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孝”的思想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价值观。
《论语》中的孝包括了热爱父母、尊重师长、关爱子女和尊敬长辈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浅析《论语》中的孝。
一、热爱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方面。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例如,他说:“孝者,不容不顺也”;“孝者先立而后听,父母之命,毋敢不行,出于文,入于武”等。
这些话表达了孔子对孝敬父母的强烈认同,正是因为有了孝心,才会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二、尊重师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师尊道也是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反复强调了尊重师长、敬畏上司的重要性。
例如,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求甚解,儒学也不能明”等。
这表明,孔子强调了师长的教导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关爱子女在《论语》中,孔子也强调了关爱子女的重要性。
例如,当有人问他如何能够爱自己的子女时,孔子回答说:“爱子,益其疾之喜也;怒而以其亡之悲也。
亲则爱其子,爱其财则执它,爱其身则守之”等。
这些话表明,孔子认为关爱子女不仅要为他们创造条件,也要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支持和爱。
四、尊敬长辈尊敬长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的价值观。
在《论语》中,孔子通过许多例子来强调尊敬长辈的重要性。
例如,他说:“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之情而后可以睹”;“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等。
这些话表明,孔子认为我们应该尊重长辈,按照传统来行事,以便得到鬼神的保护。
总之,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价值观,《论语》中对孝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孝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在生活中积极践行孝的精神,让其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孔子提倡的孝道思想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对于个人修身养性、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孝道思想概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孔子对于孝道的思考和倡导则更进一步。
在孔子看来,孝道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伦理关系,也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基础。
孔子提出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孝悌忠信”、“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首先,孝悌忠信是孔子对孝道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同时还要尊重兄长和师长;要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人际关系。
这种孝悌忠信的行为准则,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孔子提出了“君子之道”,即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君子是孔子一直追求的理想人格,他强调君子要具备仁爱之心,善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意味着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从个人做起,通过修身来达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治理好整个社会,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以身作则,做一个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好丈夫、好父亲或好妻子、好母亲;而后才能对国家和天下起到好的影响。
这种理念强调了个人责任和家庭责任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孔子的孝道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孝道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思想强调家庭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出现了代沟和矛盾,孝道思想可以提醒人们尊重家庭关系,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家庭和谐。
同时,孝道思想也可以给予父母更多的尊重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孝心和温暖。
其次,孝道思想强调个人品质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心灵和品质的培养。
孝道思想提醒人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培养仁爱之心,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关爱和孝敬。
在《论语》中,孔子也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孝的内涵包括有尊重、关爱、孝顺和感恩四个方面。
首先,孝就是要尊重父母。
孩子在尊重父母时,不仅仅是要言听计从,还应该要从心底尊敬父母。
如《论语·卫灵公》中所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强调的就是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即便他们不同意自己的想法,也要尊重他们,不要背离他们的意愿,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尊重父母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我们孝敬父母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次,孝要关爱。
孝顺的表现之一就是要关爱父母。
在孔子的《论语》中,子如聚教授弟子说:“有父母则孝,有兄则友,有子则敬。
”这说明我们孝敬父母不只要言语上尊重,还要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得好,细心关怀他们。
孝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常规。
我们应该经常问询他们身体和感受,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
同样重要的是,孝也包括孝顺。
孝顺意味着尊敬父母的想法和要求。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上说道:“善居室,勿善其私;能居室,勿好其小;尊爱人,勿贵其货。
”孝顺是学习尊重父母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为人所推乱。
在面对父母的要求时,尤其是他们在年老体弱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遵从他们的意愿。
最后,感恩是孝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感恩是表现孝心最纯正的态度,应该始终为孝心的内容与目的。
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提出了这个观点:“既受其恩,又弗能艰,乃敬之。
”孝道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始终不忘感恩,一言以蔽之,即感恩之心。
总之,《论语》中的孝道,就是要尊老爱幼,诚挚关怀,顺从尊重,诚恳感恩,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奉献和忠诚,强调亲情的平衡和和谐。
这种孝道并不是简单的道德规范,而是需要孝子共同实践和传承的家庭责任。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
孔子对于孝的论述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论语》中的孝进行浅析。
孔子对孝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和重视。
在《论语·雍也》中,他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这句话表明孔子对自己最亲近的弟子回的孝心给予了高度认可,并认为回的孝心是不会被称为愚蠢的。
这一点显露了孔子对于孝的认同并提升了孝的地位。
《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要求也十分明确。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孝子不仕不立。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孝心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品质,而孝心的体现就是对父母的尽孝,因此孝子不论贫富贵贱,都应该以尽孝为最高原则,不追求功名利禄。
《论语》中还有一些孔子的言行示范了孝的重要性。
在《论语·子罕》和《论语·里仁》中,孔子分别提到自己对于自己父亲和兄长的孝心。
他告诉学生:“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不仅言传身教地教导学生,同时也表明了自己身体力行地持守着对父亲和兄长的孝心。
孔子对孝的要求和评价在《论语》中得到了深入展开。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论述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传承发扬孝心的传统美德。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文字。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美德,也是《论语》中频繁讨论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从孝的概念、孝的表现形式和孝的价值等方面浅析《论语》中的孝。
一、孝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论语·述而篇》中有一段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话直接表明了孔子对孝的定义,即孝是指对父母尽心尽力的敬爱和照顾,以及对兄弟姐妹的友善和关爱。
孔子还提到了一些孝的基本表现形式,如谨守信用、广泛关爱他人、尊重做人的道德规范等。
二、孝的表现形式《论语》中对于孝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形式的描述和教导。
首先是尊敬父母。
《论语·学而篇》中有一段话:“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无违”的意思是指对父母的话语和命令要无条件地遵守,丝毫不得违背。
这充分说明了孔子对于孝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其次是周全父母的照顾。
《论语·冉有篇》中有一段话:“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段话是说孔子指导学生们在父母在世时,应该多陪伴在身边,不要远离。
如果要离开,也要告诉他们去向,并且要有明确的目的地和打算,不要随意游荡。
再有是手段得当地从事养育。
《论语·为政篇》中有一段话:“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段话是指孔子对于自己和回文子的交流,虽然日夜不间断,但从未对回文子动过愚昧的念头。
这说明了孔子对于孝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父母的爱,还包括对人才的培养。
三、孝的价值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价值。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孔子强调孝道的重要性,是因为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孝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孝是对父母的敬爱和照顾,在实践中也包括对其他长辈和亲人的尊重和关怀。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孔子早期就在孝方面提出了孝道思想。
对当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孝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孔子认为养父母之身即用物质赡养父母是尽孝的基本内容, 并认为人人都能够做到, 因而没有将它作为重点加以强调。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其二,无违与谏诤。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力事亲,让父母高兴,但他反对盲从性的“愚孝”,从子女与父母双向角度,对“孝”进行了内容上的引申和扩展。
“孝敬”父母,作为子女所需努力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
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 但要讲究方法方式, 态度要好, 不要伤害亲情。
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 要轻微婉转地劝止, 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 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 虽然忧愁, 但不怨恨。
其三,慎终追远。
从“慎终追远”的角度,对“孝”行的动机和必要性进行了崭新的诠释,阐明“神道设教”的重要性,为其孝论奠定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下面着重阐述以下对论语中“孝”这一思想看法和感悟。
孔子的孝道表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施行“仁”道德基础,从国家建设来说明孝的重要性。
一.孝不违礼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无违”,也就是说不论父母是在世或是已经往生,都要用礼的要求来对待他们。
我们要做到“晨昏定省”,才能称之为孝。
孝顺父母不仅是父母在世时要孝顺父母,还要谨遵父母的遗志,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的正道,这才是真正的尽孝!
二.孝是让父母少忧
孔子认为,孝就是不让父母为我们身体之外的事担心,否则就是大不孝。
父母年事已高,无法再承担我们远离他们的担忧与顾虑。
所以,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若远游,必有去向。
因此我们要时刻铭记“儿行千里母担忧!”
三.敬是真孝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养活父母,让父母不为衣食担忧,而是能够敬顺,否则与饲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色难”,意为能够保持敬爱和悦的态度最难,孝不是谦让,不是效劳,而是长期的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否则,就算能让父母衣食无忧,父母也不会真正觉得开心。
四.善谏父母为孝
孝不是一味的去听从,如果父母犯错,我们要做的是对父母的过错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
劝没有被听从,仍然要恭顺,依旧担忧父母而不是怨恨。
“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顺父母,而不是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就太迟了。
孝顺父母要讲究方法,而不是愚孝,我们应认真研读孔子关于孝的思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对父母尽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一部集中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主要以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在《论语》中,孝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被不断地强调和推崇。
本文将从孔子对孝的理解、孝的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体现等方面进行浅析。
孔子对孝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的言行中。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榜样的父亲。
他常常教导弟子要孝顺父母,言行中也十分注重自己的孝悌行为。
孔子的母亲去世后,他不仅亲自主持了母亲的丧事,并且还不顾别人的嘲笑,为母亲修起了一座重墓,以表达对母亲的孝心。
这种行为充分展示了孔子对孝的重视和理解。
孝在《论语》中的内涵主要包括尊敬、侍奉、照顾等方面。
孔子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表明了孝是仁的根本,是品德修养的基础。
在《论语》中,孔子还强调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道的体现。
例如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不仅体现在语言上的尊敬,更要体现在行动上的孝心。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观点,强调孝要在任劳任怨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孝在实践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孝敬、对他人的关爱和社会责任感的承担等方面。
《论语》中记载了子贡之于曾子的孝心,子曰:“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之于孔子的孝心以及曾子、子贡和另一位弟子曾参对孔子去世后的孝心表现,充分展示了弟子对师长的至深孝感。
孔子也强调了个人修养在孝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需要先修养自己的德行和向往。
《论语》中介绍了孔子的弟子孟子的事迹,他的言行着实令人敬佩。
孟子曾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强调个人修养对于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对孝的理解主要体现在言行中,通过自己的榜样行为来教育后人。
孝在《论语》中的内涵主要包括尊敬、侍奉和照顾等方面,是仁的根本。
在实践中,孝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孝敬、对他人的关爱和社会责任感的承担等方面。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宝贵的道德典范,对于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子“孝”的思想摘要:孔子“孝”的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无违、孝敬父母。
孝以仁为本,以礼为表现姓社,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孝”具有某些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的“孝”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孝礼仁一、综述(一)孔子“孝”的基本观点“孝”的观念在西周时就已经产生和流行,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对“孝”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赋予了“孝”新的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最终形成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
1、“无违”谓之“孝”《论语·为政》中有一章是孟懿子问孔子何者为“孝”,子曰:“无违。
”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 维护父母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父母活着的时候, 按照礼节伺候他们;死了, 按照礼节埋葬他们, 按照礼节祭奠他们。
”一般认为,“无违”有两层含义:一是无违于礼,依礼行孝;二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
另外,不违背父母意志还表现为继承父母遗志。
孔子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对于这句话,有一种看法是孔子片面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个性和自由。
比如陈国庆、何宏在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道”是指父亲的人生准则,他生前的愿望、志向。
比如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父之道”解释为“父亲的途径、方向”,他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真正原因是保持氏族生存经验的重要性。
2、不使父母担心谓之“孝”孟武伯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唯其疾之忧”,是指子女非常关心和担忧父母生病呢?还是指子女使父母只关心自己的疾病而不关心别的事,即对其他方面都非常放心呢?后一种理解更深一层。
孟武子一向勇猛,父母经常为他在外惹事生非而担忧,所以在孟武子问“孝”时,孔子作了这样的回答。
做子女的要做到让父母只为自己的疾病担忧,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让父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担惊受怕,这样也就做到了“孝”。
3、奉养父母且恭敬谓之“孝”孔子在子游问“孝”时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实,“孝”之中应该包括养,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敬,养要以敬为前提。
孔子在这里明确地区分了孝和养,把孝和敬联系起来,提出了“孝敬”的概念。
子夏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曰,“色难。
有事,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对于“色难”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从精神内涵上来说,孔子仍然是强调“敬”的精神,子女如果要做到对父母始终和颜悦色,一定是内心含着“敬”才行的。
(二)“孝”与“礼”、“仁”的关系有人统计,《论语》中“孝”字出现近20次,没有出现“孝”字但与孝有关的有10多处,可以看出“孝”在孔子思想体系的地位之高。
1、“孝”为仁之本,表现为礼孝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对父母、亲人的一种感情,孝被认为是一切善德的基础。
《论语·学而》云:“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孝是最基础的道德要求,要实现仁首先要做到孝。
对双亲行孝,要符合周礼的要求,不得违背周礼的规定。
所以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就是说,对待父母生养死葬祭祀,都要按周礼的规定办。
孔子认为孝必须要受礼的约束,各种程序都有礼的规定。
其实质就是让孝得到一种制度上的保证。
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角色,父亲有父亲的角色,儿子有儿子的角色,各自在各自的角色中尽自己的义务。
亲情,是仁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
孝是表示亲情的形式,仁是孝的内在核心。
就孔子的“孝”思想体系而言,孝以仁为本,以礼为表现形式。
2、“孝”是实现“仁”的途径周予同先生在论及仁与孝关系时所指出:“仁,广大而抽象;孝,狭窄而具体;由狭窄而具体的下手,以渐渐进入广大而抽象的仁。
”王祥龄先生说:“孝在儒家哲学中乃是一切仁心流行之根源”,“一切仁心之流行固可遍及一切,然仁心之起点,必原自一人始”《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日:‘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及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
”平常人都认为治国平天下才是为政,孔子的意思是用孝悌把家庭化成和气春风,“而治国平天下,亦不过使它化为和气春风,与事功固相等,何必治国平天下方为政,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亦相同。
”孔子认为,践履孝道,这也是为政。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日:“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忠由孝延伸而来,孝是一切善德的基础。
孔子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鲜矣。
”孔子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是为政的根本,因为仁是抽象的,孝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所以孝是实现仁的途径。
(三)“孝”的政治精神夏商周时期,在氏族、部落共同体的社会结构中,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并非只是私人关系,也是政治体制的直接体现。
家长首先要在这种共同体中树立起权威,才有可能进一步联合其它氏族、部落,实现政治上的目标。
因此,孔子强调“孝”这一家庭伦理,实际上也是当时的一种政治伦理,二者之间是一体的。
孔子表达了孝与政治活动的一致性,孝之中体现出政治原则,或者孝必然产生政治影响。
例如,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去参与政治活动时,孔子回答:“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引用《尚书》中的话说:以孝为本,友爱兄弟,这就足以影响政治,还要另外再搞什么政治呢?他认为,政治的根本目标在于确立健康的人伦秩序,所以,竭尽孝悌的血缘道德中,就已经包含了政治精神。
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才能使老百姓认真、忠诚而且勤勉。
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意思是你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他们就会对你认真;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对你忠诚;你提拔好人。
扶持弱者,他们就会勤勉努力。
因此,当政者只要行孝悌之道,就能赢得老百姓对自己的忠诚,从而巩固自己的政权。
孔子对“孝”的论述超出了父子关系的范围,而是看到了孝与政治的某种联系,他认为孝包含着某种政治精神。
二、论述(一)“孝”的基本观点之我见1、无违(1)无违于礼孟懿子问孝时,孔子回答“无违”是有针对性的,孟懿子的父亲在临终前嘱咐孟懿子要追随孔子学礼。
既然要学礼,首先就要从自己开始遵守礼,做到无违于礼。
当孟懿子问孝时,他正准备在家庙举行祭祀。
孔子恐怕孟懿子在祭祀时做出越礼的行为,所以回答“无违”。
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环境下,不难理解孔子用礼来解释“孝”的原因。
孔子认为“孝”的精髓是合乎礼,“孝”是在礼统帅下的“孝”。
子女在为父母尽孝道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并且要把礼贯彻始终。
(2)无违于父母意志孔子所说的服从父母的意志其实并不是要求子女对父母毫无原则的绝对服从,而是指不违背礼节、有选择的服从。
孔子曾说:“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怒。
”也就是说,当父母有不合乎礼的言行时,子女应该委婉地规劝。
有人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对子女成长的一种束缚,这可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保守的一面,我觉得孔子主要强调的是其实是一种传承的精神。
“父之道”指父亲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准则,在早期社会,前代人的生存经验对于后代人是很重要的。
到了现代社会,前人的生存经验的传递仍然是不可缺失的。
经济是发展了,技术是进步了,但是人类成长的历程、体验又岂是我们可以丢弃的?反过来,传承的精神也能诠释“孝”的意义。
继承父道是对父亲的孝,继承师道是对老师的孝,继承星火文明就是对人类的孝了。
2、不使父母担忧世界上如果说有一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不图回报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父母千辛万苦地把子女养育大,子女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子女就是他们未来的希望,父母为了子女可以耗尽毕生的心血。
令父母最担心、最忧虑的就是自己的子女,发生在子女身上的每一件事都牵动着父母的心。
古人有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子女身体生病会让父母寝食难安,这种心情只有为人父母才能体会到。
身体的疾病是可以医治的,但子女要是做了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就无法医治了。
所以做子女的要尽量体会和理解父母这种为子女牵肠挂肚的心情以及养育子女的艰辛。
一方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身体,减少父母的忧虑,这也就是为父母尽孝了。
正如孔子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生活可能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使遇到挫折或者不顺遂,也不能自暴自弃甚至轻生。
另一方面平时要小心谨慎,做合法、合礼的事,不要让父母对自己有疾病以外的担忧。
疾病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做合法、合礼的事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即使子女已经长大成人,父母也还是会牵肠挂肚。
那么,为人子女者,要坚持做人的原则,不做让父母担心的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也可以说尽“孝”了。
3、奉养父母“孝”应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 尤其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该怀有发自内心的尊敬, 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 尽可能地使他们保持精神愉悦, 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孝”不仅仅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更应该是内心的主观要求。
“孝”是外在行动,但这种行动要有发自内心的敬,这才是人高出“犬马”的地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大多都能做到在物质上赡养父母。
奉养父母时,态度要恭敬,很多人也能做到。
但是在父母面前能始终保持和颜悦色其实是有难度的。
如孔子所说:“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怒。
”子女在赡养父母时要时刻保持愉悦的容色、爱和敬的情意,让父母感到欣慰。
不仅如此,即便是父母有错,子女在劝谏时也要恭恭敬敬,如果父母不听,子女也不能粗暴地顶撞父母,而应该继续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等到他们心平气和时再接着劝谏。
这些是“养”且“敬”的升华和引申,能够反映“孝”的本质;也是当“孝”的落实到行动时的具体要求,需要我们去身体力行。
(二)“孝”的现代意义孔子的“孝”的思想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性。
特别是当“孝道”和“忠君”思想相结合,并且历代统治者为了满足统治的需要,又不断加以发挥甚至是扭曲,使其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后来儒家的“孝”与最初孔子的思想其实是有出入的,我们应当把握、践行其合理的部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与其背道而驰。
有些子女不仅不孝顺父母,甚至轻视、虐待他们,这些情况不利于家庭的和睦,对整个社会风尚也有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重新审视“孝”的当代意义就显得很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