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浙江省9 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0学年第一学期9+1高中联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语言文字应用(本大题共12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选择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词语中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就由助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sháo),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zā)所去。
B.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piě)在冰冷的铁轨旁边。
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chàn)。
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愁怅。
C.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jī),上面供一副.(fù)香烛,几碟瓜果月饼。
孩子们急切地盼那柱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
D.袁隆平拍去身上在粉笔灰尘,掖.(yē)着讲义夹.(jiá),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
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过去史学家一直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比较重要,认为1914年到1918年的一战只是欧洲旧的家庭式的争吵。
于是..冷战结束以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世界主流历史学家开始意识到其实一战比二战更重要。
一战不仅为未来洗好了牌,为二十年后的二战奠定了基础,也在精神和文化上基本确立..了延续至今的世界历史文化版图。
【甲】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第一个结果是四个欧洲古老帝国(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整个欧洲文明出现巨大的真空。
【乙】更具灾难性的是“巴黎和会”签署的《凡尔赛和约》虽然结束了战争,却没有产生一种新的精神或文明的尺度。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学年第一学期台州山海协作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
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
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
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
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
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
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
专题1 4 名句名篇默写-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划重点(统编版)(解析版)

专题14 名句名篇默写★知识划重点★名句名篇默写的误区及矫正方法考生默写(选择)名句,常常失误。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兹例析如下(括号内为正确的字):一、同音字混淆致误。
如:1.故木授(受)绳则直,金就励(砺)则利。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暗)花明又一春(村)。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汗)青。
4.别有忧(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字词音义两近致误。
如:1.生当做(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晖)。
3.飘飘乎如移(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秦人不遐(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三、字词音形两近致误。
如: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晴)。
2.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弛)。
3.桃李不言,下自成溪(蹊)。
4.猝(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四、习惯语序干扰致误,即把名句中某词误作现在常用的双音词。
如:1.江山代有人材(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战士军前半生死(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歌诗)合为事而作。
4.两情若是长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五、有相同字眼干扰,使甲句和乙句上下句乱串门。
如: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3.“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练习划重点★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听蜀僧濬弹琴》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这个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
用典这种手法在古代诗文中也常常被用来含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曹操《短歌行》中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人才的思慕与渴望。
(2)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
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
“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
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
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栓、棍子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
“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
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与‘叶’都带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
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
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0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10月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 页,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材料一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
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
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
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
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
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唯一载体。
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2020-2021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评估英语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台州市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 英语2021. 07命题:赵奔奔(台州中学) 方醒(台州市路桥中学) 审题:章斌秋(台州市黄岩中学)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第Ⅰ卷1至9页,第Ⅱ卷9至10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第一部分 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纸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 5分,满分7. 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 、B 、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s wrong with the man's coffee? A. It is hotB. It tastes awfulC. There is some milk in it 2. What does the man want to do? A. Repair his computer B. Borrow a computer C. Buy a new computer 3. Where will the woman probably send the flowers? A. To the shopB. To the studioC. To the actress' home. 4. Why didn't the man answer the woman's call last night? A. He was working B. He was sleeping C. He was having a family party 5. When will the speakers probably meet?A. In about 10 minutesB. In about 20 minutesC. In about 30 minutes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 5分,满分22. 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10)___________。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
《渔家傲》
(乙)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
3.孔子曰:“仁者不扰,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许多人物都兼具了仁者、智者、勇者的品性,请你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任选其中两种品性即可)
4.八年级某班组织名著阅读探究活动,拟定了以下几个探究主题,请你任选其中一项,谈谈确立这一探究主题的理由。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出处
鉴赏
(甲)_____
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一语文2021.01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1-4题。
材料一①如果有一位西洋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
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
“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②为什么我们对“家”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
西洋的格局像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
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
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
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
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
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
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
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
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
这种时势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
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
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
乡土社会环境固定,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
在这里不发生“反对”,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
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反对的必要。
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
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
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
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
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
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
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
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
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
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1.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内容,下面对“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横暴权力”为解决社会冲突而产生,是统治者的工具,是一种临时平衡。
此时武力的阶段已经过去,被支配的一方认了输,完全心服。
B.“同意权力”在社会分工合作中产生,它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
社会分工愈复杂,这种权力就愈扩大,它主要存在于乡土社会中。
C.“时势权力”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产生,此时出现了能应付新环境并获得别人信任的“文化英雄”,他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权力由此发生。
D.“长老权力”在社会继替过程中发生,是教化性的权力。
这种权力表现在长幼之序的亲子、师生等关系中,这是由文化不稳定造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提到本书前面提出的三种权力,目的是引出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时势权力”。
B.文章通过对“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反对”与“注释”的比较,来说明名实分离的现象。
C.第三段引儒家所注重的“孝”道,意在说明在乡土社会中的长老权力是不容忍“反对”的。
D.文章末段举“面子”“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语汇,易让读者明白乡土社会中“注释”大量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继替是指社会成员的变动,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动,二者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
B.社会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然的;在某一时期内,变动的只是一小部分,任何社会的变迁都是如此。
C.“注释”是为了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会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可以说是一种保留“面子”的“反对”。
D.儒家注重“孝”道,是为了维持社会安定;而“注释”引起的名实分离会促使社会加速变动甚至动荡。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据民政部统计,2002年至2012年,我国自然村由360万个锐减至270万个,平均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就有几百个。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如果不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将面临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险。
村落消失了,儿时的山丘被推平了,小桥流水人家不复存在了,乡愁又能寄托于何处呢?曾经生生不息的传统村落既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部分。
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是大势所趋,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好,契合公众期待。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偏远农村就应该选择性遗忘,就应该任其自生自灭。
我们呼吁保护传统村落,是提醒人们看到它作为一种乡愁载体、一种历史遗存、一种传统生活样式的重要文化意义、精神价值,并不是主张人们还生活在那种穷苦中。
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我们乐见城镇化改变了人口结构和城乡格局,让很多人过上了更富足的生活。
(摘编自李思辉《不能把“最后的村民”遗忘在繁华之外》)材料二:乡村振兴这种整体性的战略安排与过去提出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也有所不同。
它是以城乡融合为根本理念的,应当说,“城乡融合”是对“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超越。
“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着眼的是以工补农和以城统乡,农村成为各种政策和补贴的接受者。
这种思路虽然比城乡对立的理念有所进步,对解决“三农”问题有所裨益,但从发展理念上讲这仍然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按照这种思路也不会改变总量发展下城乡结构差距拉大的情况。
城乡差距既然是新时代解决主要矛盾的主攻方向之一,那么,强调乡村与城市是共存共荣互相推动的两个空间发展布局,着重发展乡村的独立性和自主发展格局,这种思路就成为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城乡融合”理念在国家实践层面的具体实施,着眼的是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使农村发展形成与城市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的自主发展格局,最终消除城乡发展差距。
(摘编自王立胜等《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读》)材料三: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典型代表,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促进乡村发展的积极实践,通过立法为各项财政支持政策提供法律支持,建立城乡共生的一体化模式,在解决农民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美国的乡村发展历程对中国来说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参照作用。
在理论研究方面,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和二元经济结构进行了广泛的学术探讨。
以Lewis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乡村的衰败与凋零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会促使二元经济结构消减,政府没有必要对此进行干预。
随后,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Lewis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现实并不一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会给一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他们论证了乡村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工农协调发展的政策主张。
(摘编自胡月、田志宏《如何实现乡村的振兴?——基于美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的经验借鉴》)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最近几年,我国传统村落消失速度很快,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村落的保护。
B.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历史遗存、传统生活样式、文化根基,以此让城市反哺农村,改善农村生活品质。
C.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理念,是让乡村不再成为城市的依附而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的发展格局。
D.西方经济学家Lewis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无须干预,但他后来又发现城乡差距会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业化、城镇化符合公众期待,而保护寄托乡愁的乡村风貌可以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二者要协调发展。
B.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对城乡关系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这个认识是以“城乡融合”理念为基础的。
C.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促进乡村发展的实践活动,可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经验。
D.以城统乡的理念强调城乡的共同发展,促进了乡村进步,是目前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最好方式。
6.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才能使乡村振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