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追及和相遇问题分解
高一上物理同步辅导3追及和相遇问题

第三讲追及和相遇问题【考点解析】追及和相遇问题一般是研究两个物体分别做直线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关系。
一般把同方向的运动称之为追及,相向运动称之为相遇。
这类问题的核心是分析清楚二者的位置关系,同时兼顾运动时间关系和速度大小关系。
研究的手段一般是借助速度-时间图像和位置关系示意图建立方程并求解,当然,必要时要讨论结果是否具有物理意义。
【题型分解】1.利用v-t图分析追及和相遇问题解题要点:特别留意物体运动的初始位置,勤画位置关系示意图3.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在t=0的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中(如图所示),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秒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0~10秒内两车逐渐靠近B.在10~20秒内两车逐渐远离C.在5~15秒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在t=10秒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4.如图所示,Ⅰ、Ⅱ分别是甲、乙两小球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的v-t图线,根据图线可以判断()A.甲、乙两小球做的是初速度方向相反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B.图线交点对应的时刻两球相距最近1.2.C .两球在t =2 s 时刻速率相等D .两球在t =8 s 时发生碰撞 2.追及问题解题要点:分析位置关系,找到出现距离极值的条件,列方程求解。
3.相遇问题解题要点:重点理清时间和位置关系,可对两个质点分别指定正方向。
7.据统计,城市交通事故大多因违章引起.在图中,甲、乙两辆汽车分别在相互垂直的道路上,沿各自道宽的中心线(下图中虚线所示)向前匀速行驶,当甲、乙两车的车头到十字路口(道路中心线)的距离分别为30 m 、40 m 时,道口恰处于红、绿灯转换,甲、乙两车均未采取任何减速或制动等措施,以致两车相撞.已知两车型号相同,汽车的车长为5.2 m ,车宽为1.76 m.并已知甲车的车速为v 1=40 km/h ,设两车相撞前均为匀速行驶.试判断在穿过路口过程中,乙车车速的范围.8.在某市区内,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速度v A 向东匀速行驶,一位观光游客正由南向北从斑马线上横穿马路.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游客正在D 处)经0.7s 作出反应,紧急刹车,但仍将正步行至B 处的游客撞伤,该汽车最终在C 处停下,为了清晰了解事故现场,现以下图示之,AC 段是汽车轮胎在路面上的擦痕.为了判断汽车司机是否超速行驶,警方派一警车以法定最高速度v m =14.0m/s 行驶在同一马路的同一地段,在肇事汽车起始制动点A 紧急刹车,经14.0m 后停下来,在事故现场测得AB =17.5m.BC =14.0m ,BD =2.6m.问:(1)该肇事汽车的初速度v A 是多大?有无超速? (2)游客横过马路的速度大小?5.6.参考答案:1.C 2.A 3.C 4.CD 5.(1)2s,6m(2)4s,12m/s 6.()2122v vas->7.略8. (1)v A=21m/s;超速(2)v人=1.53m/s 【高考真题】1.2.3.【模拟精选】4.5.6.7.8.9.羚羊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50m的距离能加速到最大速度25m/s,并能维持一段较长时间。
高一物理追及相遇问题

高一物理追及相遇问题追及和相遇是高一物理中常见的运动学问题,这类问题涉及到两个或多个物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运动的情况。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掌握运动学的基本公式和定理,理解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并运用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和分析。
一、追及问题追及问题通常是指两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开始运动,其中一个物体追赶另一个物体,直到追上或超过被追物体。
解决追及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移差、速度差和时间关系。
定义变量设被追物体为A,追赶物体为B。
设t时刻A、B的位移分别为x1、x2,速度分别为v1、v2。
建立数学方程根据运动学公式,我们可以建立以下方程:(1) x1 = v1t + 1/2at^2(匀加速运动)(2) x2 = v2t(匀速运动)(3) 当A、B速度相等时,有v1 = v2 + at求解方程解方程组(1)(2)(3),可以求出t、x1、x2的值。
分析结果根据求出的t、x1、x2的值,可以判断A、B是否能够相遇,相遇时A、B的位移和速度关系。
二、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指两个物体在同一地点开始运动,其中一个物体迎向另一个物体,直到两个物体相遇或相离。
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移和速度关系。
定义变量设相遇的两个物体分别为A、B。
设t时刻A、B的位移分别为x1、x2,速度分别为v1、v2。
建立数学方程根据运动学公式,我们可以建立以下方程:(1) x1 + x2 = v1t + v2t(相对速度)(2) v1 - v2 = at(相对加速度)求解方程解方程组(1)(2),可以求出t、x1、x2的值。
分析结果根据求出的t、x1、x2的值,可以判断A、B是否能够相遇,相遇时A、B的位移和速度关系。
如果A、B不能相遇,还可以求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物理追急相遇问题讲解

物理追急相遇问题讲解一、公式法1.确定两物体的初始位置和速度。
通常设追赶的物体为A,被追赶的物体为B。
2.判断两物体是否能够相遇。
如果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并且A的初始位置在B的后面,那么两物体一定能够相遇。
否则,两物体不会相遇。
3.如果两物体能够相遇,计算相遇时的时间和位置。
根据公式,两物体的相对速度为VA-VB(VA为A的速度,VB为B的速度),相对距离为两物体初始位置之间的距离。
因此,相遇时间t=相对距离/相对速度。
相遇位置可以根据A或B的位移公式计算。
4.如果两物体不能够相遇,计算它们之间的最小距离。
最小距离出现在A的速度等于B的速度时,此时A和B的相对位移达到最大。
最小距离可以根据相对位移公式计算。
二、图像法1.画出两物体的运动图像,通常是速度-时间图像或位移-时间图像。
2.根据图像判断两物体是否能够相遇。
如果A的图像在B的图像的上方,并且两图像有交点,那么两物体一定能够相遇。
否则,两物体不会相遇。
3.如果两物体能够相遇,根据图像计算相遇时的时间和位置。
相遇时间可以通过找到两图像的交点来得到,相遇位置可以根据交点处的位移来计算。
4.如果两物体不能够相遇,根据图像计算它们之间的最小距离。
最小距离可以通过找到两图像之间的垂直距离来得到。
在具体求解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析问题是,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一个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的距离是最大还是最小及是否恰好追上等。
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时间关系是指两物体运动时间是否相等,两物体是同时运动还是一先一后等;而位移关系是指两物体同地运动还是一前一后等,其中通过画运动示意图找到两物体间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对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大有好处。
2.追及问题中速度相等是能否追上、刚好追上、最大距离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3.此类问题的解题关键是:充分理解题意、分析题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最大”、“至少”等词语),找出临界条件并利用好临界条件。
高一物理追及相遇问题的解法

高一物理追及相遇问题的解法高一物理中,追及相遇问题是一类典型的运动问题,涉及到两个或多个物体同时进行直线运动,并在某一时刻相遇的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熟悉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数学关系,并结合画图和列方程的方法进行求解。
以下是追及相遇问题的解法。
解法一:相对运动法相对运动法是一种基于相对概念的解题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两个物体以相对速度进行直线运动的问题。
步骤:1.根据题目条件,确定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特点,即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关系。
2.画出示意图,并标明每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起始位置。
通常可以使用箭头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
3.根据物体的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关系,得出追及相遇的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4.列方程,解方程,得出问题的解。
解法二:时间比法时间比法基于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应走过的距离相等的原则,适用于给出两个物体的初始位置和速度,求它们相遇时间或相遇位置的问题。
步骤:1.根据题目条件,确定两个物体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并画出示意图。
2.假设两个物体相遇时间为t,根据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可以得出两个物体行驶的距离。
比如,设第一个物体的速度为v1,行驶的时间为t,则它行驶的距离为d1=v1*t;设第二个物体的速度为v2,行驶的时间为t,则它行驶的距离为d2=v2*t。
3.根据题目条件,得出物体行驶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可以是等于、大于、小于等种情形。
4.根据物体行驶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及相遇时间与行驶距离的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求出问题的解。
解法三:套公式法套公式法是追求解题的简便和快捷,适用于两个物体在相对静止或相对匀速运动的情况。
步骤:1.根据题目条件,确定两个物体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
2.判断两个物体的相对运动关系,即判断两个物体是否追及相遇。
如果两个物体的相对速度为0,则相对运动停止,此时两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无需继续计算。
3.如果两个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可以利用时间、速度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套用公式进行求解。
高中物理追击、追及和相遇问题

高中物理追击、追及和相遇问题一、追击问题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追上、追不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1、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1)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追赶者仍然没有追上被追者,则永远追不上,这种情况下当两者的速度相等时,它们间的距离最小.(2)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如它们处在空间的同一位置,则追赶者追上被追者,但两者不会有第二次相遇的机会.(3)若追赶者追上被追者时,其速度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可以再追上追赶者,两者速度相等时,它们间的距离最大.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1)追上前,两者的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最大.(2)后者与前者的位移大小之差等于它们初始位置间的距离时,后者追上前者.二、相遇问题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例1、两辆车同时同地同向做直线运动,甲以4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乙由静止开始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求:(1)它们经过多长时间相遇?相遇处离原出发地多远?(2)相遇前两物体何时距离最大?最大距离多少?解析:(1)经过t时间两物体相遇,位移为s,根据各自的运动规律列出方程:代入数据可得t=4s,s=16m.(2)甲乙经过时间t'它们之间的距离最大,则从上面分析可知应该满足条件为:,,解得:此时它们之间最大距离为什么当时,两车间的距离最大?这是因为在以前,两车间距离逐渐变大,当以后,,它们间的距离逐渐变小,因此当时,它们间的距离最大.例2、羚羊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50m的距离能加速到最大速度为25m/s,并能保持一段较长的时间;猎豹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60m的距离能加速到最大速度30m/s,以后只能维持这一速度4.0s. 设猎豹距羚羊x时开始攻击,羚羊在猎豹开始攻击后1.0s才开始奔跑,假定羚羊和猎豹在加速阶段分别做匀加速运动,且均沿同一直线奔跑,则:(1)猎豹要在减速前追到羚羊,x值应在什么范围?(2)猎豹要在其加速阶段追到羚羊,x值应在什么范围?解析: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要读懂题目,比如:猎豹在减速前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减速前的运动是何种运动等等.(1)由下图可知,猎豹要在减速前追到羚羊:对猎豹:,对羚羊同理可得:,即;当x≤55m时,猎豹能在减速前追上羚羊(2)猎豹要在其加速阶段追到羚羊,则:对猎豹:对羚羊:则:即:当x≤31.9m时,猎豹能在加速阶段追上羚羊.。
高一物理追及和相遇问题课件人教版分解

分析:画出运动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v汽= 10m/s a= -6m/s2
v自= 4m/s
10m
追上处
汽车在关闭油门减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速度大于自行车
速度,因此,汽车和自行车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的缩小,当
这距离缩小到零时,若汽车的速度减至与自行车相同,则
能满足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
青龙一中
解法一 物理分析法 两者速度相等时,两车相距最远。
v汽=at=v自
(速度关系)
∴ t= v自/a=6/3=2s △S= v自t- at2/2
=6×2 m- 3 ×22 /2m
总结
=6m
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追及同向匀速物体
时,追上前具有最大距离的条件:
两者速度相等
青龙一中
解法四 用图象求解
v/(ms-1)
1)自行车和汽车的v - t 图象
如图 v′
V汽
由于图线与横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 6
V自
位移的大小,所以由图上可以看出
0
t/s
在相遇之前,在t时刻两车速度相等时, 自行车t t′
的位移(矩形面积)与汽车位移(三角形面积)
之差(即斜线部分)达最大,所以
t=v自/a= 6 / 3=2 s
s
v自t
1 2
则汽车减速时它们之间的距离至少为 S0=S汽-S自=(7-4)m=3m
青龙一中
小 结 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乙追及同向匀速运动的物 体甲时:
若追不上,则V甲= V乙是两者相距最近的 条件;
若能追上,则V甲= V乙是恰好追上的条件
青龙一中
分析追及和相遇问题时要注意:
1.一定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高中物理追击和相遇问题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追击和相遇问题解题方法《高中物理追击和相遇问题解题方法(一)》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高中物理里让人有点头疼的追击和相遇问题。
其实啊,解决这类问题没那么难,只要掌握几个小窍门就行。
咱们先得弄清楚啥是追击和相遇。
简单说,追击就是一个物体追着另一个物体跑,相遇就是两个物体碰到一块儿啦。
那怎么解题呢?第一步,咱得把题目里说的情况搞明白。
看看两个物体是咋运动的,是匀速啊,还是匀加速啊,速度是多少,初始位置在哪。
这就好比要打仗,得先摸清敌人的底细。
第二步,根据运动情况列出方程。
比如说,如果是匀速运动,那路程就等于速度乘以时间;要是匀加速,那就用匀加速的公式。
这就像有了武器,准备出击。
第三步,找到关键的等量关系。
比如说,两个物体相遇的时候,它们走过的路程之和可能就等于初始的距离。
或者追击的时候,追上的那一刻,两个物体走的路程差可能就是一开始的距离差。
第四步,解方程算出答案。
这一步可别马虎,仔细点,别算错数。
来举个例子哈。
比如说,甲车以 10 米每秒的速度匀速前进,乙车从后面以 2 米每秒²的加速度追上来,初始距离是 50 米,问多长时间能追上。
咱们就可以设时间是 t,甲车走的路程是 10t,乙车走的路程是1/2×2×t²,它们的路程差是 50 米,列出方程1/2×2×t² 10t = 50 ,解这个方程就能算出时间啦。
大家别害怕这类问题,多做几道题,熟悉熟悉方法,就能轻松应对啦!《高中物理追击和相遇问题解题方法(二)》嗨,小伙伴们!今天咱们继续说说高中物理里的追击和相遇问题。
要解决这类问题,咱们得有耐心,一步步来。
呢,得画个图。
把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在图上表示出来,这样看起来就清楚多啦。
比如说,起点在哪,运动方向是啥,速度咋变化的。
然后呢,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
看看速度是不变呢,还是一直在变。
如果速度不变,那就简单些;要是变的,就得搞清楚是怎么变的,是越来越快,还是越来越慢。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

高中物理问题:追及相遇问题描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追及相遇的情况。
例如,两个人在同一起点同时开始跑步,一个人以恒定的速度向前跑,另一个人以不同的速度追赶前者。
那么,他们在什么时候能够相遇呢?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物理的方法来解决。
解决思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距离和速度。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 距离: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关注的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我们可以使用符号d表示距离,单位可以是米(m)。
2. 速度:速度是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我们可以使用符号v表示速度,单位可以是米每秒(m/s)。
根据这些概念,我们可以列出下面的公式:距离=速度×时间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假设第一个人的速度为v1,第二个人的速度为v2。
让我们设定t表示他们相遇的时间。
那么,在t时间内,第一个人移动的距离为v1×t,第二个人移动的距离为v2×t。
由于他们在相遇时位于同一位置,根据距离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v1×t = v2×t现在,我们可以解这个方程,找出t的值。
首先,我们将公式重排,得到:v1×t - v2×t = 0然后,我们可以因式分解这个方程,得到:t×(v1 - v2) = 0根据乘法零原理,我们知道,要使一个乘法等式成立,至少有一个因子为零。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两种情况:1. t = 0:这种情况表示两个人在起点处相遇,即没有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已经相遇。
2. v1 - v2 = 0:这种情况表示两个人的速度相等,即他们以相同的速度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他们从何时开始移动,他们都会在同一时间相遇。
综上所述,通过物理学的方法,我们可以解决追及相遇的问题。
我们需要考虑距离和速度,并使用基本的物理公式来推导出结果。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类似的追及问题中,例如两列列车相遇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且B在前A在后,若从此时开始,A车经过多长时
间追上B车?
8s
方法点拨:画过程草图,找出位移关系, 基本公式法,注意刹车不能倒退,当B车减 速停下时,A仍未追上B。
课堂练习
8、汽车A在红绿灯前停下,绿灯亮时A车开动,以 a=0.4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t0=30s 后以该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绿灯亮的 同时,汽车B以v=8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问:从 绿灯亮时开始,经多长时间后两车再次相遇?
线可以判断( C ) A、甲、乙两小球作的是初速度方向相反的匀减速
直线运动,初速大小不同,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
相反。 B、两球在t=8s时相距最远
v/m·s-1
C、两小球在t0时刻速率相等 40
D、两小球在t=8s时发生碰撞 20
方法点拨:注意v-t图象中图线
o -20
t0
2 468
t /S
交点和图线所围面积的理解 -40
运动。要使两车不相撞,a应满足什么条件?
图象法
1 2
(20 10)t0
100
v/ms-1
20
A
10
B
t0 20 s
o
t0
t/s
a 20 10 0.5
20
则a 0.5m / s2
ʋ客 客
L
货 S客
ʋ货 客
S货
分析两物体 运动过程
画运动 示意图
找两物体 位移关系
ʋ货 货
列位移方程
课堂练习
ʋ2
a
x0
ʋ1
速 度 大 者 追 速 度 小 者
例1: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 亮时汽车以3m/s2的加速度开始加速行驶,恰 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6m/s的速度匀速驶来, 从后边超过汽车。试求:汽车从路口开动后, 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 此时距离是多少?
x汽
△x
x自
图象法
Δt< 0.3s
方法点拨:画过程草图,找出位移关系,基本 公式法,注意反应时间内为匀速,且恰好相撞时有 两车的位移之和等于两车初始时相距的距离。
考点三 实际应用题——汽车的“刹车”问题
揭秘刹车问题的实质 汽车刹车问题的实质是汽车做单方向匀减速直线运动 问题.汽车在刹车过程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 0 后,车相对地面无相对运动,加速度消失,汽车停止 不动,不再返回,汽车运动时间满足 t≤va0,发生的位 移满足 x≤2va20.
方法点拨:画过程草图,找出位移关系,基本公式法, 注意避免相撞时A车与B车速度相等。
课堂练习 ——相向行驶避免相撞
10、一辆轿车违章超车,以108km/h的速度驶入左 侧逆行道时,猛然发现正前方80m处一辆卡车正以 72km/h的速度迎面驶来,两车司机同时刹车,刹车 加速度的大小都是10m/s2,两司机的反应时间(即 司机发现险情到实施刹车所经历的时间)都是Δt, 试问Δt是何数值才能保证两车不相撞?
【典例3】
一辆汽车以10 m/s的速度沿平直的公路匀速前进,因故紧
急刹车,加速度大小为0.2 m/s2,则刹车后汽车在1 min内
追及与相遇——
1、追及与相遇问题的实质: 研究的两物体能否在相同的时刻到达相同的
空间位置的问题。 2、理清三大关系:
速度关系、时间关系、位移关系。 3、巧用一个条件:
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 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 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ʋ1
ʋ2 a
速 度 小 者 追 速 度 大 者
D、a1<a2,甲、乙能相遇两次 甲
乙
方法点拨:利用v-t图象,当a1<a2时,三种可能:两者 共速时若还没追上,则不能相遇;两者共速时正好追
上,则相遇一次;两者共速前追上,则相遇两次。
课堂练习
——匀速追匀减速
7、在同一平直公路上,A、B两车沿同一方向运
动,当两车相距7m时,A车以速度vA=4m/s做匀速 运动,B车此时以速度vB=10m/s、且在摩擦力作 用下做加速度大小为a=2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课堂练习
4、如图所示,处于平直轨道上的甲、乙两物体相距s,
同时同向开始运动,甲以初速度v1、加速度a1做匀加
速运动,乙以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2做匀加速运动,
下述情况可能发生的是( ACD)
A、a1=a2,甲、乙能相遇一次 B、a1>a2,甲、乙能相遇两次
a1
a2
C、a1<a2,甲、乙能相遇一次
s
——同时同地静止开始的匀加速追匀速
45s 方法点拨:画过程草图,找出位移关系, 基本公式法,注意A车匀加速结束时,仍未 追上B。
课堂练习 ——同向行驶避免相撞
9、A、B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 前,其速度为vA=10m/s,B车的速度为vB=30m/s, 因大雾能见度很低,B车在距A车500m时才发现前 方有A车,这时B车立即刹车,但B车要经过1800m 才能够停止。问: 距B车刹车地点(1300-200√6)m (1)A车若按原速前进,两车是否会相撞?若会 相撞,将在何时何地相撞? 会 (2)若B车在刹车的同时发出信号,A车司机经 Δt=1.5s收到信号后加速前进,则A车的加速度至 少多大才能避免相撞事故? a≈0.16m/s2
1、火车以速度v1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同 轨道上相距x处有另一火车沿同方向以速 度v2(对地、且v1>v2)做匀速运动,司机 立即以加速度a紧急刹车,要使两车不相 撞,a应满足什么条件?
a> (v1–v2)2/2x ——匀减速追匀速
课堂练习
3、如图所示,两线分别是甲、乙两小球从同一地
点沿同一直线先后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根据图
6 tan 3
t0
t0 2s
当t=2s时两车的距离最大
6
o
α
t0
汽车
自 行
车 t/s
xm
1 2
2 6m
6m
动态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矩形 面积(自行车的位移)与三角形面 积(汽车的位移)的差的变化规律
例2:A火车以v1=20m/s速度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 同轨道上相距100m处有另一列火车B正以v2=10m/s速 度匀速行驶,A车立即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减速直线
V
tT图象法源自解:画出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时间图线,自行车的位移x自等于 其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而汽车的位移x汽则等于其 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两车之间的距离则等于图
中矩形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差,不难看出,当t=t0时矩形与三 角形的面积之差最大。
v/ms-1
V-t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