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2节 第2课时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34张PPT)学习演示PPT课件

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34张PPT)学习演示PPT课件
(1)体液各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 组织液与血浆及细胞内液间都是双向交换,组织液 与淋巴以及淋巴与血浆之间都是单向交换,因此图 1 中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联前系后]
巧用单、双箭头判断相关成分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2)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关系: 垂体与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之间为双向箭头,其 他腺体与下丘脑以及下丘脑与垂体之间为单箭头,故图 2 中 1 是下丘脑,2 是垂体,3 是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4、循环过程:
CO2
无机环境
光合组作成用生、物化体能的合元成素作用
生物群落
呼吸反作复用循、环分解作用、化
石燃料燃烧
练习巩固1:
判断正误
(1) (2014·江苏)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温室效应的原因及缓解措施:
4.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 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 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 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 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 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 物的分解作用
必修③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默写: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__态__系_统__组___成__成_分_, _营_养__结__构_。 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哪些?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__食__物_链___和_食__物__网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 系统的_能_量__流__动__ 和_物__质_循__环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观点和过程。

2. 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够诠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了解碳循环和氮循环的重要性,以及与物质循环的干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和机制,并能够将其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联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PPT课件,包含图片、图表和动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准备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际案例,以便在讲解过程中进行讨论。

3. 准备一些土壤、水和大气样本,以便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

4. 准备一些关于碳循环和氮循环的基础知识,以便在讲解过程中进行补充。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课前预习、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和教室小结。

1. 课前预习:在课前安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家自行预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观点和过程。

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节课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教室效率。

2. 新课导入:起首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接着提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什么?其过程如何?”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3. 知识讲解: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如氮循环、碳循环等,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流动和转化的。

同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教室小结:在教室结束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老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室上,老师应该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明确地知道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和需要掌握的内容。

高中生物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4章_第1节_第2课时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4章_第1节_第2课时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2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形式的变化由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能量金字塔的形状永远是正金字塔形,数量金字塔有倒置的情况。

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自读教材·夯基础]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输出的整个过程。

2.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能。

(2)输入过程: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

(3)传递途径:太阳能→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4)过程分析(以第一营养级为例):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及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分别是指哪一部分?提示: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结合教材P95图4-8思考:(1)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是其同化量吗?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提示: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等于其同化量,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会有哪些去向?提示: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3)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指其流向分解者的吗?为什么?提示:不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

3.整个生态系统中能量会因散失而减少,它主要是指哪个生理过程?以什么形式散失?提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跟随名师·解疑难]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1)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固定太阳能。

(2)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4)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食物)中的化学能。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新部编本1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新部编本1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课设计教课目的 :( 一) 知识目标1、剖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说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二)能力目标1、经过剖析总结,培育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剖析和解决实质问题等的思想能力,进而培育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

2、经过图片等的察看,培育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察看和剖析能力。

3、经过生动风趣的例子激发学生议论、沟通的欲念,培育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 三 )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我们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使学生更为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教课重难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色。

2、碳循环过程。

教课流程:一、导入师:请大家赏识一段动画!并议论后边的问题。

(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鲁宾逊漂泊到一个荒岛上,那边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品,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 玉米。

而后出示问题:你以为以下哪一种生计策略能让你保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候营救?试说明原因。

下边有两项选择: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议论。

师:大家都很聪慧,都选择第二个答案,原因也比较充足,因为第二种吃法能够给他供应更多的能量,使他能保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候营救。

全部生命活动都陪伴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应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能量的流入、传达、转变和消散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陪伴着物质循环。

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如何流动的?物质是如何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日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4章人与环境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4章人与环境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练习含答案

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课后·训练提升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2.下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C.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项不符合题意。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如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作用,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B项符合题意。

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项不符合题意。

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项不符合题意。

3.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加多样化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C.把湿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以增加林木生长量,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把湿地改造成农田和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都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4.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山、黄河等生态系统能激发文学艺术创作灵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过度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禁止开发和利用地球上的生物资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项错误。

过度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项正确。

沅江市第八中学八年级生物上册 19.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苏教版

沅江市第八中学八年级生物上册 19.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苏教版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特点。

2、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碳循环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初步学会用生态学观点认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生物界重要性。

(三)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教学重难点:1、碳循环的过程。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讲述】前面我们共同探讨了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大家回顾一下,思考四个问题。

【提问】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哪两个部分?学生1回答: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提问】生物成分包括哪三个部分,分别扮演什么成分?学生2回答: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提问】什么是食物链?食物链总是从什么生物开始?学生3回答:动、植物之间通过取食关系而互相联系就形成食物链;食物链总是从绿色植物开始。

【出示】草原生态系统以及草、兔、狼的图片。

【提问】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学生4回答:它们之间存在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草被兔吃,兔被狼吃)。

【提问】你能用箭头把它们之间的取食关系表示出来吗,怎么表示?【讲述】请一个同学上来画。

学生5用直线工具在白板上画出它们之间的取食关系。

【擦出显示】请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

学生6用电子笔在白板上进行书写。

【出示】草→兔→狼。

【提问】兔为什么要吃草?狼为什么要吃兔?兔肚里的草以及狼肚里的兔将如何变化?【讲述】这就是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提问】草、兔、狼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学生7回答:生产者、消费者。

【依次展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讲述】在生态学中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名词—“营养级”。

【提问】什么叫营养级?学生8回答:生态学上把食物链中的各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

北师版八生下8生物与环境2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2课时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北师版八生下8生物与环境2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2课时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v 表示环境,则能正确表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是
( B)
A
名师点拨
B
预习反馈
C
基础训练
D
能力训练
第 20 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12.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
述中正确的是
( C)
A.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C.图中乙、丙、丁三者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 C)
A.化学能 B.光合作用 C.太阳能 D.有机物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能力训练
第 12 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知识点二: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
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形成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能量从生态系统进入环境的过程 C.生态系统内伴随物质循环的能量转移过程 D.能量从环境进入生态系统的过程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 C)
能力训练
第 15 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8.下列图解中能正确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是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能力 全一册 北师版
第 2 课时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能力训练
第1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重难点解读
1.能量流动的特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太阳能以光能的形式被生产者固定下来

生态系统和人类环境(第2课时)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和人类环境(第2课时)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①图中能量流动的研究是在食物链层次 上进行的,而生态系统中还存在其他生产者, 因此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小于流入生态 系统的总能量。
②图中是生态系统中一条主要的食物链, 图中生产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流向其他植食 动物,所以图中生产者和鼠的能量传递效率 远小于10%。(各营养级之间10% ,依据 该物种的主要食性将每个物种都归属于一个 特定的营养级。)
核心归纳:理解常考的两种能量流动模型 (1)第二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过程模型 图中箭头①指的是摄入量,若没有箭头③,则①代表的是同化量
说出a、b、c、d、e、f、h、i所代表的含义
(2)“拼图法”分析能量流动过程
①W1、D1、D2指相应营养级的同化量,B1、B2指相应营养级中 未利用的能量; ②各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1+C1+D1或B2+ C2+D2。
③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是100%。从上图可以看出,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 传递效率等于D1/W1×100%,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 传递效率只有约10%。
④利用“拼图法”可得关系式
例1.某同学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 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C为 分解者
;A
为大气中的CO2库。
(2).[模型二]
分析:A为 生产者 ;B为 消费者 ;C为 分解者 ;D
为 大气中的CO2库

思考:若将上图改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应做什么修改?
应将 “大气中的CO2库”改为“非生物环境”
思考:若将上图改为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应做什么修改?
应将 D“大气中的CO2库”改为“非生物环境” 增加“光→A”,取消 D→A
例2.在一条捕食食物链中,甲、乙分别属于第二、第三个营养级。 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乙的同化量占甲同化量的比例。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 首 页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 探
1.物质循环的概念和实例
• 固



(1)概念:物质循环又称为_生__物__地__球__化__学_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

合 物体的_C_、__H__、__O_、__N__、__P_、__C__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__无__机__环__境__到_生__物__群__落_,



①原因:水体中__氮__、__磷___含量过多。
合 作
②结果:__藻__类___等过度繁殖导致生态系统的稳态被破坏。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返 首 页






习 •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标 •



(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单__向__流动、__逐__级__递减,而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



• 探
下图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图示,讨论相关问题:
• 固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返 首 页

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是否相同?



预 习
提示:不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以热
达 标


探 新
能的形式散失;而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所以是没有起点和终









探 究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物质形式是 CO2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所以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 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返 首


当主堂习 Nhomakorabea标
• 探
机环境,5 和 7 表示呼吸作用,6 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A 错误;在
• 固


知 生态系统中,细菌可以是 1 生产者(如硝化细菌)、2 消费者(如寄生细菌)、3 基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分解者(如腐生细菌),B 错误;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 1 生 产者所在营养级,C 正确;碳元素的循环属于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 D 错误。]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方式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 食物链和食物

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 时
作用


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层 作


返 首 页
3.碳平衡分析及对环境的影响
自 主
(1)碳平衡的含义:
当 堂


习 •
指碳的排放和吸收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大气中的 CO2 浓度相对稳定。
标 •
作 探
再回到__无__机__环__境____的循环过程。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返 首 页






习 •
(2)实例
标 •
探 新
①水循环
固 双


ⅰ水循环受__太__阳__能__、__大__气__环__流__等因素的影响;__降__水__和__蒸__发__是水
合 作
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植物的__蒸__腾__作__用__对水循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探 究
ⅱ水循环过程可以进行不断往复地_迁__移___和_转__化___ (固态、液态和气态)。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返 首 页





②碳循环



• 探
ⅰ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C__O_2_和_碳__酸__盐___,在生物群落与无
• 固


知 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__C_O__2 _,在生物群落内以__含__碳__有__机__物__形式流动。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返 首 页


主 预
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堂 达
习 •
【导学号:85732183】
标 •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返 首 页








• 探
A.1 代表生产者,5 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 固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返 首 页






习 •
D [据图分析,A 是生产者,D、E 是消费者,B 是分解者,C 是大气中
标 •


新 知
的 CO2 库,A 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中
双 基
A→D→E 为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B 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 C 之间以二氧

B.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只可以作为 1、3 所示成分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 1 所在营养级


D.碳元素的循环可以在任何一个结构完善的生态系统内独立进行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返 首 页





C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 1 是生产者、2 是消费者、3 是分解者、4 是无 达
的含量增高,进而导致温室效应。



自 主
[归纳总结]
当 堂



1.图解法理解碳循环的过程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返 首 页


主 预
2.表格法比较碳循环的形式
堂 达



进入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内部
返回无机环境



新 知
形式
CO2
含碳有机物
CO2
双 基


习 •
C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
标 •


新 知
物群落之间以 CO2 形式循环,A 正确;②过程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
双 基
呼吸作用,B 正确;③过程主要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光合作用增强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后,能减少大气中 CO2,C 错误;①过程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要减少人类 对①过程的依赖,需要人们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才行,D 正确。]
• 探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环境中的一些有毒物质比如农药或
• 固


知 重金属盐是不是浓度也越来越低?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提示:伴随着物质循环过程,环境中的一些有毒物质会出现生物富集现 象,即沿着食物链,营养级越高,富集物浓度越高。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返 首 页
[归纳总结]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2课时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知识概览(教师用书独具)










探 新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固 双


2.分析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重点)
合 作
3.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及

究 应用。(难点)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自 主
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区别


项目
物质循环


新 知
形式 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



提示:是 C、H、O、N、P、Ca 等元素。
合 作
(2)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 CO2 形式循环。



提示: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



(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 )




(× )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 )
返 首 页




预 习
(4)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一般的生态系统。


探 新
之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固 双


4.如果人们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或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