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十二经脉得循行走向规律就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得循行交接规律就是:①相表里得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足背上至大趾内端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端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背上分出,至大趾外端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②同名得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③相互衔接得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
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见下图。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图
5、十二经脉得流注次序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得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得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得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图。
十二经脉循行图

《十二经脉》动画图劝学网整理■ 简要介绍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
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
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本动画演示了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
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以营养全身各处。
01章《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02章《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03章《十二经脉》--足太阳膀胱经04章《十二经脉》--足少阴肾经05章《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06章《十二经脉》--足厥阴肝经07章《十二经脉》--手少阴心经08章《十二经脉》--手太阳小肠经09章《十二经脉》--手厥阴心包经10章《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11章《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12章《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
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
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
中医知识: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中医知识: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一)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手三阴经均起于胸中,从胸走向手,在手指端各与其互为表里的手三阳经相交会;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端,从手走向头,在头面部与其同名的足三阳经相交会;足三阳经均起于头面部,从头走向足,在足趾部各与其互为表里的足三阴经相交会;足三阴经均起于足趾,从足走向腹腔,再上行入胸,与手三阴经相交会。
手足三阳经都会聚于头面部,故称头面为"诸阳之会";。
(二)交接规律1. 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共六对,均在四肢末端交接。
其中,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有三对,均在头面部交接。
其中,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手足阴经有三对,均在胸部内脏交接,其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三)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可分为体内和体表两个方面。
1.十二经脉在体内的分布十二经脉在体内的分布基本上是纵行的,但是每一条经脉在体内的循行,都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之处。
因此,在十二经脉之间以及十二经脉与经别、奇经、络脉之间多有交叉和交会。
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交叉一般都是在交会之后走向对侧;交会则多在相交之后,仍按原来的走向循行。
这样,就使机体各部分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联系,并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思想。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1) 四肢部: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于内侧,阳经分布于外侧。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规律⼿三阴经循⾏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臂⾛向⼿指端;⼿三阳经从⼿指端循臂指(经⽳名)⽽上⾏于头⾯部;⾜三阳经,从头⾯部下⾏,经躯⼲和下肢⽽⽌于⾜趾间;⾜三阴经脉,从⾜趾间上⾏⽽⽌于胸腹部。
“⼿之三阴,从胸⾛⼿;⼿之三阳,从⼿⾛头;⾜之三阳,从头⾛⾜;⾜之三阴,从⾜⾛腹。
”这是对⼗⼆经脉⾛向规律的⾼度概括。
(⼆)⼗⼆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如⼿太阴肺经在⾷指端与⼿阳明⼤肠经相交接;⼿少阴⼼经在⼩指与⼿太阳⼩肠经相交接;⼿厥阴⼼包经由掌中⾄⽆名指端与⼿少阳三焦经相交接;⾜阳明胃经从跗(即⾜背部)上⾄⼤趾与⾜太阴脾经相交接;⾜太阳膀胱经从⾜⼩趾斜⾛⾜⼼与⾜少阴肾经相交接;⾜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趾与⾜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三阳经在头⾯相交接。
如⼿⾜阳明经都通于⿐,⼿⾜太阳经皆通于⽬内眦,⼿⾜少阳经皆通于⽬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
如⾜太阴经与⼿少阴经交接于⼼中,⾜少阴经与⼿厥阴经交接于胸中,⾜厥阴经与⼿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三阴经,从胸⾛⼿,交⼿三阳经;⼿三阳经,从⼿⾛头,交⾜三阳经;⾜三阳经,从头⾛⾜,交⾜三阴经;⾜三阴经,从⾜⾛腹(胸),交⼿三阴经,构成⼀个“阴阳相贯,如环⽆端”的循⾏径路,这就是⼗⼆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
总之,⼗⼆经的循⾏,凡属六脏(五脏加⼼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于四肢内侧及胸腹。
上肢内侧者为⼿三阴经,由胸⾛⼿;下肢内侧者为⾜三阴经,由⾜⾛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于四肢外侧及头⾯、躯⼲。
上肢外侧者为⼿三阳经,由⼿⾛头;卞肢外侧者为⾜三阳经,由头⾛⾜:阳经⾏于外侧,阴经⾏于内侧。
⼀、⼗⼆经脉的名称(⼀)命名原则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
十 二 经 脉

肝经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中医
中医
十二经脉命名
十二经脉的名称
据:手足之别、阴阳之分和脏腑归属三个方面而命 名。命名原则如下: 内属阴,外属阳 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上属手,下属足 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手经” 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足经” 脏属阴,腑属阳 阴经隶属于脏;阳经隶属于腑。
10
鼻旁
头 心面中
肺 中 目手太阴肺经 里 手阳明大肠经
同
表 足阳明胃经 名 里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食指端
足四大趾端 手肢小指端 足末小趾端
手无名指端
端
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端
足厥阴肝经
11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食指端
肺
2
三阴、三阳
太阳 少阳 阳明 六腑
少阴 厥阴 太阴 五脏
3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的分布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阴经 行内侧,阳经行 外侧)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前缘
手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上肢 后缘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中线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前缘
足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下肢 后缘
大肠
心 小指端 小肠 心包 无名指端三焦
鼻翼旁 心中 目内眦 胸中
目外眦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的循行(一)手太阴肺经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手阳明大肠经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三)足阳明胃经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经脉有三阴三阳:三阳是阳明、少阳、太阳,三阴是太阴、厥阴、少阴。
对于三阴三阳的概念,我们学习和记忆的时候总感觉太抽象,太难记住了。
为了能更方便记住三阴三阳经脉在人体的分布,以便继续深入学习经络,我们尝试用地球仪的经线,以及人体用不同方位面对阳光时,阳光能照射到的部位来理解和记忆经脉中三阴三阳的概念。
“经络的三阴三阳在人体分布”地球仪上,纵横排布着经线与纬线;我们要精确定位某个地区,只需要提供经度、纬度两个数值就可以实现了。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会在同一时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
人体的12条经脉也是纵向分布,可以把这些经脉想象为人体上的经线。
假设我们自然直立,双手放松,自然下垂;双脚并拢,脚尖向前。
当我们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到的部位有哪些呢?头面口鼻,颈结喉部,胸腹部,上肢(手臂、手)正前方,下肢(大腿、小腿、足)正前方。
这些部位,在中医学中,有一个特定术语来命名,叫做阳明。
当我们以侧面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的部位,就变成了:侧头部,耳,扇部,身侧部,上肢外侧,下肢外侧。
这些部位,同样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少阳,当我们以后背正对太阳时,阳光就会照射到:后头部,项部,背部,腰部,以及上下肢的后侧。
这些部位,称为太阳。
除这些部位以外,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部位,是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的,主要是上下肢的内侧面。
中医将这些部位进行三等分后,从前到后,分别命名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也就是说,太阳能照到的地方称为阳,进一步分为阳明、少阳和太阳;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称为阴,进一步分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如此便形成了最基本的三阴三阳的概念。
中医又根据手足的不同,将此概念更进一步地细化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对这些阴阳对应的部位,单是进行如此模糊的界定,很不方便学习和掌握,于是古人以“划线”的形式,对这些部位进行更为直观的表述,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十二经脉。
北宋以前,医生主要按照唐代《皇帝明堂经》指定的人体经穴进行针灸治病。
十二经络规律起始时间走向主要穴位及不通症状

⼗⼆经络规律起始时间⾛向主要⽳位及不通症状⼗⼆经络规律起始时间⾛向主要⽳位及不通症状 ⼈体如果经络僵硬劳损堵塞,严重影响了⽓⾎的运⾏和营养的输布。
《黄帝内经》⾥⾯有这么⼀句话:“百病源于经络堵”!民间也有两句:“经络不通,⾛路中风”,“经络不通,浑⾝不舒象⿁上⾝” 。
⼗⼆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躯⼲和四肢,纵贯全⾝。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躯⼲。
⼗⼆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三阴经上肢分别为⼿太阴肺经在前、⼿厥阴⼼包经在中、⼗⼆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少阴⼼经在后,下肢分别为⾜太阴脾经在前、⾜厥阴肝经在中、⾜少阴肾经在后,其中⾜三阴经在⾜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8⼨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阳明⼤肠经在前、⼿少阳三焦经在中、⼿太阳⼩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阳明胃经在前、⾜少阳胆经在中、⾜太阳膀胱经在后。
⼗⼆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定规律的。
具体从以下三⽅⾯叙述。
头⾯部:⼿三阳经⽌于头⾯,⾜三阳经起于头⾯,⼿三阳经与⾜三阳经在头⾯部交接,所以头⾯部说:“头为诸阳之会”。
⼗⼆经脉在头⾯部分布的特点是⼗⼆经脉在头⾯部分布的特点是:⼿⾜阳明经分布于⾯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颊部;⼿⾜少阳经分布于⽿颞部;⾜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厥阴经也循⾏⾄顶部。
⼗⼆经脉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经脉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腹中线旁开0.5⼨处;⾜太⼗⼆经脉在躯⼲部的的分布是,⾜少阴肾经⼗⼆经脉在躯⼲部的的分布是阴脾经⾏于胸中线旁开6⼨,腹中线旁开4⼨处;⾜厥阴经循⾏规律性不强。
⾜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腹中线旁开2⼨;⾜太阳经⾏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和3⼨;⾜少胆经分布于⾝之侧⾯。
⼗⼆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三阴⼗⼆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部位的不同经;⼿三阳经、⾜三阴经、⾜三阳经四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十二经脉循行分布的规律
【摘要】当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经济、文化水平均在升级,对自身的保健关注有加,自然就要了解人体的奥妙,那么十二经脉在头面部、颈项部、四肢、躯干部循行分布的规律一定要掌握。
【关键词】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71-01
自然界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规律。
人体的十二经脉也有它本身的规律。
如果我们能掌握这十二经脉巡行分布的规律,那么不但对十二经脉分布易于记忆,对其在经脉图谱、人体的所在部位也便于识别。
1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规律
头面部的经脉看起来是相互交错难以分辨,在图谱、模型上也不易识别,但仔细分析,只有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在头面部,而手三阴经是从胸走手,足三阴经是从足到腹胸部,均不到头面部(指体表有穴之经而言)。
那么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分布的规律,从经脉循行路线可知,手阳明经在唇上人中穴处与督脉相交叉,足阳明经在唇下承浆穴处与任脉象交叉,皆在面“前”部;手少阳经绕耳轮内圈,足少阳经绕耳轮内圈,曲折循行,均在面“侧”部;足太阳经循行在头的“后”部,唯有手太阳经无规律可寻。
总之,手、足三阳经在头部循行的规律是: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侧”,太阳经在“后”。
2 十二经脉在颈部分布规律
颈项部的经脉和头面部经脉一样,也只有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共六条经脉通过。
从颈前正中线(任脉)向后数,其中第一条线为足阳明经,第三条线为足少阳经,第六条线为足太阳经,这三条足阳经在颈部排列的次序相对之下是:足阳明经在“前”,足少阳经在“中”,足太阳经在“后”。
第二条线为手阳明经,第四条线为手少阳经,第五条线为手太阳经,这三条手阳经在颈项部排列的次序相对之下是:手阳明经在“前”,手少阳经在“中”,手太阳经在”后”。
由此可知,手、足共六条阳经在颈项部循行分布的规律是: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中”,太阳经在“后”。
3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分布规律
手三阳经在上肢的循环分布是:手阳明经起于食指末端,沿上肢外侧前缘循行上肩部。
手太阳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端,沿着上肢外侧后缘循行上肩部。
手少阳经起于手无名指外侧末端,沿着上肢外侧手阳明、手太阳之间循行上肩部。
从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的循行分布可看到,手阳明经在“前”,手少阳经在“中”,手太阳经在“后”。
足三阳经在下肢循环分布是:足阳明经沿下肢外侧前缘下行,抵达足第二趾外侧端。
足少阳经沿下肢外侧正中下行,抵达足第四趾外侧端。
足太阳经沿下肢后面下行,抵达足小趾外侧端。
从足三阳经在下肢外侧的循行分布可知道,足阳明经在“前”,足少阳经在“中”(侧),足太阳经在“后”。
手三阳经在上肢的循行分布是:手太阴
经沿上肢内侧前缘,入拇指内侧端。
手厥阴经沿上肢内侧正中入中指端。
手少阴经沿上肢内侧后缘,入小指内侧端。
从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循行分布可知道,手太阴经在“前”,手厥阴经在“中”,手少阴经在“后”。
足三阴经在下肢的循行分布是:足太阴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下肢内侧前缘进入腹部。
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沿下肢内侧正中上达小腹。
足少阴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沿下肢内侧后缘,通向脊柱。
从足三阴经在下肢内侧的循行分布可知道,足太阴经在“前”,足厥阴经在“中”,足少阴经在“后”。
总之,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手、足阳明经、太阴经在“前”,手、足少阳经、厥阴经在“中”(侧),手、足太阳经、少阴经在“后”。
4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规律
分布在躯干部的经脉,比较繁多,有起有止。
足阳经均是从头走向足部,经过胸、腹、背部。
手三阴经起于胸部而走向手部。
但手三阴经在胸部仅有极短的体表经脉线。
手三阳经是从手到头面,不到躯干部。
所以,在躯干部的经脉,主要是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共六条经脉。
从胸、腹正中线(任脉)向身侧面及背部方向依次排列的是:第一条经脉线是足少阴经,位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5分之处,位于胸前正中线旁开2寸之处。
第二条经脉是足阳明经,位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之处,位于胸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之处。
第三条经脉线是足太阴经,位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之处,位于胸部前
正中线旁开6寸之处。
在胸、腹部的侧面,可见两条弯曲循行的经脉线,那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
肝为阴脏,胆为阳腑。
根据阴阳学说,外为阳,内为阴,故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足厥阴肝经之外侧方。
足太阳经循行于背部。
若单从足三阳经来看,足阳明经在“前”,足少阳经在在足阳明经之外侧,相当于腹、胸部的“侧”面,足太阳经在背部,即“后”面。
符合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中“(侧),太阳经在“后”的循行分布规律。
足三阴经在躯干部的循行路线,可看作是足少阴经在“内”,相对之下,足太阴经在“外”,足厥阴经在“中”。
也可认为是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其经脉循行从足走腹、胸是“前”、“中”、“后”的延续。
5 小结
综上述内容可知道,十二经脉无论是在头面部、颈项部、四肢部、躯干部,其循行分布的规律皆是:阳明经、太阳经在“前”,少阳经、厥阴经在“中”(侧),太阳经、少阴经在“后”。
只要你掌握了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规律,以后对人体穴位的查找及功能的了解,就得心应手,为自身保健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邱茂良,张善忱.《针灸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