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会宁“状元乡”之谜
教育改变会宁经济穷县命运

“三苦精神”缔造了“高考神话”
2006年,外省媒体对会宁教育采访后得出的结论是,会宁之所以有“高考神话”,是“会宁人长期食用亚麻油,而亚麻食用油对增加人的记忆力有特别功效”。对此,会宁人不以为然,嗤之一笑。
2楼 [引用] [回复] 发表日期:2008-07-03 13:51:11
如今,会宁的教育不单单是一项社会事业,它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教育产业,在会宁上学的外地学生和陪读家长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很多地方也在复制会宁教育模式。教育成为带动会宁发展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衡量会宁教育并不是有多少状元,而是会宁每年有近50%的学生能上国家重点大学,整体教育的水准变化最大”。如果说会宁教育有什么模式的话,那最大的模式就是“教育也与时俱进”。正当我们在一味追求高考上线率的时候,会宁又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和感恩教育。正如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蔺国臣所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心,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救助。感恩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回报社会,教育学生要用感恩的心面对今后的生活。”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会宁教育的传统。在会宁,教育局真正成了最优先排序的部门。
从会宁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里记者注意到,2002年到2004年,全县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一个人员都没有增加,而在教育上却增加了1769人,全部为一线教师。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仅1300万元,却拿出260多万给学校作公用经费。
“这在当时被称为‘1号文件’,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今年48岁的会宁县中川乡教管中心主任邵建军对此仍然是记忆犹新。1977年,高考恢复的第一年,邵建军以5分之差落榜,回乡以后当起了民办教师。6年后,他正式转为公办教师。“当时转正的这批老师,目前有80%都还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会宁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
也许因为贫穷,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发展教育就被认定是会宁唯一的出路。1984年,会宁县做出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重大决定:实施“教师优惠十条”。“优惠政策”被《甘肃日报》全文刊登以后,在全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正是因为这个英明的决策,会宁教育从那时开始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
国珍亚麻籽油

破译“状元乡”之谜2006年4月24日《健康时报》“破译状元乡之谜”一文中,记者杨锐报道,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拥有58万人口的会宁县,共考取博士200多人,硕士1000多人,学士10000多人,各类大中专院校3万多人。
会宁有33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出7个博士,30位硕士和300位学士,若再往前追溯,明清两代,会宁共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名,居甘肃省全省之首。
因此会宁被称为“状元之乡”、“博士之乡”营养专家们已破解会宁人才辈出之谜,会宁人几乎每天都在吃富含α—亚麻酸的亚麻籽油。
α—亚麻酸具有增强智力,提高记忆力,保护视力,改善睡眠等功能,在大脑发育过程中被公认为具有重要意义。
神奇的亚麻籽油亚麻籽油中主要成分为α—亚麻酸,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E、卵磷脂、钙、磷、铁等矿物质,是一种营养极为丰富的高级食用油。
据《本草纲目》等书籍记载,亚麻油有补五脏、益气力、填髓脑、轻身、不老、坚筋骨、明耳目、利大小肠、通血泳、润五脏、黑白发、补虚、消风、破瘀通经之功效。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年就郑重向世界发表声明,鉴于α—亚麻酸的重要性和人类普遍摄入不足的状况,建议要专项补充α—亚麻酸。
美国国会癌症研究所发现α—亚麻酸有强烈的抗癌作用。
能使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大大降低;能抑制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微血管生成;能促进癌细胞的自然死亡;能增强放化疗的功效;而且还能大大降低放化疗的毒性。
英国皇家医学院研究发现:人的智商的高低与大脑中α—亚麻酸及其代谢物的含量成正比。
日本科学家对全球320名院士的研究令人震惊:这些科学家大脑中α—亚麻酸含量较正常人高3倍。
2005年12月26日《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邀请了数位在美国的饮食、理财和医学专家,总结出50个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在与健康相关的建议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每天补充一点Ω—3”Ω—3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类、贝类、海藻、亚麻籽油、马齿苋和核桃等食物中都富含这一营养成分,其中亚麻籽油含量最高。
“状元县”甘肃会宁面临“因教返贫”困局

方执政者一一在缺矿、 水、 缺 甚至缺 风的会宁, 教育成 为最可控和最有作
为的领 域 。 财政 收 入尚 不及南 方一 在
高考在会宁逐渐变成一种民间 膜拜。 这里的学 生在清晨5 点半就 醒
来 , 午 夜 1 点 后 才 休 息 。 天 傍 到 2 每
导 致城 区各学校 人满 为患 , 大班 额现
个仅有l来P . 0 A 家的深山小村出了
3 年又蹿升到l 需要全县不吃不喝 亿,
还 上5 。 年
象从小学延续到中学。 外, 此 每年近
50 0 名来 自兰 州 、 门等外 地 县市 的 玉
4 个博士 ; 一个 寻常 老农 , l个孙子 把 0
“ 大人说在这里读书, 就等于一 只脚已经跨进了大学。 来 自甘南玛 ”
南沙油源遭掠 每年丢掉一个大庆
有 “ 第二个波斯湾 ” 之称的南海 被认为是中国的 “ 聚宝盆 ” 而今, 。 家 中“ 宝物” 正遭受邻里疯狂 掠夺 , 主
人却 被技 术 壁 垒挡 在 门外。 刚刚 在沪 整 个 南 海 的 石 油地 质 储 量 大 致 在 20 吨以上 , 认 为是 “ 3亿 被 中国脚 下
元县’ ’ 。 会宁历来封闭落后和远离战乱, 造成一种自给自 足的农业经济和缺少 外来冲突的自 然环境, 保护了耕读文 化 , 读书经世” “ 在这个贫穷的山区县 早有传统。 仅明清两朝, 会宁就出过
2 名进士 和13 O 1名举人。 放 后, 复 解 恢
王银邦, 生物学双博士王铁邦以及北 大地理学教授柴彦威等会宁学子, 部 成为闪耀的学术明星。 直到 19 年 90 末, 不同乡镇的会宁人自我介绍时, 还 会用老家当地出过的著名学者来作注 脚, 并引以为豪。
[VIP专享]甘肃会宁状元县高考之惑29
![[VIP专享]甘肃会宁状元县高考之惑29](https://img.taocdn.com/s3/m/e79d9f2948d7c1c709a1454d.png)
甘肃会宁状元县高考之惑:囊空如洗也要陪读高考成为会宁学生改变命运的方式。
想考复旦的安童是父亲的希望。
19岁的高考学生潘勇和妈妈。
会宁一中是“西北教育名县”的一所重点中学。
“教育名县”甘肃会宁多年高考出了9万大学生当地人曾坚信唯考大学才能摆脱父辈穷困命运 近年复读锐减家长反思不顾一切供儿读书之弊 还有不到8天,就是决定会宁全县10282名2013届高考考生命运的时刻,这座“西北教育名县”,此刻也进入了最紧张的状态。
2012年,会宁县考生的专科上线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97.8%,11688名考生,最终有9392人进入大学;会宁当地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也早已达到了九成以上。
考出去,是30多年来会宁人认定的唯一出路。
自恢复高考以后,县里一共走出了9万多名大学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会宁学生家长的信条;“一人高考、全家苦供”也是很多农村家庭的写照。
又是一年高考时,记者走进这座黄土高坡上的“状元县”,探访这些即将高考的苦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会宁一中高三宏志班班主任毛向东经常用汪国真的这句诗激励班里的72名学生。
深入骨髓 考大学才能改变命运? 他们绝大多数来自贫瘠的会宁农村,在那里,大地如一位皮肤皲裂的老人的脸,沟壑纵横毫无生机;在那里,水质苦咸,庄稼十年九旱,绝收是常事;在那里,农民最大的愿望是儿女不要再重复他们父辈的生活。
考大学,已成了会宁人的信仰。
毛向东说,当会宁的孩子一踏入学校,老师就会不断地告诉他们,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这是会宁的孩子唯一的生存道路。
沿海的发达省份,孩子读不成书至少还有活干,但会宁是十年九旱,庄稼绝收,孩子的出路就是走出会宁,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高考。
” 而如今的会宁县城,物价却已直超甘肃省会兰州,房价高于其地级市白银市,达到4000多元/平方米。
毛向东说,这些楼房买主大部分是当年从会宁走出去的大学生,他们工作后挣了钱,买房孝敬农村的父母,“从那些价格高得可怕的楼房里,你就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高考的魔力。
高考状元县甘肃会宁“陪读农民军”的蜗居生活

本报记者张鹏 11⽉24⽇,⽢肃会宁,赵⼩虎兄弟三⼈蜗居在县城仅有15平⽅⽶的出租屋内读书。
他们家是会宁陪读家庭的⼀万分之⼀。
陪读的爷爷靠摆⽔果摊挣⽣活费,奶奶为他们洗⾐做饭。
本报记者张鹏摄 ⽢肃会宁——这座古⽼的县城是中国西部⼀个贫困县,可它的房价⾼得令⼈咋⾆,均价2700元的房价直逼省会兰州。
推⾼房价的重要⼈群,是来⾃四周乡村的农民。
尽管平均下来,他们每年的纯收⼊,还买不起⼀平⽅⽶的房⼦。
但许多农民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进城,这并不是出于对城市⽣活的向往。
⽤当地⼈的话说,这要归因于“教育产业”的带动。
⾼房价的贡献者⼀部分来⾃会宁籍⼤学⽣的反哺,⼀部分来⾃乡村陪读家庭。
事实上,乡村陪读家庭能买房者,凤⽑麟⾓。
他们中的⼤多数,蜗居在县城窄⼩的出租屋内,梦想着改变未来。
在⽢肃会宁这个以教育的⾼考状元县,陪读家长的数量惊⼈:“上⾄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下⾄⽽⽴之年的⽗亲、母亲,陪读者遍及城乡”。
尽管他们中的很多⼈,并没有听过“陪读”这两个字,⽽是代之以“跟着娃娃念书”。
据会宁县教育局的统计,“全县有中⼩学⽣14.8万多⼈,其中县城学⽣4.5万多⼈,按保守估计,全县由家长陪读的学⽣有1万多⼈。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陪读家庭除了⼤量分布在学校集中的县城外,在许多中⼼乡镇学校周边,陪读同样蔚然成风。
“陪读现象在会宁,可以说是⼀道独特的风景线,⾮常典型,⾮常普遍。
”王富葙说。
王是会宁县电视台记者,1年前他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题材,将镜头聚焦陪读族,拍摄了⼀部叫《黄⼟魂》的纪录⽚。
⼀个贫困县,何以制造出规模如此庞⼤的“陪读农民军”? “我们这辈⼈,全部是奴⾪,下苦供着娃娃” “供孙⼦上⼤学,将来看我们能不能也享点福”,张桂芳有着农民式的智慧,“⼉⼦这辈家⾥穷,供不起,到现在还抱怨。
” 2009年11⽉24⽇晚。
清冷⽉亮孤悬夜空,67岁的张桂芳⽼⼈佝偻着腰,摸⿊⾛回县城的出租屋,卸去肩上三五⽄重的尼龙袋,嘴⾥直哈⽩⽓。
“状元县”教师为何逃离讲台

“状元县”教师为何逃离讲台作者:习宜豪张诗颖郑丽娇孙良滋来源:《百姓生活》2015年第12期2015年6月,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从事业单位的在职财政供养人员中招录189名公安派出所警察,结果,报名并参加考试的974人中,中小学教师占了一半还多,并最终有158名教师进入了警察队伍。
此事之所以成为舆论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会宁在全国教育界是赫赫有名的“状元县”“博士之乡”有关。
会宁自古文风昌盛,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县共产生两位全省高考状元、1000多名博士和8万余名大专院校学生。
但是,随着学校的撤并,学生数量的大幅减少,许多被束缚在农村的教师开始迫切希望进城。
于是,当警局的大门向教师敞开时,教师们纷纷逃离三尺讲台,似乎也顺理成章。
全县招录189名公安派出所警察,主动报名参加考试并被录用的中小学教师占了158名前不久,30岁的特岗教师杨博正式告别待了5年的三尺讲台。
2010年6月,杨博毕业于河西学院,他在大学读的专业是英语,次月他便参加了甘肃省特岗教师的考试,并被分配到了土高乡中学担任英语教师。
当年,包括会宁县在内的43个比较困难的县,面向甘肃本地生源招聘了农村特设岗位教师3079名,聘期为3年。
招聘公告上明确注明,“特岗教师原则上安排在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
土高乡中学距会宁县城大约105公里,在坎坷的山路上,即便是开车也需要四五个小时。
但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中,出过3位博士。
杨博在土高乡中学的讲台上一待就是5年。
如果没有什么变化,他可能在这里干到退休。
直到2014年11月5日这一天,会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转发了白银市县区公安派出所公开选拔人民警察的公告。
这个招警公告让杨博看到了离开农村的机会。
公告上说,白银市计划选拔990名公安派出所警察,会宁县招录的最多,有270名。
这是近几年来,会宁县公安局规模最大的一次招聘。
记者从会宁县公安局了解到,会宁县这次之所以招录这么多警察,是因为之前警力相当不足。
[VIP专享]甘肃会宁状元县高考之惑
![[VIP专享]甘肃会宁状元县高考之惑](https://img.taocdn.com/s3/m/ac8757a4172ded630b1cb695.png)
甘肃会宁状元县高考之惑:囊空如洗也要陪读高考成为会宁学生改变命运的方式。
想考复旦的安童是父亲的希望。
19岁的高考学生潘勇和妈妈。
会宁一中是“西北教育名县”的一所重点中学。
“教育名县”甘肃会宁多年高考出了9万大学生当地人曾坚信唯考大学才能摆脱父辈穷困命运 近年复读锐减家长反思不顾一切供儿读书之弊 还有不到8天,就是决定会宁全县10282名2013届高考考生命运的时刻,这座“西北教育名县”,此刻也进入了最紧张的状态。
2012年,会宁县考生的专科上线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97.8%,11688名考生,最终有9392人进入大学;会宁当地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也早已达到了九成以上。
考出去,是30多年来会宁人认定的唯一出路。
自恢复高考以后,县里一共走出了9万多名大学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会宁学生家长的信条;“一人高考、全家苦供”也是很多农村家庭的写照。
又是一年高考时,记者走进这座黄土高坡上的“状元县”,探访这些即将高考的苦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会宁一中高三宏志班班主任毛向东经常用汪国真的这句诗激励班里的72名学生。
深入骨髓 考大学才能改变命运? 他们绝大多数来自贫瘠的会宁农村,在那里,大地如一位皮肤皲裂的老人的脸,沟壑纵横毫无生机;在那里,水质苦咸,庄稼十年九旱,绝收是常事;在那里,农民最大的愿望是儿女不要再重复他们父辈的生活。
考大学,已成了会宁人的信仰。
毛向东说,当会宁的孩子一踏入学校,老师就会不断地告诉他们,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这是会宁的孩子唯一的生存道路。
沿海的发达省份,孩子读不成书至少还有活干,但会宁是十年九旱,庄稼绝收,孩子的出路就是走出会宁,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高考。
” 而如今的会宁县城,物价却已直超甘肃省会兰州,房价高于其地级市白银市,达到4000多元/平方米。
毛向东说,这些楼房买主大部分是当年从会宁走出去的大学生,他们工作后挣了钱,买房孝敬农村的父母,“从那些价格高得可怕的楼房里,你就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高考的魔力。
甘肃会宁:一个“状元县”的人口窘境

甘肃会宁:一个“状元县”的人口窘境“状元县”的悲哀,是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
正解局出品农村正在陷入一个漩涡。
1949年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乡村付出极大代价促进了全国工业化,并给自己留下一个“三农问题”缠身的“病体”。
时至今日,我们提出振兴乡村,但却不得不面临一个窘境:教育或许能改变个人命运、民族命运,现在却正成在加剧农村地区的凋零。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一个地区教育越成功,优秀人才就越会离开乡村,而不是留在乡村、滋养乡村,导致乡村建设后继乏人,乡村依然贫困。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甘肃省会宁县。
甘肃会宁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会宁是名副其实的穷。
会宁,地处甘肃省会兰州东南约150公里,总人口58.3万,其中农业人口55.8万,是典型的农业县。
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曾评价“陇中苦瘠甲天下”,其中,就包括会宁。
会宁,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像中国西北很多地方一样,会宁面临着一个严重问题:干旱、缺水。
会宁年平均降水仅370毫米,像2016年等极端年份甚至只有267.1毫米,年均蒸发量却达1800毫米。
相比之下,地处东部的杭州,一个春天降水就超过300毫米。
会宁十年九旱,水资源极为短缺,人力挑水,或者用牲口拉水是很多会宁人一天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至今超过85%的农村人依然靠水窖集雨来解决饮水问题。
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也导致会宁极度贫困,早在1986年就被列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6975元。
但就在这样贫困县,却诞生了一个教育奇迹。
据会宁教育部门统计,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已累计向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1万多名,其中,硕士5500余名、博士1100余名。
会宁这份高考成绩恐怕会让绝大多数地方汗颜。
仅2018年,会宁就有13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这两所中国最高学府。
而40年来,有据可查,考上清华北大的会宁考生至少有122名。
所以,会宁这样一个贫困县也赢得了“状元县”、“博士之乡”的美誉,与湖北黄冈、江苏南通并称为“全国高考三大特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甘肃会宁“状元乡”之谜受访专家:●季成叶教授: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西木博士:中国保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美肥胖研究协会会员●柴巍中博士: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助理●林晓明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黄圣明教授: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反常态的“会宁现象”贫穷和愚昧,通常被看作是一对孪生兄弟。
甘肃省会宁县,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
到2003年,会宁农民年均纯收入仅为1361元,至今也才刚刚解决温饱。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穷乡僻壤,在一户户刚刚解决温饱的农家,却存在着一种反常态的现象。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拥有58万人口的会宁县,共考取博士200多人、硕士1000多人、学士10000多人、各类大中专院校3万多人。
会宁有33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出了7位博士、30位硕士和300位学士。
若再往前追溯,明清两代,会宁共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名,居甘肃全省各县之首。
“状元故里、博士之乡”早已成为会宁重要的口碑,与西北贫困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成为“会宁现象”。
固然,这里文风昌盛,有深厚的文化传承;固然,这里的政府非常重视教育,所有乡镇中建得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然而,这一传承的形成本身就需要有物质基础,它们是什么?领导重视、家长支持、学生勤奋,这在其他许多地方并不乏其人其事,为何苍天独独不负会宁人的苦心?“当地人膳食结构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位营养学家说。
一个贫困县,在大家的印象中,恐怕能解决温饱问题就不错了,能摄取什么营养丰富的“大鱼大肉”?莫非会宁特产传说中的“聪明药”?日前,记者随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组织的考察团前往会宁,为的正是破解这个千古之谜。
鲜为人知的“流体智力”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睁大了眼睛似乎是在听讲,结果却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学会,人们多半会认为这个孩子心猿意马,心思不在课堂;如果一个孩子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什么也不想做甚至不想动,人们多半会觉得这个孩子生性懒惰,不可救药。
可是,人们哪里知道,这些其实都是营养不良的典型表现――例如贫血,特别是缺铁性贫血,即使仅仅是轻度,也会使人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和快速思维能力变得迟缓。
正常的孩子上课一堂课可以集中精神35分钟,但缺铁性贫血的孩子也许只能集中15~20分钟。
“因此,若是发现孩子不听话、上课时小动作多,很可能营养不良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是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季成叶教授指出的。
那么,会宁人的营养好吗?作为国家级的贫困县,会宁显然并不具备大城市良好的营养条件,会宁人的营养状况处于中下水平,普遍缺乏蛋白质及热量。
记者随考察团在当地中学校园中看到,与大城市的同龄孩子相比,这里的学生个头明显偏低。
说到营养,人们总是首先想到身高、体重、健康与否等与身体直接相关的因素,而很少考虑到营养与大脑的发育、与性格及人的综合素质等等之间会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中国人自古对一个人智力及潜能习惯性的判定。
然而,这一判断忽视了“流体智力”这一重要的概念,认为人的智力是从小获得的。
事实上,一个人的智力需要从小到大不间断地培养。
中国保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美肥胖研究协会会员西木博士介绍,人脑1岁时约1000克,7岁时约1300克,17岁时约1350克。
换句话说,人脑发育在1岁时完成75%,7岁时完成95%,17岁时完成发育――所以,从母亲怀孕到孩子成长到17岁,其间的饮食营养对大脑发育最为关键。
不少女孩儿时语言、动作能力突出,上小学时成绩往往在班里名列前茅,但升高中后数理化成绩明显落后;而不少男孩在青春期后智商潜能打开,成绩进步很快。
对此,人们一直不明就里――其实,这正是“流体智力”作用的结果。
季成叶教授介绍,一个人的智力在儿时首先通过语言、动作得到表现,青春期时在语言、动作的基础上开始出现“流体智力”。
它是一种创造性、逻辑性思维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遇事时的应变能力以及做事的坚持性和纠错能力。
这种智力在时空上表现为流动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重要过渡,是智力的发展。
而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大脑的健康发育。
季成叶教授指出,这个基础是大脑皮层的三个中枢:逻辑中枢、语言中枢和唤醒中枢。
三个中枢相互作用离不开其生物基础,那就是蛋白质大分子的不断产生、合成。
蛋白质大分子的合成需要营养,如果在这一阶段中营养跟不上,就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影响流体智力的发展。
所以,在智力发育这一不间断的过程中,除遗传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营养。
季成叶教授指出:“营养不良对智力最大的损害,主要是对长时间记忆能力的打击。
‘长时间记忆能力’区别于瞬间记忆,表现为对所记事物长期甚至终身不忘,与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是学习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而如果一个孩子长期挨饿或是长期营养不良,那么这个孩子看上去可能会显得目光无神,在课堂上听而不闻。
所以,看一个孩子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看看他的眼神就可以知道。
营养不良还可致全身免疫力下降,使人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而每病一次都会对智力发育造成一定影响。
那么,在整体营养状况处于中下水平的国家级贫困县会宁,人们靠的又是什么,营养了孩子的大脑?会宁人的“营养食谱”在会宁这样的贫困地区,老百姓没有那么多的精米白面、大鱼大肉,更没有城里孩子常吃的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以及炸薯条。
那么,会宁人到底吃了什么“仙丹”?他们的“营养食谱”又是什么?会宁县盛产多种小杂粮,有“中国小杂粮之乡”的美誉,豌豆、扁豆、马铃薯、糜子、良谷、莜麦、苦荞麦等等都是这里的特色。
考察团每日的饮食便是这些特色杂粮花样翻新,使得吃惯了精米白面的城里人口感备觉清新。
记者随着考察团走访了当地农家。
在一户陈设简朴的家舍,脸上满是皱纹的老伯为我们端上一大盘炒扁豆芽、一盘用猪油炒成的土豆、胡萝卜丝和一盘面饼。
记者发现,这里家家户户都备有各类杂粮,扁豆芽更是家家户户常吃的品种,或清炒、或凉拌。
会宁还是“中国肉羊之乡”。
因此,除了杂粮外,在会宁的三天内,记者吃得最多的就是当地的羊肉,味道异常鲜美。
记者向相关人员了解得知,会宁的羊吃的可不是一般的草料,更不是人工的精饲料。
会宁当地盛产一种植物――紫花苜蓿,会宁的肉羊吃的正是这种植物。
专家介绍,紫花苜蓿的蛋白质含量非常高,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不但可做牲畜的饲料,还是一种很好的野菜,人也可以吃。
如果经过深加工,从中还可以提炼出植物蛋白。
会宁人除了过年过节可以吃到羊肉外,平时吃得最多的还是猪肉。
不过,贫困的家庭不可能经常都有肉吃,吃不到肉,做菜时就用猪油,聊沾一点肉的味道。
吃的都是“超级补脑食物”大脑发育有其物质基础。
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助理柴巍中博士介绍,大脑发育以及正常工作需要能量、优良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以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其中,维生素B族以及钙、铁、锌、锡、硒、碘等元素对大脑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林晓明教授、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圣明教授在得知会宁人几乎每天都在吃亚麻油这一事实的时候,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内做出了同样的反应:亚麻油中富含Ω-3脂肪酸!具有增强智力,提高记忆力,保护视力,改善睡眠等功能,在脑发育过程中被公认为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Ω-3脂肪酸”?西木博士解释,总的来说,它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一种,又叫亚麻酸。
另外一类多不饱和脂肪是Ω-6脂肪酸,又叫亚油酸。
人体必需这两种脂肪酸,但自身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
亚麻酸分解后产生DHA和EPA,而DHA正是大脑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亚麻油富含Ω-3,也即含有大量的亚麻酸!深海鱼如三文鱼中富含Ω-3。
但在陆地上,动物油主要含饱和脂肪,与动物油相比,只有亚麻油、核桃油等为数不多的植物油中含有较多的Ω-3,其他植物油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则主要是亚油酸。
“其中,亚麻油中亚麻酸的含量更高达近50%,亚麻酸在三文鱼总体重量中的含量也不过5%,在其他的几种植物油中的含量一般都不会超过10%。
”西木博士说,“‘亚麻籽’这一名称的由来,或许正是因为其中亚麻酸含量最高的缘故。
换言之,在陆地上,没有比亚麻油更补脑的食物了。
”至于羊肉和猪肉,西木博士介绍,羊肉特别是羔羊肉中含有大量的锌元素。
羊肉、猪肉还富含铁元素,从而可以避免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缺铁性贫血除直接影响智力外,人体在缺铁的情况下,会有更多对身体有害的重金属乘虚而入,重金属如铅、铝和镉等会使人的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下降或痴呆。
此外,羊肉和猪肉中所含的蛋白质,都是大脑发育所需的优质蛋白质。
对于杂粮的营养成分,林晓明教授作了点评。
杂粮营养全面,结构独特,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与膳食纤维。
荞麦中含有多种氨基酸、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钙、磷、铁、镁、铜、钾、硒等矿物质。
莜麦中含有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还有钙、磷、铁等物质。
据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分析,会宁莜麦中赖氨酸等17种氨基酸的总含量达14.62%,高于我国其他地区产的莜麦。
糜子中蛋白质的含量与小麦一样高,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特别是评价植物蛋白质量的甲硫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含量更高。
良谷米(白色的小米)含有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族等营养物质。
扁豆和豌豆中含有接近1/4的蛋白质,含有维生素E和多种B族维生素以及钙、铁、锌、硒等矿物质。
而豆子通过发芽,营养素会大大增加,尤其是维生素C可以增加5倍!亚麻油除含有丰富的亚麻酸外,也含有锌、维生素A、维生素E等。
黄圣明教授进一步补充认为,人体摄入营养需要均衡,而食物越是多样化,就越能实现这一均衡。
会宁人也许没有吃足够多的大米和白面,但也因此“因祸得福”,通过进食各类杂粮而得以补充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经常食用,更使这些营养素在体内的总量远远超过单纯进食白面和大米的人。
会宁人是贫困的,但大脑所需要的营养素却几乎一样也不缺乏,而且几乎是奢侈的。
“城里人”普遍营养不良生活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人们,经济水平和营养条件与贫困县会宁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会宁人有什么吃什么,而都市人基本上可以做到想吃什么吃什么。
然而,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未必完全等同于健康和营养。
对于都市人饮食存在的误区,黄圣明教授、西木博士分别做了点评。
植物油并非多多益善。
人们如今都知道植物油好于动物油,因为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多于动物油,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因此不少人认为植物油可以放开了吃。
黄圣明教授指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一个人每天从脂肪中摄取的能量不应该超过30%,但如今我国都市人的摄取已远远超过这个比例。
西木博士进一步指出,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虽多,但多数植物油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为亚油酸。
“亚油酸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也可降低好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