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简史
泰山的形成地质简史

泰山的形成地质简史泰山,素以“五岳独尊”位列五岳之首而驰名中外。
从泰山的高度看,主峰天柱峰(即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度1305米,在我国五岳中位列第三位,而何以位列五岳之首?泰山,古称“岱宗”,岱,大也:宗,长也。
又因它雄居我国东方,在我国古代。
“东方”意为“东方万物之始,春始自东方紫气东来”,而“春之初曰泰”,故春秋时期改称为泰山。
自秦代始历代封建帝王每逢登基定位都来泰山“封禅”,从而抬高了泰山的“身价”,使它成为我国名山而位列五岳之首。
从地质角度看,组成泰山山体的岩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变质杂岩,其年龄距今约2 5亿年,亦当位列五岳之首。
泰山是地壳发展某一阶段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古泰山形成、海陆演化、今日泰山形成三个阶段。
地质年代表参见表1。
在距今大约25亿年的太古代末期,地球发生一次造山运动,称为“泰山运动”(五台运动),它使太古代早期地槽阶段堆积的泥砂质—基性火山岩沉积岩层发生摺皱隆起为陆,并形成规模巨大的山系而耸立在海平面之上,古泰山形成。
在古泰山褶皱隆起形成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断裂、岩浆括动和变质作用,使原先沉积的岩石发生变质,后来又遭受多次混合岩化与花岗岩化作用,才形成今日我们所看到的组成泰山山体的变质杂岩岩石。
古泰山形成之后,又经历了长达18—19亿年的风化剥蚀时期,使古泰山山体地势趋于平缓。
到距今约6亿年的古生代早期,地壳发生震荡运动,使古泰山沉没于汪洋大海之中而进入海陆演化阶段,并在古泰山变质杂岩之上沉积了近二千米厚的海相石灰岩地层。
大约从4.6亿年古泰山再次上升为陆至今,一直处于剥蚀时期。
今日泰山大约在中生代末期到新生代中期掘起形成。
当地史发展进入到距今约2.45亿年的中生代,发生全球性造山运动,在我国称为燕山运动,它使太古代时期形成的稳定的结晶基底发生破裂而解体,构成许多断块凸起与凹陷,这时期古泰山处在泰山断块凸起构造位置上。
在距今约1亿年的中生代末期,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沿泰山断块凸起的南缘产生数条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称泰安—大王庄断裂,使处在该断裂北侧的古泰山不断地抬升和遭受剥蚀,把山体高处变质杂岩上面的沉积岩盖层全部剥蚀掉,才使古老的变质杂岩得以重新裸露,形成今日泰山的雏形。
世界地质发展简史

⽯器饰品陶器青铜器战国时期,中国步⼊铁器时代铁器时代秦汉以来,⼈们开始开发和利⽤⽯油、天然⽓、煤炭和盐。
⽕井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头论》是最早的有关岩矿的专门著作。
亚⾥⼠多德在《⽓象学》亚⾥⼠多德⼤禹治⽔普林尼式⽕⼭阴阳阿维什纳(左)与⽐鲁尼(右)颜真卿、沈括段成式哥⽩尼法国的R.笛卡尔(1644)提出,地球以及其他天体是由以旋转运动为固有性质的原始粒⼦组成,正是原始粒⼦的这种旋涡运动使太阳系⽣成。
笛卡尔1749年,法国的布丰提出地球起源于太阳和彗星碰撞的灾变说。
布丰其后,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拉普拉斯先后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阐明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是逐渐冷凝⽣成的。
康德、拉普拉斯达·芬奇阿格⾥拉克李时珍徐霞客18世纪下半叶的旅⾏探险拉马克贝采利乌斯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为岩⽯学的研究展现了⼴阔的发展前景。
显微镜赫顿于1787年、1788年先后发现岩层不整合现象,提出这是⼤陆变动的结果。
赫顿德国的布赫提出“隆起⽕⼭⼝”学说来解释⼭脉成因。
布赫莱伊尔、居维叶布拉维薄⽚博蒙槽台李希霍芬和他的《中国》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献有虞和钦的《中国地质之构造》(1903)、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1903)和顾琅的《中国矿产志》(1906)等。
《地层学原理》《国际地层指南》同位素测年法李四光、黄汲清《岩⽯学组》变质作⽤毕利宾的《砂矿地质学原理》《中国矿产志略》贝尼奥夫带威尔逊旋回在中国70年代尹赞勋和李春昱介绍和引进了板块构造学说。
1986年杨遵仪、程裕淇、王鸿祯合著《中国地质》,在系统论述地层和岩浆活动的基础上,以活动论板块观点和阶段论的观点解释了中国地质构造发展史。
从70年代以来,中国地质学者积极参加了国际合作对⽐计划和岩⽯圈计划的学术活动,在青藏地质和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与国际地质科学共同前进。
6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临 21 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新形势, 地质学将⾯临的两个挑战,,即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已越来越显著。
庐山地质发展简史

庐山地质发展简史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鄱阳湖北岸,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庐山地质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地质遗迹。
庐山地质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据研究,庐山地区大约在12亿年前形成了地壳。
随着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庐山地区陆续经历了造山运动、侵蚀剥蚀、沉积作用等地质过程。
在造山运动中,庐山地壳发生了抬升和变形,形成了丰富的岩石和矿产资源。
庐山地区的岩石主要包括花岗岩、片麻岩、变质岩等,其中以花岗岩最为常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庐山地区逐渐进入了侵蚀剥蚀阶段。
在侵蚀剥蚀过程中,雨水、河流等外界力量不断侵蚀和剥蚀地表岩石,形成了庐山地区独特的地貌景观。
庐山地区的地貌以山地、峡谷、河流为主,山体起伏,峡谷深切,河流纵横交错。
其中,庐山最高峰为天心顶,海拔1474米,是庐山地区的地质标志之一。
与此同时,庐山地区还经历了沉积作用。
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庐山地区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不断沉积,形成了丰富的沉积岩。
庐山地区的沉积岩主要包括砂岩、泥岩、灰岩等,这些岩石记录了庐山地区古代水体的变迁和地质环境的演化。
庐山地质发展的历史还可以通过化石来了解。
化石是地质历史的重要证据,可以揭示古生物的演化和地质环境的变迁。
在庐山地区的各个时期的岩石中,都可以找到不同种类的化石,如叶片化石、贝壳化石等。
这些化石反映了庐山地区古代生物的多样性和地质环境的变化。
庐山地质发展的最后阶段是现代的地质活动。
近现代以来,庐山地区发生了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对庐山地区的地质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庐山地区的自然力量也在不断塑造着地貌,如风化、侵蚀等作用。
总的来说,庐山地质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地质遗迹。
庐山地区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造山运动、侵蚀剥蚀、沉积作用等多个阶段,形成了丰富的岩石类型和地貌景观。
通过研究庐山地质发展的历史和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对地质作用的认识对地球的启蒙认识中世纪的地质学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水成论和火成论地质学体系的形成灾变论和均变论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 )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神奇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殊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辟、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蜿蜒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为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量,赋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为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为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 ),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为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南京地质发展简史

南京地质发展简史标题:南京地质发展简史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地质发展史。
从古至今,地质力量塑造了南京的独特地貌和丰富矿产资源。
本文将带您回顾南京地质发展的历程,展示这座城市独特的地质魅力。
一、古老的地质变迁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拥有辽阔的河湖平原和丘陵地貌。
数亿年前,南京曾是一个海域,各种古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随着地壳运动,古海域逐渐隆起,形成了如今的丘陵。
同时,长江的冲击和沉积作用使得南京平原逐渐形成。
这些漫长的地质过程铸就了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二、奇特的地质景观南京的地质景观丰富多样,尤其以紫金山为代表。
紫金山是南京的城市背景之一,它由花岗岩构成,岩石呈现出美丽的斑驳色彩,是南京城市风貌独特之处。
除了紫金山,钟山、石头城等地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地质景观,吸引着众多地质学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赏。
三、丰富的矿产资源南京的地质资源不仅体现在美景上,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南京盛产煤、铁、锰等矿产,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使得南京在历史上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南京逐渐转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上,致力于保护宝贵的地质资源。
四、地质灾害与防范南京位于长江江岸,地势较低,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城市的安全稳定带来了威胁。
因此,南京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减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强地质监测和预警体系,提高了防灾减灾的能力。
五、现代地质科研与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南京的地质科研与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致力于地质学领域的研究,为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预防、地质资源开发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地质科普也逐渐受到重视,许多地质馆和展览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提高了人们对地质学的认知水平。
总结起来,南京的地质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塑造了其独特的地貌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随着城市的发展,南京正努力保护地质遗产,提高地质灾害防范能力,并加强地质科研与教育。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发展简史

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鄂尔多斯南端的萨拉乌苏地区,晚更新世为河湖相的粉砂、粘土沉积,其中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人类化石命名为“河套人”,哺乳动物群命名为“萨拉乌苏动物群”,主要有纳玛象、斑鬃狗、狼、鹿、披毛犀、野马、野驴、河套大角鹿等。
(二)早元古代——华北地台形成
这一时期的火山——沉积作用发生在鄂尔多斯高原以北的现今的乌拉山,大青山和色尔腾山一带,主要是一套海相的镁铁质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的火山熔岩和正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具典型的绿岩建造。同一时代沉积作用还发生在太古代古陆边缘区,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
(五)中——新生代发展阶段——坳始发育
鄂尔多斯地区的早三叠世为气候干燥、炎热,植被不发育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湖相的红色细碎屑岩建造,沉积物主要为砂岩、泥岩,此间爬行动物繁盛,主要为前棱蜥类、鄂尔多斯兽、哈镇兽等四足行走的爬行类。中三叠世,盆地东缘沉积了红色砾岩、泥岩;中部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植物日渐繁茂,主要为肋木、优脂杉等。爬行动物以中国肯氏兽为代表。中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幕,造成中晚三叠世地层间断。盆地北部抬升,晚三叠世地层缺失,而西缘坳陷继续下陷,盆地中心也开始下陷,鄂尔多斯地区开始全面地进入了典型的内陆盆地发展期。晚三叠世,除北部外,其它地区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盆地边缘区沉积厚度不过百米,盆地中部最大沉积厚度可达300米,而西部桌子山地区沉积厚度最大可达1800米,可见盆地坳陷中心在西部区。晚三叠世区内植物发育,形成了以延长植物群为代表的区域性植物群落。晚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I幕,盆地一度抬升,造成上三叠统部分地层被剥蚀。
早元古代末期的色尔腾山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固结、克拉通化,构造运动伴随的岩浆活动,使华北地台基本固结和稳定,华北地台形成,地台范围向西包括阿拉善台隆,向东包括山西台隆,向北达白云鄂博一带,甚至更远。
第2单元 地质学发展简史

第2单元地质学发展简史人类对地质学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是作为一门科学,地质学成熟较晚,通常认为近代地质学到1840年才建立起来。
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可以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起社会背景分为6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远古——1450)对自然界地质学现象的认识是朴实的二、奠基时期(1450——1750)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比较科学的解释三、形成时期(1750——1840)旅行和探险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研究的对象,使得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从思辨性转为以野外观察为主的实证性研究。
水成论:德国的维尔纳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形成的;火成论:认为结晶岩是地下深处熔融物质上升到地表后形成的;水火之争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被称为第一次革命,它奠基了地球科学的思想革命,也形成以“固定论”作为哲学基础的“槽台论”长达一百多年的结论。
四、发展时期(1840——1910)五、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1970)板块构造说被称之为新全球构造理论,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使现代地质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固定论”——槽台说;“活动论”——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称为地质学发展的第二次革命。
六、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方面,人类社会对个自然资源日益增加的需求,全球变化以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均对地质学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大量地质资料的积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尤其是航空、航天、计算机、深部钻探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地质学获得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机遇。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地质学观察与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日益扩大;2、地质学研究的精度与深度随着多学科的合作而不断提升;3、实验与模拟成为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手段;4、全球构造理论不断补充完善;5、资源与环境是地质学服务社会的重要方面;6、国际合作成为现代地质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溶洞地质发展简史

溶洞地质发展简史
溶洞地质发展简史
溶洞是地球表面风化作用的一种产物,是地质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们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性和经济价值。
以下是关于溶洞地质发展的简史:
一、早期形成
早期形成的溶洞是由于地球表面水文循环过程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在这些发展初期的洞穴中,一些基本的溶洞地质结构和特点开始形成,例如洞天、石笋和石柱等。
这些洞穴可能直接与地面表面海拔有关,因此受到降雨和强风的影响较大。
二、逐渐成熟
在溶蚀作用的长时间作用下,有些洞穴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惊人的溶洞景观,以及诸如地下河流、地下湖泊和地下城市等更为复杂的地质结构。
这期间,地球表面的环境条件逐渐发展成具有一致性的连续的沉积地层,对于这些连续地层的研究可以确定早期洞穴的溶洞地质结构和特点。
三、现代阶段
由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阶段的溶洞形成受到了更多的影响,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地质问题。
例如,人类开采、城市化和大气污染等现象,都会对地球表面地质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了更多新的溶洞问题。
综上所述,溶洞地质发展历程中存在着早期形成阶段、逐渐成熟阶段以及现代阶段等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地质问题,同时也需要对每个阶段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以便深入了解地球地质历史的演变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层资料
地史知识
我们在地表获井下坑道中,经常见到,一层又一层的沉积岩和
煤层。
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地壳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产物。
地
质学中,通常把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岩层,称为这一地质时期的
地层。
(一)地层单位
为了统一和方便对比,国际上称划分为地层通用单位分为界、系、统三级。
1、界
界是最大的地层单位.它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生物界演化史上的的阶段。
不同的界中的生物之间常有较明显的差别。
界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次一级的地层单位——系。
2、系、统
是第二级的地层单位,它是界的组成部分。
通常一个系可分
为上,中、下三统,少数的系分为上、下两统。
在生物方面每个统都有它的特有代表性种属。
此外,在一些煤矿区的地层系统中,常遇到的是一些地方性的单位:如群、组、段等。
群:是最大的地方性地层单位,其范围通常相当于一个统,有时可大于统,甚至大于系。
如华北上石炭统含煤地层称为太原群。
组:是地方性的基本地层单位,其范围通常小于一个统。
如华北下二迭统下部的含煤的地层称山西组。
段:是小于组的地方性地层单位。
组可以根据地层的岩性特
征等标志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个段。
(二)地质时代
在划分地层系统的基础上,将地壳的发展历史相应的划分为
若干级地质时代的单位:代、纪、世……。
1、代
是国际最大的通用地质时代单位。
它与界相对应,代表形成
一个界的地层所经历的地质时代。
代又可再划分成若干个次一级
的地质时代单位——纪。
2、纪
是国际通用的第二级地质时代单位。
它与系相对应,代表形
成一个系的地层所经历的地质时代。
纪又可再划分为更次一级的
地质时代单位——世。
3、世
是国际通用的第三级地质时代单位。
它与统相了’一,代表形成一个统的地层所经历的地质时代。
通常一个纪可分/J早、中、晚三个世,少数的纪分为早、晚两个世。
三、地质简史
(一)太古代
·是最古老的一个地质年代。
约开始于45亿年前,结束于25
亿年前。
太古代期间曾发生过大的地壳运动,即鞍山运动。
在末
期发生了五台运动,这个运动标志着太百比发展阶段的结束和元
(一)太古代
·是最古老的一个地质年代。
约开始于45亿年前,结束于25
亿年前。
太古代期间曾发生过大的地壳运动,即鞍山运动。
在末
期发生了五台运动,这个运动标志着太百比发展阶段的结束和元古代发展阶段的开始。
太古代又称为隐生代。
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山西、河南
等地都有太古代地层出露。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太古界”。
(二)元古代
是地质年代的第二个代,约并始于25亿年(五台运动)之后,
结束于620万年(蓟县运动)前。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元古
界”。
(三)古生代
地质年代的第三个代。
古生代是地壳上出现大量生物的第一
个时代。
约开始于6亿2千年前(蓟县运动),结束于2亿3千万
年(华里西运动)前。
由于当时存在的生物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早巳灭绝,所以地壳发展的这一段历史被命名为古生代。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六
纪。
前三个纪称为早古生代,后三个纪称为晚古生代。
在古生代,我国境内的大多曾沦为浅海,因此,沉积矿产十分
丰富,除了煤之外,还有铁、铝、锰、石油、磷等。
石炭二迭纪为地壳发展史上第一个重要的聚煤期。
我国华北、华南的一些著名大煤
矿大多是开采这个时代的煤层。
在西部及东部的古生代山系,由
于岩浆活动而形成了不少铁、铜、铅、锌等金属矿产。
在古生于
间形成的一套地层叫“古生界”。
(四)中生代
中生代是继古生代之后的一个地史发展阶段。
由于这时期
物界的演化进程介于古代和近代之间,处于中间阶段,所以称为中
生代。
约开始于2亿3千万年(华里西运动)前,结束于8千万年
(燕山运动)之后。
中生代分为三迭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纪。
在我国,这个时期所发生的强烈地壳运动称燕山运动,其结果
形成了一系列的山间盆地和若干个内陆大型盆地。
在适当的气候
条件下,这些盆地常成为聚集煤,油页岩或生成石油的良好场所。
在中生代期间形成的地层叫“中生界”。
(五)新生代
是地质年代的第五个代,也是最新的一个代。
从8千万年乱
至今。
它划分为两个纪:第三纪和第四纪。
这个时期的地层在我
国绝大部分都以陆相沉积为主。
在这个期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叫
“喜马拉雅运动”。
在第三纪时期,由于气候比较潮湿温暖,在陆地上有大量的植
物繁殖,成为地壳发展史上第三个重要聚煤期,虽不如前两个聚煤
期那么可贵,但仍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个别煤田的煤层可达百米之上。
例如辽宁抚顺矿区就是这个期间形成的煤层。
在新生代期间形成的地层叫“新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