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合集下载

浅谈孔子的思想

浅谈孔子的思想

浅谈孔子的思想历史纷纷扰扰,当今世人对孔子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孔子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仍然没人能动摇,随着历史的变迁,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沉淀。

孔子被后人称之为至圣,这就证明了在后人心中地位之高。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理论政治家。

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人。

孔子思想核心为“仁”,这个字看似简单,而其内涵丰富。

孔子在讨论中没有明确指出“仁”的具体含义,而我们在读《论语》时或多或少可以从中体会到“仁”的含义,然后汲取所需,用以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增强自身的修养。

孔子所说的“仁”包罗万千:在上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由此推及亲友邻居等;其次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再者要注意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做事不要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仍有许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意思就说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了。

这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末期适用,在相对和平的今天仍然适用。

不论时间流向何处,“孝”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雍也》)意思是:仁人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遇到有名利的事情就退后。

这虽然不被广为接受,可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谦让的美德。

中华民族向来愿意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也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干,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责任不能逼着别人去承担。

这是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必须始终坚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做到这点,我们就能融洽相处,相互尊重和支持,矛盾就会减少。

这同是也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教育上,孔子的影响更是突出。

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在一个战乱频繁,教育不被重视的时代,这是不可低估的数字。

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也间接当了孔子的学生,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孔子教学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用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

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

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

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

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张

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张

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张《论语》的主要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③中庸思想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

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重点不能停。

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做出突破定性规定的动作。

倡导无可无不可。

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④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行私人授课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孔子思想主要内容

孔子思想主要内容

孔子思想主要内容
孔子(551~479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的思想,又称”儒家“。

”儒家“是中国最大的传统思想,他们崇尚道德标准、礼仪及文明教育,强调用温和、诚实、仁慈的方式来管理国家,达到符合乡里的空间,鼓励切实的行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天下为公,仁爱满天下“,他主张”以仁取义,以义去祸“,提倡”友爱而无怨,敦厚守礼而不疾“,主张”古之学者,能为得天下乐“。

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以正义和善意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以权力驱使人们。

孔子着重于仁爱的根源--“心”。

他认为,心是人的指南表,要保持外在的安定和内在的安宁,并坚持"以仁为本“,也就是”以爱心支配别人,以尊重支配自己”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的精神,它的宗旨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实现真正的公正和平等,维护家庭和原始联系,将精神作用施加在生活上。

孔子强调我们应该牢记道德原则,为了维护良好的道德思想,而这种想法使他成为一位传奇人物,被尊崇至今。

因此,他的思想也被誉为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哪三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哪三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哪三个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

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

《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

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爱有差等。

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

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

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

"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

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

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

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

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

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

孔子思想主张及贡献

孔子思想主张及贡献

孔子思想主张及贡献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下面由为你讲述孔子一生的思想抱负及作出的贡献,希望你喜欢。

孔子思想的主要主张1.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维护“礼”:“贵贱有序”3.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4.思想上提出仁政,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的主要贡献(1)政治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教育上: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

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

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3)文化上:孔子晚年整理古籍,对保存中国古文化史料作出了贡献~(4)“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学方法(5)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6)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7)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8)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可编辑版】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可编辑版】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细读‎《论语》,感悟孔‎子之“道”,真切‎体验圣学真精神。

‎我们不难发现,孔‎子“道”之真义不‎过“仁礼合一”“‎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二语‎而已。

就主要内涵‎来说,孔子之“道‎”要在“仁礼合一‎”;由哲理精神而‎论,孔子之“道”‎要在“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

也即是说,孔‎子的“仁礼合一”‎之“道”本身彰显‎着一种“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深邃哲理。

‎“仁礼合一”与“‎即凡而圣”也正是‎孔子儒学之精神所‎在。

孔子这种圆融‎贯通“道德自觉与‎道德规范”“超越‎理想与生活日用”‎的生命的学问,正‎是当代学人创构“‎生活儒学”所亟待‎开发的宝贵精神资‎源。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起点是‎礼,其创立儒学源‎于补礼、纠礼的致‎思路向。

周文疲敝‎,礼乐不兴,孔子‎欲兴亡继绝,接替‎斯文,就必要对“‎礼”有一番因时制‎宜、损益革新的处‎理。

孔子之为孔子‎者,就在于他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了‎“礼”背后那个更‎为重要的根本——‎“仁”,为古老的‎礼乐文化重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当‎然,“述”礼“作‎”仁虽是孔子创立‎儒学的基本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仁‎、礼简单拼凑相加‎就自然化生儒学,‎言礼不及仁,非儒‎也;言仁不及礼,‎亦非也;仁礼和合‎,真儒之谓。

因此‎,孔子虽把“仁”‎界定为礼之本,但‎并为因仁而废礼,‎一方面以仁释礼,‎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礼来外化仁、落实‎仁。

仁、礼不偏废‎,内外合为一;“‎仁”是内化的“礼‎”,“礼”是外化‎的“仁”,两者和‎谐互动、感通为一‎。

如果仁不外化为‎礼而落实于日用常‎行间就不能实现其‎价值,此其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同样,如果外在‎的礼失去了内在之‎仁作支撑,那么礼‎就流于形式、虚文‎,此其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可见,仁与‎礼构成孔子之“道‎”的一体两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仁”之要在于‎使“礼”合乎主体‎内在的心性情感,‎而不至于流于空有‎其表、形式僵化的‎所谓“吃人的礼教‎”;“礼”之要则‎在于将主体内在的‎情感化作外在的力‎量,落实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

浅谈《论语》的核心理念

浅谈《论语》的核心理念

浅谈《论语》的核心理念《论语》是一本集中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和言论的书籍,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及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它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教学及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基本的概念。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

可见,孔子思想中的“仁爱之道”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根本规律。

2. 诚信为本在《论语》中,“信”是孔子所推崇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要具备“信用”的品质。

只有诚信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诚信对于实现“仁爱之道”、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伦理准则。

孔子认为,人应该自我约束,保持自律并恪守正义,以此来保护个人品德和道德尊严。

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孔子认为,只有在遵循礼仪的基础上,人们才能通达万事万物之本源,也才有形成和谐社会的基础。

4. 尊重天命在自然哲学方面,孔子强调要尊重天命。

他认为,自然界之中存在着一种天命规律,它决定了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发展方向和限度。

只有遵循这种天命规律,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

5. 和谐思想孔子思想中所提倡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别人的意见,尽量与周围的人共同抵达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总之,《论语》所强调的这些核心理念,都是围绕着她的中心思想——“仁爱之道”而展开的,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产和哲学思考。

它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10级汉英1班李婷学号:101301054089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including a lot of great thoughts ,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mong them , occupying the center position . “ The ritual”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onfucius’s thought. “benevolence”and them constitute the great thought system of Confucius’s .
Key words: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the ritual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摘要: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孔子思想礼中庸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中逐渐形成的。

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
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

“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

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

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大家也因此认为“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礼”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后来“礼”逐渐被人们理解为盲目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并且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枷锁,所以产生了“吃人的礼教”的说法。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辩证地去认识和理解“礼”的思想。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治人之礼要非常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是一种完备的典章制度。

“乐”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

二者都可以用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

礼与乐相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的统治人民。

二、孔子思想中的“中庸”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大家所普遍理解的中
立、平庸,其主要思想在于修养人性,在于人们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

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要自觉修养,从而达到像美好的天一样的思想境界。

“中庸”思想的实质就是规范人们的活动行为,试图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复长幼有序、上下有别的社会秩序。

中庸之道是孔子集前人尚中贵和的思想而形成的一个重要代表思想,他主张将中庸发展为认识和对待世界、探究和处理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各种事物的合乎实际或一定标准的原则和方法的哲学范畴。

凡事都应该采取持中的办法,而不能走极端,这是实现和的根本方法。

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对仁、礼有深刻的思想,而且渗透到他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等各个层面。

孔子就是以中庸思想为内核,构建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儒家学说体系。

但是《中庸》中儒家极力主张等级社会,无论处于富贵、贫贱、夷狄还是患难的地位,就是严格按照这些地位的要求行事,这显然违背了人性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和分析问题。

三、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在孔子之前“仁”并不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思想中出现最多的是“礼”。

但是到了孔子这里,“仁”便有了新的意蕴和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是在以往“仁”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而完善成仁学体系。

孔子的“仁“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统治理念两方面。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因
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把“仁”看作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希望其成为人们恪守的准则;“仁”对社会统治思想影响同样久远,孔子曾提出“为政以仁”的政治论点,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怀有仁爱之心以德治国、以礼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够从“仁”出发,实现统治者对人民的一种仁德的统治,而并非以暴力手段去镇压和管制民众。

他认为施行仁政德治的君王更能够争取民心,安定统治。

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也是孔子留给后人的重大启示。

此外,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种为“仁”的愿望,他鼓励人们去追求这种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达到的境界。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一般人都应该追求达到的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的人。

从孔子的“仁”的思想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民众的关注,对于人民的爱护。

孔子对“仁”思想的重视,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学说是整个孔子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它对于其他的如“礼”、“乐”等思想均处于统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