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食物结构
我国不同地区饮食结构对比

南糕北饺 南方人习惯吃年糕,北方人更讲究吃饺子。年糕也渗透到北方 ,但比较单调,只有南方人才能将其做出众多的花样。至于饺 子,很明显属于北方的产物,南方也开饺子馆,一般都要打出 “北方水饺”的幌子,以示正宗。
咸粽子还是甜粽子
北咸南甜,咸豆腐脑还是甜豆腐脑
豪饮还是茶道 南方人喝茶很讲究,且几乎 每家都有泡茶的茶具,讲究 的是茶道,泡茶的步骤都有 次序。而北方人喝茶很简单 ,把茶叶放在杯子里,然后 倒入开水泡开就可以喝了, 这也看出北方人豪爽的性格 。
南北方饮食差异你知道多少?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俗 习惯,饮食文化也不例外。众所周知的是“南米北面”,除此之外,南方和 北方在饮食文化上还有许多有趣的差异。
南米北面 对于南方朋友来说,主食一般都是米饭,很少吃面食,而北 方人除了米饭,则经常会吃馒头、烙饼、手擀面、疙瘩汤、 面片……
谢谢观看!!!
我国区域分化: 中国域内大致形成了东北饮食文化区、京津饮食文化区 、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区、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中 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区、中北饮食文化区 、西北饮食文化区、西南饮食文化区、东南饮食文化区 、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区、素食文化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沿海没有鱼类不叫吃饭;西北一面 食为主;中原有米有面饮食丰富;游牧以蓄肉为主;西 南湿热喜辣;东北干寒好酒。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 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 从而使我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复杂的地域差异。
1) 特点:不拘泥于细节,颇有东北人的气质。东 北菜在做法上也融合了一些宫廷菜点和汉族饮食 所长,利用东北特产原料和纯绿色食品原料,许 多菜肴表现了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烂而不化或 者外脆里嫩、外酥内烂的特征,口味醇厚香浓, 菜肴丰富又实惠。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首先,传统膳食结构注重平衡。
传统中国膳食中注重“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追求平衡的营养摄入。
五谷代表主食,如稻米、小麦、玉米等,提供能量和碳水化合物;五果指的是各类水果,提供维生素和纤维素;五畜代表动物类食品,如猪肉、鸡肉、鱼肉等,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微量元素。
通过摄入这些不同种类的食物,可以确保身体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以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其次,传统膳食结构注重新鲜和季节性食材。
中国传统食谱在选择食材时通常优先考虑新鲜和季节性的特点。
这种做法能够保证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的完整性。
新鲜的食材通常含有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季节性的食材在当季天气和环境的影响下,更能满足人体的需求。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天然营养,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第三,传统膳食结构注重烹饪方法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烹饪方法丰富多样,如炒、煮、蒸、煎、炖、烤等。
不同的烹饪方法可以改变食材的味道和口感,增加食欲,并在不改变食材的基本营养成分的前提下,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
例如,炒菜能保持食材中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的含量,而蒸菜则能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
通过这种多样性的烹饪方法,人们能够在膳食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味觉体验和营养平衡。
第四,传统膳食结构注重节制。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注重节制和适量的原则。
传统观念认为,过于饱食或暴饮暴食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并引发各类健康问题。
因此,传统膳食结构中提倡适量的食量和饮食习惯,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有益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最后,传统膳食结构注重社交和文化的体验。
中国传统膳食要求人们尊重食物,注重与他人共享饮食的乐趣,重视饮食的社交和文化意义。
这种习俗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身心健康。
总之,我国传统膳食结构具有平衡、新鲜、多样、节制以及社交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均衡搭配不同种类的食物、选择新鲜和季节性的食材、采用多样性的烹饪方法、适量进食以及注重社交和文化体验,我们能够享受丰富多样、营养平衡、健康有益的膳食,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结构是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系统元素的组织形式、结合方式或排列组合。
食物结构所涉及的是食物系统,是食物要素及其排列组合方式。
结构是对系统整体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种方法,是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与中国古代的“方”的概念相当。
中医学融理、法、方、药于一体,方,既是中医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集中体现,又是食物配伍和药物配伍的依据。
《黄帝内经》基于对食物种类和食性的认识,提出了两种食物结构模型,一种是根据食物的谷、菜、畜、果种类,按养、充、益、助组合方式而形成的食物结构,可简称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二是根据食物的寒、热、温、凉和辛、酸、甘、苦、咸的食性,按君、臣、佐、使的组合方式而形成的食物结构,可简称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
这两种食物结构,在不同层次上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选择标准,是经过两千多年实践证明的合理食物结构,对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及周边国家人民的饮食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谓中国式食物结构,其核心是指这两式食物结构。
《黄帝内经》关于饮食生活的论述,涉及天、地、人三因素,并按五行结构分析了五时、五方、五态,也是合理搭配食物的一个依据,由此推论出态方时式食物结构,主要作为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的参考。
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在于建立对象系统的合理结构,使外部世界中的相关因素具有相对稳定的结合方式或排列顺序,从而产生人类所需要的功能。
饮食养生理论,实质上是研究食物的选择标准,而食物结构是食物选择标准的综合体现。
人类需要多种多样的食物,不同的食物各有各的营养优势,如何选择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搭配膳食,存在合理与否的问题。
建立合理的食物结构模型,是饮食养生的最高理论形态。
一、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味调和,是养充益助组合方式的食物结构的完整表述。
这五句话是不可分割的,前四句话是对食物结构中食物构成的描述,包括对象系统描述、构成要素描述、构成要素组合方式描述,通过这些描述,勾画出食物结构的外部情形,展现一种直观的结构模型。
中国饮食结构的变化

中国饮食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饮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传统的中国饮食以稳定的主食、丰富的蔬菜和适量的肉类为主,但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中国饮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快餐文化兴起,这也对中国饮食结构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三餐模式逐渐被打破,人们开始追求便捷、快速的饮食方式。
快餐、外卖等方便的食品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这也导致了碳水化合物和油脂的摄入增加,蔬菜和纤维素的摄入减少,进而影响了整体饮食结构的平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饮食的追求也开始多样化。
以前以米饭为主食的传统饮食结构,现在开始逐渐被面食取代。
面食作为一种更加方便快捷的主食选择,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同时,西式面点、糕点等甜食也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饮食,增加了糖类的摄入比例。
这种变化也引起了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增加。
第三,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提高,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也有所增加。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均衡饮食,追求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
蔬菜水果的摄入不仅丰富了饮食结构,也提供了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抗氧化剂,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随着人们对营养知识的了解增多,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也开始受到关注。
鱼类、禽肉等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逐渐成为人们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传统的大量摄入红肉,人们开始追求更健康的蛋白质摄入方式,以减少对身体的不利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食品文化也开始影响中国饮食结构。
西餐、快餐等外来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进中国市场,成为人们饮食的一部分。
汉堡、披萨等西式快餐逐渐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也导致了中国饮食结构的多样化。
中国饮食结构的变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城市化、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全球化等因素都对中国饮食结构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稳定主食逐渐被面食、快餐等替代,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有所增加,蛋白质摄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1 论述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内容及特点

论述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内容及特点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谷物作主食,副食则是新鲜的天然食品,不作精细加工。
烹调大多使用植物油且搭配大豆酱、醋等发酵食品。
其特点是:食物中70%的热量与67%的蛋白质来自占人均60%-65%的主食谷物。
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类食物为主,多食蔬菜,兼食水果,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的膳食指导中餐有“主、副食”之分。
主食即“五谷”,不仅有稻、黍(高粱)、麦(麦类)、菽(豆类)、粟(谷子),还包括玉米、莜麦、荞麦、薏米等。
且以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法为主,完全区别于西方烧、烤为主的高温烹饪方式,不仅保证了食品安全(不含丙烯酰胺),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食物品种。
除米饭、馒头、面条外,如八宝粥(包括红小豆、豇豆、蚕豆、花生、糯米、粳米、绿豆、莲子等)、八宝饭(包括糯米、红豆沙、薏苡仁、花生、瓜子仁、红枣、核桃、葡萄干等)、腊八粥(多种谷类、豆类干果混合熬制)、荞麦面、莜麦面和各种杂粮粥,米糕、面糕等。
正是谷物带来的全面营养和保健功效,使中国人坚信“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世间万物米称珍”。
人们保持了“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饮食清淡,素食为主”,“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的日常膳食原则,形成了以植物性食粮物为主的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结构,提倡食品来源多样化及不同营养成分食物之间的互补。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指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意指日常膳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无论什么场合,肉类菜肴再多,亦不可食肉超过食谷、食菜。
这一论述框定了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而且模式流传至今,说明后人从生活实践中已经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典型表现,也是人类进化的基础。
中国最早的农耕专著《齐民要术》中收集的食物原料,包括谷类(含豆类)10 多类,200余种;蔬菜20 多类,100多个品种(包括豆荚类);鱼、肉、蛋约百余种,充分体现了食物原料多样性的原则。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食物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下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1.主食为主导: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是中国人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食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中,主食的摄入量通常较大,有时甚至超过膳食指南的建议。
这是因为主食在中国家庭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是中国人认为美食的一部分。
2.荤素搭配:我国的膳食习惯中,荤素搭配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传统的中国饮食中注重荤素搭配,荤食与素食相结合,以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取。
在传统的中国饮食中,荤食指的是 meat,包括牛、羊、鸡、猪等,而素食则指的是 vegetable。
荤素搭配的原则在中国饮食中广泛传承,并且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饮食,开始选择素食。
3.地域特色饮食: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饮食文化和风味独特。
从北方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风味和传统的美食。
例如,粤菜是以广东省为代表的南方菜系,以其清鲜、细致和口味酸甜而闻名;川菜是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部菜系,以麻辣和香辣而著名;北京烤鸭是中国著名的特色美食。
这些地域特色饮食的存在,使中国饮食文化变得多样化而丰富。
4.象征意义:在中国餐桌上,食物不仅仅是用来满足口腹之欲的,它还有象征意义。
我国的饮食文化中有很多以食物为象征的习俗和传统。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吃饺子来象征着团圆和好运;端午节时,人们会吃粽子来纪念屈原,并驱邪避祟;中秋节时,人们会吃月饼来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这些食物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5.快餐的流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便捷食品的需求,快餐在中国迅速流行起来。
快餐是一种快速、简便的餐饮形式,符合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快餐通常缺乏营养平衡,含有过多的油脂和盐分。
这对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和健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中国传统的食物结构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中国传统的食物结构中华文化的风格是大道至简、简而不匮,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黄帝内经》在饮食养生方面的真传就是食物结构,从理论上解决了“如何合理搭配食物”这一饮食养生的根本问题,是饮食养生的行动指南;在中医治疗方面的真传就是药物结构,从理论上解决了“如何合理搭配药物”这一中医学的根本问题,是中医治疗的行动指南。
并且食物结构与药物结构存在交集,这就是所谓药食同源、药食同理。
中医文化对药物结构的研究比较充分,形成了体系完备的药物配伍理论,称之为方药学,是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饮食养生文化对食物结构的重视不够,多泛泛而谈,无系统研究,很多人都在关注食物结构,很多人都在谈论食物结构,但所谈的食物结构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夹杂着许多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随着大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对饮食养生越来越重视,应该加强对食物结构的研究,从而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方食理论,指导饮食生活中的合理搭配食物,并普及到大众中去,解决饮食生活方式的科学化、大众化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大众健康水平。
1、传统食物结构模型《黄帝内经》的食物结构有两个模型,一个是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模型,另一个是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模型。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食物结构包括两个模式的配合使用,才是全面的,这两个食物结构模型,是讨论传统食物结构的主要依据。
另外,《黄帝内经》关于食物结构的论述涉及到一个药物结构,根据有关饮食行为的论述,还可推论出一个态方时食物结构,也可作为参考。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文中的“气味和”与《黄帝内经》经常论述的“谨和五味”、“五味调和”的意思相近,为了便于记忆,按五行结构的通常表述方式,调换为“五味调和”,并按食物比重的排序进行适当调整,这一食物结构经过整理可表述为: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味调和。
谷、菜、畜、果是食物的外部特征,具有直观性,是划分食物种类的依据;五味是食物的本质属性,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知,五味调和是本质要求。
中国烹饪中的食物结构分析

第二节中国食物结构 2 我国传统食物结构的具体内容五果为助五果:专指五种果品;泛指各种果品。
五果为助的含义:食用少量的果品作为对粮食和肉、蔬菜的辅助、调节,维护人体健康有极大帮助。
第二节中国食物结构 2 我国传统食物结构的具体内容五果为助五果为助的烹饪运用:一是果品成为中国普通菜点的重要原料。
二是许多果品成为食品雕刻等花色菜肴的造型材料,也是厨师施展烹饪技艺的重要加工对象。
第二节中国食物结构 2 我国传统食物结构的具体内容五畜为益五畜:专指五种动物,泛指肉、乳、蛋类荤食品。
五畜为益的含义:适量地食用动物性食物原料,对人体健康特别是人的肌体的生长有很大的补益。
第二节中国食物结构 2 我国传统食物结构的具体内容五畜为益五畜为益的烹饪运用:一是动物性原料成为中国菜肴原料的核心之一。
二是动物性原料成为中国厨师施展烹饪技艺的主要加工对象。
第二节中国食物结构 2 我国传统食物结构的具体内容五菜为充五菜:专指五种蔬菜,泛指各种蔬菜。
五菜为充的含义:食用一定量的蔬菜作为对粮食和肉食的补充,可以使人体所需的营养得到充实、完善,有效地促进人体健康。
第二节中国食物结构 2 我国传统食物结构的具体内容五菜为充五菜为充的烹饪运用:一是蔬菜成为中国菜肴原料的又一个核心,并且在“益”、“充”配合、互补的原则下创制出众多荤素结合的菜肴。
二是蔬菜也成为中国厨师施展烹饪技艺的主要加工对象。
第二节中国食物结构 3 我国传统食物结构的合理性及不足传统食物结构的合理性(1)符合中国人养生健身的总体营养需要传统食物结构正好提供了人体需要的七大营养素,满足了养生健身的基本营养需要。
(2)适合中国的国情第二节中国食物结构 3 我国传统食物结构的合理性及不足传统食物结构的不足最大的不足是它的模糊性及随意性。
在传统食物结构中,只有质的区别,而没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即主要强调的是各种食物品种、质量的搭配,而没有进一步指出明确的数量。
具体而言,缺少优质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即荤料在饮食中所占比例较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食物结构中国式食物结构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经过《黄帝内经》论述、在贵族知识阶层实行、反映中国人饮食理想的食物搭配模式,是一种合理的食物搭配模式。
中国式食物结构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概念。
1、源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
中国古典哲学的物质观是气一元论,气的基本属性分阴阳,阴阳和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原理。
中华文化具有一贯性,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都奉行阴阳和平。
<中庸>将儒家文化定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就是阴阳和平。
2、经过《黄帝内经》论述。
一般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这种定位似乎有点狭窄,准确地说,《黄帝内经》是中华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的经典著作,阴阳和平是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基本规律。
人的生命与健康依赖于食物和药物,《黄帝内经》将食物和药物对人体的阴阳和平作用表述为“五味调和”。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五味调和既是对药物的功能要求,也是对食物的功能要求,《黄帝内经》论述了食物和药物功能强度,食物是用其所利,是利导性的,药物是以毒为能,是强制性的,所以,药物食物的五味调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很容易混淆,但决不能混淆。
而怎样做到五味调和,《黄帝内经》提出了食物结构模型和药物药物结构模型,结构模型是五味调和进而是阴阳和平的实现方式、操作方式。
这样,《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的理论体系,以阴阳和平为理论基础,以五味调和为理论核心,以结构模型为实现方式。
食物的五味调和及食物结构,形成了饮食养生学的分支;药物的五味调和及药物结构,形成了中医药学的分支。
《黄帝内经》直接论述了两个食物结构模型,一个是养充益助食物结构模型,即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味调和;另一个是君臣佐使食物结构模型,即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另外,《黄帝内经》建立了天、地、人的认识结构,并认为这是关于人体健康的一种最重要的认识方法,从而论述了五时(天)、五方(地)、五态(人)对食物选择与搭配的影响,尽管没有直接论述为食物结构,但可以推论出态方时食物结构。
这三个食物结构,囊括了食物选择与搭配的各个方面。
3、在贵族知识阶层实行。
有人把《黄帝内经》论述的食物结构,简单地表述为中国人的食物结构,这是很不准确的。
另有些人,抓住这个不准确,考察平民大众的日常食物结构,从而否定《黄帝内经》食物结构的客观存在。
这是《黄帝内经》食物结构理论长期不受重视的原因。
《黄帝内经》的食物结构理论,有两个实现条件,一是物质条件,不存在选择食物的经济障碍;二是文化条件,不存在选择食物的认识障碍,魏文帝曹丕认为历代书香门弟才能达到知食的水平。
在历史上,只有上层社会中的知识分子阶层才达到了条件,上层社会中的暴发户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社会成员,不具备合理搭配食物的条件,所以,中国式食物结构理论,并没有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大众化的饮食实践,只是少数社会精英阶层的饮食实践。
4、反映中国人的饮食理想。
全面分析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一种是平民大众的饭菜结构及瓜菜代结构,其特点是缺乏肉食,营养不足;二是权贵的厚甘肥腻食物结构,其特点是肉食量大,营养过剩。
这两种都是不理想的饮食状态,是偏离理想的两个极端。
三是《黄帝内经》食物结构,特别是养充益助食物结构,其特点是肉食适量,营养均衡。
只有这个食物结构,才反映了中华民族对食物选择与搭配的卓越见识,反映了中华先祖的一种生活理想。
5、合理的食物结构模型。
正确的行动,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
所谓先进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大众性、民族性的特点。
合理食物结构理论是一种先进的饮食文化,应综合体现先进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式食物结构,以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为基础,核心是养充益助食物结构和君臣佐使食物结构,符合先进文化的科学性、大众性、民族性的特点,是合理的食物结构。
一是从民族性来看。
一个国家的食物结构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和农业资源、人民消费能力、人体营养需要和民族传统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制约,由于国情不同,食物结构也不尽相同。
我们所说的合理食物结构,是对中国人的合理性,首先要以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为基础。
中国传统食物结构,既包括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也包括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
因其分别适用于日常生活与食补、食疗,这样,中国传统食物结构,既包括日常食物结构,也包括食补结构、食疗结构。
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产生于农业文明早期,人类处于以种植养殖为基础、有基本食物范围的第二次食物结构期,这个食物结构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动物性食物资源被上层社会垄断,平民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比例很小甚至没有。
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中五畜即动物性食物占有一定比例,这显然是上层社会食物结构,而平民食物结构中缺乏五畜、五果,主要是谷菜结构,又称饭菜结构,甚至是瓜菜代结构。
这样,中国传统食物结构,既包括上层社会食物结构,也包括平民食物结构。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上层社会知识分子,同时占有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的优势,与单纯拥有经济实力的人不同,他们还有理性认识,反对五畜比重过高,反对厚甘肥腻,主张饮食有节,视养充益助式与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为理想的食物结构,极力倡导,在上层社会知识分子即精英阶层中实行,而厚甘肥腻食物结构与饭菜结构及瓜菜代结构,都是不理想的食物结构,是偏离理想的两个极端。
第三次食物结构变迁的特点,是打破上层社会对动物性食物的垄断,平民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比例增大,过去只有上层社会少数精英才能实行的理想食物结构,现在有条件变成大众的食物结构,这种选择,意味着对饭菜结构及瓜菜代结构的放弃,也意味着对厚甘肥腻食物结构的摈弃。
中国传统食物结构,并不是说都是合理的,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人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结构并不合理,只有经过知识分子理性提炼、在精英阶层实行的理想的食物结构,才是合理食物结构。
因此,对于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不能不加分析的全盘继承,而要去粗取精,选择性地继承精华部分。
这样,中国传统食物结构,赋予特定内涵,特指以养充益助食物结构和君臣佐使食物结构为核心的那一部分传统,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食物结构的卓越见识,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先祖的一种生活理想,这是传统的精华,也是民族的精华。
合理食物结构以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为理论基础,是从中华民族的生活基础、认识基础出发,是对理想食物结构的追求,这种理想食物结构对大众来说,过去是一种奢望,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现在要使它变成事实,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活。
将民族的传统的理想变为现实,这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好方式。
二是从大众性来看。
研究合理食物结构,根本目标是为大众健康服务,正确的理论只有被大众所掌握,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因此,研究成果怎样被大众所知晓、所接受、所运用,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人民大众的食物结构知识,并非是一片空白,等着我们去平地建立。
在民间,即便是一个不识字的老人,也能就合理食物结构脱口说出许多谚语、警句。
他们的食物结构知识或许似是而非,或许零星散乱,或许正误参差,但已然成为他们生活的指导。
他们的食物结构知识来自祖辈的口口相传,来自生活认识的积累,也并不排斥书本知识的口头传播。
在中国,关于生命、健康、长寿、养生、治病这一类知识的源头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许多重要观点,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味调和,这些思想早已被中国老百姓知晓和接受,有的甚至变成了乡村俚语。
在中国普及食物结构知识,可以是最省心的,因为我们炎黄子孙自古就注重食物结构,自古就注重食物搭配,有比较好的基础。
如果根据老百姓已有的知识基础,讲道理、提建议,就可能事半功倍。
反之,如果在这个基础之外,另起炉灶另开张,给他们灌输一套完全不懂的道理,则可能事倍功半,而《指南》、《宝塔》正是采取了与中国传统不同的讲道理、提建议的方式。
在说理方式上,中国传统的食物结构,是建立在气化学说基础上的,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由元气、精气、神气构成并推动,气的组成与气的运动,这是建立养充益助和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的依据。
气的重要性,中国老百姓有深刻认识,所谓“人活一口气”,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谷、菜、畜、果的不同食物及食物的辛、甘、酸、苦、咸性质,在食物结构中都有特定意义,这也为中国老百姓所熟悉。
中国传统的食物结构,用气解释食物,直接用食物分析食物结构,体现知行合一哲学观,这种用大众所熟悉的道理、事物,去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的方式,容易让人听懂,也容易让人接受。
《指南》、《宝塔》是建立在营养素基础上的,不同的营养素在人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必需营养素分为7大类40余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这些宏量的营养素,似乎还能找到实物对应,钙、磷、钾、氯、钠、镁、铁、碘、锌、硒、铜、氟、铬、锰、钼和维生素A、B、C、D、E,离开了显微镜,谁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对于大众来说,非常陌生。
而且,用营养素只能分析营养结构,所讲述的一切道理是营养结构的道理,并不是作为行动依据的食物结构的道理,在这里,知与行是脱节的。
要变成食物结构方案,还必须将营养素换算为食物,而换算也蕴含很复杂的过程和多种可能,将某种营养素换算成某种食物并不是唯一途径,人体需要大量的淀粉,而提供淀粉的食物并非只有谷类,银杏树的种子含有大量优质淀粉,莲籽所含淀粉量大质优,草本和木本植物中含大量优质淀粉的品种还很多,质量数量甚至超过谷类,将淀粉为主换算为谷类为主存在理论的漏洞,缺乏严密的逻辑性,不如五谷精气的解释严谨。
这样,用人们陌生的、与行动脱节的、逻辑不严密的道理,去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不容易把问题说清楚,也不容易让人听懂和接受。
在行动建议上,中国传统的食物结构,用养、充、益、助和君、臣、佐、使表达不同食物在食物结构中的不同分量,表示大致的比例关系,食物选择的原则非常明确,行为导向性也非常强,尽管不精确,但是,这种大致的比例关系为进一步的精确分析提供了空间,如果需要精确,我们完全可以令其精确。
《指南》、《宝塔》的表述是精确的,但原则淹没在具体分析之中,不能让人一听就知道怎么做,尽管用宝塔的方式具有直观的优点,但这种方式适合书面提示,不适合语言提示,而语言提示更深刻也更容易传播。
合理食物结构以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为理论基础,是从中国的情况出发,以大众的已有知识为基础,是为了提高大众的接受度。
只有被大众所接受,才能被大众所实行,才能实现为大众服务的目的。
以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为基础,并不排斥吸收现代食物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包括定量分析的研究成果,关键是根据大众的认识与实践需要。
三是从科学性来看。
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以气化为理论基础,现代食物结构以营养素为理论基础,实际上营养素属于分子,分子还可继续分解,但分子保持了物质性质,继续分解的原子及更小物质丧失了稳定的物质性质,所以营养学及相关学科,选择从分子入手进行研究,因此,营养素理论实质是分子理论或称化学元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