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上古亚非拉文明教案(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6)(1)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上古亚非文明教案2 川教版

[初中历史]上古亚非文明教案2 川教版

《上古亚非文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知道古印度种姓制度及四个种姓等级的名称;了解金字塔建筑的科学性;《汉谟拉比法典》的进步性和种姓制度的落后性;理解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恒割等大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亚非文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金字塔的建筑及表现出的神奇的了解,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理解文明的能力;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进步性和种姓制度的落后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亚非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这一共性特征的比较,帮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历史。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上古亚非文明的历史,认识亚非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理解东方古国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通过对古埃及金字塔精妙的建筑技术和建造科学性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科学历史观;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分析及法典阶级实质的分析,认识国家法律的阶级性。

教学重点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实质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种姓制度的落后性教学准备金字塔的图片和音像教学过程教学备注及反思导入新课:你知道世界七大奇迹是指哪些文化成果吗?课学习:第1课时一、神奇的金字塔1、埃及(1)地理位置、地理状况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古埃及统一的时间、国王称号、王朝尼罗河孕育了埃及灿烂的文明,吉萨就位于尼罗河的上游,吉萨可谓一块风水宝地,为什么呢?2、法老的陵墓——金字塔(1)位置和数量:尼罗河的上游吉萨一带、80余座得名由来:最大的金字塔的名称:胡夫金字塔古埃及法老为什么要修建金字塔?(2)金字塔建筑之谜资料一:播放音像资料《金字塔之谜》资料二:金字塔高=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金字塔本身重量×=地球的重量。

金字塔底面积÷塔高的两倍=圆周率。

金字塔底周长×4300=赤道的周长。

川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

川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

古巴比伦城(Babylon)遗址
古巴比伦城想象图
汉谟拉比(Hammurapi)
公元前19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兴起
公元前18世纪 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古巴比伦城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 (创作于16世纪的想象图)
目的: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
“君权神授”
内脏放置容器
从左至右依次为:狒狒头哈皮(肺)、 猎鹰头克布塞努夫(肠)、人头伊姆塞特 (肝)和豺狼头杜阿穆特夫(胃)。
泡碱
掏干器官后的尸体,被浸泡 在脱干物质泡碱(硝石)中,然 后被抹上树脂、油和香料,以便 使身体各组织有弹性。
木乃伊制作流程
展谁

翅扰
的乱

死了

神这 将位

降法 临老

他的 头安
埃及金字塔 埃公元及前是400尼0年古罗埃河及底的比斯赠地墓礼葬。壁画 描绘—奴—隶古从希事腊农历产史品学收家获希劳动罗多德
法老 — 古埃及国王
古 埃 及 法 老 图 坦 哈 蒙 黄 金 面 具
法老与王妃
雕像闪绿色粘板岩雕刻,高约142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600 年,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雕像刻划的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 朝第五个法老门卡乌拉和他的王妃。
上宁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
奴隶修建金字塔
(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分为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 工作3个月……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20年……金字塔是用磨光的石块,极其精确地砌筑而 成的。——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
汉谟拉比法典
(进步性)
伊拉克政区地图

幼 发

里 拉斯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学习主题 古代亚非文明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学习主题 古代亚非文明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2021年整理)

四川省成都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学习主题古代亚非文明学案(无答案)川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成都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学习主题古代亚非文明学案(无答案)川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成都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学习主题古代亚非文明学案(无答案)川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一、神奇的金字塔-古代埃及1。

地理环境埃及地处_________北部,滔滔不尽的_________河流经全境,在干燥的沙漠中形成肥沃的绿洲,孕育了古埃及灿烂的文明。

2.金字塔(1)用途: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作为______________.(2)数量与分布:__________余座大小金字塔至今仍然屹立在尼罗河下游的__________一带。

(3)特点:金字塔规模宏大,巍峨神奇。

__________金字塔是最大的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呈________形状,塔下建有保存法老“__________伊"的宫殿式墓室。

塔的四面正对__________方向,几乎没有误差.(4)评价:金字塔建筑的__________和高超的技术,表现出古埃及人令人惊叹的智慧.金字塔是古埃及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1.地理环境:古代西亚的两河(______________河和______________河)流域是上古文明的摇篮之一.2。

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_________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兴起。

公元前_________世纪,第六代国王_________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上古亚非文明教案川教版

上古亚非文明教案川教版
(2)填空题:设计一些关于上古亚非文明的历史事件的填空题,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简答题:设计一些关于上古亚非文明的成就和影响的问题,检测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论述题:设计一些关于上古亚非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的问题,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检测结果分析:
2.论述题:请论述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的一部法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对后世法律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体现了古代巴比伦社会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反映了古代巴比伦的社会特点;它对古代巴比伦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后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准确地描述上古亚非文明的基本概念,包括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等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2.时空观念:学生将能够理解上古亚非文明的时间框架和空间分布,认识到这些文明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史料实证:学生将能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历史资料,对上古亚非文明的历史事件和成就进行合理的解读和评价。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上古亚非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觉得上古亚非文明对现代社会有哪些积极影响?”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上古亚非文明的地理分布、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特点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比较分析、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各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上古亚非文明教案 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上古亚非文明教案 川教版
出示:课本第9页《古代埃及》地图。
师:尼罗河流经埃及全境,孕育了古埃及的灿烂文明。吉萨就位于尼罗河的上游,吉萨可谓一块风水宝地呀,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回答)
2.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大家看课文,在吉萨一带发现了多少座金字塔?(学生回答)说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不错吧。那么最大的一座叫什么金字塔?(学生回答)请问金字塔这一美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回答)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质,种姓制度的落后性教法
讲解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
教学活动
共性部分
个性部分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到达了第一站,了解了世界人类的形成。那么,我们的第二站就去考察上古亚非文明吧!上古即指奴隶社会的历史。
(一)神奇的金字塔
1.尼罗河
。那么金字塔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哪儿呢?(学生回答)
那么金字塔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哪儿呢?(学生回答)
(二)汉谟拉比法典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里(指着古巴比伦)是今天的哪个国家?
1.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师:这里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我们把这里称为两河流域。因为这里有两条河流孕育着古巴比伦的文明,“两河"是指哪两条河?
(学生回答)
教学后记
2.《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古巴比伦灭亡后的历史走向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印度河和恒河
师:《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求取佛经,这西天指的是什么地方?(学生容易回答是印度,教师及时纠正是古印度。)
出示:课本第12页《古代印度》地图和下列问题。
①古印度包括现在哪些国家?
②孕育古印度文明的河流是什么河?
③地图告诉我们古印度有哪两处古城

川教版九上历史第2课 上古亚非文明 导学案

川教版九上历史第2课   上古亚非文明    导学案

第二学习主题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建立、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和种姓制度2、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认识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初步掌握阶级观点。

【教学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种姓制度【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学生通读课文,勾划重点知识,圈点出关键词语,批注疑惑,完成知识建构;2、教师巡视,督促学生,了解预习进程,检查完成情况;3、学生小组交流完成情况、订正答案。

(一)古埃及—神奇的金字塔(1)用途: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作为_________。

(2)分布:在尼罗河下游的__________一带。

(3)特点:金字塔规模宏大,巍峨神奇。

__________金字塔是最大的金字塔。

(4)评价:金字塔是古埃及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1.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_________世纪,第六代国王_________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2. 《汉谟拉比法典》(1)目的:为维护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成文法典。

(2)内容:序言和结语宣扬______________,诅咒不服从_______的人。

正文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隶、婚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比较全面地反映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

(3)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___________,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

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1)含义:古代印度实行严格的________制度,历史上叫做种姓制度。

(2)内容:种姓制度把古代印度居民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级:、刹帝利、________、首陀罗。

(3)特点:种姓之间__________森严,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学习专题 第2课 上古亚非文明导学案 川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学习专题 第2课 上古亚非文明导学案 川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学习专题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导学案川教版学习目标:1、知道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各自文明遗存。

2、理解人类早期文明——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

3理解文明成果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难点是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

课堂导入:有一个谜语:在早晨有四条腿,到中午成两条腿,到傍晚又成为三条腿,这是什么?相传这个谜语源自希腊神话中的狮身人面怪物,他在路边用这个谜语刁难路人,猜不出者即被吃掉。

有谁知道这个狮身人面像坐落在哪里?自主学习:一、金字塔的国度:1、约公元前3000前,在非洲东北部流域一个统一的国家建立起来,这是人类最早的古文明之一。

2、古埃及的统治者俗称法老,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

最大的一个陵墓是。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1、新月沃地指的是亚洲西部一个狭长肥沃地带,在沃地东部依两条河流形成农业区,叫,在世纪,王国的统治者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国家。

2、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有何影响?。

3、阅读第9页楷体字及第10页俗语,想想,这部法典,是维护哪些人的利益的?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亚洲南部,由于河的滋养,约年开始出现国家。

后来雅利安人侵入古代印度,把当地居民变为奴隶,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制度,史称。

其影响是,。

3、通过课本10页楷体字,说出种姓制度的几个等级及其顺序。

再结合11页表格,说说这几个等级的身份和职责。

4、12页“练一练”合作探究:1、11页“动脑筋”2、12页“活动与探究”(同时结合8/9/10页的地图)。

精讲点拨:1、金字塔是法老动用全国奴隶大兴土木而建,目的是延续生前的权威。

因此,金字塔也折射出古埃及的奴隶制阶级关系。

2、种姓制度是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婆罗门阶层的特权地位,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主要特征。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亚非文明》是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和古巴比伦四个部分的文明。

这一单元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亚非地区的历史发展,认识不同文明的特点和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和多元文化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思维方式上,他们可能更多地关注具体的历史事件,而对于文明的内涵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古代亚非文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亚非文明的基本情况,掌握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和古巴比伦四个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全球史观,认识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亚非文明的基本情况,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和古巴比伦四个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2.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古代亚非文明,以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古代亚非文明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和古巴比伦四个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4.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2.教学素材:收集与古代亚非文明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课堂展示。

3.学生活动材料:为学生提供分组讨论的素材,包括历史事件、文明特点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代亚非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明的特点和共同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上古亚非文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及四个种姓等级;了解金字塔建筑的科学性,《汉谟拉比法典》的进步性和种姓制度的落后性;理解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恒河等大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亚非文明的影响。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对金字塔的建造及其表现出的种种“神奇”的了解,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理解文明的能力;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进步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和社会制度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对印度种姓制度落后性的剖析,并将其与学生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都产生于亚洲大河流域这一共性特征的比较,帮助学生学习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金字塔精妙的建筑技术和建造科学性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科学史观;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法典阶级实质的分析,认识国家法律的阶级性;通过学习上古亚洲文明的历史,认识亚洲和非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古国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对学生进行世界人民共同创造世界历史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实质。

二、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种姓制度的落后性。

课件:型新课指导学生编写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小剧本并排演;教师上网查找教学相关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具(教学媒体) 剧本和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用两年时间学习了中国历史,知道了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本期开始,我们要面向世界,走出国门,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上节课我们已到达了第一站,了解了世界人类的形成。

那么,我们的第二站就去考察上古亚非文明吧!上古即指奴隶社会的历史。

二、学习新课出示:3张金字塔图片。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什么图片?(学生回答)(一)神奇的金字塔1.尼罗河师:(肯定学生的回答)这些金字塔在上古奴隶制时期就已经修建,至今已有四千年多的历史,是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幸存的,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充满着神奇的色彩。

兴建金字塔的地方已成为今天的旅游胜地。

那么金字塔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哪儿呢?(学生回答) 出示:课本第9页《古代埃及》地图。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和认识尼罗河的重要性。

)师:尼罗河流经埃及全境,孕育了古埃及的灿烂文明。

吉萨就位于尼罗河的上游,吉萨可谓一块风水宝地呀,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回答)2.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师:古埃及的国王称为法老,很多法老都喜欢选这一带建造自己的陵墓,金字塔就是他们的陵墓。

大家看课文,在吉萨一带发现了多少座金字塔?(学生回答)说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不错吧。

那么最大的一座叫什么金字塔?(学生回答)请问金字塔这一美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回答) 3.金字塔的建造之迷师:(肯定学生的回答)金字塔不但名字好听,而且其建造及内部结构有着许许多多的不解之迷,非常神奇。

现在我们就从一座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开始探索金字塔之迷。

出示:胡夫金字塔外观图和剖面图师:请一位同学根据课本第9页和第10页上的内容给大家介绍这座金字塔。

(学生介绍) 师:(称赞学生的回答)听完介绍后你对金字塔有什么认识?(学生发言)还有其他同学通过其他途径和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金字塔的信息吗?(学生回答,教师检查学生查找资料的情况。

)出示以下两则材料及问题:(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一群科学家到埃及游览金字塔时,他们在塔高1/3的地方发现了一桶垃圾,桶内有一些死猫,死狗之类的小动物尸体,还有些水果。

使他们感到惊奇的是:尽管桶内的温度相当高,但这些尸体不仅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变成了“木乃伊”。

后经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发现原来金字塔的结构竟是一种较好的微波谐振腔体。

微波能量加热就杀死了细菌,并使尸体脱水而成为“木乃伊”。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金字塔能”效应。

令人不解的是,五六千年前的埃及人怎么会知道微波的妙用呢?(材料二)金字塔高146.59×1010=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金字塔本身重量×1015=地球的重量。

金字塔底面积÷塔高的两倍=圆周率金字塔底周长×43200=赤道的周长。

金字塔高×43200=北极极点到赤道平面的距离。

金字塔斜面高×600=1个纬度。

请回答: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巧合,或是“外星人”建造了金字塔。

你怎么看?(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在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奴隶制时代,埃及人依靠简单的协作,创造出金字塔这样的奇迹,真是难以令人置信。

但是金字塔屹立了四千多年,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

修建金字塔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

可以说,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要说金字塔是天外来客的创造,还有待科学证明。

但我们只有承认历史,相信历史才能更有助于人们探索自己的历史,认识自己的能力。

(二)汉谟拉比法典师:带着金字塔的神秘,我们又去空中花园的国度——古巴比伦看看。

(出示课本第10页《全盛时期的古巴比伦王国》地图和《伊拉克周边地图》,引导学生发现古巴比伦与伊拉克的关系。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里(指着古巴比伦)是今天的哪个国家?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提到美国空袭伊拉克后对古巴比伦文化遗产的破坏,以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 1.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师:这里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我们把这里称为两河流域。

因为这里有两条河流孕育着古巴比伦的文明,“两河"是指哪两条河?(学生回答)2.《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师: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学生小品表演)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

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

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 (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师:下面请回答几个问题。

①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②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

③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在学生回答每一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内容和实质。

学生回答问题①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②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

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③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

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由此加深学生对法典阶级性的认识。

师:《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当年汉谟拉比把法典刻在一个黑色的玄武岩石柱上,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出示:《汉谟拉比法典》石碑图及部分条文和思考题:谈谈你对法典古今价值的认识。

学生发言。

(在学生发言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法典宣扬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和法典所使用的文字。

)师:古巴比伦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就做到了国家有法可依,实在是不简单。

法典对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和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正是法典的先进之处,所以法典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并成为研究古巴比伦奴隶社会的第一手材料。

它不愧为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古巴比伦灭亡后的历史走向师:总而言之,法典的实质是带有阶级性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汉谟拉比死后,两河流域的发展情况如何?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1页第三段。

(学生阅读)接下来我们再去南亚的印度河,寻找古老的印度文明。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印度河和恒河师:《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求取佛经,这西天指的是什么地方?(学生容易回答是印度,教师及时纠正是古印度。

)出示:课本第12页《古代印度》地图和下列问题。

①古印度包括现在哪些国家?②孕育古印度文明的河流是什么河?③地图告诉我们古印度有哪两处古城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后出示有关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两座城市的图片。

师:这两座城市存在的年限约为公元前三千年至二千年,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

从公元前15世纪开始,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并过上了定居的农业生活。

起初,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是可以通婚的,但如果这样下去,他们将会被达罗毗荼人所同化,因为达罗毗荼人远远多于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有着白皮肤、蓝眼睛和高鼻梁,而达罗毗荼人身材矮小,皮肤黝黑。

于是,雅利安人开始禁止与达罗毗荼人通婚,这就是印度种姓制度的根源。

2.种姓制度师: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在古印度社会中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也就是种姓制度。

(多媒体展示种姓制度简表) 学生活动:游戏(在四小组中各选一位同学以A、B、C、D为编号,每人代表一个种姓,每人说一句话后,让学生猜猜他们分别代表哪一种姓并按种姓的高低顺序排列。

)A:“我是保卫国家,保卫婆罗门的武士,不用劳动不用纳税。

”B:“刚才幸好跑得快,要不就被武士抓走了,但是现在我到哪去安身呀?”C:“今天我得主持一场隆重的祭祀活动。

’’D:“田里的庄稼熟了,明天我就可以去收了。

"教师点评、深化:种姓制度下职业是世袭的,一种种姓只能从事已限定的职业,世代如此;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不同种姓的男女生下的子女,只能排除在种姓以外,被称为贱民,他们的生活非常糟糕。

请阅读课文第13页小字,感受他们的生活。

(学生阅读)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是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

在阶级社会里对社会的稳定和维护正常统治秩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的印度仍保留着种姓残余,这种残余造成了印度社会的不和谐。

多媒体出示以下材料,加深学生对种姓制度造成的负面影响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种姓制度的观念也无处不在。

记者常遇见这样的情况:给看门的再多钱,他也不会帮你扫地,因为这是贱民干的活;做清洁工的高种姓成员,清扫卫生时决不会帮你打扫卫生间;许多来自他乡且没有一技之长的高种姓成员,宁可在大街上乞讨也不会找工作,因为他们不能从事“下贱”的工作;即便主人在欧美受过现代教育,他也决不会雇一个来自贱民家庭的厨师,哪怕厨师的厨艺再好、薪水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