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孝道思想初探

合集下载

佛教孝亲思想探究

佛教孝亲思想探究

佛教孝亲思想探究作者:高佩佩张慧竹来源:《西部学刊》2016年第03期摘要:知恩报恩是佛教重要的伦理则目。

关于具体的报恩对象,佛经中有“二恩”、“四恩”和“五恩”等说法,但是这些说法中无一例外地都将“父母恩”置于首位,可见佛教对知恩报恩、孝养父母的推崇和重视。

报恩分为报世间恩和报出世间恩两种,归根结底,两者圆融不二,终极目的还是趋向善道、求得解脱。

值得关注的是,佛教的伦理思想是在业力因果轮回的法则下运行的。

关键词:佛教;孝亲;报恩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佛教孝亲思想是和报恩思想紧密相连的。

行孝是为报恩,因而知恩报恩的教说和阐述见于佛经各处。

《杂阿含经》第47卷第1264经中,佛陀用后夜里因为疥疮疼痛而哀鸣不止的野狐譬喻,如果有人愿意救治野狐,野狐必定会知恩报恩,可悲的是,动物尚且懂得感念他人恩德,人却无动于衷,毫不触情。

因而,佛陀教诫比丘们,“当如是学。

知恩报恩。

其有小恩尚报。

终不忘失。

况复大恩。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少恩加己,思欲大报。

”②说的就是在家弟子应常怀感念之心,努力回报加之己身的恩惠。

佛教是将知恩报恩视为“圣道”来宣扬和尊奉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偈云:“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

”③对于知恩者,佛教赞赏有加,“二人世间难得。

何等二人。

一者所不可为行恩。

二者受恩复报恩。

”④认为其善念深厚,善根具足,反之,对于忘恩负义之徒则不吝指责,“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

⑤一、报恩对象佛教关于报恩对象的说法散见于佛经各处,《瑜伽师地论》云:“云何有恩者。

谓或父母或乳饮者。

或养育者或成长者。

或于旷野沙碛等中能济度者。

或饥俭时能赈恤者。

或怖怨敌而救援者。

或被执缚而能解者。

或遭疾病而救疗者。

教利益者教安乐者。

引利益者引安乐者。

随所生起诸事物中。

为助伴者。

同欢喜者同忧愁者。

遭厄难时不相弃者。

复有所余。

如是等类。

名有恩者。

”⑥经中关于有恩者的界定,除明确提出“父母”之外,其余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及时施救帮助、教引成长安乐、不离不弃等各类。

试析契嵩《孝论》对佛教孝道观的论述方式

试析契嵩《孝论》对佛教孝道观的论述方式

试析契嵩《孝论》对佛教孝道观的论述方式契嵩(Qī Sōng)是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学者,著名的著作有《佛说孝经》和《孝论》。

在他的《孝论》中,契嵩对佛教孝道观做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试析契嵩《孝论》对佛教孝道观的论述方式,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首先,契嵩在《孝论》中采用了对经典的引证来证明佛教孝道观。

他引用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等佛经中的内容,来阐述佛教孝道观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性。

例如,《孝论》中就写道:“《金刚经》曰:汝等比丘!如父母等若欲为利益,汝者当以方便度之,如顺波顺流,如行路之人,首尾一心,如手足之间,互相补益,如衣服易色,如病而求医……若如是者,则其父母等可得利益。

是故!汝等比丘!诸葛亦应如是方便度其父母等(如对待上师一样),所为者亦无差别(与对待上师一样),是为婆罗门教,无所贵贱,此正行经,如是行此经者即得大利益。

”契嵩通过对经典的引证,既阐明了孝道的重要性和佛教对孝道的认识,也使得他的论述更为有权威性。

其次,契嵩在《孝论》中采用了对历史事件的社会分析来论证众生应当如何行孝。

他用唐朝大臣杨炯的例子来分析,杨炯的父亲不喜欢中央官员,杨炯为了“调解父母之间的情绪,不失孝道之义”,就退出了中央官场,外放为尉,以靠近自己的父母。

契嵩说:“由此可借鉴,人生最大的财富不在于皇帝的宠爱和富贵,不在于功名和社会地位,而是在于那个和自己一起度过一生的父母。

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孝道便成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其三,契嵩在《孝论》中采用了对具体例子的解析来论述孝道的具体做法。

他表达了种种悲天悯人的感受:“我常常看到周围的人对父母缺少关爱,对孝敬义务视而不见,常常像一棵死树一样,没有根基,无法萌发生机。

父母亲的健康与长寿是我们每个人最为重视的人生目标之一,而晚年里的父母对孩子的依赖是所有儿女必须承担的最为重要的责任。

在孝道中,我们必须做到这些。

”同时,他也重申了孝道升华为报国和修身之道的证明。

佛教对家庭问题的看法

佛教对家庭问题的看法

佛教对家庭问题的看法家庭,是抚育我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更是我们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建立的启蒙学校。

从出生到婚嫁另组家庭,「家」延续着一个个生命,它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社稷安定的主要力量。

随着时代的演进,环境的变迁,家庭形态也一再跟着重组。

权力中心方面,五千多年以前,原始部落以女性为主轴,是为「母权社会」,后来,封建体制和儒家思想兴起,形成「父权社会」,现在则进展到「两性平等」的社会;组织结构方面,从早期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到由一对夫妻与其子女组成的「小家庭」,近几年来,更有「同居不婚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看来随着e世代的快速、缤纷与流转、消逝,婚姻观念、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也跟着颠覆和改变了。

由于整个大环境政治、经济的不安定,使得人心浮动,失业率节节升高。

以台湾为例,二○○四年,平均失业人数达四十五万四千人,高学历却找不到工作,或被裁员者比比皆是。

失去了经济能力,郁闷、悲愤的情绪,直接冲向家庭,造成夫妻离婚的主因之一。

离婚率不停攀升,美国是全球离婚率最高的国家,而根据台湾「主计处」的统计,台湾的离婚率也已居亚洲之冠,目前是每三?二对结婚,就有一对离婚,台北市更是每二?一对结婚,就有一对离婚。

破碎的家庭,带着家庭暴力的阴影,制造许多问题儿童、问题少年;对婚姻的恐惧、对前途的不确定,越来越多青年男女倾向晚婚、不婚及不生育;于是人口失衡,提早进入「高龄社会」,引发众多老人问题……。

如同环状的「骨牌效应」,社会影响家庭,家庭再制造一堆问题丢回社会;一个恶质的社会生态,就如此的纠结和运转!过去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家族及邻居的凝聚力强,有着守望相助的情义。

即使家庭不健全的孩子,也会在家族的伯伯、叔叔,或周围亲朋好友共同关照下,平安健康的成长。

美国前总统柯林顿的夫人希拉蕊,也反思到传统族群的功能和力量,她曾引用非洲古老谚语──「抚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部落的协助」,来呼吁大家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充满爱心与关怀的部落。

中国佛教戒律之孝道观念

中国佛教戒律之孝道观念

中国佛教戒律之孝道观念
翟艳春;张云辉
【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19)002
【摘要】"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中国佛教伦理的重要内容.中国佛教历来倡导持戒与孝行的统一,正如宗密所言"经诠理智,律诠戒行.戒虽万行,以孝为宗."说明了"孝道"是中国佛教戒律基本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中国佛教之"孝道"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的道德资源,在现代社会仍有着旺盛的道德活力和重要价值.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翟艳春;张云辉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3.1
【相关文献】
1.中国佛教戒律及其伦理意义 [J], 袁升祺
2.中国佛教戒律的转向及其现代意义 [J], 许潇
3.中国佛教戒律的伦理探讨 [J], 严玉明;王文东
4.《维摩经》“宴坐”义在中国佛教的流变——兼论对禅宗戒律的塑造 [J], 周湘
雁翔
5.述论中国佛教的居士戒律学 [J], 严耀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善孝为先佛是怎么说的

百善孝为先佛是怎么说的

百善孝为先佛是怎么说的《百善孝为先佛是怎么说的》佛教是一门传统而深邃的哲学,存在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其中,孝道作为佛教伦理中的重要理念之一,被视为“百善之首”。

本文将以佛教的角度,探讨孝道在佛教中的意义和教导。

在佛教经典中,佛陀曾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他教导人们,孝顺父母是人类道德伦理的基石。

佛陀认为,孝道的实践不仅体现了对父母的恩情,更是修行的一部分,有助于个体的精神成长和实现解脱。

首先,佛陀告诫人们要尊敬父母,关怀他们的身心健康。

在《镜论经》中,佛陀写道:“父母养育子女,为子女居功至伟。

”佛陀认为,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深厚的,无法用语言和财富来衡量。

因此,子女应该尽力回报父母,关心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

其次,佛陀鼓励孝顺子女不仅满足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

佛陀的《弟子规》中写道:“长幼有体礼,下坐先立正。

”这意味着子女应该养成尊敬长辈的良好习惯,并表达对长辈的敬意。

尊重长辈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表现,更是体现了对家庭价值观和家族传统的认同。

此外,佛陀还教导人们要始终保持感恩之心,不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佛经《宝积经》中,佛陀写道:“父母之恩难报,宜于身心报。

”这说明了孝道实践的重要性,也唤起了人们感恩父母的心情。

孝顺父母并非只是义务,更是一种善行,能促使人们避免贪婪和自私的行为。

此外,佛教还强调了孝道对修行的积极影响。

孝顺父母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根据佛经《迴向经》,佛陀鼓励每个人通过行善来积累福德,这将有助于修行和种植因果关系。

因此,通过体现孝道,一个人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总之,佛教强调孝道作为伦理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视为实践“百善之首”的基石。

孝顺父母不仅是为了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更是为了个人的修行和超越自我的目标。

通过遵循佛教的教导,我们能够在尊重父母、回报恩情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精神成长,达到内心平静和解脱。

虽然孝道强调的是家庭伦理,但其作用超出了家庭范围,对于社会的和谐和个体灵性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教多元的社会,佛教与道教是其中两大重要思想体系。

在中国古代,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渗入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分析它们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的特点。

一、佛教思想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的本质,追求解脱与涅槃。

在中国古代,佛教的中心思想主要包括四大真理(苦、集、灭、道)和八正道等。

1. 四大真理苦指生命的痛苦和无常,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集则阐述了苦的原因,即欲望的不断追求;灭则表达了可以通过断除欲望来消除苦;道指的是八正道,即正确的信仰、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包括正确的信仰、意念、言语、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这些修行方式旨在追求个人的内心和谐、精神的解脱与涅槃。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它给予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强调了人的内心修行和正念的重要性。

佛教的宽容、和平和慈悲的理念也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中国,与佛教一样,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道教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与自然、道的无为而治。

在中国古代,道教的核心思想包括道、德、无为等。

1. 道道是道教的核心概念,意为宇宙的基本原则。

道无形无象,无情无欲,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道教倡导人们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修行与悟道来实现和谐与解脱。

2. 德德是道教的重要观念,强调了善行、仁爱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道教认为通过培养道德品质,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3. 无为而治道教主张无为而治,意味着不干预和不主动操作事物,而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中有广泛的应用。

道教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炼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它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与道的合一,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超然。

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

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
第 l 卷第 6期 l
20 0 9年 1 2月
武 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fW u a n. o c. .o h n U i fS i Te h ( o il ce c iin c . S ca S in eEdt ) o
Vo1 1 NO . 1, .6
中 图分 类 号 : 4 B9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 6 9 2 0 ) 60 0 4 l ( 3 9 ( 0 9 0 0 60 )9
中国 自古 以来就 非 常 重 视孝 道 。 家 尤 其 如 儒 此 。儒 家所说 的孝 , 非常适 合 家 国同构 、 父 一体 君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社会 , 因此 , 孝对 于 中国人来讲 具有 安身 立 命 的终 极 意 义 。 白印 度 传 来 的佛 教 却 以辞 亲 出
土 的 草 根 性 , 为 中 国 的 孝 文 化 增 添 了 许 多 新 鲜 也
菩 萨本 愿功 德经 》 《 和 佛说 父 母 恩 重难 报 经 》 三 等 部 提倡 孝道 的佛教 经典 。
《 说 盂 兰 盆 经 》 西 晋 竺 法 护 所 译 ,盂 兰 盆 ” 佛 , “
为梵语 音译 , 译 应 为 “ 倒 悬 ” 意 救 。谓 佛 神 通第 一
7 0页 ) 8 。历 史 上 弘 扬 《 兰 盆 经 》 以 竺 译 为 主 , 盂 者

倡 孝 的经 典
佛 教虽 然 不 像 儒 家 那 样 将 孝 视 为 “ 德 要 至
德 ” “ 经 地 义 ” 但 对 遗 弃 父 母 的 行 为 还 是 非 常 、天 ,
注解 很多 , 弘扬 宣讲 , 代有其 人 。梁武 帝萧衍 曾依

以孝为本的孝道观

以孝为本的孝道观

以孝为本的孝道观中国是一个重视孝道的国家,佛教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宗教。

佛教以“慈”为本,以“孝”为体,故有“戒杀放生、行善仁慈”之美德。

佛法乃是出世善法,也是孝敬大法。

无论大小乘经典,都把孝道排在前列,故经云:“千经万典,孝义为先”也!《观无量寿佛经》曰:“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综上所述,方可得知“三福”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为第一。

可见,孝道在佛教的地位,是何等的领先,何等器重。

有言道:“百善孝为先”。

一切善法,孝心为先,故《莲宗宝鉴》也云:“念佛乃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无非佛行”。

佛陀在世时,时常教导诸大比丘及千二百五十人众,要把孝行当做头等大事来做,且莫怠慢,因为学佛就是学习做人。

然孝行又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故需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菩萨本生鬘论》中载:“佛言,阿难,匪唯在家,及出家者,皆以孝行而为其先……”很多人认为儒家经典注重孝道,却不知佛家经典更注重孝道。

因佛家孝道思想,在诸大乘经典中都以最先、最高、最圆满、最究竟等,来赞叹孝道,倡导孝道。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

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

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佛之《戒经》也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

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至。

每见出家释子,便随意妄口,肆意诽谤,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

不知世法重孝,出世法更重孝道。

世人每每知晓《论语》、《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称为“孝经”,殊不知《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菩萨本愿经》、《盂兰盆经》等佛家经典,也被称为“孝经”。

俗人出现此种偏见,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懂佛法,缺乏佛教知识,故生误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孝道思想初探
2010-12-23 21:36 |作者: 常耘法师|来自: 佛缘网站
中国佛教孝道思想初探
常耘
一、前言
佛教在两汉之际就从印度传到了中国,但在两汉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非常的缓慢,甚至受到中国社会各方面的阻碍,不能正常前进。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固有的社会伦理从表层上看格格不入,特别是在孝道思想上的分歧,各执己见,成为当时的焦点。

而孝道思想又是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佛教中国化的表现,故有必要对中国佛教的孝道思想进行梳理和考察。

就教方家,批评指正。

二、中国传统的社会伦理
佛教传入中国在两汉,两汉时中国传统的社会伦理是儒家占主导地位。

当时是“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孝道”思想是社会伦理的核心思想,也是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工具”,也是世人追求仕途的基本条件。

首先孝的社会作用。

“孝”不仅是家庭,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基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社会法律效力,是维持整个社会的基础。

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如果能善事父母,善事兄长,这样的人能犯上实再是太少,不好犯上,而作乱的是没有的。

这是“孝”起到的效力。

“仁”思想是孔子儒家的核心思想,而孝又是“仁”思想的基础。

对整个社会而言,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稳固了社会才能稳定。

用“孝”来规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家庭各成员之间在日常生活中言行各有所依,这样家庭才能保持最大的稳定,从而使社会也得到稳定。

这就是“孝”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所起到的最大的社会作用。

其次,孝道思想的发展。

孝道思想作为一种伦理原则,产生于西周,汉代以后,发展迅速。

秦统一六国到两汉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渐巩固。

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中,孝道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汉代《孝经》的出现,开始把“孝”作为天经地义的事,并提出“以孝治天下”的主张。

历朝的统治者都“以孝为先”,一方面稳定了社会秩序,起到了社会作用;一方面以“孝”作为仕途的基础,臣孝于君,使臣子不得犯上,巩固了自己的宝座。

封建时期的国人“以孝为先”,做官的先观察在乡人眼里孝不孝,孝不孝决定其能不能做官。

孝道成了做官人的基本条件,统治者以此来衡量能不能做官的“工具”。

魏晋时的李密曾在蜀汉担任过尚书的官职,蜀汉灭亡后,晋武帝采取笼络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逼迫甚急。

李密为了不愿做官,又为了不违背圣旨,陈述了自己的不幸的身世,表明祖母病重唯愿侍奉榻前的心愿,说明不能赴任的原因。

其中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在封建社会时期,皇帝下圣旨,不赴任是抗旨,要砍头的。

晋武帝不但没砍李密的头,反而赦免了他。

这是晋武帝被李密的孝心所感动了,皇帝是不能杀孝子的。

秦汉后以孝载入史册是非常荣誉的事,人们争相行孝。

不管其目的如何,在民间行成了一种风气。

宋以降,统治者把历朝有名的孝子编成二十四个故事,配以图,在劝善劝孝,形成了三十四孝的说法。

二十四孝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佛教用来劝善劝孝的现成的例子,故事又生动。

于此中,明显的看出儒佛交融的影子。

三、佛教传入与中国传统伦理的碰撞和融合
印度佛教传入后,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碰撞,主要在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上为多,成为当时争论不休的焦点。

而主持佛教的高僧大德们为了使佛教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得不在伦理上采取让步的措施,迎合中国传统的社会伦理。

综观这些历史长期的河床上,佛教与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不断的碰撞,不断的融合,以至不断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在佛教的文献中可见一斑。

如牟子《理惑论》,当时反对佛教的人认为,《孝经》讲人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曾子临终前还叫弟子看他的手足,表示自己不敢有毁伤之意,孝心所致,现在的出家人都剃除须发,为甚么违背圣人的语言,不合乎孝子的做法。

牟子则回答说:
“夫讪圣贤不仁,平不中不智也。

不仁不智,何以树德?德将不树顽嚣之俦也,论何容易乎!昔齐人乘船渡江,其父堕水,其子攘臂捽头颠倒,使水从咄,而父命得苏。

夫捽头颠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绝于水矣。

……由是而观,苟有大德,不拘于小。

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不视色,可谓让之至也,何违圣语不合孝乎!”
牟子认为,行孝必须要符合“道”。

看一个人的行为孝与不孝,应当看事情的实质,而不能光从表面或形式上看问题。

符合道的孝,才是真正的孝。

比如说从前齐国有个人乘船渡江,其父不幸堕水,那个人救起父亲后将其头脚倒置,使水从中吐出,救了他父亲的命。

从行为上讲倒置父亲的头脚是非常不孝的,但也正是不孝的行为而救了他的父亲,你能说他是不孝吗?若要成就大德,就不能拘泥于小节。

所以说出家人捐家财,弃妻子,不听五音,不视五色,是不能说他们违背了孝道。

问难者又问:夫福莫逾于继嗣,不孝莫过于无后。

今天沙门弃妻子,捐财物,或终身不娶,是违背了福孝的行为。

牟子则在辩论,妻子、财物,都是身外之物,在世俗生活中才是必须的。

追求佛道的人是不追求世俗之物,追求清净无为才是最高的境界。

今天沙门为了追求崇高的道德而离开妻子,放弃世俗物质的享乐生活,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而不是不孝。

在说沙门违背服饰礼仪,不跪拜父母王者,不遵守传统的礼制时,牟子说这就不能表面形式了。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牟子又说,上古三皇之时,人们食肉衣皮,住在荒野洞穴中,以质朴为尊,根本谈不上礼法,也没有服饰衣冠的讲究,但人们还是称赞三皇之时“有德而敦庞”。

沙门也是有同样的道理:“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为贵。


东晋时孙绰的《喻道论》中也有对孝道思想的阐述,其形式也与牟子《理惑论》形式一样,采取问答的方式。

问难者说:“周、孔之教以孝为首,孝行之至,百行之本,本立道生,通于神明。

”所以儿子侍奉双亲,双亲在的时候,尽心去奉养,不在的时候要祀奉。

三千之责,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夷毁,若有毁伤,一生都是非常惭愧的事。

“而沙门之道,委离所生,弃亲即疏,刓剔须发,残其天貌,生废色养,终绝血食之亲,等之行路。

背理伤情,莫此之甚。

”对此,孙绰辩解道;“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

”所以“父隆则子贵,子贵则父尊”,如果只是在饮食,生活方面礼敬父母,而不能“令万物尊己,举世我赖”,就不能说是给父母带来了更大的尊荣,就不能算是尽了孝道。

孙绰认为佛教的教义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正好可互补,一个可以治本,一个可以治表,两者结合起来就能“无往不一”。

就孝道而言,佛教虽然主张出家修行,表面看来是离家疏亲,但通过修行,悟得无上之道,即能荣亲耀祖,还可以为祖先祈福,所以不违背孝道。

庐山慧远法师认为,佛教僧人是出家修行者,出家修行者属“方外之宾”,因此不能以世俗的礼法来要求和衡量出家人的道德情操和行为标准。

其在所着《沙门不敬王者论》中说,在家佛教徒未脱离世俗的生活方式,所以应当遵循世俗的礼法,对父母尽孝,对国家尽忠。

“处俗则奉上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义”都要遵守,不容置疑。

至于出家修行者,则“隐居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

所以在礼仪方面不能同世俗一样,而应有所区别。

从现象上看,沙门不敬君亲是“内乖天属之情,外阙奉主之荣”,好像违背了中国传统的礼制孝道。

但从本质上来讲,“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


四、结论
孝道观是中国社会伦理纲常的主导核心,是无须置疑的,而佛教的传入与儒家碰撞的地方,在社会伦理纲常上比较多,特别是孝道思想上的磨擦,成为当时主要的焦点。

佛教的高僧大德采取佛教与儒家融合的方法,以至影响后来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于此,我们看出佛教的做法是非常的成功,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通过对佛教孝道思想的考察,总结佛教孝道思想有以下几点特征:
(1)佛教的孝道思想是相对于儒家的社会伦理纲常提出的。

主旨在说明佛教是讲孝道的,而且,比儒家的孝道更深刻。

(2)佛教的孝道思想是“苟有大德,不拘于小”,而儒家的孝道是注重细节。

佛教采取融合的态度,是基于当时的社会不肯接受佛教的思想。

(3)佛教的孝道思想是以修行为其基石,而儒家的孝道是重行为、形式,表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