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典故的作用
古代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意义

古代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意义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文学的艺术表达,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人生智慧的传承。
其中,典故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古代诗词中。
这些典故不仅来源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还包括了文人墨客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古代诗词中的典故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
一、典故的来源与意义古代诗词中的典故来源广泛,既有历史典故,如《离骚》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指的是黄河泛滥的历史事件;又有神话典故,如《白日依山尽》中的“黄河入海流”,指的是神话中的“伏羲氏治水”故事;还有文人自身的生活经历,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时所感受到的壮丽景色。
这些典故在古代诗词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修辞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读者共享这些共同的文化记忆,传递出一种共鸣和情感共鸣。
通过典故的引用,古代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与古人的智慧相结合,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二、典故的意义与解读古代诗词中的典故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对典故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描写。
这里的“国破山河在”典故出自《左传》,用来形容一个国家虽然经历了战乱,但山河依然在,意味着国家的复兴和希望。
而后面的“城春草木深”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这样的描写,杜甫既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再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写。
这里的“床前明月光”典故出自《楚辞》,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夜晚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后面的“疑是地上霜”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深。
通过这样的描写,李白既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典故的传承与影响古代诗词中的典故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影响。
诗词中的典故与古代文化的关联分析

诗词中的典故与古代文化的关联分析引言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中,典故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不仅增添了诗词的艺术美感,更展示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通过分析诗词中的典故,探讨它们与古代文化的关联,体现其历史传承的意义,以及对我们当代的启迪。
诗词中的典故1. 典故的定义与作用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典故的概念。
典故指的是诗词中引用的古代文化、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修辞表达手段。
它们通过与特定的诗句或词句相结合,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文化内涵。
2. 唐诗中的典故典故在唐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借用了古代文人对月光的描绘,展现出寂静夜晚中的美好景象。
相似地,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借用了古代建筑鹳雀楼的形象,表达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
3. 宋词中的典故宋词也充满了典故的美。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月亮作为一个象征,借用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词。
而岳飞的《满江红·写刘公岛春望》中的“数风子,又称刘公岛,春水碧于天”,则引用了历史人物刘公岛的名字,将其与春天的美景相结合,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诗词中典故的关联分析1. 典故与历史文化的渊源诗词中的典故与古代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典故作为古代文学中的常用修辞手法,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通过典故的运用,诗词将历史中的故事、人物和事件等具象化,并赋予了它们丰富的象征意义。
这种关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2. 典故对诗词意境的塑造典故在诗词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历史与文化,更是为了塑造作品的意境。
通过借用典故中的形象、事件等元素,诗词作家能够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这种意境的塑造使诗词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诗词典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诗词典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诗词典故是指以诗歌或词曲形式表达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典故。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的宝贵遗产,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诗词典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指出它对于作品的情感表达、形象描绘以及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
一、诗词典故增强作品的情感表达诗词典故凭借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能够让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更为生动有力。
典故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象,常常能够与作品中的情感相互映衬,使读者更加易于产生共鸣。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引用了古代典故“冷画屏”,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时的思念之情,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二、诗词典故丰富作品的形象描绘诗词典故常常以独特的形象和意象呈现,使作品的形象描绘更加丰富多样。
典故所包含的形象往往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和情感张力,能够给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的“微雨霏霏柳絮飞,故乡何处是青襟”一句,借用了“青襟”的典故,通过对乡愁的描绘,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诗词典故传承优秀文化诗词典故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诗词典故,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古代文化。
通过诗词典故的运用,作品能够唤起读者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播。
综上所述,诗词典故在文学创作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情感表达,丰富作品的形象描绘,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运用典故的方式在文学创作中屡见不鲜,无论是古代文学作品还是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作用。
因此,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诗词典故的作用,让作品更具魅力,同时也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诗词典故的作用

诗词典故的作用诗词典故是指出自于古代诗词中的典故,其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诗词典故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一部分,更是人们认识历史、了解文化的窗口。
本文将探讨诗词典故的作用,包括它们对培养审美能力、促进文化交流和加深情感体验的影响。
一、培养审美能力诗词典故以其精妙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内涵,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其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中的典故,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感,提高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且贪欢乐莫思虑,身外之物尽皆馀”一句,通过对于人生境遇的抒发,展现出一种豁达的心态,给人以舒适的审美感受,培养人们欣赏美好事物的能力。
二、促进文化交流诗词典故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通过了解和传承诗词典故,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这不仅可以加深国内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有助于增进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当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典故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从而构建起更为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桥梁。
三、加深情感体验诗词典故往往是通过对情感的表达来描绘人生百态,引起人们的共鸣。
人们在阅读古代诗词中的典故时,会对其中所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加深自己对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比如,杜牧的《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了秋夜的凄凉和浪漫,给人以忧伤和思绪万千的情感体验。
通过揣摩其中的情感,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情感变化,获得情感的宣泄和升华。
综上所述,诗词典故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培养了人们的审美能力,促进了文化交流,并通过引发情感共鸣加深了人们的情感体验。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诗词典故的学习与传承,将其作为珍贵的文化财富,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和文化内涵。
诗词运用典故说明事理

诗词运用典故说明事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诗词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来说明事理,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借鉴,让读者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道理。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诗词运用典故说明事理的意义和作用。
诗词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典故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们常常在他们的诗词中引用历史典故,以表达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敬仰和追溯。
如杜甫《登高》中的“锦城虽云乐未几,一登广寒更上楼”就是引用了《庄子》中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名城锦城的留恋之情。
通过典故的应用,诗词不仅可以传承历史文化,更可以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之得以传承和弘扬。
诗词运用典故能够增加作品的含蓄和深度,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典故作为历史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常常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诗人可以通过引用典故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和内涵,使之更富有哲理和思想性。
如杜牧的《秋夕》中“洞房四月花,鬓云一时雨”就是引用了《离骚》中的典故,寄托了对离别情怀的表达。
通过典故的应用,诗词作品可以更具有思想性和厚重感,让读者更易领悟其中的道理和情感。
诗词运用典故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种文化熏陶和人生启迪。
典故作为历史文化的遗产和象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道理。
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表达方式,常常通过引用典故来启迪读者的人生思考和情感体验。
如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引用了《孟子》中的典故,寄托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奋斗的宿愿。
通过典故的运用,诗词作品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种文化熏陶和人生启迪,激励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诗词运用典故说明事理具有多重意义和作用。
它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为读者提供文化熏陶和人生启迪。
我们应该重视诗词中典故的运用,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诗词中典故的意义

诗词中典故的意义
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使用典故来表达深刻的意义。
典故是指从历史、文学、神话等方面借用的事件、人物、地名等元素,用于饰才诗文。
在诗词中使用典故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
首先,典故丰富了诗词的内涵。
典故来源于历史、文学等领域的故事和知识,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情感、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
通过使用典故,诗人可以在短短几句之间传递深刻的意义,使诗词更具厚重感和艺术性。
其次,典故增强了诗词的文化内涵。
典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诗词中使用典故可以让读者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进而了解古代社会的风情和风俗惯,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再次,典故提升了诗词的表现力。
通过引用典故,诗人可以借用已有的形象和故事情节,使诗词更加形象生动,让读者很快地产
生共鸣。
典故的使用可以使诗词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加深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最后,典故引发了个人思考和___。
诗词中的典故常常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背景进行解读和联想。
典故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促使他们对生活、人文和人生等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诗词中典故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诗词的内涵,增强了文化内涵,提高了表现力,还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和___。
典故是传统文化的宝藏,对于理解和欣赏诗词有着重要的意义。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及其深远影响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及其深远影响简介典故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引用或借用的历史事件、传说、人物等元素。
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广泛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描绘景物。
本文将探讨诗词中典故的作用及其深远影响。
作用一:凸显情感与思想典故通过引用历史事件和传说,能够使诗词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情感和更深刻的思想。
典故往往象征着某种特定的意义或象征着一种情感色彩,通过运用典故,诗人可以用较少的文字触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作用二:增强意境与艺术感典故在诗词中的运用,可以为作品增添丰富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感。
通过引用典故,诗人可以将历史时空与当下情感巧妙地结合,将抽象的情感和抽象的思想通过具体的典故形象化,使诗词作品更加生动、独特和具有感染力。
作用三:传递文化与价值观典故作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价值观。
运用典故可以传递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通过诗词中的典故,读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共鸣。
影响诗词中典故的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典故丰富了诗词形式的表达方式,使其更富有诗意和情感。
典故的引用也促进了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对话,形成了丰富的文学传统。
此外,典故还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灵感,推动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总结起来,诗词中典故的作用在于凸显情感与思想、增强意境与艺术感以及传递文化与价值观。
它们对于创作和理解诗词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文学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初中古诗词典故

初中古诗词中的典故一、典故的作用在诗词中,作者有时为了表达复杂或不便直言的情感,囿于诗词语言的凝练性,不可能长篇大论地来倾诉。
而典故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炼,含义深厚隽永,表达情感丰富,便赢得了诗人的青睐,他们便有意识地在诗作中采用典故,使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得到加强。
但在不同题材的诗词中,典故的作用又不尽相同,具体说来,古诗词中的典故有如下作用:下面举例分述之。
1、在写景抒情类题材的诗词中,典故的作用主要是拓宽意境,使文章起到典雅含蓄的效果。
例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东篱”,出自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来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东篱”与后面的三句来搭配,“黄花”又与“东篱”呼应,一明一暗,既点出赏菊主题,又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使整个词作典雅,含蓄,浑然一体。
2、在咏物言志题材诗中,运用典故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例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陋室铭》)“诸葛庐”,遗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时所住的草庐。
“子云亭”,遗址在今成都少城西南,指西汉文学家、哲学家兼语言学家扬雄住过的“扬子宅”,也称草玄堂。
文章为了押韵,所以不说扬子宅或草玄堂,而说“子云亭”。
子云是扬雄的字。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由于它们的主人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有了这一层意思,便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了,也加重了主题的分量,使作品更多了一层波澜。
像这样的典故还有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赤壁
杜牧
折戴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
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
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
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行路难
李白
金搏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水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未垂钓碧溪上,忽复秉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关系到两个典故: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
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这两位古
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
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
诗人引用此典故,暗示自己也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表现出了对未来、对前途的美好希望。
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书愤
陆游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或谁堪伯仲间。
这儿连用了檀道济自比长城和诸葛亮鞠躬尽瘁两个历史故事,抒写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要干一番伟业的理想。
再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
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是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下以魏尚自喻,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三、引发联想。
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
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睁相应湘江阔,普竹丛深日向西。
面对“雨昏”“花落”这眼前之景,游子本已感到凄迷与伤感;但诗人又用了“青草湖”“黄陵庙”这两个典故,不由让人勾起了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这样。
在时空的穿梭交错中,闻鹧鸪之啼,不觉更感哀怨凄恻。
又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南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运用这两个典故,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
内涵丰富
我们知道,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
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准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律诗。
诗中多处用典:颔联化用“新亭对泣”的典故。
原典有云:“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后人以“新亭对泣”表示怆怀故国之意。
在这里用来写山河未改,风景依旧;颈联第一句引用了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的“故垒萧萧芦荻秋”中的“芦荻秋”。
在刘
诗中,芦荻白花象征王室的末日。
在这里,作者写自己像秋天飘落的芦花一样,随风而去,实表将为国殉难。
全句抒发国家沦丧之感和悲痛哀伤之情。
颈联第二句“旧家燕”是引用刘诗《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旧家燕现飞往何处?飞落到侵入者天下的人家里。
诗人化用此典故,感慨亡国被俘之悲痛。
尾联化用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典故,表示诗人虽被迫离开故乡,决无生还之望,但一片忠魂终归南土。
丰富的典故,把诗人的耿耿爱国之心、拳拳报国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再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美。
当然,许多时候,诗文用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融达意抒情为一体,又集含蓄典雅于一身。
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有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体会其表达作用,才能全面、准确地鉴赏作品。
平时,我们可以采取分类的方式整理一些常见典故.如送别的典故、归隐的典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