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矿区土地复垦现状综述(doc 21)

徐州矿区土地复垦现状综述(doc 21)
徐州矿区土地复垦现状综述(doc 21)

徐州矿区土地复垦现状综述

徐州矿区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徐州市,已有100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形成了以徐州矿务集团为龙头的煤炭工业格局。矿区总面积2094km2,含煤面积

361.3km2,徐州矿务集团现有15个矿20对井,以徐州市为中心,分东区、西区和丰沛区三个子矿区。近年来,徐州矿务集团煤炭产量基本稳定在1200×104t 左右,该集团尚有总可采煤层储量为8.1×108t,其中东区、西区和丰沛区各占总可采储量的比例分别是19.2%、43.7%、37.1%,西矿区所占比例最大。东部矿区包括贾汪、大黄山、潘家庵、九里山、闸河、利国等6个生产区;西矿区有夹河、庞庄、张集、垞城、义安、新河、卧牛山等7个矿10对井。

1地表塌陷现状及其危害

徐州矿区是江苏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在100多年的生产过程中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在矿山建设和煤炭资源的发过程中,矿山基本建设和煤矸石堆放都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更为严重的是因采煤引起采空区上方地表的沉陷(俗称塌陷)形成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地,截至2003年底矿区塌陷土地25万余亩,塌陷深度0-3.7m,积水深度0-4米,积水水面与陆地之比为1:10,万吨塌陷率平均约为4000m2。

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给矿区周围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主要表现在:

(1)对耕地破坏严重,耕地面积锐减。目前因采煤塌陷而遭破坏的土地达25万亩,塌陷盆地因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造成大量优质农田被淹、盐渍化变成荒滩洼地,绝产绝收。在积水沉陷盆地外边缘区原来平整的耕地变成坡地,并分布大量的裂缝,农业灌溉困难水分和养分流失严重,士壤肥力下降,产量下降。

(2)地面建筑设施被毁。采空区上方地表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地面房屋、水塔、烟囱、高压线塔等地面建筑物倾斜、开裂,甚至倒塌危及居民的生命安全;此外,还引起桥梁的断裂,铁路、地下管线的折断道路和水利设施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部分地区造成沟渠、河水倒流现象影响农业灌溉。

(3)受地表沉陷影响,塌陷区周围潜水位降低,地表被输干,农业浇灌和用水困难。

(4)地上塌陷导致矿区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地表塌陷造成农林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动物消亡或迁移、居民迁居、原有生态平衡被破坏。

2开展土地复垦工作的必要性

(1)徐州矿区下属各矿区地处江苏省的北部,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农业耕作发达,是我国粮棉重点产区之一。区内村庄稠密,人口密集耕地较为紧张伴随着土地塌陷面积的不断扩大,矿区周围村庄的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人地矛盾激化。目前,徐州矿区万吨煤沉陷率平均为4000m2,远远高出原煤炭工业部规定标准(2000-3300m2)。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和中央有关“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的精神,企业必须组织对塌陷地的复垦,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

(2)因煤炭开采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企业在处理征地、搬迁、安置和补偿等诸多问题过程中,常常要遇到许多难题,造成工农关系紧张,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需要增加耕地的数量,来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问题。

(3)企业每年需花费巨额的费用对采煤塌陷地进行赔偿,随着征用土地总量的增多势必造成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复垦能够花

费较少的费用,彻底解决塌陷赔偿费的问题。

(4)土地复垦利企、利民和利国。企业采取以“以复代征”,“以地换地”的方式复垦塌陷地,可以减轻企业征用土地的压力。每复垦一亩地,与征地相比可节约费用8000元左右,大大降低煤炭生产成本。目前徐州矿区征地内容主要是基建用地,除非塌陷地塌的不能再复垦的情况,各矿基本不再征用塌陷地。复垦后的土地使当地群众世世代代有地种,这样一来既安置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缓解了人地矛盾,群众增加了收人又使工农关系得到改善,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而大量荒弃采煤塌陷地的重新复垦利用,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财富。

因此说,土地复垦是一项利国、利民和利企的工作,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对矿山企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的基本原则

所谓土地复垦,就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2]。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一向为世界发达国家重视,目前美国土地复垦率已达80%左右,其他发达国家平均达到65%,而我国目前煤炭企业土地复垦率仅为10%左右。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煤矿企业、地方集体和个人的职责,是涉及采矿、土地、林业、水利等部门的长远而系统的工程,开展土地复垦应坚持以下原则:(1)谁破坏,谁复垦;

(2)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3)统一规划;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

4徐州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技术模式

4.1主要管理模式

土地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涉及人地关系和人人关系,因此,管理技术,特别是土地的权属管理是复垦治理成败的关键之一。徐州矿区提出和实施了两种实用的土地复垦管理模式:即“原地复垦、一次复高到位,以复代征”模式和“易地复垦、以地换地”模式。“原地复垦、一次复高到位,以复代征”模式,就是对地方集体所有的塌陷地,在已经稳沉或下面仍有煤层将要开采的而未稳沉的条件下,由矿山企业出资在原地进行复垦。先通过开采沉陷技术预计沉陷量设计复垦标高,然后采用工程复垦技术一次复高到位,恢复其生产能力。复垦后土地仍归地方集体所有,并给予一定量的补偿,即以复垦和补偿代替征地。其特点是:1)复垦在地方集体所有的塌陷地原地进行;

2)不存在因土地权属变更而引起的纠纷问题。

“易地复垦、以地换地”模式是对过去已征用过的、已稳沉的塌陷地上“易地复垦”出与现塌陷地等面积的可种养土地,经与当地村镇协商,以复垦好的土地另附加一定的补偿金,交换现在急需使用的塌陷地,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也随即调换,即村民小组对现塌陷的集体所有权变为国有,使用权变为矿山企业(作采煤塌陷之用),而在原国家已征用过的塌陷地上“易地复垦”出的等面积的土地其使用权和所有权则变为村民小组集体所有。其特点是:

1)复垦必须是在企业有使用权、已征用的塌陷地上进行;

2)换地一般在同一村民小组所有的土地范围内进行,当土地权属涉及不同村民小组时,由于利益冲突等各方面的原因,操作起来不容易。

4.2主要工程技术模式

从复垦形式分,矿区工程复垦技术分为充填复垦和非充填复垦两大类,结合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和土地破坏的形式、程度,通常用的矿山工程复垦技术有:土地平整技术、梯田是复垦技术、疏排法复垦、充填法复垦、建筑复垦技术、采矿与复垦相结合的技术、矸石山复垦技术、露天矿复垦技术、和塌陷水域的开发利用利用。充填复垦是指根据沉陷地状况,选用适当的充填物进行充填复垦,按充填料的不同,可分为矸石充填、粉煤灰充填、生活垃圾充填、其他工业废弃物充填、塘河湖泥充填等。土地平整、梯田式、疏排法复垦属于非充填复垦形式。

徐州矿区在土地复垦过程中,根据各矿区不同的表土层地质条件及地表塌陷情况,探索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土地复垦工程技术:

1)泥浆泵复垦技术:在待复垦的土地上人工或机械围堰;利用水力挖塘机组高压水泵产生的高压水射流,将沉陷区较浅区域的土壤冲击形成泥浆;由泥浆泵将泥浆运送充填到待复垦土地上的围堰内泥浆经沉淀、排水、干结后,形成复垦土壤,通过人工或机械平整,即成为耕地。适宜条件:在贾汪和大黄山矿区内,表土层较厚,表土层上部5m内主要以砂土为主,中间夹有多层粘土层及近代黄泛沉积物,砂土层厚1米左右,粘土层0.5m左右,这种条件下很适合于泥浆泵复垦技术。

2)铲运机复垦技术:区内地下潜水位在2米左右,在挖深垫浅时,为满足复垦后土地一次复高到位的土方量的需要,鱼塘挖深在3.5-4m。为此,当施工到一定深度后,在拟挖鱼塘四周打井排水。每个塘布井6个,呈三角形布置,井深7-8米(位于流砂层之上),井径0.6m,抽水半径为50m,采用12马力的柴油机5寸的水管抽水,从而保证了施工机械在无积水条件下正常作业。铲运机前面带推士机,后面挂运斗,前推后拉,具备铲、填、平等多种功能。复垦后土地

经平整,并用推耙机翻松,即可以种植。适宜条件在九里矿、里过矿区内,表土层主要为粘上,含少量砂,表土层疏松,易剥离。但在1.5m以下分布有砂浆层(或称含砾粘土层),在砂粘土中合砂浆砾石,砾石呈不规则状,直径5-6cm,厚度在0.4-0.8m之间变化,平均厚度约0.6m。在这种表土条件下由于砂浆砾石存在,若仍使用泥浆泵复垦技术,砂浆易堵塞输泥管,使泥浆泵水力挖塘机组无法正常工作只能采用纯机械方式施工。对于具备这种表土地质条件的大面积塌陷地的复垦,目前主要采用铲运机施工复垦技术(推土机有效距离在50m以内长距离运送土方施工效率不高、不经济)。

3)挖掘机和推土机联合复垦技术:WY20型液压湿地挖掘机和140型推土机联合使用。先剥离表土,经挖掘、推土、平整再回填、翻松表土。适宜条件在利国矿区表土层内也分布有砂浆层和砂浆砾石的存在,不适于泥浆泵复垦技术,只能采用纯机械复垦技术。由于利国矿区拟复垦的塌陷地地块面积较小因而没有采用铲运机复垦技术,而是主要采用挖掘机和推士机联合复垦技术进行复垦。

4.3生物生态复垦技术

4.3.1使用酸碱中和法对土壤进行改良

土壤的PH值是土壤化学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土壤的PH值过大或过低都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对于矿区中采用粉煤灰、煤矸石废弃物等充填复垦后的土地,土壤要么呈酸性,要么呈咸性。笔者认为对煤矸石充填复垦地,可根据其酸性施加少量熟石灰将土壤调整到适宜物生长的PH值,对粉煤灰充填复垦地,可施加少量石膏改变土壤的PH值。该措施除了降低土壤的酸碱度外,还能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并减少磷被活性铁、铝离子固定。对粉煤灰充填地采用这种措施,可大大改善土壤的质量,作物的产量也有很大的提高,笔者建议复垦后应施加少量石膏,降低

土壤的PH值,种植棉花,麻类等经济作物和林木,吸取粉煤灰中的重金属和有害元素,然后种植小麦、大豆等食用植物。

4.3.2对工程复垦地使用绿肥增加土壤的肥力

绿肥是改良复垦土壤、增加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多种营养成份的最有效方法。凡是以植物的绿色部分当作肥料的称为绿肥,绿肥多为豆科植物,它是改良复垦土壤,增加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多种营养成分最有效的方法。绿肥一般含有15~25%的有机质和0.3~0.6%的氮素,其生命力旺盛,在自然条件较差,较贫瘠的土地上都能很好的生长,它根系发达,能吸收深层土壤的养分,绿肥腐烂后还有胶结和团聚土粒的作用,从而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矿区有许多植物可作为绿肥,比如紫云英、罗卜青、油菜、怪麻、绿豆、黄豆、沙打旺、大叶猪豆莱、紫花苜蓿等植物。其施用方法是在工程复垦地种植绿肥,待其成熟后压青翻入土壤,可采取单种、间种、套种等种植方式。

4.3.3充分利用有机肥和化肥增加工程复垦地的肥力并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

该措施主要以增施有机肥和化肥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肥份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特别是有机肥中的有机质粘结力和粘着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可克服沙土过沙,粘土过粘的缺点,施用有机肥还能使土地快速形成结构,土体疏松,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土壤的保肥能力。对焦作矿区的工程复垦地来说,增施有机肥和化肥,将会大大加快复垦地土壤的熟化。

4.3.4复垦土地的农业种植技术

苏北地区区内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农业耕作发达是我国粮棉重点产区之一,因此,复垦好的旱地主要仍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花生、棉花、红薯、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也有较少部分复垦后土地用作种植葡萄、梨、苹果、桃等果木用地,复垦好的湿地用于种植水稻。新造地正常生产后,都可达到较高产量。一

国内外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1-8158(2000)01-0006-06 国内外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综述 卞正富 (中国矿业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008) 摘要:较为系统地比较了我国与主要采煤国家在煤矿区土地复垦方面的差异和差距,对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的目标、工艺技术及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特点,将我国土地复垦理论研究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提出了我国今后土地复垦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煤矿区域;土地复垦;环境治理;综述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随全球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的日益突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日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煤矿区域集煤炭资源开采、利用与土地资源占用与破坏为一体,是资源、环境与人口矛盾相对集中显现的区域之一。近20年来,矿区土地复垦逐渐成为世界各采矿大国的热点研究课题。70年代后期,前苏联、美国相继颁布了有关矿区土地复垦方面的全国性法规,我国也于80年代末正式颁布了土地复垦规定,有了专门的法规,矿区土地复垦理论研究空前活跃起来,有关土地复垦理论研究的文献成倍增长,甚至国际上著名的International Jo ur nal of Surface M ining and Env ir onment杂志也更名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 faceM ining,Reclamation and Environment。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理论研究虽起步晚,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缩小我国与国外土地复垦理论研究方面的差距,扩大与国际土地复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本文对国内与国外土地复垦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成果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比较,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景。 1 矿区土地复垦的目标 我国的《土地复垦规定》第二条明确提出:“本规定所称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所以自《土地复垦规定》颁布以来,上述定义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一个概念,将其延伸至煤矿区范围内,许多理论研究者和复垦工程实践者认为矿区土地复垦即是对煤矿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作者曾将矿区土地复垦定义为“按照土地利用原理,结合矿区开采后土地破坏特点,对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恢复土地的生产力和矿区生态平衡的活动。”作者认为矿区土地复垦工艺应当考虑采矿工程特点,采前复垦应将土地复垦看成采矿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采后复垦也要考虑原有的采矿工艺及其对土地破坏的特点选取复垦工艺。而就复垦的目标来说,不仅是将复垦对象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而应包括: 恢复甚至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恢复矿区生态平衡。作者对矿区土地复垦的界定与一般的定义的本质区别在于:一般的定义所涉及的复垦对象仅限于土地物理形态方面,而按作者的定义复垦对象要扩大至除物理形态之外的其它土地属性的整治。 英国矿业与环境委员会将土地复垦定义为将废弃的场地改做某种用途,而美国Ohio州将土地复垦定义为恢复采煤影响的土地作林地、草地、农地、娱乐场所、野生动物栖息地或其它高于或相当于采前生产力水平的用途,而采取的回填、平整、土壤重构、植被及其它工作。俄罗斯则将土地复垦解释为恢复被破坏土地的生产效能及以改善环境条件为目标的各项工作之总和。 第14卷 第1期 2000年1月 中 国 土 地 科 学 CHIN A LA N D SCIEN CE V ol.14,N o.1 Jan.,2000  收稿日期:1999-12-08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矿山土地复垦方案报告-参考大纲

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大纲 项目特性表 1 前言 1.1 编制背景及过程 简要说明方案的编制背景及过程。 1.2 复垦方案摘要 内容应包括:(1)生产建设项目服务年限及土地复垦方案服务年限;(2)方案涉及的各类土地面积,含项目区面积、复垦区面积、永久性建设用地面积、复垦责任范围面积、征(租)地面积等;(3)土地损毁情况,含已损毁和拟损毁土地的面积、地类、损毁类型和程度等;(4)说明土地复垦目标,含拟复垦土地的地类、面积和复垦率等;(5)复垦的投资情况,含静态总投资、动态总投资和单位面积投资等。 2 编制总则 2.1 编制目的 从加强土地复垦资金管理、保障土地复垦实施、合理用地、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说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的目的。 2.2 编制原则 根据项目自身特点以及当地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按照经济可行、技术科学合理、综合效益最佳和便于操作的要求,说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应体现的原则。 2.3 编制依据 应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标准规范、技术文件、地方规划及当地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料等。 3 项目概况 3.1 项目简介 说明项目的名称、隶属关系、企业性质、项目类型、生产开采方式、生产规模与能力、生产服务年限或剩余使用年限、项目范围等。列表说明项目用地构成、规模。 应提供国土资源部门批复的项目范围拐点坐标及相应的投影参数、项目总工程平面布置图。 3.2 项目区自然概况 3.2.1 地理位置 项目区的地理坐标、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位置及交通状况,附项目区地理位置图。 3.2.2 地形地貌 说明项目区的地形地貌类型和海拔高度等,附项目区地形地貌图片。 3.2.3 气侯 说明项目所在地的降水、蒸发、日照、温度、积温、无霜期、风向与风速等气象特征。3.2.4 土壤 说明项目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地带性分布特征。 3.2.5 生物 说明项目区所在地的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附不同植被类型图片。 天然植被包括地带性植物群落类型、组成、结构、分布、覆盖度(郁闭度)和高度等。

我国矿区土地复垦问题研究

我国矿区土地复垦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土地和能源的需求日益紧迫。煤炭资 源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煤炭开采支持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然而,矿产资源持 续开发,降低了矿区土地的综合利用率,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在矿区建设的同时,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工作,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 益意义重大。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率比发达国家低50多个百分点,仅为10%,仍有近90%的矿区被破坏土地没有得到及时的复垦。在此背景下,针对我国土地复垦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研究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意义重大。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矿区土地复垦的理论研究。第 二部分指出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从建立健全土地复垦管理 机构;完善法律法规;扩大融资渠道,保证复垦资金充足方面提出了提高复垦效 率的建议。第四部分是结束语。 关键词:土地复垦理论研究存在问题建议 一、矿区土地复垦的理论研究 我国的《土地复垦规定》第二条明确提出:“本规定所称土地复垦,是指对生 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 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所以自《土地复垦规定》颁布以来,上述定义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一个概念,将其延伸至煤矿区范围内,许多理论研究者和复垦工 程实践者认为矿区土地复垦即是对煤矿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 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有作者曾将 矿区土地复垦定义为“按照土地利用原理,结合矿区开采后土地破坏特点,对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恢复土地的生产力和矿区生态平衡的活动。”笔者认为矿区土地复垦就复垦的目标来说,不仅是将复垦对象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而应包括:①恢复甚至提高土地的生产力;②恢复矿区生态平衡。 二、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矿区的开采引发了严重的土地问题,并且这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 解决,土地复垦的效率很低。造成这种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土地复垦技术的落后,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土地复垦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比如没有复垦管理机构,复垦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匮乏等。 1、管理机构不健全 土地复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复垦工作既 涉及地方政府及农业、水利、环保、林业等多个部门,又涉及大量的矿山企业。 负责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政府部门职能划分不清,彼此各行其事,之间的利益矛 盾十分突出,导致对出现的问题缺乏统一的管理。《土地复垦规定》指出:“各级 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检查本行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目前在我国土地复垦工作中组织机构不健全,无论是监管职责还是服务职能都缺少专门的 土地复垦管理机构,这就要求国土部门负责设立专门部门来管理协调,明确该机 构的职责范围,避免形成多个执法主体、多个部门管理,职责交叉,导致相互推 诿扯皮,法律责任不明确,对执法责任的问责制度和违法处罚监管责任追究不到位。在具体的复垦工作执行中还需要相应的众多机构进行全方位、有力度的监管 和服务。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课程论文 题 目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姓 名蒋乐学 号2008306202472 专 业土地资源管理 指导教师单玉红职 称 中国·武汉 二○一一年九月

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它不仅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价值很高的资产。对人类来说它已不再是宁静纯粹的自然,而是超过了自然的范畴,涵盖了自然、经济、技术等其它社会因素在内的综合体。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历史产物,又是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和基本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必须的工作。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武汉土地利用均衡数量结构效益对策 武汉市概况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武汉市现有十三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为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为郊区。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km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面积的17.6%。武汉市人口为,833万人,其中7个中心区的人口为481万人。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下面将结合199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状况对2008年武汉是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 数量的分析 通过统计与调查,可以得到1996年和2008年武汉市各项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数量,如下表: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国土资源部20161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方案 方案 编制指南 编制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016年12月

前言 根据《土地复垦条例》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矿山企业必须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为了切实减少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矿山企业负担,将现由矿山企业分别编制的《土地复垦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合并编制。为指导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特制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 本指南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方案信息表,第二部分编写提纲,第三部分编写技术要求,第四部分方案格式。

第一部分 方案方案信息表信息表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方案方案信息信息信息表表

第二部分 编写提纲 前言前言 一、任务的由来任务的由来 二、编制目的编制目的 三、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四、方案适用年限方案适用年限 五、编制工作概况编制工作概况 第一章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矿山基本情况矿山基本情况 一、矿山简介矿山简介 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四、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第二章第二章 矿区基础信息矿区基础信息矿区基础信息 一、矿区自然地理矿区自然地理 (一)气象 (二)水文 (三)地形地貌 (四)植被 (五)土壤 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一)地层岩性 (二)地质构造 (三)水文地质 (四)工程地质 (五)矿体地质特征 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四、矿区土地利用现状矿区土地利用现状 五、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 六、矿山及周边矿山及周边矿山矿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第三章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和土地损毁评估土地损毁评估 一、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资源资源调查概述调查概述调查概述

某矿区土地复垦现状综述

徐州矿区土地复垦现状综述 徐州矿区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徐州市,已有100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形成了以徐州矿务集团为龙头的煤炭工业格局。矿区总面积2094km2,含煤面积 361.3km2,徐州矿务集团现有15个矿20对井,以徐州市为中心,分东区、西区和丰沛区三个子矿区。近年来,徐州矿务集团煤炭产量基本稳定在1200×104t 左右,该集团尚有总可采煤层储量为8.1×108t,其中东区、西区和丰沛区各占总可采储量的比例分别是19.2%、43.7%、37.1%,西矿区所占比例最大。东部矿区包括贾汪、大黄山、潘家庵、九里山、闸河、利国等6个生产区;西矿区有夹河、庞庄、张集、垞城、义安、新河、卧牛山等7个矿10对井。 1地表塌陷现状及其危害 徐州矿区是江苏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在100多年的生产过程中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在矿山建设和煤炭资源的发过程中,矿山基本建设和煤矸石堆放都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更为严重的是因采煤引起采空区上方地表的沉陷(俗称塌陷)形成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地,截至2003年底矿区塌陷土地25万余亩,塌陷深度0-3.7m,积水深度0-4M,积水水面与陆地之比为1:10,万吨塌陷率平均约为4000m2。 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给矿区周围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主要表现在: (1)对耕地破坏严重,耕地面积锐减。目前因采煤塌陷而遭破坏的土地达25万亩,塌陷盆地因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造成大量优质农田被淹、盐渍化变成荒滩洼地,绝产绝收。在积水沉陷盆地外边缘区原来平整的耕地变成坡地,并分布大量的裂缝,农业灌溉困难水分和养分流失严重,士壤肥力下降,产量下降。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 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 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 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禾U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 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 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徐州矿区土地复垦现状综述

矿区土地复垦现状综述 矿区位于省西北部市,已有100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形成了以矿务集团为龙头的煤炭工业格局。矿区总面积2094km2,含煤面积361.3km2,矿务集团现有15个矿20对井,以市为中心,分东区、西区和丰沛区三个子矿区。近年来,矿务集团煤炭产量基本稳定在1200×104t左右,该集团尚有总可采煤层储量为8.1×108t,其中东区、西区和丰沛区各占总可采储量的比例分别是19.2%、43.7%、37.1%,西矿区所占比例最大。东部矿区包括贾汪、大、家庵、九里山、闸河、利国等6个生产区;西矿区有夹河、庞庄、集、垞城、义安、新河、卧牛山等7个矿10对井。 1地表塌陷现状及其危害 矿区是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在100多年的生产过程中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在矿山建设和煤炭资源的发过程中,矿山基本建设和煤矸石堆放都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更为严重的是因采煤引起采空区上方地表的沉陷(俗称塌陷)形成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地,截至2003年底矿区塌陷土地25万余亩,塌陷深度0-3.7m,积水深度0-4米,积水水面与陆地之比为1:10,万吨塌陷率平均约为4000m2。 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给矿区周围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主要表现在: (1)对耕地破坏严重,耕地面积锐减。目前因采煤塌陷而遭破坏的土地达25万亩,塌陷盆地因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造成大量优质农田被淹、盐渍化变成荒滩洼地,绝产绝收。在积水沉陷盆地外边缘区原来平整的耕地变成坡地,并分布大量的裂缝,农业灌溉困难水分和养分流失严重,士壤肥力下降,产量下降。

(2)地面建筑设施被毁。采空区上方地表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地面房屋、水塔、烟囱、高压线塔等地面建筑物倾斜、开裂,甚至倒塌危及居民的生命安全;此外,还引起桥梁的断裂,铁路、地下管线的折断道路和水利设施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部分地区造成沟渠、河水倒流现象影响农业灌溉。 (3)受地表沉陷影响,塌陷区周围潜水位降低,地表被输干,农业浇灌和用水困难。 (4)地上塌陷导致矿区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地表塌陷造成农林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动物消亡或迁移、居民迁居、原有生态平衡被破坏。 2开展土地复垦工作的必要性 (1)矿区下属各矿区地处省的北部,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农业耕作发达,是我国粮棉重点产区之一。区村庄稠密,人口密集耕地较为紧伴随着土地塌陷面积的不断扩大,矿区周围村庄的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人地矛盾激化。目前,矿区万吨煤沉陷率平均为4000m2,远远高出原煤炭工业部规定标准(2000-3300m2)。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和中央有关“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的精神,企业必须组织对塌陷地的复垦,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 (2)因煤炭开采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企业在处理征地、搬迁、安置和补偿等诸多问题过程中,常常要遇到许多难题,造成工农关系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需要增加耕地的数量,来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问题。 (3)企业每年需花费巨额的费用对采煤塌陷地进行赔偿,随着征用土地总量的增多势必造成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复垦能够花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年月日) 年,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稳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我市土地开发利用延续去年的发展态势,在土地供给侧方面,其用地规模、计划使用矛盾有所缓和,相对应的在需求侧方面,则表现出年度新增项目用地明显减少,用地需求有所减弱。年,在计划使用、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主要指标上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和市场预期。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与使用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土地供应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用地、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比率(预估值)有所下降;全市耕地保有总量得到有效管控,陆海统筹发展试点成效开始显现。虽然全市土地利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但建设用地规模空间不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计划指标争取情况 年,我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亩,其中农用地亩、未利用地亩。新增建设用地比上年(亩)相比下降亩,农用地比去年(亩)相比下降亩。(详见表一) 一是年初下达国家计划较上年有一定下降。年国家下达给江苏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大幅减少(约下降),省厅分配给

南通的指标也相应做了调减(重点减少了其中的未利用地指标)。 二是同一乡镇试点实施全省领先。年,我市组织海安、城东等个乡镇开展第二批同一乡镇试点,落实试点规模亩,与上年(个乡镇,亩)相比,乡镇数量、试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独立选址项目用地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年独立选址项目指标总量为亩,而年我市争取的独立选址项目规模较小,总量仅为亩。 表一:南通市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计表 单位:亩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年全市报批建设用地总面积亩,其中:城镇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亩,单独选址项目报批亩,国有未利用地转建设用地报批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报批亩(详见表二)。年与年报批面积亩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淮安市作为江苏北部地区重要的发展地区,同样面临着土地利用的诸多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土地利用非常关注。淮安市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2005年为基期年,提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调查,对淮安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1、前言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 2、自然条件概况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淮河流域下游,介于北纬32°43′— 34°06′,东经118°12′-119°36′之间,东与盐城接壤,西与安微省毗邻,南与扬州隔高邮湖相望,北分别与宿迁、连云港两市相连,辖区总面积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 市域地势低平、平原广阔,仅西南地区盱眙县辖区内有低丘分布。地貌可划分为黄淮冲积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低山丘岗三大类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一般地面高程在9-13m(以古黄河口零点为准)。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季风气候典型,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cm。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包括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流域性河流。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以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 淮安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盱眙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岩、白云岩,金湖、洪泽和盱眙的石油与天然气,楚州、清浦、淮阴区、洪泽的岩盐、芒硝等,这些矿产储量很可观,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其中尤以石盐储量最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11亿吨。 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淮安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人均土地面积0.19公顷(2.85亩)(以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 682797.1公顷(1024.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62%;建设用地135524.1公顷(203.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62%;其他土地176676.1公顷(265.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76%。如下图表所示:

矿山土地复垦的方法

矿山土地复垦的方法 矿山土地复垦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性,涉及自然科学(地质学、农学、林学、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技术科学(采矿技术、生态工程、环境工程、水土保持等)和社会科学(人口学、经济学、管理学) 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的矿山土地复垦技术就是要很好的将各学科中先进、成熟和正在推广中的新技术融为一体,从长远的角度进行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从周密的社会调查开始,先确定复垦目标和复垦地利用方向,再进行实验室试验、现场小区模拟试验和田间工业性试验,最终实现复垦技术的先进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土地复垦不是采矿工程的补充,而是将其视为采矿工程的继续。因此,在采矿时就要考虑复垦的要求,实现边采矿边复垦,达到矿山工业用地周期和复垦周期最短,复垦成本最低,复垦效果最好。土壤改良 对于尾矿矿砂性土壤的处理,可以采取覆盖土,施加肥料等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的方法以及生物改良的方法进行。覆盖土壤对任何类型的矿业废弃地来讲,应该是最简便的办法,这种办法几乎能够解决尾矿废弃地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有些矿山废弃地上根本没有土壤层,或者废弃地的毒性很大(尾矿砂)必须先在废弃地上覆土,再改良。应先在废弃地上面铺一层隔离层(可以用压实的粘土或高密聚酯乙烯薄膜),以阻挡有毒物质通过毛细管作用向上迁移,然后再覆土。这种方法被称之为客土法。客土法的关键是寻找土源和确定覆盖的厚度与方式。为解决土源问题,有些国家或企业要求,在采矿工程动工前,先把表层(30cm)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留待工程结束后放回原处。考虑到土壤的地带性和工程的费用,土源应尽量在当地解决。土壤覆盖厚度是土壤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厚度过高,成本太大,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小;太薄又起不到作用。覆土的方式与厚度根据废弃地类型、特点及生态恢复的目标而定。有学者认为一般5~10cm足以满足植物的萌发和生长。如想在废弃地上种植农作物或果树,则覆土厚度应在50cm以上,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农作物或果树中。 先锋物种的选择 结合金属尾矿废弃地的特点,同时保护尾矿的二次利用,以及成本考虑,实施无土植被生物改良,最后实现生态恢复是比较理想的方法,而这之中先锋物种的选择是一个关键。其一般的程序如下:首先必须进行广泛的适宜植物品种资源的调查,据研究调查发现,已有近200种植物在不同类型的尾矿上可自然定居。从沼生到旱生的植物都有,其中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居多,也有豆科植物。然后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实地调查初步选择好植物品种在实验室进行筛选;选中的植物再进行实地田间中试,确定植物的种类,播种量,配伍原则,最后大规模的种植,进行植被重建。这其中要注意的是: (1)植物的种类要比较多样,且应该包含固氮物种,充分利用真菌对寄主植物的有利作用; (2)所利用的植物种子最好是来自在尾矿上自然定居的。研究表明他们对重金属更有耐受性,并且这个特征具有可遗传性。(3)在播种时包上一层生长调节剂(细胞分裂素)会明显提高发芽率以及幼苗定居的成功率。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类型及其选择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类型及其选择通常根据矿种、采掘方式、废弃地类型、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因素确定。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类型选择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一般积水塌陷区选择水库、水塘类型,建立以水产养殖为目的的水生生态系统,金属矿的尾矿场的生态恢复则以植树造林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