研究机构。

推进组是聚合中国产学研用力量、推动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平台。

1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5GAA5G 汽车协会(5G Automotive Association )CA证书授权(Certificate Authority )C-ITS合作智能交通系统(Cooperative-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缩略语ITS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LTE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MEC 多接入边缘计算(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OBU 车载单元(On Board Unit )RSU 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 )2IMT-2020(5G)推进组C -V 2X 白皮书1. C-V2X 内涵车用无线通信技术(V e h i c l e t oEverything, V2X)是将车辆与一切事物相连接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其中V代表车辆,X代表任何与车交互信息的对象,当前X主要包含车、人、交通路侧基础设施和网络。

V2X C-V2X 概述交互的信息模式包括:车与车之间(Vehicle to Vehicle,V2V)、车与路之间(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车与人之间(Vehicle to Pedestrian, V2P)、车与网络之间(Vehicle toNetwork, V2N)的交互,如图1.1所示。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推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推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推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9.07•【字号】青政办字[2020]84号•【施行日期】2020.09.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电子信息正文关于印发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推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推进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年9月7日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推进建设实施方案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建的重点产业园区,是加快推动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青岛国际时尚城建设的重要平台。

为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加速产业集聚发展,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工作思路。

按照“政府主导、省部共建、企业运营、内容为核、标准引领”的原则,以影视工业化体系为依托,以高新视频内容制作和应用创新研发为核心,加快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促企业聚集、做实产业,注重提升企业数量、头部企业培育、产业规模、税收收入、企业实际投资,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级5G高新视频内容创新与应用示范区。

(二)建设目标。

2020年,园区建成运营、推出应用产品,形成高新视频产业链企业集聚态势;2021年,构建链条、规模推广应用,形成相对完整的高新视频产业链,在全省开展高新视频规模化应用;2022年,实现“端到端”全产业链发展,累计引进部委和行业重点实验室8个、签约入驻企业300家,力争3年内园区高新视频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高新视频内容制作能力达到300小时/年,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新视频产业示范区。

IMT2020-5G网络架构白皮书

IMT2020-5G网络架构白皮书

引言5G网络:挑战与机遇5G网络架构设计5G网络代表性服务能力5G网络标准化建议总结和展望主要贡献单位P1 P2 P4 P8 P15 P17 P18目录IMT-2020(5G)推进组于2013年2月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动成立,组织架构基于原IMT-Advanced推进组,成员包括中国主要的运营商、制造商、高校和研究机构。

推进组是聚合中国产学研用力量、推动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平台。

1随着5G研究的全面展开并逐步深入,业界就5G场景形成基本共识:面向增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5G提供更高体验速率和更大带宽的接入能力,支持解析度更高、体验更鲜活的多媒体内容;面向物联网设备互联场景,5G提供更高连接密度时优化的信令控制能力,支持大规模、低成本、低能耗IoT设备的高效接入和管理;面向车联网、应急通信、工业互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场景,5G提供低时延和高可靠的信息交互能力,支持互联实体间高度实时、高度精密和高度安全的业务协作。

面对5G极致的体验、效率和性能要求,以及“万物互联”的愿景,网络面临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5G网络将遵循网络业务融合和按需服务提供的核心理念,引入更丰富的无线接入网拓扑,提供更灵活的无线控制、业务感知和协议栈定制能力;重构网络控制和转发机制,改变单一管道和固化的服务模式;利用友好开放的信息基础设施引言环境,为不同用户和垂直行业提供高度可定制化的网络服务,构建资源全共享、功能易编排、业务紧耦合的综合信息化服务使能平台。

5G国际标准化工作现已全面展开,需要尽快细化5G网络架构设计方案并聚焦关键技术方向,以指导后续产业发展。

本白皮书从逻辑功能和平台部署的角度,以四维功能视图的方式呈现了新型5G网络架构设计,并提炼了网络切片、移动边缘计算、按需重构的移动网络、以用户为中心的无线接入网和能力开放等5G网络代表性服务能力。

白皮书最后提出了5G网络架构和技术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建议。

IMT-2020(5G)推进组-5G概念白皮书

IMT-2020(5G)推进组-5G概念白皮书
在全球业界的共同努力下,5G愿景与关键能力需求已基本明 确,预计2016年将启动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为使5G技术研发和标 准化形成合力,需尽快明确5G概念、技术路线与核心技术,这将 对凝聚全球业界力量,推动5G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白皮书从5G愿景与需求出发,分析归纳了5G主要技术场 景、关键挑战和适用关键技术,提取了关键能力与核心技术特征 并形成5G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标准与产业趋势,提出了5G 适合的技术路线。
5
IMT-2020(5G)推进组 5G概念白皮书
的会话控制、移动性管理和服务质量保证,并构建面向业务的网 络能力开放接口,从而满足业务的差异化需求并提升业务的部署 效率。转发云基于通用的硬件平台,在控制云高效的网络控制和 资源调度下基于“三朵云”的新型5G网络架构是移动网络未来的发展方 向,但实际网络发展在满足未来新业务和新场景需求的同时,也 要充分考虑现有移动网络的演进途径。5G网络架构的发展会存在 局部变化到全网变革的中间阶段,通信技术与IT技术的融合会从 核心网向无线接入网逐步延伸,最终形成网络架构的整体演变。
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场景主要面向物联网业务,是 5G新拓展的场景,重点解决传统移动通信无法很好支持地物联网 及垂直行业应用。
• 低功耗大连接场景主要面向智慧城市、环境监测、智能农 业、森林防火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场景,具 有小数据包、低功耗、海量连接等特点。这类终端分布范 围广、数量众多,不仅要求网络具备超千亿连接的支持能 力,满足100万/km2连接数密度指标要求,而且还要保证 终端的超低功耗和超低成本。
8
IMT-2020(5G)推进组 5G概念白皮书 综合5G关键能力与核心技术,5G概念可由“标志性能力指 标”和“一组关键技术”来共同定义。其中,标志性能力指标为 “Gbps用户体验速率”,一组关键技术包括大规模天线阵列、超 密集组网、新型多址、全频谱接入和新型网络架构。

融媒体时代——5G赋能传媒产业

融媒体时代——5G赋能传媒产业

5G网络1 引言5G的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将5G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其高速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持,多个部委就5G网络建设、应用推广、技术发展等连续发布了相关的“通知”和“意见”,全面推进和落实5G战略。

5G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将借助5G战略的东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4年,中央提出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拥抱新技术,适应新的传媒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开始构建并形成了新的传媒产业生态、融合的产业应用生态。

2019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关于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IPv6、5G、VR/AR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制作播出和传输覆盖中的部署和应用,推动打造面向5G的更高格式、更新应用场景的视频业务新形态,创新视听内容呈现方式,提升视听体验。

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大兴“开门办报”之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2 5G赋能传媒产业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随着5G技术的应用,传媒产业将呈现出更多的创新机会,重构传媒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随着5G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融合各类商业应用,5G技术与影视制作技术将会深度融合、有效融合,满足影视内容生态发展中的视频化、实时化、交互式内容创作需求。

中国5G通信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

中国5G通信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

中国移动5G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目录1.5G行业专网能力需求 (5)1.1组网需求 (5)1.1.1业务加速 (5)1.1.2业务隔离 (5)1.1.3本地业务保障 (5)1.1.4业务数据不出场 (5)1.1.5边缘计算 (5)1.1.6无线上行带宽增强 (6)1.1.7无线专用 (6)1.1.8接入控制 (6)1.1.9能力开放 (6)1.2运营及运维类需求 (6)1.2.1业务运营 (6)1.2.2网络运维 (7)1.2.3安全 (7)1.2.4计费 (7)1.3业务能力与网络技术能力的映射 (7)2.技术架构及技术要求 (9)2.1技术网络架构 (9)2.2技术要求 (10)2.2.1端到端QoS优先调度 (10)2.2.2专用DNN (11)2.2.3网络切片 (12)2.2.4边缘计算 (14)2.2.5无线专网定制 (15)2.2.6无线专网增强 (16)2.2.7核心网定制 (16)2.2.8能力开放 (16)2.2.9开通 (20)2.2.10计费 (21)2.2.11安全 (21)3.产业及商用发展建议 (23)4.结束语 (24)缩略语列表 (25)1.5G行业专网能力需求1.1组网需求行业客户基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业务需求众多且差异巨大,各类行业应用的差异化组网需求主要包括:业务质量保障、业务隔离、超低时延需求、数据不出场、边缘计算、超级上行、接入控制和能力开放。

1.1.1业务加速行业用户要求增强的数据业务质量保障,根据业务质量要求在带宽和时延方面提供差异性的服务质量保障,保证高优先级用户获得更好的业务加速体验。

1.1.2业务隔离行业客户要求专用网络资源与公众网隔离,通过专用的业务数据通道实现业务流量的定向汇聚传输和隔离,保证数据专用和安全。

1.1.3本地业务保障行业客户要求对时延敏感的业务(20-40ms)在靠近用户的位置进行卸载,就近处理。

1.1.4业务数据不出场行业客户要求超低时延保障(≤20ms),企业内部相关业务数据要在园区内分流卸载,不出园区,满足数据安全和本地数据快速处理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45G高新视频—云游戏技术白皮书(2020)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2020年8月前言当前,移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5G技术已经成为国际通信科技巨头竞争的新焦点,世界各国纷纷将5G建设视为重要目标。

5G技术具有“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等特点,在5G众多应用场景中,视频被公认为是5G时代最重要和最早开展的业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5G、超高清、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催生下,广电行业视听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即将发生新变革。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顺应技术革命浪潮,抢抓5G发展机遇,深入推进5G条件下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构建5G视频新生态,提出了“5G高新视频”的概念。

5G高新视频是指5G环境下具有“更高技术格式、更新应用场景、更美视听体验”的视频。

其中,“高”是指视频融合4K/8K、3D、VR/AR/MR、高帧率(HFR)、高动态范围(HDR)、广色域(WCG)等高技术格式;“新”是指具有新奇的影像语言和视觉体验的创新应用场景,能够吸引观众兴趣并促使其产生消费。

在5G环境下,广电行业将发挥在视音频内容创意、生产、制作和传播方面的丰富资源和天然优势,以文化创意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培育孵化5G高新视频的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消费,为观众带来更美的视听体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新需求和新期待。

云游戏作为高新视频新型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游戏方式,游戏在云端服务器上运行,并将渲染完毕后的游戏画面或指令压缩后通过网络传送给用户,用户可通过输入设备对游戏进行实时操作,获得全新的在线游戏娱乐体验。

为更好地推进云游戏发展,指导相关行业与机构开展云游戏业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组织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及相关领域机构、企业,开展了云游戏研究工作,编制了《5G高新视频—云游戏技术白皮书(2020版)》(以下简称白皮书)。

本白皮书阐述了云游戏的概念,研究了云游戏国内发展状况,分析了云游戏的关键技术,并重点介绍了云游戏端到端解决方案,为广电行业开展云游戏业务提供了参考。

希望在白皮书的引导下,各级广电机构、行业内外企业共同努力,积极推进云游戏产业在广电行业的发展,为广电全面转型升级赋能,努力构建行业发展全新格局。

本白皮书指导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本白皮书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视博云科技有限公司、优酷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海誉动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白皮书主要编写指导:孙苏川、关丽霞。

本白皮书主要起草人:欧阳峰、汤新坤、姜昊、林瑞杰、曾晨曦、黄心渊、聂凯旋、陈进、于洋、聂蔚青、陶孝禹、王海棠、杨星、陶梁、吴君鸣、李华宇、龙志勇、徐昊、吴东升、杨琪、焦娟、李诣然目录缩略语 (3)1.云游戏的概念 (4)1.1云游戏的定义 (4)1.2云游戏的分类 (4)1.3云游戏的特征 (5)1.3.1对终端硬件配置的要求降低 (5)1.3.2对云服务器性能和传输网络的要求提升 (6)1.3.3有利于简化审批和内容管控 (6)2.云游戏的发展状况 (7)2.1国际云游戏市场发展状况 (7)2.2国内云游戏市场发展状况 (7)2.3云游戏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8)2.3.1机遇 (8)2.3.2挑战 (9)3.云游戏关键技术 (11)3.1云计算 (11)3.2GPU (11)3.35G (12)3.4边缘计算 (12)3.5视频编解码 (13)4.云游戏端到端解决方案 (14)4.1系统组成 (14)4.2云端服务系统 (15)4.2.1流化能力 (16)4.2.2应用交付 (17)4.2.3业务服务 (18)4.3传输网络 (20)4.4终端系统 (20)4.5安全与管理 (21)4.5.1云游戏系统安全 (21)4.5.2云游戏未成年人防沉迷 (21)4.5.3云游戏版权保护 (21)4.5.4云游戏隐私保护 (22)5.云游戏应用案例 (23)5.1应用案例1 (23)5.2应用案例2 (24)5.3应用案例3 (26)5.4应用案例4 (27)5.5应用案例5 (27)6.云游戏应用展望 (31)参考文献 (32)缩略语缩略语英文全称中文全称PC 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VR 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GPU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AR 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FPS Frame Per Second画面每秒传输帧数IDC 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SOC 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SLA Service-Level Agreement服务级别协议CD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TPS Transaction Per Second每秒事务处理量SDK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1.云游戏的概念1.1云游戏的定义云游戏是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游戏方式,本质上为交互性的在线视频流,在云游戏的运行模式下,游戏在云端服务器上运行,并将渲染完毕后的游戏画面或指令压缩后通过网络传送给用户。

具体可理解成远程超强云服务器中拥有众多虚拟电脑,玩家可在其中一个子电脑中进行游戏,其中游戏的画面与声音通过网络传输至终端(智能手机、PC、智能电视、机顶盒、VR眼镜等),玩家可通过输入设备(手柄、鼠标、键盘、可穿戴设备等)对游戏进行实时操作。

图1.1云游戏架构示意图云游戏成功解决了传统大型游戏与手机游戏的局限性问题,并融合两者优势,集便捷与体验于一体,但其对技术要求也较高。

为保障用户游戏体验,云游戏服务商需保证音频、图像、内容及用户操作能够实现实时传输,而游戏交互取决于网络通信延迟,游戏场景渲染的多媒体流取决于网络通信带宽。

1.2云游戏的分类云游戏技术具备近乎无限的游戏画面渲染能力,因此,在未来,云游戏带来的画面品质,将是云游戏大幅超越其他游戏技术的重要优势。

云游戏使得更广大的游戏用户群体以更低成本接入到同一个云端服务,多用户实时互相协作、共同创造的沙盒创造类游戏,将会是云游戏可以探索的重要方向。

游戏运行在云端,各个运行实体之间的通讯代价远小于传统技术,这使得更大规模的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成为可能,未来单个游戏世界内的人数可能增加一到两个数量级,在宏大叙事的多人在线网游领域,将可能引发新爆点。

云游戏可能将模糊游戏和视频的边界,从而创造新的游戏品类。

例如,当前游戏直播是广受用户欢迎的内容,而用户参与直播的方式仅限于与游戏主播互动,而并不能影响游戏本身的过程。

云游戏技术使得体验游戏内容的门槛降到跟直播没有差别,那么,混合式的、既有直播也有游戏的新型直播游戏体验,将很有可能在云游戏技术的加持下成为可能。

根据云游戏本身特点,结合用户体验,给出云游戏的游戏类型,如表1.1所示。

表1.1云游戏的游戏类型序号游戏类型描述1角色扮演/回合制、战旗类、文字类、养成类偏重剧情演出,故事渲染,简单的选项操作,基本不含或含有少量QET指令2休闲类、闯关类、益智类、合作类、生存类单人/多人同屏游戏的轻量休闲级游戏3动作角色扮演、冒险类、球类些许的延迟不会对体验带来直接影响4射击类、竞速类、动作类、格斗类对操作响应要求较为严格,需低于等于人的反应速度5节奏音游对操作响应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1.3云游戏的特征1.3.1对终端硬件配置的要求降低传统游戏产业背景下,游戏体验与终端硬件性能成正比,受硬件设备承载能力限制明显。

当前游戏市场,每一代新硬件的发布意味着更多与硬件能力相匹配、质量更高的游戏出现,从而带动玩家的购买需求,这一软件倒逼硬件升级的消费模式表明传统游戏对终端设备的高度依赖。

对于普通玩家而言,由于预算限制,游戏设备的配置往往不会过高,且设备更新换代频率较慢,这会导致玩家的游戏体验逐渐下降。

云游戏的出现解绑了硬件对游戏的束缚。

云游戏模式下,游戏并不运行在用户的终端侧,而是运行在云端服务器中,由云端服务器将游戏场景渲染为音视频流发送给用户,因此用户无需下载和安装游戏,游戏和用户数据都存储在服务器上,用户使用的游戏设备也无需拥有较高的硬件配置,只需拥有基本的流媒体播放能力和获取玩家操作指令并发送给云端服务器的能力即可。

1.3.2对云服务器性能和传输网络的要求提升云游戏是将游戏放在云端运行、渲染和存储的,因此对云服务器的性能有较高的要求。

承载云游戏业务的云服务器多采用GPU架构,以满足更高的图形处理和运算性能需求,配合基础云主机、云容器引擎、资源弹性伸缩服务等,能够实现云游戏服务的灵活创建和资源的弹性配比。

随着游戏质量不断提升,对云服务器性能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未来针对云游戏业务量身定制具有更强大运算和渲染能力的服务器将是云游戏产业发展壮大的根基。

云服务器需要将运算和渲染后生成的游戏音视频流通过高速网络传输到终端上,需要占用较大带宽,并且如果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延时较高,那么用户的操作迟滞感会非常强,极大影响用户游戏体验,因此云游戏对传输网络有较高要求。

1.3.3有利于简化审批和内容管控云游戏相较于传统游戏,在内容审批和管控方面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传统游戏审批流程复杂繁琐,需要提交游戏客户端光盘、游戏演示端光盘等;云游戏仅需提供游戏链接,审核方就可在云端审查整个游戏的相关内容,从而简化审批流程。

二是传统游戏的内容监管,需要在本地逐一安装应用操作运行,而当前游戏内容丰富多样、游戏数量大且逐年递增,监管难度大、覆盖面积小、风险程度高;云游戏的审核仅需在云端统一审查和管理,即可及时发现违规游戏,快速遏制不良游戏的传播,减少不良游戏对社会带来的危害。

2.云游戏的发展状况2.1国际云游戏市场发展状况目前海外提供云游戏服务公司众多,索尼、微软、谷歌、英伟达等巨头均先后推出了自己的云游戏平台。

索尼入局较早,云游戏技术较为成熟。

2012年,索尼以3.2亿美元收购了从事云游戏及视频流广告服务的Gaikai,开始开发自己的云游戏产品;2014年,索尼发布云游戏平台PlayStation Now;2015年,索尼收购OnLive,为PlayStation Now提供技术支持。

英伟达于2015年推出GeForce Now,微软、Valve先后推出Xbox Live及Steam Liv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