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文献
如何查找外文文献

如何查找外文文献
查找外文文献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以下将介绍如何进行外文文献检索和查找的方法。
一、了解文献检索工具
1. 学术引擎:如Google学术、PubMed、Microsoft Academic等。
这些引擎提供了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出版物,包括期刊文章、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2. 文献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Scopus、IEEE Xplore、ScienceDirect等。
这些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学术出版物,并且可以进行更加精确和专业的文献检索。
3.图书馆索引和目录:如大学图书馆的在线目录、OPAC等。
图书馆的资源丰富,通常也有电子文献资源,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进行检索。
二、选择合适的检索词和检索策略
1.检索词的选择:根据研究主题,选择合适的关键词进行检索。
关键词应与所研究的领域相关,可以包括专业术语、主题词、人名、地名等。
2.组合使用检索词:不同的检索词可以组合使用,使用布尔运算符(如AND、OR、NOT)构建逻辑关系,缩小或扩大检索范围,以获得更加精确的检索结果。
三、进行文献检索和筛选
1.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文献数据库或引擎,输入相关的检索词。
3.阅读和筛选文献全文,如果文献符合研究需求,可以进一步收集相
关的引用文献。
1.引文索引:在已经找到的高质量文献中,查找其中引用的其他文献。
通过查阅引文索引,可以找到相关的后续研究或者经典文献。
五、利用文献管理工具。
外文文献翻译(图片版)

本科毕业论文外文参考文献译文及原文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专业经济学(贸易方向)年级班别2007级 1 班学号3207004154学生姓名欧阳倩指导教师童雪晖2010 年 6 月 3 日目录1 外文文献译文(一)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盈利能力(第1、2、4部分) (1)2 外文文献原文(一)CHINA’S BANKING REFORM AND PROFITABILITY(Part 1、2、4) (9)1概述世界银行(1997年)曾声称,中国的金融业是其经济的软肋。
当一国的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岌岌可危的时候,金融业的改革一直被认为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消费型经济增长重新走向平衡的必要(Lardy,1998年,Prasad,2007年)。
事实上,不久前,中国的国有银行被视为“技术上破产”,它们的生存需要依靠充裕的国家流动资金。
但是,在银行改革开展以来,最近,强劲的盈利能力已恢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水平。
但自从中国的国有银行在不久之前已经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它可能过早宣布银行业的改革尚未取得完全的胜利。
此外,其坚实的财务表现虽然强劲,但不可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增长在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得带动下已经开始软化,银行预计将在一个比以前更加困难的经济形势下探索。
本文的目的不是要评价银行业改革对银行业绩的影响,这在一个完整的信贷周期后更好解决。
相反,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审查改革的进展和银行改革战略,并分析其近期改革后的强劲的财务表现,但是这不能完全从迄今所进行的改革努力分离。
本文有三个部分。
在第二节中,我们回顾了中国的大型国有银行改革的战略,以及其执行情况,这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第三节中分析了2007年的财务表现集中在那些在市场上拥有浮动股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建行),对中国银行(中银)和交通银行(交通银行)。
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农业银行,它仍然处于重组上市过程中得适当时候的后期。
第四节总结一个对银行绩效评估。
外文文献 研究方法

外文文献研究方法
外文文献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文献回顾:这是外文文献研究的基础,主要是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2. 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探究文献中主题、观点、理论框架等方面的异同点,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
3. 引文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献中的引文,了解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从而判断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
4. 历史研究法: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分析,了解研究领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前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5.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探究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和经验教训等,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或提出相应的建议。
6. 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相关人群对外文文献的认知程度、使用情况、评价和建议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7.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文献或同一文献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和优劣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研究领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以上是外文文献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的研究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外文参考文献

[1]G. Einsele a, SK. Chough b, T. Shiki,1996. Depositional events and their records-an introduction[J].Sedimentary Geology, 104:l-9.[2]Kauffman E.G.,Elder W.P. and Sageman B.B..High-resolution correlation: a new tool in chronostratigraphy. In: Einsele et al. (Editor), Cycle and Events in Stratigraphy.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1991,798-819.[3]Bruce C. Heezen, D.B. Ericson, Maurice Ewing.Further evidence for a turbidity current following the 1929 Grand banks earthquake[J].Deep Sea Search.1954,1(4):193-202.[4]Cita and Lucchi.Marine Geology[J].Seismicity and sedimentation.1984, 55(1-2):VII–X.[5]Frank R Ettensohn,Carlton E Brett. Stratigraphic evidence from the Appalachian Basin for continuation of the Taconian orogeny into Early Silurian time[J].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2002,27(1): 279-288.[6]Fabrizio Storti, Paola Vannucchi.Preface[J].Sedimentary Geology.2007,196(1-4):1-3.[7]R. Bernhart Owen;Robin W. Renaut and Michael G. te Miocene lacustrine sedimentation in the Mytilinii Basin, Samos Island, Greece[J].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2011,46(1):151-166.[8]DengWeidong, YangBaoguo, WuXiaogen. 1997. Studies of storm deposits in China:a review.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17(13): 1645-1658.[9]H.N. Bhattacharya, Biplab Bhattacharya, Indranil Chakraborty, Abhijit Chakraborty.Sole marks in storm event beds in the Permo-Carboniferous Talchir Formation, Raniganj Basin, India[J].Sedimentary Geology.2004, 166(3-4):209–222. [10]Shu Degan , Conway Morris S , Zhang Xingliang .A Pikaialike chordate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of China[J]. Nature.1996a,384 : 156 -157.[10]Shu Degan, Conway Morris S, Zhang Xingliang, et al.. A pipiscid-like fossil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of South China[J]. Nature, 1999a,400: 746 -749.[11]Becker L, Poreda R J, Hunt A G, et al . . Impact event at the Permian-Triassicboundary: Evidence from extraterrestrial noble gases in fullerenes[J]. Science, 2001, 291 (5508): 1530-1533.[12]Bambach R K. . Phanerozoic biodiversity mass extinctions[J]. Annu Rev Earth Planet Sci..2006, 34: 127-155.[13]Alvarez L W, Alvarez W, Asaro F, et al.. Extraterrestrial Cause for the Cretaceous-Tertiary Extinction[J]. Science.1980,208: 1095-1108.[14]Wolfgang Stinnesbeck, Gerta Keller, Peter Schulte, Doris Stüben, Zsolt Berner, Utz Kramar, JoséGuadalupe Lopez-Oliva.The Cretaceous–Tertiary (K/T) boundary transition at Coxquihui, state of Veracruz, Mexico: evidence for an early Danian impact event?[J]Journal of South American Earth Sciences .2002,15 (5) :497–509. [15]S. J. Nichols and S. G. Hagemann[16]P. Farrimond, G. Eglinton, S.C. Brassell, H.C. Jenkyns.The Toarcian black shale event in northern Italy[J].Organic Geochemistry.1988,13(4-6):823-832.[17]Röhl, Hans-Joachim;Schmid-Röhl, Annette;Oschmann, Wolfgang;Frimmel, Andreas.Erratum to “The Posidonia Shale (Lower Toarcian) of SW-Germany: an oxygen-depleted ecosystem controlled by sea level and palaeoclimate”[J].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2001,169(3-4):271.[18]Anthony S. Cohen;Angela L. Coe and David B. Kemp.The Late Palaeocene–Early Eocene and Toarcian (Early Jurassic)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s: a comparison of their time scales, 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change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2007,164(6):1093-1108.[19]Bryony A. Caswell;Angela L. Coe;Anthony S. Cohen.New range data for marine invertebrate species across the early Toarcian (Early Jurassic) mass extinction[J].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2009,166(5):859-872.[20]Mattioli[21]Suan[22]Hoffman P F, Li Zhengxiang. A palaeogeographic context for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J]. Palaeogeogrpahy.2009,277: 158-172.[23Ramzi Gharsalli, Taher Zouaghi, Mohamed Soussi, Riadh Chebbi, Sami Khomsi, Mourad Bédir.Seism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Miocene deposits related to eustatic,tectonic and climatic events, Cap Bon Peninsula, northeastern Tunisia[J].Comptes Rendus Geoscience.2013,345(9-10):401-417.[24]Yuzhu Zhang;Chun Chang Huang;Jiangli Pang;Xiaochun Zha;Yali Zhou;Xiaqing Wang.Holocene palaeoflood events recorded by slackwater deposits along the middle Beiluohe River valley, middl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J].Boreas.2015,44(1):127-138.[25]Keim[26]Hornung[27]David Z. Piper.Rare earth elements in the sedimentary cycle: A summary[J].Chemical Geology.1974,14(4):285-304.[28]Mclennan S M. 1989. Rare earth elements in sedimentary rocks: influence of provenance and sedimentary processes. In: Lipin B R, Mckay G R, eds. Geochemistry and mineralogy of rare earth elements. Reviews in Mineralogy, 21: 169-200.[29]Mclennan S M, Hemming S, McDanial D K, et al.. Geochemical approaches to sedimentation, provenance, and tectonics[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n Special Paper.1993,284: 21-40.[30]Bhatia M R..Plate tectonics and ge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andstones[J].Journal of Geology, 1991,91:611-629.。
外文文献的引用格式

外文文献的引用格式一、APA格式1. 文献列表作者姓,名字首字母.(出版年份). 文献. 期刊名称,卷号(期号),页码范围。
例如:Smith, J. (2020).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35(2), 123145.2. 引用在中引用文献时,需要在相应内容后加上作者姓氏和出版年份,用括号括起来。
例如:According to Smith (2020), climate change has asignificant impact on biodiversity.二、MLA格式1. 文献列表作者姓,名字首字母. “文献.” 期刊名称,卷号(期号),页码范围,出版年份。
例如:Smith, J.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35, no. 2 (2020): 123145.2. 引用在中引用文献时,需要在相应内容后加上作者姓氏和页码,用括号括起来。
例如:According to Smith (123), climate change has asignificant impact on biodiversity.三、Chicago格式Chicago格式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推荐的引用格式,广泛应用于历史、艺术、哲学等领域。
Chicago格式有两种引用方式:脚注和尾注。
具体格式如下:1. 脚注/尾注作者姓,名字首字母. 文献. 期刊名称,卷号(期号),页码范围,出版年份.例如:Smith, J.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35, no. 2 (2020): 123145.2. 引用在中引用文献时,需要在相应内容后加上脚注或尾注编号,如:1。
怎么翻译外文文献

怎么翻译外文文献
翻译外文文献的方法和步骤可以总结为以下七个步骤:
1. 阅读全文:在开始翻译之前,先通读一遍外文文献,了解主要内容和结构。
2. 理解上下文:将外文文献的上下文理解清楚,包括作者所表达的意思、目的和主题。
3. 提取关键信息:根据主题和目的,提取出自己需要的关键信息,例如数据、结论或主要观点。
4. 查找术语和专业词汇: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术语和专业词汇时,可以借助词典、学术论坛或专业资源进行查找。
5. 构建句子结构:根据源文档的语法和结构,构建出准确和流畅的句子,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6. 避免直译:尽量避免直译源文档,而是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合适的转换和调整。
7. 校对和编辑:完成翻译后,进行校对和编辑,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并与原文对照,检查漏译或错误。
在翻译外文文献时,为了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最好选择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翻译者或专业翻译团队。
另外,翻译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翻译工具和资源,例如在线翻译软件、术语
词典或翻译论坛,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度。
同时,保持对源文档的敬意和尊重,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质感。
英文文献网站 外文文献检索

主要的英文文献网找一个服务的网站:不过想自己弄的话可以以下网站吧: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ProQuest)【地址】原界面链接【文献类型】报纸、期刊、全文/部分全文【访问年限】1971-【描述】本数据库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2974种综合性期刊和报纸的文摘/索引(内含Peer Reviewed(同行评审)期刊1502种),其中2020种是全文期刊(内含全文延期上网期刊208种),包括SCI收录的核心全文刊189种,SSCI收录的核心全文...Academic Search Complete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 (EBSCO)【地址】原界面链接【文献类型】报纸、多出版类型、期刊、全文/部分全文【访问年限】1965-【描述】Academic Search Premier 收录超过8230种出版物,其中3342种为全文专家评审刊。
它为 100 多种期刊提供了可追溯至 1975 年或更早年代的 PDF 过期案卷,并提供了 1000 多个标题的可检索参考文献。
涉及了几乎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ACLS人文科学电子图书-学术著作精选【地址】原界面链接【文献类型】全文/部分全文、图书【访问年限】【描述】《ACLS人文科学电子图书-学术著作精选》(ACLS Humanities E-Book Collection, HEB)由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Societies, ACLS)提供。
ACLS成立于1919年,是一家非营利机构,与20个学术团体以及超过100家学术出版社合作HEB项...ACM(美国计算机学会)电子期刊及会议录(ACM总站)【地址】原界面链接【文献类型】期刊、全文/部分全文、会议论文【访问年限】【描述】ACM Digital Library数据库收录了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的各种电子期刊、会议录、快报等文献。
如何查到英文文献全文

如何查到英文文献全文1.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我是学自然科学的,平时确实需要不少外文文献,对于自然科学来讲英文文献检索首推Elsevier,Springer等。
虽然这些数据库里面文献已经不算少了。
但是有时还会碰到查不到的文献,而这些文献的数据库我们所在研究所或大学又没有买,怎么办?我基本通过以下向个途径来得到文献。
1.首先在Google 学术搜索里进行搜索,里面一般会搜出来你要找的文献,在Google学术搜索里通常情况会出现“每组几个”等字样,然后进入后,分别点击,里面的其中一个就有可能会下到全文,当然这只是碰运气,不是万能的,因为我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所以也算是得到全文文献的一条途径吧。
可以试一下。
2.如果上面的方法找不到全文,就把文章作者的名字或者文章的title在Google 里搜索(不是Google 学术搜索),用作者的名字来搜索,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国外作者都喜欢把文章的全文(PDF)直接挂在网上,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把自己的文章挂在自己的个人主页(home page)上,这样可能也是为了让别的研究者更加了解自己的学术领域,顺便推销自己吧。
这样你就有可能下到你想要的文献的全文了。
甚至可以下到那个作者相近的内容的其它文章。
如果文献是由多个作者写的,第一作者查不到个人主页,就接上面的方法查第二作者,以此类推。
用文章的title来搜索,是因为在国外有的网站上,例如有的国外大学的图书馆可能会把本校一年或近几年的学术成果的Publication的PDF全文献挂在网上,或者在这个大学的ftp上也有可能会有这样类似的全文.这样就很可能会免费下到你想要的全文了.3.如果上面两个方法都没有查到你要的文献,那你就直接写邮件向作者要。
一般情况下作者都喜欢把自己的文献给别人,因为他把这些文献给别人,也相当于在传播他自己的学术思想。
下面是本人向老外作者要文献的一个常用的模板:Dear Professor ×××I am in ××× Institute of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 am writing to request your assistance. I searchone of your paper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度有序的合成与微波吸收性能介孔结晶NiFe2O4Xin Gu,za Weimo Zhu,za Chunjiang Jia,b Rui Zhao,c Wolfgang Schmidt*b andYanqin Wang*a具有优良的微波吸收性能高度有序的介孔NiFe2O4已使用介孔二氧化硅(盒)作为硬模板合成。
快速发展的无线通信和在千兆赫高频率范围内的设备要求材料有效地吸收电磁(EM)辐射来保护的目标,或者防止过度的微波。
后者不仅可以造成严重的控制系统电子故障,而且也有潜在生物系统危害,例如,在老鼠的脑细胞内通过增加脉冲频率,诱导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链破损,增加癌症的概率。
软质镍铁氧体磁铁与反尖晶石结构显示3价铁离子四面体和反平行自旋镍离子在八面体位置之间的磁矩的磁性。
此外,它有一个大饱和磁化强度和Snoek极限,矫顽力大,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在较宽的频率在其复杂的高渗透的结果范围。
车等已经作报告称在样品厚度为1.4毫米的NiFe2O4纳米粒子/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最大反射损耗(RL)达到18分贝9 GHz。
同时尖晶石铁氧体,与非磁性聚合物混合,可以用来提高吸波性能。
然而,具我们所知,不存在报告电磁和微波吸收性能有序介孔结晶NiFe2O4的。
一般来说,有序介孔材料具有高的表面区,可调孔径,并定向安排介孔。
众所周知的合成有序介孔策略的金属氧化物材料可以被定义为“软模板'' 和“硬模板”的方法。
因为控制分子间力与金属介孔模板的前体的组合困难,在应用“硬模板”普遍的首选方法是制备有序介孔复制硅或碳材料的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结构。
例如,一维,如尖晶石型MgFe2O4,CoFe2O4和ZnFe2O4纳米线型是使用的SBA-15二氧化硅为模板。
与相应分散的尖晶石材料,尖晶石铁氧体纳米线型表明正在室温下增加正常配置和超顺磁性。
具有大表面面积的三维介孔CoFe2O4(156m2 g-1),也使用KIT-6或SBA-15为模板的孔洞合成。
在一般纳米制作的过程中,是溶剂中已经溶解的前体通过毛细作用逐渐进入固体模板的介孔中。
溶剂蒸发诱导金属氧化物或固体化学物在介孔中形成。
溶剂的选择和浸渍的方式影响在介孔前体的密度。
对于正常的浸渍总是用更多的溶剂比模板可以吸收形成接近介孔材料粗大颗粒。
最初的“湿润”技术防止前体的吸收形成柱形,这可以被固体模板完全吸收。
连续浸渍周期可提高固体在介孔中的沉积量。
这里被用来作为硬模板的介孔二氧化硅(KIT-6)具有la-3D立方对称性,它是根据文献中描述的过程合成的。
有序介孔NiFe2O4的获得通过的”初湿法(详见ESI)。
细观结构性能中间体NiFe2O4通过XRD,TEM和氮吸附测量分析。
为了微波吸收性能的评价,复合材料的介孔NiFe2O4/paraffin(重量比例:1:3)被压成一个环形的形状与外直径7毫米和3毫米内径。
复杂由电常数和复杂磁导率的是由安捷伦矢量网络分析仪8270在0.5-18千兆赫的频率范围(实验细节在ESI的报道)测定。
NiFe2O4尖晶石的微观结构已经用低角度XRD和TEM/ HRSEM分析。
为了在介孔模板提供更多的孔隙间连通,KIT-6是在120℃合成,以达到提高孔隙连通和稳定的孔隙结构。
低角度XRD图谱微观NiFe2O4的,如图Fig. 1a所示,在2θ= 0.93°显示一个比较尖锐的高峰和在末端更高的角度约2θ=1.8°相对广阔的高峰。
这些峰的位置是符合用KIT-6模板作为诱导Ia-3d的对称性的。
可以成为第一个衍射峰(220)反映的是分配给(211)反射为代表的高峰的拖尾/肩的角度。
1.5°和2.2°2θ之间的宽峰是由(321),(400),(332),(422),(431)引起强重叠反映了Ia-3d的对称性。
从(211)反映计算,晶胞常数为a0 = 22.5 nm。
TEM图像,如图Fig. 2,进一步证实了一个有序的介孔结构的形成。
高分辨率TEM影像图Fig. 2c显示孔壁组成的结晶域与不同个别晶粒的取向。
TEM图像表明孔壁约7纳米厚,孔径介于3-4纳米。
高分辨率扫描电子显微镜(HR-SEM)Fig. 2d和电子显示了这两个以KIT-6为模板介孔系统都被充满了NiFe2O4。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相组成如图Fig. 1b。
广泛的反映表明,孔隙墙壁的小颗粒组成。
2θ值在18.52°,30.28°,35.76°,43.72°,54.08°,57.4°和63.24°可能被索引到(111),(220),(311),(400),(422)(511)(440)面的面心立方镍铁尖晶石相(PDF-2项:10-325)空间FD3米组。
弱反射的X射线衍射图案表明存在微量赤铁矿杂质。
相比之下直接煅烧混合金属硝酸盐的前体,在相分离的阶段混合氧化物不能完全避免,更纯净尖晶石铁氧体已获得通过纳米铸造过程。
如已经由Sun等,铁氧体尖晶石可以在密闭的前体煅烧通过介孔孔硅酸盐产生。
我们的固体纹理特性已被氮吸附调查分析(图Fig. S1,ESI)。
一个典型的IV型等温线被用来观察介孔NiFe2O4材料。
在P/P0=0.3-0.6范围内的一小步,表明在介孔毛细管凝结中的氮,而尖锐摄取相对较高的压力表示存在颗粒间的空隙或扭曲的介孔结构。
这一小步是由于介孔之间的3-4纳米大小造成(BJH的最大值孔径分布在3.6纳米)。
尽管各自的孔体积并不是非常高,这一步的存在表明使用模板KIT-6对NiFe2O4的微观结构存在负面的影响。
它具有比表面积121平方米每克和0.27立方厘米每克的总孔容积。
在原子的水平上磁性导致了电子自旋和电子轨道的角动量的耦合。
从分散尖晶石材料不同,纳米通过磁晶各向异性始终显示超顺磁性确定。
在300K 作为NiFe2O4的磁场强度的函数的磁话性质如图Fig. S2a。
饱和磁化强度被25emu g-1和外部磁场的磁场移除时总磁化强度下降到零,显示了NiFe2O4的微观超顺磁性。
微观-NiFe2O4对低温零磁场的温度依赖,如图Fig. S2b所示,表明了它是超顺磁性材料。
障碍温度大约在150K。
对微观-NiFe2O4/石蜡的复合材料电磁性能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介电常数(εr)和渗透率(μr)。
复杂的介电常数的实部与虚部的变化和准备好的样品的渗透率谱如图Fig. S4和Fig. S4,ESI。
介电常数的虚部(ε″)呈现的一个主要在f =11.5 GHz的高峰和两个在f =8和14 GHz左右的小峰(图Fig. S3a,ESI)。
相应的介电常数的实部(ε′)的范围内下降到11-12 GHz和13-15 GHz的。
此外,标图ε′与ε″结果在科尔 - 科尔半圆(克拉默斯 - 克朗尼希功能),表明介电常数可遵循德拜弛豫模型。
渗透率(µ′)的实部减小到2-11GHz和然后增加到约11-13GHz,而虚部(µ″)具有约在12GHz的一个大高峰与约6和16 GHz的两个小峰。
一般来说,导致磁损耗的原因,如磁滞和畴壁位移,可以排除在微观NiFe2O4/石蜡复合材料之外。
磁化损失的其他原因可以是涡流效应和自然共振(固有磁损耗)机制。
涡流损失有与纳米粒子的直径(d)和电动电导率(σ)有关。
它可以表示方程μ″≈2πμ。
(μ′)²σd²f/3,其中μ。
是在真空中的渗透率。
如果磁损失导致涡流损失的效应,C。
的值在不同的频率应该是不同的常数,这就是所谓的的皮肤效应标准。
微观NiFe2O4,C。
的变化值大致与在2-18GHz的频率的增加一致。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介孔NiFe2O4/石蜡复合材料的磁损失可能由由自然共振引起。
复介电常数εr(εr=ε′-jε″),渗透率常数μr(μr=μ′-jμ″),电磁阻抗匹配,吸收的微观结构决定了其微波吸收性能。
微观NiFe2O4/石蜡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可以由传输线理论的基础上的反射损耗(dB)(计算的细节都显示在ESI)评估。
不同厚度的微观NiFe2O4/石蜡复合材料的损失的计算如图Fig. 3所示。
作为介孔NiFe2O4/石蜡复合材料的厚度从1.5增加至5mm。
最大的反射损耗是准备的样品的厚度为3.0mm在22.5dB约12GHz。
有趣的是,要注意的最大反射损耗是明显比学术报告中的可比性材料高,即,NiFe2O4的(10-50nm)/35%的聚苯乙烯(13dB),CoFe2O4/CNTs(18dB),CoFe2O4/微观的玻璃涂层(8.3 dB),7,我们参考样品为共沉淀法制备的NiFe2O4的样品(11 dB)。
基于这样的事实,NiFe2O4的介孔孔壁是由不同的方向单晶域(约700nm)组成,由于量子效应,它可以提出的能量水平介孔结晶NiFe2O4的是不连续的,而是离散的。
当微波辐射能量水平相匹配,电子会吸收一个光子从一个能量较低的水平达到更高的水平,它提供了微波吸收跳跃机制。
此外,介孔壁的连接,这将有良好的导电性;微观NiFe2O4的孔道,以及介孔之间的空隙NiFe2O4的颗粒,接口用石蜡封住,从而诱发偶极间相互作用,并有可能导致显著的电磁损耗。
对于微波吸收,反射损耗20dB意味着99%的电磁波的衰减。
因此,介孔NiFe2O4/石蜡复合材料的研究是有希望的选为在GHz范围内的吸收剂的微波应用。
总之,秩序井然的三维微观NiFe2O4的合成是用KIT-6作为合成模板和水作为溶剂的。
由纳米尖晶石和三维的Ia-3d立体结构硅材料模板形成的介孔结构,在硅分解后仍然可以完好的保存。
由于“小规模效应”,微观NiFe2O4的发现类似的磁属性可比纳米。
然而,最大的微波反射损失达到22.5dB,这是相关的复合材料Co/NiFe2O4报告文献高很多。
这可以归因于一个特定的尖晶石微晶石蜡相互作用,无论是在界面纹理毛孔(孔隙),以及内在介孔内部微观NiFe2O4。
因此,微观NiFe2O4/石蜡可能证明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微波吸附材料。
这个项目是由973计划由中国(2010CB732300),国家自然科学中国基金(编号20973058),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管理委员会(CSC)资助。
a Key Lab for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dustrialCatalysi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 P. R. China. E-mail: wangyanqin@; Fax:86 21 6425 3824; Tel: 86 21 6425b Max-Planck-Institut fu¨r Kohlenforschung, Kaiser-Wilhelm-Platz 1, 45470 Mu¨lheim an der Ruhr, Germany. E-mail: schmidt@mpimuelheim. mpg.de; Fax: 49 208 306 2995; Tel: 49 208 306 2370c Research Branch of Functional Polymer Composites,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 and Solid State Electronic,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P. R. Chinaw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ESI) available: See DOI:10.1039/c0cc05800az Both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参考文献1 H. Zhao, X. Sun, C. Mao and J. Du, Phys. B, 2009, 404, 69.2 A. N. Yusoff, M. H. Abdullah, S. H. Ahmad, S. F. Jusoh,A. A. Mansor and S. A. A. Hamid, J. Appl. Phys., 2002, 92, 876.3 J. R. Jauchem, K. L. Ryan and M. R. Frei, Bioelectromagnetics, 2000, 21, 159.4 H. Lai and N. P. Singh, Bioelectromagnetics, 1997, 18, 446.5 E. Richter, T. Berman, E. Ben-Michael, R. Laster and J. B. Westin, Int. J. Occup. Environ. Health, 2000, 6, 187.6 R. C. Che, C. Y. Zhi, C. Y. Liang and X. G. Zhou, Appl. Phys. Lett., 2006, 88, 033105.7 W. Fu, S. Liu, W. Fan, H. Yang, X. Pang, J. Xu and G. Zou,J. Magn. Magn. Mater., 2007, 316, 54.8 F. Schu¨ th, Angew. Chem., Int. Ed., 2003, 42, 3604.9 H. Yang and D. Zhao, J. Mater. Chem., 2005, 15, 1217.10 M. Tiemann, Chem. Mater., 2008, 20, 961.11 P. Kluson, P. Kacer, T. Cajthaml and M. Kalaji, J. Mater. Chem., 2001, 11, 644.12 M. Gu, B. Yue, R. L. Bao and H. Y. He, Mater. Res. Bull., 2009, 44, 1422.13 S. X. Liu, B. Yue, J. Rao, Y. Zhou and H. Y. He, Mater. Lett., 2006, 60, 154.14 Y. Y. Sun, G. B. Ji, M. B. Zheng, X. F. Chang, S. D. Li andY. Zhang, J. Mater. Chem., 2010, 20, 945.15 M. Imperor-Clerc, D. Bazin, M. D. Appay, P. Beaunier andA. Davidson, Chem. Mater., 2004, 16, 1813.16 J. van der Meer, I. Bardez-Giboire, C. Mercier, B. Revel,A. Davidson and R. Denoyel, J. Phys. Chem. C, 2010, 114, 3507.17 F. Kleitz, S. H. Choi and R. Ryoo, Chem. Commun., 2003, 2136–2137.18 M. Z. Wu, Y. D. Zhang, S. Hui, T. D. Xiao, S. H. Ge,W. A. Hines, J. T. Budnick and G. W. Taylor, Appl. Phys. Lett., 2002, 80, 4404.19 Y. Naito and K. Suetake, IEEE Trans. Microwave Theory Tech., 1971, 19, 65.20 W. P. Halperin, Revs. Mod. Phys., 1988, 58, 532.21 X. F. Zhang, X. L. Dong, H. Huang, Y. Y. Liu, B. Lv, J. P. Lei andC. J. Choi, J. Phys. D: Appl. Phys., 2007, 40, 5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