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构成设计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导言: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技巧之一。

它指的是
通过巧妙地运用线条、形状、光影等元素,使画面或物体呈现出三
维的立体感。

立体构成的应用广泛,涉及到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技法和应用,帮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理论和实践技巧。

一、课程目标:
1. 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意义;
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
3. 能够运用立体构成原理进行艺术设计创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构图能力和审美意识。

二、课程内容:
1. 立体构成的概述
1.1 立体构成的定义和意义
1.2 立体构成与二维构图的区别
1.3 立体构成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2.1 空间感的表现
2.2 线条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
2.3 形状和体积的表达
2.4 光影在立体构成中的应用
3. 立体构成的基本技法
3.1 透视法的原理和应用
3.2 融合法的运用
3.3 高光和阴影的处理
3.4 颜色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
4. 立体构成的实践应用
4.1 静物绘画中的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立体构成 Solid Structure课程性质:是一门重要的工业设计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从平面过度到立体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分:4总学时:64适用专业:工业设计等设计类中的有关专业先修课程:《素描》、《工业设计概论》、《平面构成》教学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 加强脑与手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简单经济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探求立体形态的形式规律和设计原理,寻求材料,结构,力学与形态表现的和谐规律。

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促使其形态的科学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三、各章节主要知识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概述第一节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立体构成是物体形态设计的基础第三节立体构成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本章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第一节认识点线面第二节认识体量第三节认识材质第三节认识空间本章重点:材质空间的认识本章难点:空间的构成认识第三章半立体构成第一节一切多折第二节肌理构成本章重点:表情练习——一切多折本章难点:一切多折制作第四章线立体构成第一节垒积、衍架、框架线层排列第二节线织面本章重点:线材构成本章难点:线材构成的实际制作第五章面材构成第一节透空柱体、多面体结构第二节层面排列第三节单体积聚与形体的插接构成本章重点:面材构成本章难点:面材构成的实际制作第六章块材构成第一节有机形体的塑造第二节形体的分割与组合第三节块的积聚构成本章重点:块材构成本章难点:块材构成的实际制作第七章综合构成第一节综合构成的要求、形式与要注意的问题本章重点:综合构成本章难点:综合构成的实际制作四、成绩考核方式以完成设计作业形式的考查课,综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如下作业:1、纸的表情练习(一切多折) 1件 15%2、线材构成 1件 15%3、面材构成 1件 15%4、块材构成 1件 15%5、综合构成 1件 40%五、教材与参考资料《立体构成》胡介鸣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立体构成》赵殿泽著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6《立体构成基础》蒋民民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立体构成》蔡从烈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注:1、本课程作业更偏于创意实践题。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构成Ⅰ》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学时数:课程英文名称:学分数: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开课教研室:课程性质:授课对象:执笔人:先修课程:编写时间:开课学期:审批人: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课程教学目的:平面构成是现代艺术的基础,是现代艺术设计诸多领域中应用极为广泛,是实用美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

通过学习形式美的法则,培养创造新型的基本方法,从形态的知觉和心理立场出发,探讨研究造型和构图基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意识和构成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图形想象和创意能力。

2.课程教学要求: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突出抽象表现的训练手法。

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际练习结合的方法。

注重在讲课中启发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培养其构思、设计能力。

《平面构成》课程基本的教学任务,在于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平面构成设计练习,掌握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掌握装饰图案、抽象图案、几何图案的表现手段,并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平面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

本课程要求将形态分解为各种要素,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进行组合设计,能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着重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三、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第一章概述【教学目的】明确平面构成课程的性质,明确学习平面构成课程的意义。

【重点难点】理解和谐、对比、对称、平衡、比例、重心、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法则的基本含义。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教学目的】理解点线面是一切造型要素中最基本的构成三要素,掌握点线面在表现方面的特点。

【重点难点】平面构成设计练习,掌握基本的平面构成设计规律。

第一节造型基本要素之一——点一、点的定义二、点的性质和作用三、点的错觉第二节造型基本要素之二——线一、线的定义二、线的性质和种类1、直线2、几何曲线3、自由曲线三、线的错觉第三节造型基本要素之三——面或形一、面的定义1、直线形2、曲线形(几何曲线)3、自由曲线4、偶然形二、面的种类及其性质1、面与地2、形的错视第四节点、线、面的构成及其形式法则第五节对称和平衡构成一、对称和平衡的性格二、对称和平衡的基本形式 1. 反射 2. 移动 3. 回转 4. 扩大三、点的平衡构成 1.有秩序点的构成 2.点的自由构成四、线的平衡构成 1.线的有秩序构成 2.线的自由构成 3.直线与斜线相结合的构成 4.直线、斜线与点的结合构成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第一节重复和群化构成一、重复骨骼 1.作用性骨骼 2.无作用性骨骼二、基本形三、复杂骨骼重复基本形的构成1.基本形的重复排列2.重复基本形正负交错排列3.重复基本形在方向上进行横竖或上下交换位置4.重复基本形的单元反复排列5.重复基本形的单元间空格反复排列6.重复基本形的错位排列7.基本形局部群化排列8.基本形交错重叠排列9.基本形自由排列构成四、复杂骨骼近似基本形的构成五、无作用性骨骼的基本构成六、重复基本形的群化构成1.基本形的对称或旋转放射式排列2.基本形的平行对称排列3.多方向的自由排列第二节节奏和韵律构成一、渐变构成1.大小和间隔的渐变2.方向的渐变3.位置的渐变4.形象的渐变5.自然形象的渐变二、发射构成1.离心式发射2.向心式发射3.同心式发射4.移心式发射5.多心式发射第三节“对比、变化”构成一、对比的作用1.空间对比2.聚散对比3.大小对比4.曲直对比5.方向对比6.明暗对比第四节调和、统一的构成一、形象特征的统一二、明暗和色彩的统一三、方向的统一第五节破规、变异构成一、特异构成二、形象变异构成1.抽象法2.变形法3.切割法4.格位放大法5.空间割取及形象透叠法三、空间构成四、视觉感应构成五、考核与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考察2.考核标准与比例:平时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10%,平时测验占10%,期末考试占70%。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二、点、线、面——荷塘创作(一个题材表现多种可能性)
作业:图片收集或写生
1、收集不同季节的荷塘画面资料
2、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四张图片,以不同的视觉语言来表达画面
三、形态——水的定律
(对非常形态的寻踪)
作业:水纹写生
1、自然界中流动的水
2、静态水中滴入黑色的连续变化
3、观察并表现由冰融化为水的现象与过程
四、教学方式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实行过程考评和期末考评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法。
计分办法:过程考评(项目考评)50分(其中:平时表现10分;课后习题10分;实践课测试30分);期末考评(卷面考评)50分
编制人:刘敏
编制单位: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工学院艺术教研室
编制日期:2010-7-6
2.掌握平面构成的主要构成形及表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对孟塞尔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懂得色彩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
4.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5.通过学习能对色彩的情感、色彩的性格与象征、色彩的联想、色彩的味觉、嗅觉的联想、色彩与形状、色彩的音乐感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三、自然色的解析(色彩采集、重构)
1、色的归纳和强调
2、采集和重构
3、关系的转移
四、系列配色
1、色相推移
2、明度推移
3、彩度推移
五、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1、明度对比调式
2、色相对比调式
3、彩度对比调式
4、色彩调和
六、配色构图
1、配色结构
2、同化与融合
3、配色的表情
4、配色的方法
实践教学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必修课程之一,是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

本课程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各种设计方法与形式,包括酒店空间、餐饮空间、办公空间、商业空间、娱乐休闲空间、展示空间设计等,以培养学生创意能力、空间组织能力和设计分析处理能力,能够在实际设计项目中得以熟练运用。

本课程任务:1.通过层进式的项目实训,完成实训任务书中所有项目的设计方案和图纸制作任务,使学生逐渐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从而具备作为职业设计师的岗位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

2.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拓展实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门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各种设计方法与形式,对于以后所开设的园林设计和快题设计等课程的顺利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公共空间理论讲授教学要求:1.了解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

2.掌握公共空间的形式特征。

重点:内部空间设计;空间的功能构成与空间的组织形态。

内部空间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影响设计的选择。

难点:外部空间设计: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方法第二章室内公共空间类型及设计要点教学要求:1.了解公共空间室内外环境设计的基本规律和空间关系,确立公共空间设计的观点;基本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式方法。

2.空间环境的设计要点。

重点:室内装修设计、室内物理环境设计、室内陈设艺术设计。

难点:环境艺术的处理。

教学内容:1.室内装修设计、室内物理环境设计、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的练习。

2.环境艺术的处理的练习。

第三章公共空间的材质教学要求:1.掌握不同材质的属性。

2.掌握空间不同材质应用案例。

重点:熟练掌握环境艺术的处理。

难点:空间材质搭配。

教学内容:1.空间环境艺术的处理的练习。

2.空间材质搭配的练习。

《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描述
本课程旨在介绍空间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练,学生将研究如何利用构成元素来创造具有视觉吸引力和艺术表达力的空间作品。

研究目标
- 理解空间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空间构成的常用技巧和方法
- 培养良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优秀的空间作品
主要内容
1. 空间构成的概念和分类
- 空间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 空间构成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2. 构成元素与空间表达
- 点、线、面的作用和表达能力
- 图形和色彩在空间构成中的应用
3. 空间构成的原理和技巧
- 平衡、对比、重复和统一原则
- 宏观和微观尺度的运用
4. 空间构成的实践与创作
- 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空间构成实例分析
- 学生个人作品创作和展示
教学方法
- 理论授课结合实例分析: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结合实
际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空间构成的理解。

- 实践练:组织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实
践空间构成的技巧和方法。

- 个人创作和展示: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创作,并组织展示活动,促进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考核方式
-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 项目作品评估:对学生个人创作作品进行评估和展示。

参考资料
- 空间构成原理与实践,作者:XXX
- 艺术中的空间感知,作者:XXX
以上为《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的简要内容,敬请参考。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三大构成课程编码:学分:3分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学时:36学时;课程设计:12学时适应专业:动漫/图形图像各专业先修课程:三大构成素描色彩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各专业设计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论(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明确平面构成课程的性质,明确学习平面构成课程的意义。

第一节概论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定义第三节平面构成的学习目的第四节平面构成研究的内容第五节平面构成应用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与在具体构成中的灵活运用第一节对比与统一第二节对称与均衡第三节节奏与韵律第四节比例与权衡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10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点线面的一般排列设计开始,逐步进入较复杂的点线面平面构成设计第1节点一、点的构成;二、点的形态特征与设计中的应用第二节线一、线的构成;二、线的形态特征与设计中的应用第三节面一、面的构成;二、面的形态特征与设计中的应用第四节应用点、线、面原理完成具象形到抽象形的变化第四章基本形与骨骼(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对基本形进行八种形态的自由组合,骨骼在构成中的完美运用。

第一节基本形第二节骨骼第五章平面空间的基本构成形式(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各构成形式的特点及构成,难点是各构成方法的灵活运用第一节基本元素的构成形式第二节重复构成第三节近似构成第四节渐变构成第五节发射构成第六节特异构成第七节密集构成第八节空间构成第六章肌理构成(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基本要素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学会创造新形态,构成形式的应用。

第一节认识肌理第二节肌理的分类第三节肌理在平面构成上的应用第四节肌理在艺术设计上的应用第七章色彩的物理理论(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

《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Space Composition课程编码:130520096总学时:48 实验学时:32 学分:3适用对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先修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 本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

2. 本课程是使用各种较为单纯的材料来训练造型能力和空间构成能力的一门学科。

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

从建立空间感知出发,认识基本的空间概念,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设计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空间构成概论授课学时:4学时基本要求:1-1、空间构成的概念1-2、空间的分类1-3、空间构成的意义重点:空间构成的概念难点:空间的分类第2章:空间构成设计授课学时:12学时基本要求:2-1、点材结构表现2-2、线材结构表现2-3、面材结构表现2-4、块材结构表现重点:各材料的结构。

难点:各种材料的表现。

第3章:空间的知觉与特性授课学时:12学时基本要求:3-1、空间的感觉3.1.1物理空间3.1.2心理空间3.1.3知觉空间3-2、空间的特性重点:空间的感觉难点:心理空间第4章:内部、外部空间构成与组织授课学时:20学时基本要求:4-1、内部空间构成形式与组织4-2、外部空间构成形式与组织4-3、空间构成模型的材料4-4、空间构成加工工艺重点:空间构成的形式与组织难点:外部空间构成形式与组织三、实验1、实验项目一览表2.实验项目目的和要求:[序号1]. [线结构表现]:熟悉线的运用与变化能力,掌握线形框架的构造[序号2]. [面结构表现]:寻找平面凸凹的各种变化,在空心柱或板式机构中进行表现[序号3]. [体结构表现]:体面转折的各种变化[序号4]. [空间构成与组织]:空间构成的综合运用,寻找建筑模型空间的各种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空间构成设计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64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
先修课程:素描、平面构成
开课单位:艺术设计分院
一、讲课内容
第一章空间造型设计概述
一、空间造型设计教学主要内容
二、本专业空间造型设计研究对象,
三、空间造型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四、作业要求及能力目标
五、材料资源准备
第二章构成知识归类
第一节空间构成的原理
一、空间的概念
二、空间知觉与秩序
三、空间构成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空间限定表述
一、什么是空间限定,空间限定的具体化表现
二、空间的组织的一般方法
三、空间的结构的分类及特点
四、空间的性格
五、空间的变化
第三节内空间构成
一、内空间形态
二、内空间洞口设计方法
第四节外空间构成
一、外空间的空间体认知
二、外空间空间体的组合
三、外空间的动线创造和构成手法
四、外空间构成与景观设计
第五节光空间构成
一、光的基本概念
二、光的照射空间构成
三、透射光的空间构成
四、反射光的空间构成
五、动态光的空间构成
六、光环境与空间性格
七、光空间构成与展示设计
第六节水体空间构成
一、水体特性与空间构
二、水体造型与空间构成
第七节动态空间设计
一、自然水游动与空间构成
二、机械效应与空间构成
三、人力触动与空间构成
四、动态设计案例分析
第三章综合练习
一、设计构思
二、材料加工
三、空间构成制作与光、水、电的运用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艺术设计等空间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必修课。

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设计概念,从建立空间感知出发,认识基本的空间概念,然后以物理量、心理量、尺度感及错觉所营造成的空间印象作为理论支撑;为后续课程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课程。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设计思想上建立空间设计的概念,增加单一空间的构成方法和组合空间的组织方式的知识,提高用三维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组建空间结构,营造空间形态作为技术探索;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空间形态的意念
创造,图文并茂,阐释理论,让学生更易于了解空间塑造的方式方法;从借鉴国内外的名家名作而引发创想,鼓励原创性的呈现;在空间构成类型、构成手法、创新手段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运用平面转向立体的图学表达方式,以及系统的空间美学表达方法,探讨空间的构成和创想。

五、教学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讲空间造型设计概述(8学时)
内容包括:
1.空间造型设计教学主要内容
2.本专业空间造型设计研究对象,
3.空间造型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4.作业要求及能力目标
5.材料资源的准备
学时分配:理论授课4学时,实践辅导4课时
重点、难点:学习空间构成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立体形态构成、空间形态构成与应用设计之间关系;了解立体与空间形态构成的缘起、发展及成就;
作业安排:
1.纸条造型练习4件,要求造型主次分明
2.平面到三维造型练习2件,
第二讲空间构成的原理(8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
1.空间概念及常见的形式分类,空间构成的常见用语
2.不同空间构成形式所产生的知觉分析,人与空间的关系
3.空间构成的形式美感,不现形式构成空间的审美特征
学时分配:理论授课2学时,实践辅导6课时
重点、难点:立体形态的生理、心理、物理等基本要素和视觉特征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立体与空间形态的分类;理解立体形态的生理、心理、物理等基本要素和视觉特性。

作业安排:
1.单张纸空间造型练习
2.多张纸空间造型练习
第三讲空间限定表述(8学时)
主要内容:
1.空间限定的具体方法(中心限定、分隔限定)
2.空间的组织形式及组织方法
3.空间的结构分类及不同结构的视觉和功能特点
4.空间的性格及变化原理
第四讲内空间构成(8学时)
内容包括:
1.内空间形态分类及形态之间的关系
2.内空间洞口开启、分隔及序列特性
3.内空间构成与室内设计的案例分析
学时分配:理论授课2学时,实践辅导6课时
重点、难点:内容间构成与室内设计构成原理、光的构成设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内容间构成与室内设计构成原理,掌握内空间开户、分隔方法,设计制作出符合秩序美感的空间造型
作业安排:
1.内空间组织造型设计一件,
2.比例:1:10
3.材料:纸板、五厘板、透明塑料板
第五讲外空间构成(8学时)
内容包括:
1.外空间的空间体
2.外空间空间体的组合
3.外空间的动线创造和构成手法
4.外空间构成与景观设计创想链接
学时分配:理论授课2学时,实践辅导6课时
重点、难点:外空间动线设计及构成方法,外空间与室外设计构成原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外空间构成与外空间设计构成原理,掌握外空间组织方法,设计制作出符合秩序美感的空间造型
作业安排:
1.外空间组织造型设计一件,
2.比例:1:10左右
3.材料:纸板、五厘板、透明塑料板
第六讲光空间构成(8学时)
内容包括:
1.光的基本概念
2.照射光的空间构成
3.透射光、反射光、动态光的空间构成
4. 光环境与空间性格
5. 空间构成与展示设计案例分析
学时分配:理论授课2学时,实践辅导6课时
重点、难点:光线与空间造型的结合设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不同光线的视觉原理,掌握空间造型与光线结合的设计方法
作业安排:继续完成上两周作业,注重对光的运用
第七讲水体空间构成,动态空间构成
内容包括:
1.水体特性与空间构成
2.水体造型与空间构成
3.水体空间构成与园林设计创想链接
4.自然游动与空间构成
5.机械效应与空间构成
6.人力触动与空间构成
7.动态空间构成与儿童游戏场设计创想链接
学时分配:理论授课2学时,实践辅导6课时
重点、难点: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水的运用
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不同光线的视觉原理,掌握空间造型与光线结合的设计方法作业安排:主题空间构成创作,以小组形式完成,材料不限,可考虑水体的设计
第八讲综合创作
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完成上一周作业
六、教学学时安排
七、考核方法
采用阶段性考核方式总评考卷成绩,考试时间根据课程内容进度采取随堂命题式开卷考试。

最终学生成绩根据平时成绩40%,考试成绩60%的方式评定。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书:《空间构成》何彤编著,西南师范大学生出版社,2009年09月
2、参考书:
王天祥赵志生编著《立体构成》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2 版
王雪青郑美京著《三维设计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
辛华泉编著《形态构成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年6月第1版
任仲泉编著《空间构成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4年4月1日第1版
李刚、杨帆、冼宁编著,《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年08月
3、教学网站:室内设计网、设计在线、艺术设计联盟
教学大纲制订单位:院教研室
执笔人:审核:
制(修)订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