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记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记

(完整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记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记冀淑英《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一部当今国家现藏古籍善本书的总目录,本书的编辑出版,实现了周恩来总理生前的一项遗愿。

1975年周总理在病中发出了“要尽快地把全国善本书总目录编出来”的指示。

由于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参与单位的大力协作,参加工作同志的积极努力,在编委会的领导下,这项工作从1978年3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南京召开编辑会议,到1995年3月《书目》全部完成。

《书目》的出版将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珍贵的典籍,将在古为今用,为四化服务,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了解古籍善本庋藏概貌和流传情况,对今后鉴别和整理古籍善本,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975年国务院有关负责同志向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图书馆负责同志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

1977年1月文物局在北京召开善本书目筹备会,听取北京地区部分同志的看法和意见,同年4月文物局在北京召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同志座谈,讨论研究有关书目的著录条例、分类法和收书范围等项问题。

6月份文物局再次召集座谈会,讨论了分类法等事项。

后由文物局王冶秋局长作出决定,书目分类用“四库分类法”,可酌加修订,收录各书下限至清末1911年。

在此基础上,制定“古籍善本书目”的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和分类法三个文件初稿,其中收录范围提出从古籍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等方面考察,并提出9项具体条件。

1978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南京召开会议,会上着重讨论这3个文件。

这次会议全国各省市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藏书单位120余人出席,除讨论3个文件之外,并开始研究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方案和工作步骤。

会后即着手对全国各地(除台湾省外)收藏的古籍善本进行普查。

这次开会决定成立由国家文物局领导的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工作领导小组,〔注〕具体工作进行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工作。

以两年时间,一方面在各地进行普查工作,同时各省、市、县图书馆及其它藏书单位抓紧古籍善本书的整理编目,并查核校对原有的编目卡片,准备于1980年卡片集中。

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集部书目后记

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集部书目后记

《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集部书目》后记李古寅(一)河南省图书馆是全国建馆最早的图书馆之一,庋藏有较丰富的古籍文献,但长期以来,古籍文献的数量、质量底子很不清楚。

我馆于1984年下半年组织人力开始清点核查古籍书,清点结果:史部63999册、子部50000余册、集部52820册、经部30000余册、丛书50000余册、河南古藉地方文献5000余册、古籍善本书23000册、大藏经7458册、加上成捆堆放的书,连同近几年新购置的古籍书共约计50万册。

1986年秋和1989年夏搬家打捆清点都同这个数字吻合。

这样,我们便初步摸清了我馆古籍数量的家底。

我馆50万册古籍藏书只有11万册书有书目(油印书本式分类目录),馆务会研究决定古籍部今后工作重点应放在加强和开展业务基础工作——编书目上,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当时就是在保证做好日常工作的前提下,集中主要力量搞集部书的整理和分编。

集部在古籍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这部分书数量大,内容丰富,地方文献多,学术价值高,情况亦复杂。

在本馆人力不是的情况下,决定聘请几位离退休中学教师帮忙,加上本馆的同志,五、六人的著录组便成立起来了。

工作伊始,首先修改了分类表,制定了著录条例,从此开始了集部书的整理和集部书目的编制工作。

1985年完成审核旧卡片和著录新卡片的工作。

1986年一1987年上半年审核新片,给书号、写书标、抄初稿,完成集部书本式目录初稿。

1987年下半年一1988年,终审初稿,完成集部书目二稿,并刻印集部书目六套片子,读者目录,公务目录各三套,按分类、书名、著者组织,完善了古籍书目的体系,这是河南省图书馆古籍书目编目史上所没有的。

1989年,在搬家的间隙中,组织人力根据书名、著者卡片式目录编制书名、著者索引,附在分类书目的后面。

1990年一1993年,对书目稿作进一步修改、加工、提高,并开始联系出版、印刷、校对清样,今年年底可望成书。

至此,河南省图书馆的古挤集部书目,既有分类目录,也有书名和著者目录,既有读者目录,也有公务目录,既有卡片式目录,也有书本式目录,可为读者提供各种检索途径,并可在更大范围内交流。

版本目录学的思考与实践——《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编后记

版本目录学的思考与实践——《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编后记

版本目录学的思考与实践——《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编后记为纪念上海图书馆建馆六十周年,《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终于付梓问世了。

我们既为之庆幸,又不免忐忑。

庆幸的是,此书早在编撰《中国古籍稿抄校本图录》时已纂就初稿,但好事多磨,历经十多年方觅得修订出版机会,曩昔所费心血总算未付诸东流。

又幸在此期间,我们于版本目录之学续有学习与实践,此番通过增补厘订,不仅内容愈加丰富,质量也有所提高,则“多磨”不无益处。

忐忑的是,闭门所造之车,出门是否合辙,即其总体上能否达到有功学术、便利研究之初衷,尚待读者评判。

偌大一部书,仅冠以一篇简短弁言,似不相称,实经三思。

盖其资料本已精彩足珍,若增附冗言繁词,不啻续貂之狗尾,徒令读者生厌。

不过,此书虽由公家发布,毕竟含有编纂者个人理念,诸如编纂之旨意,问题之发现与处理,似应向读者作必要的说明,故另撰本文,以为交代。

一、版本目录重在鉴定版本题跋流行于宋。

宋人别集中,“题跋”一门所在多有,为便利用,明季常熟汲古阁主毛晋纂录宋人题跋二十余种刻入《津逮秘书》,遂导专辑前人题跋之先路。

然而毛氏所刻诸编,多为题识字画墨迹、金石碑版之词,关涉书籍者几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的人文现象与学术特点。

书籍之题跋盛行于清代,此据现存古籍题跋大都清人所为盖可知晓。

究其根本,乃清代汉学勃兴,致目录、版本、校勘之学得获长足发展而演为显学。

汉学家们整理古籍,由群经而至子史集类,莫不以辨别真伪为要务,于是检目录、择版本、施校勘成为治学之必需。

每得一书,有所发明,便缀语题识其上,或叙版本异同,或辨字句讹误,或阐著书旨意,或述撰人仕履。

而风气所及,又不局限于专门学问之家,但凡喜好蓄书贮本之士,皆有撰写题跋之雅尚。

出于不同旨趣,其题跋于藏书之源流,刻印之精粗,流传之多寡,价值之贵贱,乃至攸关书事之友朋交往、经济生活等也每有论述,内容极为丰富。

乾嘉以还,伴随版本目录学之进步,为顺应时需,辑刻书籍题跋蔚然成风。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制的图书
01 简介
目录
02 标示错误
03 版本著录错误
04 遗漏之处
05 两种著录
06 书目完善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制的图书。
简介
凡是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并流传较少的古籍,年代下限大致断至清代乾隆以及在此之后 辛亥革命前有特殊价值的刻本、抄本、稿本、校本,都作为善本在收录之列。编排方法基本按四部分类法排列, 并增设丛书部,故分为经、史、子、集、丛书五部。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经部,丛书部和史部分别于 1990年和1992年出版。著录项目有书名(含卷数)、著者和著作方式、版本等。每部书均有编号,书末附藏书单 位代号及检索表,并另编书名、作者、版本、批校题跋者索引。
版本著录错误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清别集书名编号12237的《遗安堂诗文集四卷》,清王连瑛撰,清康熙五十五 年王氏治古堂刻本。《征求意见稿》著录同(见集部清别集,书名编号1325)。查善本目录卡片,著录的是“清 康熙五十五年永城王氏治古堂刻本”。仔细阅读此书中的序文后,上述著录中的“王氏治古堂”应为“吕氏冶古 堂”之误。吕履恒在康熙丙申年即五十五年的序文中,有“先生(注:指王连瑛)既卒,嗣君安甫属(注:“属” 通“嘱”)予序而梓之,区为四卷,卷若干首”句。考“冶古堂”,系吕履恒的室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 部清别集类著录有吕履恒撰的《冶古堂文集五卷》(书名编号12876,清乾隆十五年吕宣曾刻本),系吕履恒去 世后,由“淳安方楘如及其门人石屏张汉选定”。
作为图书馆古籍编目整理队伍中的一员,对于《中国古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心存敬仰的,借助于工作和 研究的机遇,又借助于《稿本中国古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书的便利,在此 将一些发现或心得公之于世,其中有的观点和看法纯属“一家之言”,并未经有关专家或团体认定,故而肯定有 不足和错误在里面,实望得到有识之士的指点和批评。

国家典籍博物馆馆藏古籍善本之宋版书欣赏

国家典籍博物馆馆藏古籍善本之宋版书欣赏

国家典籍博物馆馆藏古籍善本之宋版书欣赏
宋版书也就是宋代印刷出版的书籍,由于印制精美,加上年代久远,存世稀少,历来为藏书家青睐,故早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

国图的典籍博物馆展出过很多古籍善本,十条君曾数次前往欣赏并拍了很多照片,在此选出几幅与大家分享一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前往一观。

礼记二十卷
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撰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卷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卷
论语
张子语录,宋张载撰
汉书一百卷,汉班固撰
后汉书九十卷
资治通鉴
洪范政鉴十二卷,宋仁宗赵祯撰
水经注
颜氏家训
十一家注孙子三卷
九章筭经,也就是九章算术
荀子二十卷
老子道德经
茶经三卷,唐陆羽撰。

国家图书馆藏宋元善本书志(四则)

国家图书馆藏宋元善本书志(四则)

国家图书馆藏宋元善本书志(四则)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6732隋书八十五卷宋刻本,2册。

框高二十一厘米,宽十三•二厘米。

10行19字,黑口,左右双边,双鱼尾,有耳。

版心上鱼尾之下记小题卷次,中间记大题卷次,下鱼尾之上记页次。

如“志十九隋书二十四”。

下鱼尾之下间记字数。

存5卷:24~25、83~85。

线装,2册卷端题“志第十九 隋书二十四”。

无刻工。

避宋讳:勖、征(有不缺)、玄(有不缺)、弘等。

藏书家题跋:袁克文跋(二则),李盛铎跋。

李盛铎跋:《隋书》宋本,惟《天禄琳琅》载有全帙,相传是嘉定间刊。

此外,常熟瞿氏有残本三卷。

藏书家求一稍完善之大德本且不可得,何论宋椠?寒云既藏九行本,又得此宋刊零卷。

其行款与瞿目所载相同。

玩其字体,当是南宋建阳所刻,且瞿氏为末三卷,此为《食货》、《刑法》二志,尤可珍也。

盛铎(“李氏木斋”朱文方印)。

袁克文跋(二则,素花笺纸):袁跋一《隋书•刑法志》一卷,半叶十行,行十九字。

左栏外标注篇名,与铁琴铜剑楼所藏宋刊列传三卷同,确是书林之星凤。

旧有宋九行本《隋书》全帙,间有补板刊印。

既无此残本之精,而卷首标题亦异。

此本小题在上,大题在下,与古本合。

九行本首列《隋书》若干卷,次行题“监修国史赵国公长孙无忌等撰”,且与此称臣称奉敕撰者又不同;三行书小题,四行书篇名,是已失原来面目,不若此犹存旧观。

虽零缣断素,何伤其为宝也。

寒云(“袁克文”朱白文方印)。

袁跋二卷中缺讳谨严,如弘、玄、恒、征、惩、敦诸字,其遇讳不缺者,则殊无几。

乙卯十一月初四日寒云又记。

(“寒云”白文小方印、“袁二”朱文小方印。

)著录情况:张元济《宝礼堂宋本书录》著录此书第一册,即卷二十四至二十五,云:“此为宋刊《隋书》,仅存志第十九《食货》、第二十《刑法》二卷。

版式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次题‘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长孙无忌奉敕撰’。

半叶十行,行十九字。

左右双阑,版心细黑口,双鱼尾,书名题‘隋书几’或‘志几’,下记字数,左栏外题篇名。

中华再造善本古籍丛书(第四批)目录

中华再造善本古籍丛书(第四批)目录

中华再造善本古籍丛书(第四批)目录中华再造善本古籍丛书(第四批)目录序号书名出版日期作者1 昌黎先生集(全三十二册) 2005-4-9 [唐]韩愈撰2 云庄四六余话(全二册) 2004-10-23 [宋]杨道撰3 论语集解(全二册) 2004-11-24 [三国·魏]何晏撰4 金华黄先生文集(全二十册) 2005-5-2 [元]黄溍撰5 山谷诗注(全四册) 2003-12-15 [宋]黄庭坚撰6 通鉴总类(全四十册) 2004-6-6 [宋]沈枢辑7 慈溪黄氏日抄分类古今纪要(全八十册) 2005-3-2 [宋]黄震撰8 三苏先生文粹(全十二册) 2004-10-2 [宋]苏洵苏轼苏辙撰9 温国文正公文集(全三十二册) 2004-10-2 [宋]司马光撰10 忘忧清乐集(全三册) 2004-8-23 [宋]李逸民撰11 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全二册)2004-6-23 [宋]周邦彦撰12 孝经注疏(全一册) 2004-12-23 [宋]唐玄宗李隆基注13 大戴礼记(全四册) 2004-12-23 [汉]戴德撰14 九经直音(全四册) 2004-12-23 [宋]孙奕撰15 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全十六册)2004-11-23 [元]董真卿撰16 崑山杂咏(全三册) 2004-6-23 [宋]龚昱辑17 陶靖节先生集(全二册) 2004-6-23 [晋]陶潜撰18 春秋公羊疏(全一册) 2004-6-5 [唐]徐彦撰19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全四册) 2004-10-24 [宋]黄昇辑20 西畴居士春秋本例(全四册) 2004-12-24 [宋]崔子方撰21 新刻考订按鉴通俗演义全像三国志传(全八册)2004-7-24 [明]罗本撰22 酒经(全二册) 2004-8-24 [宋]朱翼中23 诚斋先生集(全二十二册) 2004-4-24 [宋]杨万里撰24 周易经义(全一册) 2004-11-24 [元]涂溍年撰25 陶渊明诗(全二册) 2004-4-24 [晋]陶潜撰26 汉隶分韵(全二册) 2004-11-2427 新增说文韵府群玉(全二十册) 2005-9-2 [元]阴时夫辑28 家礼(全三册) 2004-10-2 题[宋]朱熹撰29 东山词(全一册) 2004-10-2 [宋]贺铸撰30 春秋经传集解(全二十一册) 2004-12-2 [晋]杜预撰31 三历撮要(全二册) 2004-2-232 续幽怪录(全二册) 2004-2-2 [唐]李复言编33 蜀汉本末(全三册) 2004-6-23 [元]赵居信撰34 复古编(全二册) 2004-12-23 [宋]张有撰35 四书经疑问对(全二册) 2004-12-23 [宋]董彝撰36 五服图解(全一册) 2004-12-23 [元]龚端礼撰37 四书通证(全四册) 2004-12-23 [元]张存中撰38 乖崖先生文集(全四册) 2004-6-23 [宋]张咏撰39 续资治通鉴长编撮要(全四十八册)2004-6-25 [宋]李焘撰40 重添校正蜀本书林事类韵会(全二十二册) 2004-6-2541 孟子或问纂要(全三册) 2004-9-28 [宋]宋熹撰42 孔丛子(全四册) 2004-12-28 题(汉)孔鲋撰43 诸儒鸣道(全二十册) 2004-12-2844 周髀算经(全二册) 2004-12-28 题(汉)赵君卿注45 东汉会要(全十六册) 2004-12-30 [宋]徐天麟撰46 孙子算经(全一册) 2004-12-30 [唐]李淳风等注释47 洪范政鉴(全十三册) 2004-10-30 [宋]赵祯撰48 汉雋(全五册) 2004-12-31 [宋]林钺辑49 西汉会要(全二十册) 2004-12-31 [宋]徐天麟撰50 曹子建文集(全四册) 2004-12-31 [三国·魏]曹植撰51 张丘建算经(全二册) 2004-12-31 [北周]甄鸾注52 梁书(全十册) 2005-3-31 [唐]姚思廉撰53 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全三十四册) 2004-12-31 [宋]苏轼撰54 杜荀鹤文集(全四册) 2004-12-31 [唐]杜荀鹤撰55 梁溪先生文集(全二十册) 2004-12-31 [宋]李纲撰56 重雕足本鉴诫录(全二册) 2004-12-13 何光远撰57 元包经传(全四册) 2004-12-13 [北周]卫元嵩撰58 王荆公唐百家诗选(全五册) 2004-12-13 [宋]王安石辑59 侍郎葛公归愚集(全四册) 2004-12-13 [宋]葛立方撰60 会昌一品制集(全二册) 2004-12-13 [唐]李德裕撰61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增集(全十册) 2004-12-22 [宋]谢维新辑62 刘子(全四册) 2004-12-22 [北齐]刘画撰63 重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全三十二册)2004-12-22 [唐]孙思邈撰64 顺斋先生闲居丛稿(全十二册) 2005-3-2 [元]蒲道源撰65 新刊王氏脉经(全四册) 2004-12-22 [晋]王叔和撰66 吏学指南(全二册) 2004-12-22 [元]徐元瑞撰67 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全三册) 2004-12-22 [宋]许叔微68 周子通书训义(全一册) 2004-12-22 [元]保八撰69 黄帝内经素问(全五册) 2004-12-22 [唐]王冰注70 新编历法集成(全二册) 2004-12-22 [元]何士泰辑71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全二十四册)2004-12-22 [宋]唐慎微撰72 精选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句解(全四册) 2004-11-22 [宋]吕祖谦撰73 杜工部集(全十册) 2004-12-30 [唐]杜甫撰74 韵语阳秋(全四册) 2004-12-27 [宋]葛立方撰75 乐书(全四十册) 2004-10-27 [宋]陈阳撰76 新编方舆胜览(全二十册) 2004-12-27 [宋]祝穆辑77 白虎通德论(全四册) 2005-3-22 [汉]班固撰78 周书王会补注(全一册) 2005-1-30 [宋]王应麟撰79 李学士新注孙尚书内简尺牍(全四册)2005-1-22 [宋]孙觌撰80 九章算经(全三册) 2005-3-22 [魏]刘徽注81 庆赏升平(全一册) 2005-2-1982 渭南文集(全十二册) 2004-10-19 [宋]陆游撰83 皇朝中兴系年要录节要(全四册) 2004-9-684 唐鉴(全四册) 2004-12-6 [宋]范祖禹撰85 皇朝编年备要(全三十册) 2004-9-6 [宋]陈均撰86 倚松老人诗集 2005-5-1 [宋]饶节撰87 后村先生大全诗集(全四册) 2004-12-1 [宋]刘克壮撰88 吴越春秋(全六册) 2005-1-1 [汉]赵晔撰[元]徐天祜89 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 2004-9-1 [宋]张栻撰90 翠微先生北征录(全三册) 2005-1-1 [宋]华岳撰91 道德会元(全一册) 2005-3-22 [元]李道纯撰92 风俗通义(全五册) 2005-3-22 [汉]应劭撰93 丁卯集(全二册) 2005-3-22 [唐]许浑撰94 修辞鉴衡(全二册) 2005-3-22 [元]王构辑95 嘉祐集(全四册) 2004-12-30 [宋]苏洵撰96 新雕注疏珞琭子三命消息赋(全一册) 2004-12-22 [宋]李仝注97 致堂读史管见(全三十册) 2004-7-23 [宋]胡寅撰98 韵补(全五册) 2004-12-23 [宋]吴棫撰99 六书统溯原(全六册) 2004-7-23 [元]杨桓撰100 文选双字类要(全二册) 2004-12-14 题(宋)苏易简撰101 方是闲居士小稿(全二册) 2005-5-15 [宋]刘学箕撰102 诸儒校正西汉详节(全十九册) 2005-8-23 [宋]吕祖谦辑103 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全二十册) 2005-9-23 [宋]林駉撰104 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图录(全十五册) 2005-8-23 [宋]王黼等撰105 针灸四书(全三册) 2005-8-23 [南唐]何若愚等撰106 资治通鉴纲目(全三十册) 2005-3-31 [宋]朱熹撰107 孔氏祖庭广记(全五册) 2005-1-2 [金]孔元措撰108 文心雕龙(全二册) 2005-4-10 [南朝梁]刘勰撰109 增广音注唐郢州刺史丁卯诗集(全四册)2005-6-10 [唐]许浑撰110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全一册) 2005-5-10111 闲居录(全一册) 2005-4-10 [元]吾衍撰112 欧阳文忠公集(全四十六册) 2005-8-15 [宋]欧阳修撰113 作义要诀科场备用书义断法(全一册) 2006-1-30 [元]倪士毅撰114 增节标目音注精议资治通鉴(全五十册)2005-1-30 题[宋]吕祖谦辑115 新编通用启札截江网(全六册) 2005-9-18116 新刊丽则遗音古赋程式 2005-10-18 [元]杨维桢撰117 史记(全四十八册) 2005-10-18 [汉]司马迁撰118 王建诗集(全四册) 2005-7-18 [唐]王建撰119 梅花喜神谱(全二册) 2005-10-18 [宋]宋伯仁绘并辑120 师山先生文集(全二册) 2005-10-18 [元]郑玉撰121 揭曼硕诗集(全二册) 2005-10-18 [元]揭傒斯撰122 棲霞长春子丘神仙磻溪集(全三册) 2005-11-18 [金]丘处机撰123 入注附音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全二十册) 2005-11-18124 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全四十册) 2005-11-18 [宋]黄榦撰125 伯生诗续编(全二册) 2005-11-18 [元]虞集撰126 知常先生云山集(全三册) 2005-11-18 [元]姬志真撰127 筠溪牧潜集(全一册) 2005-11-18 [元]释圆至撰128 存悔斋诗(全一册) 2005-11-18 [元]龚璛撰129 杜工部草堂诗笺(全三十二册)2005-4-25 [唐]杜甫撰[宋]蔡梦弼130 后汉书(全六十册)2005-11-28 [南朝宋]范晔[西晋]司131 琼琯白玉蟾上清集(全二册) 2005-5-28 [宋]葛长庚撰132 图绘宝鉴(全四册) 2005-3-28 [元]夏文彦撰133 宋季三朝政要(全二册) 2005-5-28134 新刊仁斋直指方论小儿方论医脉真经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全六册) 2005-4-28 [宋]杨士瀛撰135 东坡先生往还尺牍(全二册) 2005-5-28 [宋]苏轼撰136 文献通考(全一百一册) 2005-9-28 [元]马端临著137 艺文类聚(全二十册) 2004-12-28 [唐]欧阳询辑138 汲冢周书(全四册) 2005-1-28 [晋]孔晁注139 后汉书(全五十册) 2005-1-28 [南朝·宋]范晔等撰140 梅花百咏(全一册) 2005-10-28 [元]韦珪撰141 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全二册)2005-12-29 [魏]何晏集解142 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全六十册) 2005-12-29 143 新刊李学士新注孙尚书内简尺牍(全四册)2005-7-29 (宋)孙觌撰144 攻媿先生文集(全四十八册)2005-11-23 [宋]楼鑰撰145 世医得效方(全十二册) 2005-12-23 [元]危亦林撰146 宋提刑洗冤集录(全一册) 2005-12-23 [宋]宋慈撰147 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全十二册)2005-4-3 [金]邢准撰148 柳待制文集(全十四册) 2005-4-6 [元]柳贯撰149 小学书(全二册) 2005-5-19 史百艳150 三圣诗(全一册) 2005-10-13 [唐]释寒山子撰。

《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序

《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序

《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序王绍曾【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07(000)001【摘要】我国藏书目录,见于记载者,以西汉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为最早。

彼时无雕版印刷,书皆写本,固无“版本”之称。

唯写本不一,文字每多歧异,篇章或有参差,校雠定著,优劣自见。

《晏子》有中书、太史书、臣向书、臣参书,《管子》有中书、太中大夫卜圭书、臣富参书、射声校尉立书、太史书,即所谓异本也。

《晏子书录》云“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是谓中书校雠不精,非善本也。

订讹补阙,端赖别本。

《新唐书》谓韦述“蓄书二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府书不逮也”。

宋朱弁《曲洧旧闻》云“宋次道藏书皆校三五遍,世之蓄书,以宋为善本”。

我国藏书家多蓄异本,尤重旧刻旧抄,断简残册,视若球璧,良有以也。

至于古香吨薹,题跋庄严,钤印有序,足资缅怀往哲,悦目怡情,又赏鉴家之所由来也。

于是宋元明清旧刻本,名家抄校题跋本,日为世重,称为善本。

一九七八年国家开始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至一九九八年全部出版,历时二十年,著录中国大陆公藏善本五万六千七百八十七种,为自来善本书目之冠。

山东大学图书馆收藏古籍二万余种三十余万册,初为教学研究资料,限于财力,鲜有宋元旧本,而以明清刻本为大宗。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创始之初,余供职于山大图书馆,受命清理善本,从古籍书库中遴选善本数百种,合原定善本,共约一千二百种,制成卡片,上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

同时编成《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交山东大学印刷厂排印。

【总页数】2页(P1-2)【作者】王绍曾【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5.1【相关文献】1.评《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J], 苏位智;杨洪升2.一部体例完备富于创意的古籍善本书目——评《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J], 周洪才;周慧3.古籍善本编目的又一进展--《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序 [J], 傅璇琮4.《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编撰体例及特点 [J], 武凤5.《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河南省图书馆藏部分书目正补 [J], 周新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记冀淑英《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一部当今国家现藏古籍善本书的总目录,本书的编辑出版,实现了周恩来总理生前的一项遗愿。

1975年周总理在病中发出了“要尽快地把全国善本书总目录编出来”的指示。

由于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参与单位的大力协作,参加工作同志的积极努力,在编委会的领导下,这项工作从1978年3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南京召开编辑会议,到1995年3月《书目》全部完成。

《书目》的出版将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珍贵的典籍,将在古为今用,为四化服务,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了解古籍善本庋藏概貌和流传情况,对今后鉴别和整理古籍善本,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975年国务院有关负责同志向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图书馆负责同志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

1977年1月文物局在北京召开善本书目筹备会,听取北京地区部分同志的看法和意见,同年4月文物局在北京召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同志座谈,讨论研究有关书目的著录条例、分类法和收书范围等项问题。

6月份文物局再次召集座谈会,讨论了分类法等事项。

后由文物局王冶秋局长作出决定,书目分类用“四库分类法”,可酌加修订,收录各书下限至清末1911年。

在此基础上,制定“古籍善本书目”的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和分类法三个文件初稿,其中收录范围提出从古籍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等方面考察,并提出9项具体条件。

1978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南京召开会议,会上着重讨论这3个文件。

这次会议全国各省市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藏书单位120余人出席,除讨论3个文件之外,并开始研究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方案和工作步骤。

会后即着手对全国各地(除台湾省外)收藏的古籍善本进行普查。

这次开会决定成立由国家文物局领导的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工作领导小组,〔注〕具体工作进行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工作。

以两年时间,一方面在各地进行普查工作,同时各省、市、县图书馆及其它藏书单位抓紧古籍善本书的整理编目,并查核校对原有的编目卡片,准备于1980年卡片集中。

另一方面于1978年11月在成都开会,着重讨论古籍善本书目的分类法,并对著录条例再加讨论。

1979年3月在广州开会,重点研究版本问题,由几个藏书较多的图书馆,分别将宋、元、明、清刻本、抄本、稿本、批校题跋本,选取若干种书为实例,在会上介绍怎样鉴别版本的经验。

两次会议是为了使各馆从事古籍善本编目工作人员,在编目分类工作中,对条目著录版本认定是否够善本条件等项问题,能有比较趋向一致的认识。

1979年8月下旬至9月,又组织人员分赴华北、东北、西北、华东、西南6大区的省市图书馆和重点藏书单位,巡回了解编目工作进行情况,具体察看目录卡片,协助解答工作中的问题。

同年年底在南昌召开会议,会上听取各大区巡回小组工作汇报,讨论了存在问题。

这次会议决定组成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以刘季平任主任委员,顾廷龙为“书目”主编,冀淑英、潘天祯为副主编。

第二阶段进行汇编工作。

1980年第一季度全国各藏书单位将目录卡片报送至北京,5月参加汇编工作人员集中北京,开始工作。

汇编工作人员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共40人。

集中目录卡片138471种(卡片张数不止此数,丛书和其它许多书都有子目片)。

报送卡片的单位有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书目》是一部单位。

781管会、文献馆、科学院系统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共.大型分类目录,分:经、史、子、集丛书5部,分设5个编室,将卡片按类分别由各编室审校汇编。

汇编工作首先是查核书名、卷数、作者、版本各项的著录是否准确,卡片来自众多单位,有规格不一致,体例不统一的地方,按照南京会议所定“著录条例”统一规格。

作者时代不明的要查明,同一书有多馆报送卡片的,经审查,如确属同一版本,则合并为一条款目著录,不属同一版本的,分条著录。

各馆藏书基础不同,对善本书的收录条件,掌握的宽严也不一致,以南京会议所订收录条件来衡量,不够善本条件的则删去不收。

由于藏书单位分散,不可能一一看到原书,在汇编过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利用发函调查,并征求复制书影,以备核对。

北京地区各单位,则分别前去看书,予以解决。

1980年底,经编委会主任委员刘季平同志征求各副主任委员和编委意见,并和各分编室负责人协商后,与文化部图书馆局负责同志共同决定,实行正副主编分别在京、沪、宁就地复审办法。

经、史二部由顾廷龙先生在上海复审。

子部由潘天祯先生在南京复审,集部、丛书部由冀淑英先生在北京复审。

通过一系列工作,各类卡片经审校后,陆续编成书本式“征求意见稿”,先付油印,分送有关专家、学者和各图书馆,再由省市图书馆分发至地区重点馆,广泛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按部按类编排,每类收录的书顺序编号,号码注各书之下。

每类之后,附收藏单位索引表,按各书编号注明藏书单位代号,便于各馆核对馆藏。

这样做是为了在《书目》正式出版之前,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协助,多方审核,对所定类目、作者、版本和各类中编排先后顺序,如有不当之处或著录上的失误,经过检查,能得到订补纠正。

各藏书单位可根据编号和所附索引,按目查检本馆“征求意见稿”发出时,附函说明藏书,以便订正原卡片著录不尽明确的项目。

.要求在复查审阅中发现问题,即在油印本该书条目下,注明改正意见,或另纸书写,粘贴在原条目处,在一定期限内将油印本寄还。

事实说明,寄还的油印本签注了大量意见和情况,对以后的定稿工作,帮助很大。

第三阶段是定稿工作,1983年8月由主编、副主编、顾问和工作人员共8人集中上海开始定稿工作。

根据汇编工作和审片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开始之前再次讨论研究了收录范围和著录条例,并作了补充,建立定稿制度和组织人员分工。

从经部开始,以油印本“征求意见稿”为基础,参考全国各藏书单位和专家们寄回的意见,逐条款目进行审定。

审定过程中,仍尽量利用函调并征求书影,据以解决问题。

审校中遇到必须看书解决的问题,按地区集中一批,组织外出看书,先后在浙江、山东、京、津、沪二省三市的重点单位,查对原书上千种,从而改正了很多款目的著录。

定稿中,由副主编统一审查各类的著录和每类中卡片编排顺序,编成初稿,再由主编核定。

这项工作需要深入细致,问题才能适当解决和少出失误;不足之处是藏书单位分散,在人力和时间上都不可能多去各地看书,有的问题只能通过函调或从文献资料中获得解决,从而订正了某些书名、作者、版本方面的著录问题。

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书名、著者的确认:例一:丛书部有《澹生堂丛钞》一书,明祁氏澹生堂抄本,书名据原卡片所题。

定稿时经查《澹生堂书目》,有《澹生堂馀苑》一书,详列子目种数,此本《丛钞》中著录子目各书,俱见《馀苑》中所著录,惜此书已不全,未题《澹生堂馀苑》之名,因改订书名为《澹生堂馀苑》。

例二:经部群经总义类有《爱经居经说》一书,原卡片题“清黄家桥撰,稿本”。

经看原书,书中未题作者名氏,题“黄家桥撰”是根据该书封面有黄家桥.印章著录的。

再查清刻本《爱经居杂著》,乃家桥之父黄以恭的著作,此书应著录“清黄以恭撰”。

例三:子部兵家类有《武学经传》一书,乃辑《校正武经七书》二十五卷、《十七史百将传》十卷、《百将传续编》四卷,合为一书,原书不著编者,卡片著录“明翁口口辑”。

《千顷堂书目》兵家类有《武学经传》一书,注“不知撰人并时代”。

日本《尊经阁汉籍分类目录》著录此书作“明翁某”。

经函调知书中有嘉靖序,称该书“乃大中丞梦山翁公抚治江右时命司阃者锓梓以训武也”。

查《江西通志》嘉靖三十年至三十二年巡抚是翁溥,因定此书为翁溥编。

例四:史部史评类有两书分藏两馆,一馆卡片著录:“史拾载补不分卷,明吴弘基撰,明末刻本。

”一馆卡片著录:《史拾遗闻》四卷,明吴弘基辑,明刻本”。

查《四库总目》史评类存目二著录:“史拾载补无卷数,明吴弘基撰”。

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甲编卷二著录:“史拾载补十九卷众断五卷,明吴弘基编,明末刻本。

”三种行款全同,因疑其间当有联系,通过函调,要求藏书单位查明书中有否目录,如有,请复制书影。

不久接到复信并书影,目录齐全,分四部分如下:史拾总目共计三十五册载补凡十九册八书汉司马迁十一列传汉司马迁遗闻凡四册拾遗记晋王嘉晋郭璞笺行书.高士传晋皇甫谧孔林卮述明吴弘基集广览凡七册穆天子传古文群辅录晋陶潜鸡肋宋赵崇绚刑书释名宋王键占候抄明吴弘基选金壶字考宋释适之字书误读宋王雰众断凡五册吕氏月令秦吕不韦尚书禹贡古文希通录宋萧参丛文明吴弘基集古扐明吴弘基集此书书名应作《史拾》,改入丛书部。

二、查核重复收录和同一书分入两类的问题。

由于卡片来自全国各藏书单位,卡片的著录和分类不易做到完全统一,进行汇编时分头由各编室按类分编,尽管汇编之初曾做过一次查重工作,把同一书分版本各异的群书中,内容复杂,但在这样品种众多,入不同类目的整理归并起来,一种书在分类上出现分歧也是难以避免的。

在没有索引的情况下,定稿时对这类问题作了重点查核并调整归入适当类目。

例一:丛书部自著丛书类中,有:“《鹿伯顺十五种认真草》三十六卷,明鹿善继撰,明崇祯刻本。

”集部明别集中又有“《鹿忠节公认真草》十五卷,明鹿善继撰,清鹿传霖辑,清鹿传霖抄本。

”此书十五卷,存六种六卷,六种皆见于《鹿伯顺十五种》,应统一编入丛书部。

例二:《雪交亭集》一书,清高宇泰撰,有3馆报片,其中2种,卡片作“《雪交亭集》十二卷,存十一卷”,皆清抄本。

一种存二卷,有徐时栋跋,分入集部清别集。

此书收集明末忠臣、义士、烈女等各立小传,按年分纪,以死难先后为序,故分甲申、乙酉、丙戌……等各为一卷,见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名虽曰集,实系传记,应入史部传记类。

例三:《碧血》一书,两馆报片作“《碧血》不分卷,清黄煜辑,明末刻本”,一馆作清抄本,分类入史部杂史类。

又有二馆卡片书名作《碧血录》二卷,清黄煜辑,清抄本,分类入史部传记类。

此书系传记,应归入史部传记类。

例四:《崔氏家塾志》一卷,明崔铣撰,明万历十三年张文翰刻本。

此书两馆报片,一馆分入子部儒家类,一馆分入史部传记类,书的内容并非传记,因并入儒家类。

三、同一部书,在流传过程中分散由两馆入藏者,合并著录一条款目。

例一:《礼记》二十卷,汉郑玄注,宋刻本。

原清代内府藏书,《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二著录:“礼记二十卷,宋大字本”,即此书,有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等印。

此本卷一至五今藏辽宁省图书馆,卷六至二十藏北京图书馆,合并著录为一条,在藏书单位检索表中,分注两馆代号。

例二:《金小史》八卷,明杨循吉撰,明嘉靖杨可刻本,每卷卷端有“侄可梓行”一行。

此书卷一至四今藏辽宁省图书馆,卷五至八藏天一阁,合并著录。

例三:《三国志》明崇祯十七年毛氏汲古阁刻本,清翁心存录清何焯批校,清翁同龢跋。

此书存四十八卷,不全。

北京图书馆藏卷五至二十四、三十一至三十八,南京图书馆藏卷二十五至三十、四十六至五十二、五十九至六十五,合并著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