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百家争鸣课时同步测试题
高二历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试题

高二历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试题1.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时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这一发言应该是在()A.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C.发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中提到的D.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时提到的【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了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应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的,此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项正确;而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197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1949年召开,并没有提及,排除AB项。
“双百”方针是文艺创作方针,而建国初发出的“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是文艺内容上的,故C项排除,故选D项。
【考点】“双百”方针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双百”方针的背景知识点,解答本题须弄清楚“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选项中排除错误选项。
2.“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两个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A.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B.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C.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D.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答案】C【解析】“双百”方针,即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含义是指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百家争鸣,意识形态并不属于艺术,也不属于学术上,排除AB项;D项与题干不对应,排除D项,故C项正确【考点】“双百”方针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双百”方针的内容,难度小。
解答须先对意识形态、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范畴辨别即可。
3.“文革”对文艺的批判,严重影响科技的发展。
党深刻地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贯彻“双百”方针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其中最根本的关系是()A.科学、文艺和政治的关系B.科学、文艺和人民生活的关系C.科学、文艺和继承传统的关系D.科学、文艺和不断革新的关系【答案】B【解析】“处理好三种关系”即是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人民生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其中最根本的关系应是科学、文艺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因科学、文艺是要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故B项正确。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题: 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A.统治阶级的利益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解析:在社会大变革中,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不同的利益集团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对时代变革有了不同的看法,这就形成了诸子百家。
故选B。
答案:B2.(2012·潍坊质检)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A.克己复礼B.为政以德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解析:材料“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意是世道混乱……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这种现象是孔子十分反对的,在政治追求中,他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周礼。
答案:A3.(2012·深圳高二检测)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D.知之为知之解析: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答案:B4.(2012·泰安期末)有学者赞扬孟子“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
该学者赞扬孟子的主要依据是()A.提出“民贵君轻”和“仁政”B.被尊称为“亚圣”C.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D.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为孔子所未及焉"是指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要是指发展了“仁”的思想,即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答案:A5.(2012·天津期中)“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解析:“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的含义是“不熟知《春秋》的含义,就不能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
高中历史三课时达标训练(一) 百家争鸣

课时达标训练(一)百家争鸣(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烽出并作,备引一端”,学派众多,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最重要原因的是( )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3.孔子曾在杏坛传道授业,他向其弟子阐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清静无为B.兼爱非攻C.克己复礼D.加强君主集权4.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5.(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这一观点应当属于(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7.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8.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A.老子B.墨子C.荀子D.韩非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高二历史课时练: 百家争鸣人民必修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在人际关系方面不一致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D.知之为知之解析:选B。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
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两者在人际关系方面是有矛盾的。
2.右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
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A.仁者爱人B.人之性恶C.人性本善D.以人为本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人之性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3.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解析:选D。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中的“以法为教”即是法家思想的典型主张。
4.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是道家思想。
5.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权利解析:选C。
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A、D两项;B 项只符合孟子的主张;三者都主张和谐人际关系。
6. 2011年2月2日晚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山和孔子学院五位学员表演了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
该相声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解析:选C。
高二历史课时检测: 百家争鸣人民必修

一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积极影响的是()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兼相爱、交相利”④贵贱有“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它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下列对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分析,正确的是()A.都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B.都主张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C.都主张“性善论”D.都主张“性恶论”4.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6.(四川高考)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7.“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
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8.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 课时作业--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一百家争鸣——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作业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2.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往来于各国之间。
据此可知,当时()A.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B.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C.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D.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3.先秦儒家经典《尚书》记载:尧帝恭敬节俭、道德纯备,由是家族亲密和睦、万邦诸侯和谐相处,因此尧帝备受天下百姓爱戴。
《论语》《孟子》也有类似记载。
这些记载()A.说明尧帝时期民风淳朴 B.反映出儒家爱民如子的价值追求C.意在规劝君主实行德治D.增强了春秋诸侯国的历史认同感4.荀子明确提出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的观点,认为正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才造成了社会的动乱。
除儒学外,其他各派都“蔽于一曲,暗暗于大理”,统统是“无用之辩”,“无用之辩”是“治之大殃”,必须予以根绝。
据此可知()A.荀子最早提出儒家学说独尊的设想B.荀子的主张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C.其他学派思想有缺陷,无存在价值D.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思想统一的论述5.滕文公问治国之道。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该言论()A.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B.主张礼法并用以治民C.主张推行重商以富民D.反映了社会道德沦丧6.春秋末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
《一 百家争鸣》(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_人民版_2024-2025学年

《一百家争鸣》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B、它是由于诸侯争霸而形成的各种学派之间的争论C、它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军事战略和治国理念的辩论D、它的结果是形成了法家、道家、儒家三个代表性学派2、下列关于儒家思想的描述,错误的是:A、主张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B、主张君为臣纲,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C、主张礼制,强调社会秩序和规范D、主张“内圣外王”,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3、下列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观点,正确的是:A、主张“仁政”和“王道”B、强调“法治”和“无欲”C、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倡导“仁爱”和“礼治”4、下列关于墨子思想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反对战争,主张兼爱B、强调法治,反对贵族特权C、提倡“节用”,反对浪费D、主张“天命”,相信鬼神5、儒家学说中提倡“仁政”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6、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这一治国理念的创始人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墨子7、《墨子》一书中提倡“兼爱”“非攻”“节用”的思想主张反映了下列哪一学派的基本观点?A. 道家B. 儒家C. 墨家D. 法家8、在战国时期,下列哪种思想代表了“百家争鸣”中最具个性、反对传统礼教的观点?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9、题干:以下关于《庄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B.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干预C. 《庄子》强调“无为而治”D. 《庄子》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庄子 10、题干:下列关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的描述,错误的是:A.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B.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C. 孟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D.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11、孔子强调“仁者爱人”,主张以“礼”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准则。
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1 百家争鸣 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试题

课时分层作业(一)(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属于儒家学派主X的是( ) A.崇尚自然B.“仁政”C.“兼爱”“非攻” D.法、术、势相结合B[崇尚自然属于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仁政”思想是孟子提出来的,故B项正确;“兼爱”“非攻”是墨子提出的,故C项错误;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是韩非提出的,故D 项错误。
]2.(2018·邹城高二检测)孔子劝阻以自己禄米供给平民的弟子说:“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
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不亦诬乎!”这说明孔子倡导( )A.仁B.礼C.中央集权D.无为而治B[材料“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说明孔子认为用自己的禄米供给平民侵犯了国君爱民的权利,违背了“周礼”,故B项正确。
]3.“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
他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B[A项是墨子的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老子的思想,D项是法家的思想,故选B项。
]4.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C[根据材料信息“文王发政施仁”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仁政”,故选C项。
]5.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
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B[题干中出现“无为”,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B项。
]6.《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B[材料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最能反映战国时期墨家的“兼爱”思想,儒家主X仁爱(爱有等差),强调等级差别,故A项错误;墨家思想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道家主X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法家主X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有( )
①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②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③所谓“争鸣”,指各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
表不同的见解
④这些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
A.①②③④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2. 以下关于各派与其代表人物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道家学派——老子、庄子 B.墨家学派——墨子、荀子
C. 法家学派——韩非子
D.儒家学派——孔子、孟子
3.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
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4.关于下图所人物说法正确的有( )
①生活在战国时期,鲁国人②其思想的核心是“仁”
③晚年对《诗》、《礼》、《书》、《易》、《中庸》、《春秋》进行了整理,是
为“六经”,后被奉为儒家的经典
④他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A.②④ C.②③ B.①③ D.①④
5.下图所反映的指导思想与我国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相似
点是:
A.反对封建制度B.突出现实社会中
“人”的重要作用
C.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D.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6.下列言论中,属于战国思想家荀子提出的是()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D.“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
7.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它被后世哪位封建帝王所经常引用()A.汉武帝B.宋太祖C.唐太宗D.康熙帝
8. 在关于“人性”的看法上,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孔子:“性相近” B. 孟子:“性善论”
C. 荀子:“性恶论”
D. “性恶论”真正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内涵9.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下列:
①以德治国②依法治国③轻徭薄赋
④“仁”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④
10. 以下各言论与其相关人物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孔子——“节用而爱人” B. 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 老子——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 荀子——人们具有“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
11. 战国时期的有一学派提出“以法为本”和“法不阿贵”,这一派
别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韩非子C.庄子D.墨子
12.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是()
A.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B.维护社会新秩序,倡导个性解放
C.追求社会安定,要求与民休息 D.主张实行法治,要求建立理性社会
二、材料解析题
13.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图意为孔子的书籍)。
事后,几位学生议
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
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参考答案:(1)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
(3)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荀子在《天论》中说:“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规律)。
一废一起,应之以贯。
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
”又说:“始则终,终则始,若环(循环)之无端也……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之谓本。
”对此,郭沫若指出:“(荀子)只承认变化而看不出进化,只承认循环而看不出发展。
”
请回答:
(1)荀子有哪些重要主张?
(2)根据上引言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3)荀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足之处?
(4)根据材料及荀子的主张说明荀子思想的阶级属性。
参考答案:(1)主张: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根源: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随着铁器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他的思想正是这种社会情况的反映。
(3)荀子认为事物运动只是无穷的简单循环,只看到了事物发展的表面现象,而没能指出其实质。
荀子的主张只是维护其本阶级的利益的。
(4)荀子用简单循环论来论证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永恒性,他所谓的“大本”也是新兴地主阶级巩固封建统治制度的愿望和要求,说明其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