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中的自然美

合集下载

第六章自然美

第六章自然美

2024/5/12
图4 .青城山之幽
6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2.自然美的内容相对朦胧、宽泛,侧重于自然事物的形式美 同社会美整体内涵意义丰富、内容充实,但形式粗糙不同,自然美多半内涵稀 薄、缺乏确定内容,但其形式却清晰鲜明、具体生动,侧重于形式美。 因此,线条、形状、色彩、声音、质料等形式美的因素,成为外在自然物之美 的自然美欣赏中最重要和压倒其他的部分。 自然物往往以它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响、生气盎然的姿态等感性形式直接唤 起人的美感。
对于庄子,“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过程正是其与道合一、臻达天地自然之境 的过程,也即我们所谓自然审美的展开过程。
自然而然的天成境界自然美并不是稀罕的奢侈品,它实际植根于人生最根本的 生存方式之中。
2024/5/12
20
2024/5/12
图13. 《山水小品》,金农
21
几种模式的区分
如画模式与比德模式侧重于外在自然物之美意义上的自然美,天成境界模式着 意于内在天性之美意义上的自然美,宇宙模式则对两种自然美均有强调
2024/5/12
27
推荐书目
1 .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2 .蔡锺翔:《美在自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 .乐黛云:《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4 .[波]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西方六 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5 .[加]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杨平译,四川人民 出版社2006年版。
2024/5/12
28
思考题
1.你怎么看自然美这个概念? 2.较之于艺术美,自然美具有怎样的基本特性? 3.自然美欣赏有哪些代表性模式? 4.怎样理解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的天然美或天成之美? 5.在现代性背景下,较之艺术美,自然审美对于人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美学概论中的自然美

美学概论中的自然美

美学概论中的自然美
一、引言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自然美则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涉及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美感体验。

自然美不仅是人类文化艺术的源头,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自然美的特点
1. 客观性: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与主体没有直接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2. 多样性:自然美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自然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景象。

3. 无价值取向:与文化艺术相比,自然美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它并不追求某种特定目标或效果,而只是单纯地呈现出来。

三、自然美在人类文化艺术中的作用
1. 启发灵感:自然界中充满了无限创意和想象力,许多艺术家通过对
大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受来汲取灵感。

2. 塑造审美观念:通过对大自然景象的欣赏和感受,人们可以培养出
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标准。

3. 促进身心健康:大自然中的美景可以带给人们身心上的愉悦和放松,从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四、自然美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1. 中国文化中的自然美: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关于自然美的诗歌、绘画
和音乐作品,例如《山水诗》、《山水画》和古琴音乐等。

2. 西方文化中的自然美:西方文化中也有许多关于自然美的艺术作品,例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和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的交
响诗《行星》等。

五、结语
总之,自然美是一个广阔而丰富多彩的领域,在人类文化艺术发展过
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自然界景象的欣赏和感受,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世界、塑造审美观念,并促进身心健康。

美的三重境界

美的三重境界

美的三重境界美是人类永恒不衰的主题之一,历代文化和哲学中都有关于美的不同观念和表达方式。

然而,美的本质和意义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也经历了演变和变化。

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美的定义和诠释少有固定不变的答案。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叫做“美的三重境界”的说法,可以较为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美的本质。

本文将对美的三重境界进行阐述。

美的第一重境界是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创造的、没有人工干预的美。

从大自然中发现美的感受,是人类最初、最朴素的美的体验。

自然美涵盖了天空、山川、河流、植物、动物等各种形态和表现方式。

在人类文化和美学中,自然美被认为是最纯粹和最本真的美。

自然美不需要修饰和装饰,它在唯美的自然状态下,就是最美的存在。

在中国文化中,自然美被视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

自然美在道家文化中的表达,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也表达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

美的第二重境界是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人类以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美。

在艺术中,人类将自然美进行了加工和创造,把自然中的美转化成了艺术作品中的美。

在艺术中,人类把感性的美转化成了理性的美,赋予了艺术作品独特的文化和情感意义。

艺术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文化中,艺术美被视为儒家道德文化的表现,强调“仁爱、礼仪、慈悲、公义”等道德观念的表达。

艺术美在儒家文化中的表达,体现了人类对社会价值和自我修养的重视,也表达出人类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诠释。

美的第三重境界是精神美。

精神美是指人类内心追求的、无形的美。

在精神美中,人类不受外界的物质环境和艺术形式束缚,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

精神美包括品德、人格、道德、思想等方面的表现,是人类内在心灵净化和升华的表现。

在中国文化中,精神美被视为佛家禅宗文化的重要表现,倡导“心静自然凉”的理念。

精神美在佛家文化中的表达,体现了对个体内心的探索和修行,也表达出人类对生命和宇宙的哲学认识和探究。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生态美学与自然美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有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及艺术美,其中自然美放于首位,可见自然美在生态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自然美在生态美学的光辉下也正闪耀着它的光芒。

提到生态美学,我们脑子里会显现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中外对生态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这确是一个亮点。

徐恒醇先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的,从而把对生态学的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角度。

这在我看来,是对生态学研究的一大重大贡献,同时让我对文章中有关自然美的研究有了重要的启示。

随着以上的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新的生态观念的研究发展,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现有美学体系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由此而出现了对生态美学的探索和研究。

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

生态美学是对现代生态观念对美学理论的完善和拓展。

它克服了传统美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参与性和客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

它真1正体现了审美境界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

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它既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对象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

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关怀。

可见生态美学与自然是有密切联系的,它借助了自然来完成这一主客的关系,从而呈现了我们真正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与自然之间也少不了人的参与,即少不了人类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了。

生态美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塑造和追求作为实现人与自和2谐统一的现实途径。

以此来规定我们人类的行为,做到按客观规律做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所说的自然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自身具有的属性即它所固有的趋势和特性在时间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展现。

美学基础-自然美

美学基础-自然美
• 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
19:46
家瀑 上 如 界布 自 太 、、 然 阳 四泰 天 、 川山 成 月 的的 的 亮 九日 景 、 寨出 致 星 沟、 , 河 等湖 像 以 。南 庐 及 的山地 张的球
在经 物人 。类 实 践 活 动 改 造 的 自 然 存
未 经 加 工 改 造 的 自 然 美 是 指 未
19:46
案例:李时珍
• 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
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 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 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 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 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 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 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大自然带给李时 珍知识,同时也送给全人类健康。
19:46
一、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美经历了 “致用”、“比德”、“畅神”三大 演进阶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物欲 横流,人情冷漠,人性退化的状况下, 自然美的作用就更显突出。
19:46
案例:李时珍
• 李时珍,字东璧,湖北蕲人,在编写《本草 纲目》的过程中,最使他头痛的就是由于药 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 的不明。因为过去的本草书作者,没有深入 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 所以越解释越糊涂。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 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 众,说法极不一致。
19:46
三、自然美的象征寓意性
• “构成自然界的美的东西是使我们想起人 来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 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 ,
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活与美学》
19:46

康德美学的自然与自由观念

康德美学的自然与自由观念

康德美学的自然与自由观念伊曼努尔·康德是德国启蒙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围绕康德美学的核心观念——自然与自由,展开详细探讨,以期揭示康德美学中的这一重要主题。

一、康德美学中的自然观念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自然被视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

康德认为,自然美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人类审美判断的基石。

自然美的特点在于其形式的合目的性,即自然事物的形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相契合。

1.自然美的普遍性康德认为,自然美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它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礼物。

自然美的普遍性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美的共同感受上。

不论地域、文化、年龄的差异,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具有一致性。

2.自然美的必然性自然美的必然性源于其形式的合目的性。

康德认为,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人类审美观念中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是先验的,即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先天具有的。

因此,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具有必然性。

3.自然美的合目的性自然美的合目的性体现在自然事物的形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的契合。

康德认为,自然美的形式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这种形式能够满足人类审美心理的需求。

二、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观念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自由是审美判断的核心要素。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律的限制。

1.自由的审美判断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因为它是基于主体的情感而非概念。

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可以自由地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律的约束。

2.自由的审美理念康德提出了“自由美”的概念,以区别于“自然美”。

自由美是指那些不具有客观目的性,仅以形式引发主体审美愉悦的事物。

自由美体现了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自由创造和想象。

3.自由与道德的关系康德认为,审美自由与道德自由具有内在联系。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通过自由地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培养了自己的道德情感。

审美自由是道德自由的先导,有助于人们形成道德自律。

三、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在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美学自然美分析

美学自然美分析

一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是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大致可分三大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期到殷代前,是萌芽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但从东晋到南朝,这种以个体人格的弘扬为中心的社会美形态,就逐渐为主体心灵的自由为标志的自然美所取代了。

刘勰所说晋宋之际“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正说明自然美的凸现是玄学衰微、佛学兴盛的产物。

般若佛学作为精神(心理)本体论哲学,它的重大功绩就是对主体内心世界的无限拓展。

它一方面使主体精神完全摆脱了外物的干扰和束缚,成为绝对和谐,无限自由的心境;另一方面又将外部自然界视为这个精神本体的感性显现形式,即所谓“从寂灭中出,住六情中”(17)。

这样就又使人与自然,心与物、意与象消除了一切差异和对立,达到了互契不分;两忘俱一的一体化关系。

对象界在人面前,就不再是冷漠的疏远的纯然外在物,而是成为普遍灌注和显现着主体精神(佛性般若)的内在化形式。

特别是大自然的单纯、宁静、寂寥、旷远,更是成为印证般若佛学精神,实现无矛盾;无差别之主体自由心境的合规律合目的性所在。

这样,自然美便从作为玄学人格之映衬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东晋南朝人们欣赏玩味的独立审美对象了。

美学自然美分析

美学自然美分析

美学自然美分析一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是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大致可分三大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期到殷代前,是萌芽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但从东晋到南朝,这种以个体人格的弘扬为中心的社会美形态,就逐渐为主体心灵的自由为标志的自然美所取代了。

刘勰所说晋宋之际“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正说明自然美的凸现是玄学衰微、佛学兴盛的产物。

般若佛学作为精神(心理)本体论哲学,它的重大功绩就是对主体内心世界的无限拓展。

它一方面使主体精神完全摆脱了外物的干扰和束缚,成为绝对和谐,无限自由的心境;另一方面又将外部自然界视为这个精神本体的感性显现形式,即所谓“从寂灭中出,住六情中”(17)。

这样就又使人与自然,心与物、意与象消除了一切差异和对立,达到了互契不分;两忘俱一的一体化关系。

对象界在人面前,就不再是冷漠的疏远的纯然外在物,而是成为普遍灌注和显现着主体精神(佛性般若)的内在化形式。

特别是大自然的单纯、宁静、寂寥、旷远,更是成为印证般若佛学精神,实现无矛盾;无差别之主体自由心境的合规律合目的性所在。

这样,自然美便从作为玄学人格之映衬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东晋南朝人们欣赏玩味的独立审美对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中的自然美
在经验上,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强烈的感受,进森林到草原,登高山观日出,临沧海赏明月……,自然美景那份情致总令人流连忘返。

但是在理论上,自然之美却是引起众多争论的领域,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物理的美通常分为自然美与人为美。

我们因此碰到一个给思想家极大麻烦的事实:‘自然美’”。

自然美指什么呢?哪些对象属自然美呢?首先,自然美中“自然”一词,是指非人括大自然现象之美与种种自然生态的美,大如宇宙星云、日月雷雨、小到鸟禽虫鱼、沙土草木。

它也同时包括自然的有机界与无机界———生命体与非生命体。

神秘的星空遥远的星座虽然深不可测,但它对于人来说并非冷漠无情,人总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与求实的科学精神去理解和把握它。

沉寂的沙漠虽了无生机,却也以某种无机苍凉与枯寂给人别具一格之美感。

其次,自然美中还包括那类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却又由人加工改造过的对象,如人工创造的南方的梯田,适宜机耕的齐整的大片北方沃土,如巨大的人工湖泊水坝,又如动物园中人工驯养的各种动物,公园中人工精心培植的花草和那意趣盎然巧夺天工的盆景等等。

这类对象里面可以明显看出人的作用,但人工在这里又不能随心所欲,人工必须顺应自然生态。

一座园林,山石流水,花草鸟兽,确为人工安排,虽然人工安排,又难以挣脱自然生命本身的规律,这里的人工作用与艺术美的人工创造就明显不同。

细想一下还会发现,谈自然美的关键在于将人工排开,即除开人为的因素,若循此思路就相应产生一个理论上的问题:人自身算不算在自然之列?人的美算不算在自然美范围之内呢?很显然,人的自然血肉之躯是大自然的产物,但复杂之处又在于,人又不是完全如一般动物那样纯然被动地被自然支配,人明显有主动创造的能力,此外,从社会层面看,人的美还有许多非自然性质的成分,如社会性的人文性的诸多品性。

人格美与人体美是有区别的。

人的血肉之躯固然是大自然的产物,但另一方面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为兽,是人长期劳动实践的结果,这种结果不仅表现在人的内在修养如智力、道德、情感诸方面,同样表现于人体外在结构方面。

人体的直立形态,脊柱的相对竖直于地面这种状况,就同人的劳动有关。

其实,当初猿人选择仅靠后肢支撑身体这种姿势并不轻松,具以进行劳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随直立而视野开阔,随劳动而手变灵巧,人的脸相也逐渐变得匀称。

例如颚部的收缩,颚在整个头部所占比例的缩小,这很可能来自嘴、颚部的若干动物性功能为人手替代所致。

社会生物学家指出,鱼类、鸟类的颚明显前伸,与它们的身体运动在一轴线上,这样的运动都“以嘴为前导”(鱼最明显,鸟略有改变,哺乳动物亦有改变),而直立人的嘴的方向与身体轴线则有了一个明显的偏转角度。

应该说,这种生理结构的美学象征意义是深刻的:动物以物质为唯一满足,人也需要物质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它。

人的面部五官的均称同颚的收缩相关,人的劳动以及学会用火和熟食使人大脑更发达,天
庭更饱满,嘴颚的撕扯咀嚼功能相对降低。

另一方面,智能发展与群居需要所激发形成的语言能力,又使人的口舌变得更为精致灵巧,而不至于像动物那样简单发音。

所有这些都表明,人的这种自然生命所形成的美的性质之中,已包含有人的创造性和社会性质在内。

这正像马克思深刻指出的那样:“全部所谓世界史乃不过是人通过劳动生成的历史,不过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

”所以,也不宜于简单地将人的内在美归为纯粹的社会性而将外在美归为纯粹的自然性。

对人来说,内外之美或社会美和自然美,是种交织渗透的整体状态,难以割裂。

关于自然美,中西皆有相关理论。

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枟雍也枠)。

这是指一定的自然对象之所以引起人们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性相似的形式的缘故。

这也被人称为“比德”说。

这已经把自然的美与人的精神气质、人格修养的相通相关揭示出来,因着重于把握自然美所具人文精神意义,从而充满着社会色彩,极富人情味。

这构成了中国古典自然美学中极有特色的“天人合一”(柏拉图进一步还认为自然又是对“理式”的摹仿),不过他们所说的“自然”更多的是对客观存在的统称,并不特指我们今天所言那种自然美。

到文艺复兴以后约17世纪,西方出现了以自然为对象的风景画,到了18世纪早期浪漫主义之风兴起时,大自然的美妙更成了艺术的歌咏对象,绘画和诗歌中有诸多表现,如英国诗人拜伦著名的游记性长诗枟哈尔德?恰洛尔德游记枠就是出色的代表。

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多从自然现象存在中来分析美的形态,比如博克就以山脉、大海和雷电来讨论惊惧与崇高。

到了康德,他区分开的“自由美”(即所谓“纯粹美”)和“依存美”已经涉及到自然美:“花是自由的自然美……这美绝不属于依照着概念按它的目的而规定的对象,而是自由地自身给人以愉快。

”他在对崇高的分析中,例证多取自自然现象,认为那类严酷的自然现象(崇高)都是“无形式”的,因而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由于他强调理念精神、有机体及其生命,而自然美由于难以充分显现理念故为最低级最简单的类型。

他视植物重于沙石,视动物重于植物,视人类重于动物,在他眼中自然美的基本条件是:“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体性相之中看出受到生命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看出自然的美。

”他最终还是认为只有艺术美才能弥合精神与外部感性世界的裂缝,艺术品“使自然和有限现实与理解事物的思想所具有的无限自由归于调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