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造一艘小船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造一艘小船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造一艘小船_教科版

《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造一艘小船》。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对于船,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历,有折纸船的经验。他们知道船的作用,也乐意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的规律。

鉴于此,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用其他材料造船,船的展览会,船的发展史)和学生的已有认知,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从而增大装载量。

2、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橡皮泥制造的小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探究橡皮泥小船如何才能装载更多的货物,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教材的处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设计制造橡皮泥小船,找到橡皮泥小船能装载更多货物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我对教材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把“船的发展史”放在课堂导入部分,将“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和“船的展览会”放在最后,可以作机动地处理。

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一开始,我由“共鼓造船”的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过“共鼓造船”的故事吗?想看看更多的生活中的船吗?请看大屏幕!——听了这个故事,了解了船的发展史,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想到前人对船的科学探究及其成果;或想到船有各种不同的形状与用途;或也想自己动手造一艘小船等等)。

【这样,学生通过情景导入感知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感受人类的发明创造精神,从而激发自己心中的创造欲望;产生探求新知的心理需求。】【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兴趣、态度和获取关于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而创设丰富的、现实的、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处于愉悦的氛围之中,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进行科学探究。】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假设猜想,设计实验

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本环节,我首先出示一定量的橡皮泥,问道:“我们用这块橡皮泥怎样才能造出一艘装载量比较大的船呢?”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设想做一只怎样的船,才能装更多的玻璃球。各小组按自己的设想提出设计方案。我同时提醒学生:在船做好后,进行试装玻璃球时,要仔细观察,有了问题要及时讨论,想办法解决。

两个问题,两个层次。前者是让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在活动中进行综合的运用,是个“设计与制作”的问题,目的是要学生初步了解怎样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思维过程;后者是个“观察与发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在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把两个性质不同问题放在一起,一是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二是少了一个制作指导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时间;而更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的思维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便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实验观察,收集事实学生动手制作、试验、改进。

在试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船装了较多的玻璃珠,有的船装的较少,有的甚至没装就沉了?……学生通过试验会想到很多解决办法:为了防止船下沉,要把船底造宽薄一点;为了防止船倾斜,需要做船舱来固定弹珠;为了保持船的平衡,玻璃球要一个一个对应地放进去;为了防止进水,可以把船舷造高一点……让学生在反思中探究,不断改进小船以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要求学生对自己制作的小船做改进,既是课堂探究活动的延续,也是对探究活动的修正与再认识,还是对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应用而得到巩固。同时,还能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反思、修正过程中得到完善与发展的)。

这样,我就顺利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载重竞赛,整理事实

竞赛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橡皮泥小船载重竞赛:同样还是同等大小的橡皮泥,能造出一艘装载更多玻璃球的船吗?收集实验数据,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根据实验结果,评出装载玻璃球最多的船为“冠军船”。

4 船形实验项目实验结果我们的发现装东西是否平稳能装多少个玻璃球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竞赛活动又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参与面也广,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互助协调、合作交往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四)表达交流,研究事实

我让获得冠军小组的学生介绍成功经验,各小组分析一下自己的小船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改进。这样能促使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的思维过程进行回顾。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对怎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活动中做出说明,这不但是对本节课的学习结果做出总结,更是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了概括与总结。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充分的科学表达、倾听与交流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在科学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的发展过程,充分的表达、倾听与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强化新知,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设计未来的船:假如同学们长大后成为一名船舶设计师,你想怎样去设计一艘未来的船呢?

(引导学生用其它材料设计、制作出更多的船,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兴趣,进一步强化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创造力的培养是学生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因而科学课堂教学应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创造的活动。在科学课中仅仅让学生学会观察是不够的,更重

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借助观察、实验等科研方法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坚持教学过程、科学过程、认知过程“三统一”和“第一性材料”的科学课程原则,

教学过程:实践操作—表达交流—归纳概括

(探究活动)(获取新知)(得出结论)

科学过程: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研究事实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认知过程:感觉认识—知觉认识—慧觉认识

(全面感知)(前期概念)(科学概念)

此外,我借助多媒体互助教学手段,利用创设情景、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这样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谢谢各位!

五年级科学下册2.3《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教科版

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围绕液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两个活动三个实验,三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水的热胀,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水体积膨胀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探究水的冷缩,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最后一个实验是探究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实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不仅让学生比较饮料、醋、酱油等液体和水受热、遇冷时有什么相同的性质,还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液体受热受冷有什么不同。每次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构建起热胀冷缩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受冷、受热后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了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已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 四、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说教材: 生态环境的破坏,矿物资源的枯竭,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大自然已向人类亮起了红灯。本科在了解岩石,矿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从资源枯竭的角度来认识岩石。矿物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爱惜资源的'观念,了解一些保护矿物资源的方法,并积极付之行动。 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观看人类开采矿石的录像资料; ●采用手抄报等形式交流自己对岩石和矿物的认识; ●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对岩石的开采情况; ●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了解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的一些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交流,乐于表达; ●意识到岩石和矿物资源的重要以及滥采矿物的危害;

●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矿物资源作出一份努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教师举起一块石英,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不认识。想不想知道呢?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日益减少的款物资源。(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快进入角色。)二,探究新知: (一)看见这个课题,你们平时都有那些了解呢?这节课你们还想学会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副板书)。师指着副板书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岩石和矿物的用途。 1、各组展示岩石、矿物广泛用途的资料。 2、小组相互参观各组“展台”,并认真听取各组“讲解员”的介绍。 3、评选最佳“展台”。 4、为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颁奖。 【意图】学生制作展台,集体编写“解说词”,评选最佳“展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加深了对岩石、矿物的了解,为形成“保护矿产资源”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了解岩石的开采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4.2认识矿物的性质苏教版

《认识矿物的性质》说课稿 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 物”中的第2课。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研究几种常见矿物的性质,初步认识自然 界中常见的矿物,感受到自然界中资源的丰富和宝贵,为学习《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打下伏笔;通过自己多种多样的、不同方式的科学探究,知道它们的性质特征,学会鉴别常见矿物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感受, 充分体验人类了解矿物和掌握矿物的性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开发、利用矿物服务,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矿物的 一些性质;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2、认识几种常见矿物,知道这些矿物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各种矿物;

2、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二、三年级学习过苏教版中《认识石头》、《铁从哪里来》《认识岩石》等内容,又经过本单元第一课的研究,比较了常见石头的异同,认识砂岩、砾岩、花岗岩、石英、黄铁矿、自然金等岩石,收集资料、讨论后了解了岩石的成因、模拟制作了花岗岩,充分认识了花岗岩的组成成分,掌握了用放大镜观察、放进水里、敲击、滴稀盐酸等认识岩石的方法,感知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演变历史,发现岩石中含有化石、丰富的能源、各种金属和矿物质,体验到大自然的奥妙和自然资源的宝贵。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缺乏,他们对繁多的岩石认识不足,对于各种岩石的性质和用途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本课重点在于采用各种方法研究岩石的性质, 学会鉴别岩石,从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等方面来判断岩石的种类。 三、说教法: 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帮助者。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应该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为载体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即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一一做出假设 设计探究方案一一探究论证一一得出结论一一交流汇报课后延 伸探究。 四、说学法: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3.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苏教版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第一科。 本科是在学生学生已经学过种子繁殖基础上,将学生视野引入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完成植物繁殖方式多样性的知识建构。主要教学内容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不用种子植物也能繁殖,帮助学生了解无性繁殖中营养繁殖的几种类型。第二部分,指导学生选一种栽培方式对植物进行营养繁殖,目的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奥秘,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认识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和它们的繁殖方式,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二、说教法 课前,课前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收集各种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和适合它们生长的土壤;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繁殖植物的活动,使学生在了解植物繁殖的方法后,学会用植物的营养繁殖器官来繁殖;课后,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达到《课标》中“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 三、说学法

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归纳总结 四、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并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学习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植物可以用种子繁殖后代,对于植物没有种子或某些植物不用种子如何繁殖非常好奇,对于科学探究充满热情,非常愿意动手研究问题,所以教学中只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和环境因素,恰当地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定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位:1,知道植物能进行营养繁殖;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目标1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通过提问及让学生同桌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外,还有一些是靠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来繁殖的。这部分为后续研究做了铺垫。 第二环节:了解、探索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营养繁殖,教师课件展示落叶生根。马铃薯、生姜、水仙花等图片,简单分析他们是用哪部分来繁殖的。教材通过课件展示,举

教科版五年级小学科学说课设计教程文件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一、教材分析 《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中的第3课。本课主要有三个主要活动,分别是“学生玩气球”、“用气球驱动小车”和“拓展运用”。教材编写思路清晰,符合建构理论和儿童认知特点,能增加学生对反冲力和反冲运动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概念。 二、实验内容及方法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主要通过观察法、比较法来开展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一)游戏导入,共玩气球。 学生玩气球的方法很多,告诉学生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玩法,让绳子自由穿过吸管,把吹起来的气球固定在吸管上,可以让气球沿一个方向运动。这样的新鲜玩法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产生继续探究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驱动小车。 课本上出示的小车不容易获得,所以我采用了自制的小车,不仅材料容易得到,而且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制作小车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性高,一旦成功用气球将小车驱动,学生兴趣大增,有成就感,对接下来反冲力的学习定下良好的基调。同时通过“看哪组的小车跑得最远”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三)自制教具,探究延续。 这个活动是把“动力”对小车的影响作一个小结。然后教师展示自制

教具做为引导,课后让学生利用反冲力原理自行设计玩具,把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继续满足他们科学探究的欲望,增强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玩气球、安装气球小车的活动,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感受反冲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困难的积极态度;知道飞机和火箭的发射原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会组装小车并用气球作动力推动小车。 教学难点:解释小车反冲运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有关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和“神舟十号”发射的影像资料。 2.细线、气球、吸管、自制教具2个。 分组实验:自制小车材料1副、气球1个、吸管1个、透明胶带、橡皮筋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感知反冲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源动力,因此,课前先让学生自由玩气球,然后引出老师的新玩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绳子自由穿过吸管,把吹起来的气球固定在吸管上,气球可以沿一个方向运动。(图一所示)看了这个游戏,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原来气球还可以这么玩啊!

五年级科学下册3.2《太阳钟》说课稿教科版

太阳钟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利用日影计时的两种日晷――“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左图是晷针倾斜的地平日晷,晷针与晷面的夹角是当地纬度值(此外,还有晷针与晷面垂直的地平日晷)。右图是赤道式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与地面夹角为90o――当地纬度值;晷针与晷面垂直,上端指向天北极,下端指向天南极。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年间就发明了这种日晷。教材还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平躺式的钟表,实际上就是地平日晷的雏形,构造与日影仪相同,只是晷盘上有刻度。使用时,晷盘平放在地上,故以此得名。展示这三种太阳钟的用意在于使学生认识太阳钟的多样性,激发他们自己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太阳钟,并通过自己制作认识到太阳钟的原理。 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多种多样,教材中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手掌日晷。它流传于民间,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枝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影子落在手上的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所有的这些多种多样的计时工具,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计时方法,又反映了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对照当今的计时工具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到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从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的发生变化。 2、“日晷”和“圭表”是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成的计时仪器。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2、能够制作简易的圭表或日晷进行计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古人研究时间的成果产生敬佩之情,感受人类对时间测量的探索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难点:日晷和圭表的计时原理。 四、教学准备: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又鼓起来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有孩子说用热水烫。为什么烫了就能鼓起来呢?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来源:]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锥形瓶、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来源:学§科§网Z§X§X§K] 【说教学方法】[来源:ZXXK]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实例,学生说出现象产生的种种可能性,提出问题: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猜测,引入课堂探究。 二、课堂探究:[来源:学#科#网Z#X#X#K] 探究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一)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做出猜测→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在这

科学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说课稿 吉林省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说课稿 令狐采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双辽市东明镇中心小学校的徐阳。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热起来了》。 一、说教材 《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本单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及热量转移的过程。关于冷热现象,学生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水加一些凉水等。这节课是热单元的起始课,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结合我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着重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本课围绕“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这个实验探究被衣服包住的书和被衣服包住的身体来进行对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生热,只是起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发”。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让学

生了解加穿衣服会使身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会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让学生经历了“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验证――解释问题”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如何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我的科研课题想要达成的目标,培养他们在课堂听、说、想、做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的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小车》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小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一课,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材结构: “运动和力”属于物质世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本单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了他们非常熟悉的小车作对象,研究小车的运动和所受到的力,围绕这个主题尽量充分地展开研究,以求得对运动和力关系的直观理解。本课从朝天门的缆车入手,让学生知道有的车是用缆绳拉着运动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用提供的材料组装一个用重力作拉力的小车,再用这个装置去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小车运动起来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从而认识到力对物体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2、尝试控制实验中的条件,发现拉力与运动的关系。 3、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培养动手能力。 (四)教学重点:探究发现拉力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 意图:这个重点部分的学习,在情感态度上,可让学生开展更紧密地合作,培养学生更加严密的思维习惯,并学会控制实验中的变量来改变实验结果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难点: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 意图:设计简单计划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开展探究活动的保证,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因而把设计探究计划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小学课程与教学中,之所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继续开展他们在自发状态下就一直热衷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因为这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主要是考虑到: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教科版精编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研究了有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从而为以后探究浮力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和辅垫。本课的教学内容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从橡皮泥在水中可沉可浮入手,一步步动手研究有关沉浮的严重性质,帮助学生建构起同样质量的橡皮泥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这些科学概念。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本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的探究活动。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例外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严重。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严重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严重。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于橡皮泥比较感兴趣,美术课上经常用到,但对于橡皮泥在水中时沉还是浮比较含混。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和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通过设疑激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测,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从学的方面来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仅动手操作,还要用心思考,得出结论。同时能合作学习,结合协作,培养自己严格的实验品质,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在下面我还将结合详尽教学过程谈教法学法。 3、教学器材准备: 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3个,记录表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 我先让学生猜测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再通过例外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都是沉的,那橡皮泥要怎么才能浮呢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二)初步感知橡皮泥的浮

2014五年级科学下册 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教科版

《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造一艘小船》。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对于船,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历,有折纸船的经验。他们知道船的作用,也乐意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的规律。 鉴于此,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用其他材料造船,船的展览会,船的发展史)和学生的已有认知,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从而增大装载量。 2、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橡皮泥制造的小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探究橡皮泥小船如何才能装载更多的货物,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教材的处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设计制造橡皮泥小船,找到橡皮泥小船能装载更多货物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我对教材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把“船的发展史”放在课堂导入部分,将“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和“船的展览会”放在最后,可以作机动地处理。 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一开始,我由“共鼓造船”的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过“共鼓造船”的故事吗?想看看更多的生活中的船吗?请看大屏幕!——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说课稿一、说教材《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第一科。本科是在学生学生已经学过种子繁殖基础上,将学生视野引入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完成植物繁殖方式多样性的知识建构。主要教学内容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不用种子植物也能繁殖,帮助学生了解无性繁殖中营养繁殖的几种类型。第二部分,指导学生选一种栽培方式对植物进行营养繁殖,目的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奥秘,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认识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和它们的繁殖方式,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二、说教法课前,课前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收集各种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和适合它们生长的土壤;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繁殖植物的活动,使学生在了解植物繁殖的方法后,学会用植物的营养繁殖器官来繁殖;课后,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达到《课标》中“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三、说学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四、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并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学习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植物可以用种子繁殖后代,对于植物没有种子或某些植物不用种子如何繁殖非常好奇,对于科学探究充满热情,非常愿意动手研究问题,所以教学中只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和环境因素,恰当地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定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五、说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位:1,知道植物能进行营养繁殖;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目标1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通过提问及让学生同桌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外,还有一些是靠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来繁殖的。这部分为后续研究做了铺垫。第二环节:了解、探索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营养繁殖,教师课件展示落叶生根。马铃薯、生姜、水仙花等图片,简单分析他们是用哪部分来繁殖的。教材通过课件展示,举出不用种子繁殖后代的事例,扩展了学生视野。第三环节:介绍营养繁殖的优势,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用营养繁殖植物的方法产生兴趣,再用学到的知识来繁殖植物。这是本科的难点,给学生提供了亲自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吧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让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想探究的问题,如“土豆有芽眼的地方和没芽眼的一样会发芽吗?”,“叶子的大小都可以发芽吗?”,“用种子繁殖薯和用根繁殖一样吗?”,等问题,小组讨论设计对比试验进行验证。本课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己要如何动手,为什么动手,都已心中有数,真正动起手来就得心应手了。最后思考:对于我们培育的植物今后该怎样做,才能让它健康的存活下来?科学探究活动不应受到课堂40分钟的限制,它需要有完整充裕的探究时间。制定后期管理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同时达到了《课标》中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目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神奇的“眼睛”》说课稿 王玉红 孟家峪小学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神奇的“眼睛”》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想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教学准备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和大家探讨研究《神奇的“眼睛”》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神奇的“眼睛”》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看到物体中的第5课.本课是在探究了眼睛的基本构造、凸透镜的特点之后延伸出的一节课,主要探究显微镜、望远镜等辅助人眼观察物体的一些仪器,通过认识、了解这些仪器的名称、功能,使学生感悟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理解科学是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本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会查阅书籍及其他信息源;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2.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了解新型观察仪器的种类和主要用途。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体系。确定: 教学重点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四,学情教法 通过三、四年级科学学习的铺垫,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但是学生们在课堂的自制力和该观察什么,怎样提问题,以及怎样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图片、图表表达出来等问题上还存在不足,而且,学生往往不能按照要求带来课上探究所需的材料,影响课上的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先通过观察探究,再结合资料、文字、图片,制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领学生感知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说课标说教材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研课 标、 说教材”说课稿 鄂托克旗实验小学哈斯塔娜 2016年1月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下面是我研说教材的流程: 说课标(说课程目标、说内容标准) 说教材(说教材的内容结构、说教材编写特点、说教材知识整合) 说建议(说教学建议、说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说课标 (一)我先来说说课程目标 主要是围绕着课程的三维目标进行分析的。 1.知识与技能:学习科学这门课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跟自己身边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 2.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应用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分享。让学生有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对未知事物(科学)的一份执着与热爱,在学习中了解爱护生命、保护家乡、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二)内容标准 科学课程中的内容主要是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

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尝试解释各种各样跟科学有关的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的问题及现象。 在本册中的第一、二单元主要讲解的是物质科学的内容:认识简单机械,了解用途,初步知道复杂机械的构造原理。第三单元与第五单元主要讲解的是生命科学的内容:以繁殖后代为话题认识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产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还有就是以人的大脑为研究的主题,体会理解大脑的?指挥中心?作用来进行研究学习。第四单元主要讲解的是地球科学的内容: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交接其作用,及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对科学技能的训练内容是了解在学习科学的时候交流和质疑的重要性,学会交流和质疑。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将四个主题内容分成六个单元内容进行讲解,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分为1.什么叫机械、2.怎样移动重物、3.斜坡启示、4.拧螺丝钉的学问、5.国旗怎样升上去、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等内容组成。单元采用了?总—分—总?的思路来进行了内容的建构,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简单机械入手,以一系列的启发式的问题为课题的名称,激发学生探究和认识的兴趣,引领学生在树多研究活动中认识了机械、交接简单机械。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分为1.折变状、

【五年级】2020春教科版科学五下27传热比赛word说课稿

【关键字】五年级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传热比赛教科版 一、教材。 本次活动“勺柄冷热的变化”将帮助学生认识到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从而对物体的热传递有一定的认识。以此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3、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②能设计实验证明要研究的问题。 ③能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 ④能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⑤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能与其他同学一起探究热传导的现象。 ②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科学知识目标 能理解什么是热的传导。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解释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热传导实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法 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是一节典型的探究式教学内容,因此,我选择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其过程主要包括:1、提出问题2、猜想、假设与预测3、制定计划4、观察、实验、操作或搜集整理资料5、思考与结论6、表达与交流 三、教学程序 合理设计教学程序是落实教学、实现目标的关键,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规律及目标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感受生活,提出问题

(二)实验探究,交流总结 (三)巩固应用,拓展评价 (四)课外探究我最优秀 下面我结合教学设计,做具体说明: (一)感受生活,提出问题 科学来源于问题,问题来源于生活。 本环节重点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提出本节课所需 要探究的问题。 1、首先出示一把小勺,让部分学生亲自摸一摸勺柄,使他 们感受到室温状态下的勺柄的冷热感觉,接着把小勺放入热水中 泡一会,再让刚才的几位学生摸一摸勺柄,亲自感受一下勺柄的 温度变化,由此,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为什么把小勺放入热水 中,勺柄也会变热呢? 2、依据此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大胆预测,教师要积极鼓励和表扬。 (二)实验探究,交流总结 本环节,是根据“为什么把小勺放入热水中,勺柄也会变热呢?”这一问题,开始进行科学探究的。 1、首先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几组探究活动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在此要紧密地以多媒体课件为依托,引领学生直观的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将四幅图片打开)。 2、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开始实验、观察、记录活动。第一,教师在此要用课件将活动注意事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在正确的、安全的范围内开展活动。 第二,教师要积极的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指导他们观察现象,填写记录,总结结论,使他们真正快乐的行走在科学探究的大道上,而不是让他们在摆弄活动器材中寻找迷茫的快乐! 第三,各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表达,教师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活动情景重现,这是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最完美的组合!(教师将四组活动图片演示完) 第四,根据学生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得出结论:(课件出示结论) 结论1: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结论2:放在热水中的小勺,勺柄为什么也会变热呢?答案:热在小勺中是这样传递的:热水中的热传递给勺头,然后又传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