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处理
2024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

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静脉炎概述•静脉炎预防措施•静脉炎处理方法•药物治疗在静脉炎中的应用目•护理工作在静脉炎预防和处理中作用•总结:提高静脉炎预防和处理效果策略录静脉炎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分类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静脉炎的发病原因包括静脉输入强刺激性、高浓度药物或使用时间较长,损伤静脉内皮细胞;浅表静脉曲张、血液淤滞;肥胖、吸烟、外伤造成静脉内皮损伤;细菌感染等。
危险因素长时间坐立、卧床、缺乏运动、高龄、肥胖、吸烟、既往有静脉血栓形成史、肿瘤等是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静脉炎预防措施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及穿刺部位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避免在关节、瘢痕、炎症等部位进行穿刺,选择弹性好、回流顺畅的血管进行穿刺。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消毒穿刺部位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与速度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控制输液速度加强患者教育及心理护理加强患者教育做好心理护理静脉炎处理方法局部外敷药物治疗消炎药膏中药外敷热敷红外线照射压力治疗030201物理治疗措施介绍对于严重静脉炎患者,如出现血栓、皮肤溃疡等并发症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术式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具体情况,可选择静脉切除术、静脉剥脱术、静脉内激光成形术等手术方式。
手术治疗适应症手术治疗适应症与术式选择VS并发症预防及康复指导并发症预防积极控制感染,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进行运动锻炼,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康复指导术后患者应遵循医生指导进行康复训练,如抬高患肢、穿弹力袜等,以促进静脉回流和减轻肿胀。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静脉炎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药物治疗在静脉炎中的应用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注意事项明确感染类型和病原体在使用抗生素前,需明确感染是由细菌、真菌还是其他病原体引起,以及具体的病原体种类,从而选择针对性强的抗生素。
注意药物过敏反应使用抗生素前,需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史,应避免使用相应抗生素或进行脱敏治疗。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方案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方案静脉炎是指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多发生在静脉注射、放化疗、血透等需要经常穿刺静脉的患者身上。
静脉炎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血管栓塞和感染。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静脉穿刺时选择适当的静脉:选择血管粗壮、位置相对固定的静脉,避免选择细小的静脉或是位于活动部位的静脉。
2.保持好个人卫生:及时洗手,保持手部干净,穿刺前可以使用消毒液彻底清洁皮肤表面。
3.使用消毒液消毒:在穿刺之前,使用医用酒精或其他消毒液彻底清洁穿刺部位,尽量避免细菌侵入。
4.穿刺前的皮肤局部麻醉: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可以减少皮肤穿刺引起的疼痛,也有助于减少穿刺时的不适。
5.使用正确的穿刺技术:尽量选择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穿刺,遵循正确的穿刺原则,减少穿刺损伤和血管损伤的发生。
一旦发生了静脉炎,要及时处理,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和并发症的发生。
处理的方案如下:1.拔除导管:如果导管是引起静脉炎的原因,第一步应该是立即将其拔除,避免炎症进一步扩散。
2.冷敷:应用冰袋或冷敷物敷在发炎的部位,可以缓解疼痛和减缓炎症反应。
3.局部护理:用温盐水或其他抗菌药水进行清洗,并保持清洁干燥。
可以使用适当的抗菌药膏贴敷在发炎处,促进伤口愈合。
4.卧床休息:休息是帮助身体恢复的重要方法,也可以减轻炎症的程度。
5.疼痛控制:可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合适的药物,如非处方药的非甾体抗炎药,以减轻疼痛和消炎。
6.抗菌治疗:如果静脉炎伴有感染症状,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预防和处理静脉炎的关键在于遵循正确的操作规范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对于有静脉注射需求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静脉炎的预防措施,并在注意力、护理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护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同时,及时发现并处理静脉炎,可以阻止其进一步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条件。
静脉炎的处理方法

静脉炎的处理方法
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引起的疾病,常见于静脉插管、输液等操作后。
下面是处理静脉炎的几种方法:
1. 疼痛管理:可以使用非处方的止痛药物,如布洛芬、扑热息痛等缓解疼痛。
2. 热敷:可以用温水浸湿的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局部,有助于减轻炎症和舒缓疼痛。
3. 静脉通路更换:及时更换导致静脉炎的静脉通路,选择其他合适的部位重新插管,避免进一步感染。
4. 使用局部药物: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药膏或消炎药膏,涂抹在受感染区域,起到抑制细菌繁殖的作用。
5. 抗生素治疗:如果静脉炎症状较严重或细菌感染明显,医生可能会开具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抗生素治疗,以消除感染。
6. 视情况使用抗炎药物:如果炎症明显,医生可能会开具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抗炎药物,以减轻炎症反应。
7. 如有需要,进行局部引流:在感染明显、脓肿形成等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通过手术或其他操作方式进行局部引流,以清除脓液。
8. 保持部位清洁:保持静脉通路周围的皮肤清洁卫生,定期更
换敷料,避免细菌感染加重。
请注意,这仅为一般性建议,具体处理方法需根据医生的指导和个体病情而定。
如果出现严重的静脉炎症状,建议及时就诊并接受专业的治疗。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感染,主要发生在静脉通路留置部位,如静脉导管或静脉输液。
预防和处理静脉炎是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非常重要的工作,下面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原则。
一、静脉炎的定义和病因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导致静脉通路留置部位红肿、疼痛、温度升高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感染、机械刺激、药物刺激等。
二、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在进行静脉通路留置或输液操作前,医护人员应洗手并戴好无菌手套,使用无菌消毒剂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
2.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留置部位:应尽量选择无明显静脉曲张、血管硬化或血栓形成的部位,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3.使用合适的静脉通路留置技术: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避免多次穿刺或过度刺激,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定期更换静脉导管:长期留置的静脉导管容易滋生细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因此,医护人员应定期更换静脉导管,减少感染的风险。
5.注意静脉通路留置部位的护理:定期观察静脉通路留置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更换静脉导管。
三、静脉炎的处理原则1.早期发现和处理:一旦发现静脉通路留置部位有红肿、疼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以防感染扩散。
2.局部抗菌治疗:根据感染情况,医护人员可使用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局部治疗,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控制感染。
3.热敷和局部护理: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并有助于局部炎症的吸收。
医护人员还可以进行局部护理,如清洁、消毒等,以保持通路留置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4.适当调整静脉通路留置:如果静脉炎持续存在或病情加重,医护人员可考虑更换静脉导管或调整留置位置,以减少炎症反应。
5.全身治疗:对于严重静脉炎或有全身感染症状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控制感染的进展。
四、静脉炎的并发症和预后静脉炎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处理,可能会导致以下并发症:1.血栓形成:静脉炎使静脉内壁受损,易于形成血栓,进一步阻塞血流。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静脉内发生炎症反应,常见症状包括红肿、疼痛、发热等。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一、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 保持皮肤清洁:保持皮肤清洁是预防静脉炎的基本措施之一。
在插管前,应用适当的清洁剂清洁皮肤,尤其是插管部位,以减少细菌的感染。
2. 使用无菌器材:使用无菌器材是预防静脉炎的关键。
医务人员在插管前应进行充分的手卫生,并使用无菌手套、无菌注射器等无菌器材,以减少细菌的污染。
3. 规范插管操作:插管操作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避免插管时损伤血管壁,减少炎症的发生。
在插管前,需要选择适当的插管部位,避免静脉曲张等情况,同时还需要注意插管深度的掌握,避免插得过深或过浅。
4. 定期更换导管:长期留置的导管易导致细菌的滋生,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因此,定期更换导管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般建议每3~7天更换一次导管,具体的更换时间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5. 注意导管的固定:导管的固定也是预防静脉炎的关键。
导管固定应牢固可靠,避免导管的移位和脱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在固定导管时,可以使用透明敷料或固定带等辅助材料,确保导管的稳定。
二、处理静脉炎的原则1. 及时发现和诊断:对于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观察和诊断,尽早发现静脉炎的存在。
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血培养等,以明确诊断。
2. 停用导管并重新插管:一旦确认患者存在静脉炎,应立即停用导管,并重新选择合适的插管部位进行插管。
重新插管时需要注意选择健康的血管,避免再次感染。
3. 局部处理: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可以采取局部处理措施,如局部冷敷、局部药物外敷等。
局部冷敷可以缓解疼痛和红肿,减轻炎症反应;局部药物外敷可以使用抗生素软膏等药物,以减少细菌的感染。
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的炎症,临床表现为疼痛、触痛、红斑、红肿、硬化、化脓或静脉条索状形成。
依据静脉炎发生机制可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感染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输注后静脉炎五种类型。
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输液治疗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5%-4.5%。
静脉炎发生的相关知识:渗透压:正常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根据渗透压高低将其分为:1、高度危险,渗透压>600mmol/L,2、中度危险,渗透压400-600mmol/L,3、低度危险,渗透压<400mmol/L。
渗透压>600mmol/L的药物,通过外周静脉输入后,可在24小时内发生化学性静脉炎。
酸碱度(PH):正常血液PH值7.35-7.45, PH<5强酸性,PH>9强碱性。
PH在6-8的药液对静脉影响小,PH超过此范围的药液均可损伤静脉内膜上皮细胞,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一、发生原因:诱发静脉炎的主要有患者因素(包括患者自身疾病及血管条件差等)、输液工具的型号和材质、医护人员的穿刺技术、穿刺部位的选择及固定方式、输注药物的性质、药物的刺激性、输注的频率及输注量等因素。
二、静脉炎分类:(一)机械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是由于静脉穿刺或导管摩擦血管内膜所致,多发生于外周静脉,主要是由于穿刺损伤血管内膜,如PVC、MC、PICC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摩擦所致。
(二)化学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是由于输注的液体或药物对血管内膜的刺激,损伤血管内膜的上皮细胞所致,常见于外周静脉输注,主要是高浓度、刺激性及腐蚀性药物的输入,速度过快、时间过长,超过了静脉血管的应急能力,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破坏所致。
(三)感染性静脉炎:感染性静脉炎称细菌性静脉炎,是细菌感染导管留置部位的静脉内膜,细菌由穿刺点沿着导管进入血液或局部细菌感染所致。
(四)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指静脉管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和深静脉,常发生于PICC、MC、CVC,是导管插入后形成静脉血栓刺激血管壁,启动的炎性反应而致。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常见于静脉穿刺、导管置入或者输液等操作后。
它是医院和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了解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原则非常重要。
一、静脉炎的预防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在进行静脉穿刺、导管置入或者输液等操作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洗手、戴手套、消毒等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区域的无菌环境。
2.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避免频繁更换静脉通路,减少对静脉穿刺部位的创伤。
3. 定期更换导管:对于需要长期留置的导管,应定期更换,避免导管内壁的血栓形成和细菌感染。
4.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通畅性,避免导管阻塞,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5. 注射药物时遵循规范:在注射药物时,应遵循规范,避免药物外溢或者渗漏,以免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6. 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进行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宣教,让他们了解预防的重要性,并告知他们如何观察和报告任何异常症状。
二、静脉炎的处理原则1. 及时观察和评估:对于浮现静脉炎症状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及时观察和评估其病情,包括疼痛、红肿、温度升高等症状的程度和范围。
2. 移除导管:如果导管周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应及时移除导管,避免继续刺激静脉内壁,加重炎症反应。
3. 局部处理:对于有红肿、温度升高等炎症反应的部位,可以进行局部处理,如冷敷或者热敷,以缓解炎症症状。
4. 赋予适当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炎症程度,可以赋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局部抗炎药物或者口服抗生素等。
5. 密切观察病情:对于处理后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包括炎症症状的缓解情况、全身症状的改善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预防复发:对于曾经浮现过静脉炎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应加强预防措施,避免复发,如定期检查静脉通路、注意个人卫生等。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原则对于医务人员和患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静脉炎紧急处理预案

一、预案背景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的急性无菌性炎症,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
静脉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创伤、手术、妊娠、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以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等。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对静脉炎的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医护人员对静脉炎的认识,明确静脉炎的紧急处理流程。
2. 确保患者在发生静脉炎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3. 降低静脉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因静脉炎引起的紧急情况。
四、紧急处理流程1. 症状识别(1)患者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发红、触痛等症状。
(2)患者体温升高,伴有全身不适。
2. 紧急处理措施(1)立即停止原静脉输液,改用其他静脉通路。
(2)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3)局部冷敷,减少炎症反应。
(4)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
(5)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以下治疗:a.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b.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减轻疼痛和炎症。
c. 抗凝治疗:根据病情,可给予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d. 局部封闭治疗: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可给予局部封闭治疗。
3. 病情观察(1)观察患者局部症状的变化,如疼痛、肿胀、发红等。
(2)观察患者全身症状的变化,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
(3)观察患者对治疗反应,如症状缓解情况。
4. 护理措施(1)保持患肢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鼓励患者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3)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静脉通路。
(4)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情绪。
五、应急预案演练1. 演练目的:提高医护人员对静脉炎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 演练内容:模拟患者发生静脉炎的紧急情况,医护人员进行现场处理。
3. 演练流程:a. 演练前准备:确定演练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制定演练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炎的预防与处理
(一)生原因
1.无菌操作不严格,可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输入药液过酸发或过碱,引起血浆pH值改变,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机能而发生静脉炎。
3.输入高渗液体,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发生萎缩、坏死,进而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腺素E l、E2,使静脉壁通透性增高,静脉中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
如甘露醇,进入皮下间隙后,破坏了细胞的渗透平衡,组织细胞因严重脱水而坏死;另外因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引起无菌性静脉炎。
4.由于较长时间在同一部位输液,微生物由穿刺点进入或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或静脉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的输入均可以因机械性刺激和损伤而发生静脉炎。
1
5.输液速度与药液浓度的影响:刺激性较大的药液如抗癌药物多系化学及生物碱类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这类药物所致静脉炎多为坏死型。
如短时间内大量溶液进入血管内,超出了其缓冲和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而发生静脉炎。
6.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青霉素,浓度过高可使局部抗原抗体结合,释放大量的过敏毒素,最终引起以围绕在毛细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渗出性炎症;另外长期使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形成红肿型静脉炎。
尤其是老年人的肝肾功能下降,半衰期达7~10h,(正常人3~4h),血管的弹性差,脆性大,易引起静脉炎。
(二)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甚至阻塞。
静脉炎症分级:按症状轻重分为5级。
0级只是局部不适感,无其他异常;
1级静脉周围有硬结,可有压痛,但无血管痛;
2
2级不仅局部不适,而且穿刺点发红,滴速加快时出现血管痛;
3级穿刺点发红,并扩延5cm左右;
4级穿刺局部明显不适,输液速度突然减慢,穿刺点皮肤发红扩展5cm以上;5级除具有4级症状以外,还在拔针时,针尖可见脓汁,临床上一般以2~4级常见。
[三)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避免操作中局部消毒不严密或针头被污染。
加强基本功训练,静脉穿刺力争一次成功,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以防针头摆动引起静脉损伤而诱发静脉炎,对长期静脉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注意保护静脉。
2.一般情况下,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
输液最好选用上肢静脉,因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而易产生血栓和炎症,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尽量选用粗血管。
3.输入非生理pH值药液时,适当加入缓冲剂,使pH尽量接近7.4为宜,输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而且输入速度要慢,使其有充分稀释过程。
3
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
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浓度要适宜,且输注的速度要均匀而缓慢,因药物浓度过高或输液速度过快都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
5.在输液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输液微粒进入血管。
6.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每瓶药液联合用药,以不超过2~3种为宜。
7.在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期间,每日用TDP灯照射穿刺肢体2次,每次3Omin。
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
特别是用湿热敷效果最好,每2h一次,每次2Omin,热疗改善了血液循环,加快了静脉回流,增强了病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了病人局部的抗炎能力。
8.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
9.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另外,如果是手术时留置在下肢静脉的留置针,24h后应更换至上肢。
10.加强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针眼周围皮肤每日用碘酒、酒精消毒后针眼处再盖以酒精棉球和无菌纱布予
4
以保护。
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
11.一旦发生静脉炎,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
根据情况局部进行处理:①局部热敷。
②用50%硫酸镁行湿热敷。
③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④云南白药外敷,云南白药外敷可活血、消肿、止痛、通经化痰,用酒精或食醋调制,可增加药物渗透性。
该药具有抗凝血,抗血栓作用,可阻止损伤部位血凝和血栓形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渗出,促进肿胀消散而达到治疗目的。
⑤仙人掌外敷:仙人掌皮、刺去掉,取150g捣烂,加少许盐粒,调匀,敷在患处厚约0.5cm左右,上盖一层纱布加软薄膜,以防水分蒸发而降低疗效,每天1次,直到痊愈。
⑥金果榄浸液湿敷:取金果榄100g,75%酒精500ml,共置于密封玻璃容器中浸泡7天以上,制成金果榄浸液。
用无菌纱布浸透药液,敷盖于红肿处,敷盖面积应大于红肿边缘约lcm,并不断将药液洒于敷料上,以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每日3次,每次lh。
⑦大黄外敷:大黄研为细粉,用时取大黄粉适量加香油调为糊状敷于患处,敷药厚度以0.2~0.4cm为宜,外裹纱布,每日换药1次,1周为一疗程。
如未愈者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
⑧自制复方龙石膏外敷:将锻龙骨、赤石脂、血竭、乳香、没药、黄柏、轻粉、冰片研制成粉末混合均匀后备用。
需要时用蓖麻油搅拌均匀,调成糊状即可(要现配现用)。
使用时局部皮肤用温水洗净、擦干,将复方龙石膏搅匀,用棉签蘸
5
取药物均匀涂于局部皮肤上,不需包扎,每天2~3次。
⑨六合丹外敷:大黄93g、黄柏93g、白及53g、薄荷叶46g、白芷18g、乌梅肉46g、陈小粉155g等。
上述药物研细,然后加入陈小粉拌匀,即制成六合丹。
用时调蜂蜜成软糊状(或加少量清水),厚敷于患处。
使用方法是敷药前先清洁患部,然后将六合丹调成糊状,均匀地涂在白纸上,纸的宽窄根据患部的面积而定,一般超过患部周围1~2cm,药的厚度约0.5cm左右,然后敷盖整个患部,包扎固定。
24h后换药一次,5次为一疗程,观察一疗程。
⑩四妙勇安汤加味:基本药方,银花30g、当归15g、玄参15g、生甘草6g、蒲公英30g、连翘12g、制乳香6g、制没药6g、川芎10g、秦九12g。
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加生地15g、赤芍20g、丹皮10g,清热凉血,活血散癖;脉癖滞,条索硬肿不消者加桃仁、红花各10g、王不留行10g、炮甲片10g、夏枯草15g,软坚散结;癣滞夹湿者加粉草10g、生茨仁30g、渗湿泄热;上肢发炎加姜黄10g,下肢发炎加川牛膝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5天为一疗程,另将药渣加入金黄散一袋,拌匀,用纱布包后外敷患处,一日一次。
⑾七厘散外敷:取七厘散3g,加凡士林适量,调成软膏后按患处面积大小,将药膏涂敷于患处,外用无菌纱布敷盖,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一次。
⑿红归配:红花与当归比例为3:1。
洗净湿润后,浸于20倍剂量的55%乙酵中,
6
浸泡1个月,过滤药液,检测调试加入透皮剂、防腐剂,分装为100ml/瓶备用。
用法:在已发生静脉炎的血管外用红归酊湿敷lh,每日4次或定期外擦,2~4h/l次,4~7天内可治愈。
⒀湿润烧伤膏:患部外涂少量湿润烧伤膏,用无菌纱布裹住术者拇指顺血管方向以螺旋式手法按摩,动作要轻柔,力度要均匀,每次15~2Omin,每日2次,按摩毕,再在局部涂一薄层湿润烧伤膏。
⒁六神丸外敷:根据静脉炎面积的大小,取适量六神丸研成细末,醋调成稀糊状敷于患处,每日2次。
⒂也可行超短波理疗。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