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毒反向遗传学2版(刘光清主编)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知识点框架图

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知识点框架图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一、本章总概念图:二、各节子概念图:5.1.1基因突变5.1.2 基因重组5.2 染色体变异5.3 人类遗传病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列表比较项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适用范围生物种类所有生物(包括病毒)均可发生,具有普遍性自然状态下,只发生在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核遗传真核生物细胞增殖过程均可发生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类型可分为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也可分为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自由组合型、交叉互换型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发生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Ⅰ间期减数Ⅰ前期和减数Ⅰ后期细胞分裂期产生结果产生新的基因(产生了它的等位基因)、新的基因型、新的性状。

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性状。

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会引起基因数目或顺序变化。

镜检光镜下均无法检出,可根据是否有新性状或新性状组合确定光镜下可检出本质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改变了基因的“质”,出现了新性状,但没有改变基因的“量”。

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但未改变基因的“质”和“量”。

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改变,没有产生新的基因,基因的数量可发生改变条件外界条件剧变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不同个体间的杂交,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存在染色体的真核生物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率性、多害少利性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存在普遍性意义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来源之一,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生物的进化有一定的意义发生可能性可能性小,突变频率低非常普遍,产生的变异类型多可能性较小应用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生物多样性产生新的基因,丰富了基因文库产生配子种类多、组合方式多,受精卵多。

变异种类多实例果蝇的白眼、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豌豆杂交等无籽西瓜的培育等联系①三者均属于可遗传的变异,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②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为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为基因重组提供大量可供自由组合的新基因,基因突变是基因重组的基础;③基因重组的变异频率高,为进化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材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④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均产生新的基因型,可能产生新的表现型。

《动物遗传》课件

《动物遗传》课件

基因突变及其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突变类型
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缺失、染色体结构变异 等,会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
突变效应
突变可能导致蛋白质合成异常,引发遗传疾病或对 生物体的适应性和生存产生影响。
人类遗传研究现状
人类遗传研究在基因组学、遗传病学、个性化医疗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为健康和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因功能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将DNA信息转化为蛋白质, 从而控制生物体的形态和功 能。
基因调控
基因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 控,包括转录因子、表观遗 传修饰和非编码RNA等。
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一种方式, 通过复制和分配染色体,将遗传 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细胞。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发生过程中 的一种分裂方式,产生性细胞, 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2
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3年,华生和克里克揭示了DNA的结构,为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3
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标志着遗传学进入了大规模测序和研究基因功能 的时代。
基因的结构及功能
基因结构
基因由DNA分子编码,包含 编码区和非编码区,控制着 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
《动物遗传》PPT课件
生物遗传学是研究物种遗传性状和遗传变异的分子、细胞和个体层面的学科。 本课件将介绍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动物遗传的特点。
生物遗传学简介
生物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基因的传播和变异,深入探索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遗传学的发展历程
1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
19世纪末,孟德尔通过大量实验,发现遗传性状遵循一定的规律,奠定了遗传学 的基础。

2024年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30章逆转录病毒(特殊条款版)

2024年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30章逆转录病毒(特殊条款版)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30章逆转录病毒(特殊条款版)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30章:逆转录病毒一、引言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是一种RNA病毒,具有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RT)活性,能够将病毒RNA转录成DNA,并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这种独特的复制方式使得逆转录病毒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基因治疗、基因工程等。

本章将详细介绍逆转录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类、生命周期、致病机制以及防治策略。

二、逆转录病毒的生物学特性1.结构特征逆转录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为100-120纳米。

病毒颗粒由核心、衣壳和包膜三部分组成。

核心含有病毒RNA、逆转录酶、病毒蛋白等;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由病毒蛋白组成;包膜来源于宿主细胞,含有病毒糖蛋白。

2.基因组结构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长度约为9-11千碱基对(kb)。

基因组包含5'和3'非翻译区(UTR)、Gag、Pol、Env和辅助蛋白基因。

其中,Gag编码衣壳蛋白,Pol编码逆转录酶和整合酶,Env编码病毒包膜糖蛋白,辅助蛋白基因参与病毒复制、装配和释放等过程。

3.逆转录酶活性逆转录酶是逆转录病毒复制的关键酶,具有DNA聚合酶、RNA 聚合酶和DNA内切酶活性。

在病毒复制过程中,逆转录酶将病毒RNA转录成单链DNA,然后合成双链DNA,将双链DNA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

三、逆转录病毒的分类逆转录病毒可分为两大类:简单逆转录病毒和复杂逆转录病毒。

1.简单逆转录病毒简单逆转录病毒包括HIV、SIV、FIV等,它们的基因组结构较为简单,仅含有Gag、Pol、Env和辅助蛋白基因。

这类病毒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类,导致艾滋病。

2.复杂逆转录病毒复杂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结构较为复杂,含有多个基因家族,如长末端重复序列(LTR)、整合酶、病毒蛋白等。

这类病毒主要感染鸟类、哺乳动物和昆虫,如劳斯肉瘤病毒(RSV)感染鸟类,诱发肉瘤。

《动物病毒学》课件:第十一章 双链RNA病毒

《动物病毒学》课件:第十一章  双链RNA病毒

口腔黏膜、舌头充血、糜烂
蹄冠发炎
3. 诊断
➢ 临床症状 ➢ 季节(昆虫) ➢ 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 ELISA PCR AGID IFA SN
四、轮状病毒属(Rotavirus)
1. 轮状病毒的发现
➢最早由美国于 1968 年从犊牛粪便中分离到病毒 ➢随后在欧美各国以及新西兰、日本都发现了轮状病毒
➢导致高死亡率,且弱毒苗难以控制。
法氏囊弥漫性出血,粘 膜上附有干酪样物质 法氏囊浆膜出血
法氏囊粘膜出血
6. 诊断
抗原检测 免疫荧光:病毒分离鉴定的辅助手段。 双抗夹心ELISA:直接对组织中的病毒进行检测和
分型,快速诊断。
抗体检测 SN:固定病毒稀释血清,能够区分IBDV血清型和不同
最易感
>18w
隐性感染
➢20世纪80年代以前,IBDV造成的死亡率很低,用 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可以很好地控制。
➢20世纪末开始,超强毒(vvIBDV)在比利时出现, 随后在欧洲大陆蔓延,并迅速传播到亚洲、再到 南美洲。
➢vvIBDV的VP2抗原区与经典毒株存在差异
➢我国目前主要流行的是vvIBDV。
光滑呼肠孤病毒亚科
蓝舌病毒1-26型
绵羊、山羊、鹿
蓝舌病
非洲马瘟病毒1-9型
马、驴、骡、斑马 非洲马瘟
环状病毒属
马脑炎病毒1-7型

流产、脑炎
流行性出血症病毒1-10型 鹿、牛
流行性出血热、急性出 血性疾病
轮状病毒属
轮状病毒甲至戊型
几乎所有动物,通常 肠炎
有宿主特异性
东 南 亚 十 二 节段 RNA
➢基因组为双股RNA,分为10-12个节段,基因组大小 为18-23kb,总分子量为12-20×106D。

动物医学-动物遗传学第三章《遗传信息的传递》课件

动物医学-动物遗传学第三章《遗传信息的传递》课件
亲代双链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 分别以每单链 DNA分子为模板,聚合与自 身碱基可以互补配对的游离的dNTP,合 成出两条与亲代DNA分子完全相同的子代 DNA分子的过程。
复制方式
参与物质
一般过程
复制方式
•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 在DNA复制时,双螺旋中的每一条链都可以作 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一条互 补新链。两个子代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是 新合成的,另一条来自亲代DNA分子,即子代 DNA分子双链中保留了一条亲本链,这种复制 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寻觅“转化因子”实验设计
Ⅱ.1944年,埃弗里
S型活细菌 实验结论
蛋白质 +
R 型细菌
多糖 +
R 型细菌
DNA +
R 型细菌
R 型细菌
R 型细菌 R 型细菌 S 型细菌
“转化因子”是S 型细菌的DNA
Rockefeller Research Institute
Oswald T. Avery
Maclyn McCarty
• 1957年Taylor将蚕豆苗放在含3H标记的胸苷 培养液中生长,使DNA都标上3H,然后转人 正常培养液中生长。分离各代细胞的染色体 并作放射自显影,所得结果表明,真核生物 DNA也是按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
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据
(CsCl gradient centrifuge)
N15
DNA
复 制
RNA(病毒)
转录、翻译 蛋白质(病毒)
第一节 遗传物质是DNA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Ⅰ. 1928年,格里菲思用两种不同类型

高中生物学科思维导图(人教版必修二)-高中生物必修二思维导图

高中生物学科思维导图(人教版必修二)-高中生物必修二思维导图

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实验结果很容易观察和分析。

如:高茎和矮茎;圆粒和皱粒人工传粉过程 人工去雄→套袋隔离→人工授粉→再套袋隔离相关符号意义P :亲本; F 1:子一代; F 2:子二代;♀ :母本;♂:父本;×: 杂交; 性状 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双眼皮) 、生理特征( B 型血)和行为方式(左撇子)①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基因)是成对存在的③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基因)中的一个结 论 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 X 染色体上,证明了萨顿假说的正确性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隐性性状(如豌豆的矮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显性基因 决定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隐形基因决定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表现型 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 DD 或 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 dd纯合子 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 、 dd 、YYRR 、 yyrr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 Dd 、YyRr 、Yyrr 、yyRr 显性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分为相关概念实验过程及现象P 高茎×矮茎→F 1(全为高茎);F 1自交→F 2(高茎:矮茎 =3:1)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豌豆的特点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解释(提出假说)遗传因子 的发现分离定律的发现 过程及其内容自由组合定律的 发现过程及其内容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关于果蝇 的实验证据验证(演绎推理)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设计测交实验: F 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推测后代高茎:矮茎 =1:1 实验验证:在得到的 64株后代中, 30株是高茎, 34株是矮茎,比例接 近 1:1,验证了以上解释的正确性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分离定律内容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实验过程及现象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F 1(全为黄色圆粒);F 1自交→F 2实验过程及现象(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9:3:3:1)①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的基因型成分别是 YYRR 和yyrr,F 1 的基因型是 YyRr解释(提出假说)验证(演绎推理)自由组合定律内容②F 1形成配子时,每对基因彼此分离,不同对的基因自由组合。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思维导图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思维导图

高中生物必修二 知识点整理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相对性状概念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如Aa (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分显性和隐形基因型+环境→表现型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杂交与自交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正确选用实验材料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减数分裂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减数分裂的过程精子形成的过程(场所:精巢/睾丸)精原细胞曲细精管中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时期;四分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中期: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 成4个子细胞精细胞(1个精原细胞产生4个精细胞)精子:由精细胞分化呈蝌蚪状,头部含有细胞核,尾长,能够摆动卵细胞形成过程(场所:卵巢)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卵细胞和极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不同点精子形成部位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过程有变形期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部位卵巢过程无变形期子细胞数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注意点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动物病毒学-第3章病毒的遗传和进化

动物病毒学-第3章病毒的遗传和进化

第三章病毒的遗传和进化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不断地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而病毒比任何生物都显示了巨大的遗传多样性,这主要是由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病毒的基因组极易受外界环境及细胞内分子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不断地突变、重组和再分配的结果。

病毒的遗传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维系生物界的平衡;而病毒的变异可导致新品种出现,孕育生物界的进化。

第一节病毒的变异病毒营无性增殖方式,故在核酸复制时能够产生与原核酸相同的子代基因组,从而保持其遗传性,大多数病毒具有明显的遗传稳定性,如伪狂犬病毒、痘病毒等的抗原性都是相当稳定的。

但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缺乏独立的酶系统,故其遗传机构所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宿主细胞内环境的影响特别深刻;加之,病毒繁殖迅速,可在短期内产生许多世代的大量后代病毒,变异的机率相应增高,这又决定了病毒遗传具有较大的变异性,例如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很不稳定,不同年代、不同次的流行所分离的病毒株之间其抗原性都有差异。

其它性状,如病毒的毒力、形态、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等也经常发生变异。

总的来说,病毒的遗传是相对的,而变异才是绝对的。

一、突变的概念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病毒的变异大多是核酸的排列组合发生了不同于原来状态的变化,也就是在核酸复制过程中,碱基因某种原因发生位置或组成上的错误,例如置换、易位、重复、缺失等,因而产生了不符于原核酸分子的错误核酸,即所谓的突变(mutation)是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顺序上的化学变化,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为上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

错误核酸中,多数不再能够构成完整的病毒粒子,也不能继续进行自我复制,所以许多突变是致死性的。

但也有一部分错误核酸,不仅能够组成病毒粒子,而且在病毒粒子增殖时将这种改变了的结构遗传下去,属于非致死性的。

除极少数病毒突变株能够适应环境选择外,大多数突变对病毒本身是致命的,不再具有存活和复制的能力。

二、病毒突变的类型病毒突变的类型可分病毒的基因组变异及表型变异,后者表现为病毒颗粒的理化特性或复制性质的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