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wrod教案
人教 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

教案: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在画纸上创造出一个看似漂浮在水面上的画面效果。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感和立体感的漂浮效果。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漂浮的画的创作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漂浮的画作品。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难点:1. 如何把握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使画面中的物体看起来像真正的漂浮在水面上。
2. 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光影效果,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材、PPT、画纸、画笔、水彩颜料、铅笔、橡皮等。
2. 一些关于漂浮的画的示例作品,用于展示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漂浮的画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漂浮的画的特点和魅力。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漂浮的画?它是如何创造出漂浮的效果的?二、基本技巧讲解(10分钟)1. 讲解如何通过色彩和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光影效果,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2. 讲解如何把握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使画面中的物体看起来像真正的漂浮在水面上。
三、实践环节(10分钟)1. 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尝试在画纸上创作出漂浮的效果。
2. 引导学生注意物体的光影处理,以及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的表现。
四、展示和评价(5分钟)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和评价。
2. 引导学生从画面效果、空间感、立体感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暂无。
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漂浮的画作品,要求画面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物体光影处理得当。
2. 写一篇关于漂浮的画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的日记。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漂浮的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漂浮的画作品。
但在实践中,部分学生对画面空间感和立体感的把握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漂浮的画》教案

《漂浮的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浮力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浮力原理简介2. 制作漂浮的画3. 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4. 实验注意事项5. 成果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制作漂浮的画的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浮力原理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创意设计和制作独特的漂浮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塑料泡沫板、颜料、画笔、水、浮力支撑物(如小石子)、绳子。
2.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漂浮的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画能漂浮在水面上?激发学生对浮力原理的好奇心。
2. 探究浮力原理简要讲解浮力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3. 制作漂浮的画演示制作漂浮的画的步骤,讲解实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正确进行。
5. 创意设计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漂浮画。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颜色、图案,并在塑料泡沫板上进行绘制。
6. 成果展示与评价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分享收获和感悟。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改进和创新漂浮画的设计,使之更加美观、独特?9. 板书设计浮力的画浮力原理简介制作漂浮的画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实验注意事项创意设计10.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浮力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相关展览,加深对浮力原理的理解。
3. 开展课后浮力主题的科学小制作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人教小学美术六上《第7课漂浮的画》wrod教案

第7課:漂浮的畫教學目標:1、瞭解流色轉印的的常用方法,學習利用水與油不相溶的特性,轉印出不同肌理的畫面。
2、通過自覺教材及老師的演示講解,掌握流色轉印的方法並展開聯想再創作,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表現能力。
3、製作過程中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培養學生養成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教學準備:教師:課件、裝著清水的敞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顏色,水粉紙等。
學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紙張(水彩紙、生宣紙等)裝著清水的敞口容器、汽油。
重點:利用水與油的不相溶的性質,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練習。
難點:根據製作過程中沒水變化的節奏及畫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開合理的想像和聯想。
教學過程:一、導入階段:1、同學們,你們知道都有什麼東西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嗎?你們猜猜看,這節美術課能在水面上漂浮的是什麼呢?畫怎麼能在水上漂浮呢?演示吸附的方法。
2、欣賞作品:說一說,你們感覺欣賞的作品像什麼?有何感受?二、發展階段1、自學教材,嘗試探究小組內討論,嘗試製作:在敞口容器裡盛一定量的清水,隨後滾入和滴油漆,讓學生觀察油漆和水之間的變化。
小結:(1)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還有的在水中漂浮。
(2)總結製作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
2、作品展示,彙報交流學生提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師生討論解決。
3、深入探究,講解演示。
在清水中放入油漆(水面要淺)——快速攪拌——把紙平放在水面進行吸附印製。
三、創作階段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選用任意顏色搭配並用吸附法完成肌理作品。
四、評價階段1、分析並展示作品,採用自評或互評的方式進行交流評價活動。
2、學生針對自己喜愛的作品異形豐富的聯想與想像。
五、課後拓展幹透後,壓平,根據肌理圖案運用刮線或剪圖形等方法,創作一幅有主題意義的作品。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人教版

今天在教授《漂浮的画》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策略,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浮世绘的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从学生的反应和作品来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做得不错,也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浮世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学生能够快速把握浮世绘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时,选取了经典的《神奈川冲浪里》作为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浮世绘的魅力。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浮世绘的基本概念。浮世绘是日本传统的一种版画艺术,以其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形象夸张而著名。它在日本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反映了日本民间的生活和文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神奈川冲浪里》。这幅作品展示了浮世绘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通过艺术手法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漂浮的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看过在水面上漂浮的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浮世绘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立体感的塑造:如何运用剪贴、描绘等方法,使平面作品具有立体感,表现出漂浮的效果。
-审美判断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和评价作品,提高审美判断力。
举例:针对创意与实践的难点,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创作提示,如“想象自己置身于浮世绘场景中,你会看到什么?”或“如何将浮世绘风格与现代元素结合?”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塑造立体感方面,教师可以演示如何通过重叠、折叠等技巧,使作品具有空间感。至于审美判断力的培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让他们互相评价、提出建议,从而提高审美水平。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五篇]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f1c59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e.png)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五篇]第一篇: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美术学科教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7课漂浮的画【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特征,转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的画面。
2.通过自学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力。
3.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性质,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联系。
【教学难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装着清水的漱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颜料、水粉纸等。
学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纸张、汽油。
【教学过程】一、感悟体验观赏美丽的雨花石,仿佛可以看出美石之中的山川,湖泊,人物,情景,花鸟,抽象图案,色彩色阶变换,韵律等,使得观石人能从微观的雨花石方寸之间,一下子联想到大千世界,万千红尘甚至不可思议的太空,灵幻,外太空,而这些美妙的图案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
引导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二、欣赏提升,开阔视野1.出示几幅自然风景图片,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魅力。
提问:图片美在哪里?有哪些景物的存在而让你感到美丽。
总结:每幅图片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
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2.尝试演示:在玻璃试瓶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
说明:这个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看清油漆和清水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新美术学科教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方法的兴趣。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漂浮的画-人教版(2023

最后,我要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同时,也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美术课堂中收获满满,快乐成长。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漂浮原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漂浮现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漂浮的画》这一课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喜悦与挑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漂浮现象充满了好奇,他们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授课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改进和调整。
首先,关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虽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实例来解释漂浮原理,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漂浮原理:学生需掌握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原理,了解为何某些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上,而其他物体会下沉。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漂浮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漂浮画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漂浮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漂浮画的魅力或特点。
3. 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漂浮画基本概念、创作方法和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在创作漂浮画作品时的构图、色彩搭配、绘画技巧等方面的运用能力,以及作品的艺术效果和创意性。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和作品评价等方面的表现,教师给予及时的正面评价和鼓励,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升。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培养。
3. 漂浮画的创作方法:学习漂浮画的创作方法和步骤,包括构图、色彩搭配、绘画技巧等,并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实践。
4. 漂浮画的艺术特点:分析漂浮画的艺术特点,如空间感、光影效果、透视原理等,并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特点来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
5. 漂浮画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学习如何欣赏和评价漂浮画作品,包括从构图、色彩、技巧、表现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3. 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将自己的情感、想法和生活体验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有效地表达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了解漂浮画的概念、历史背景及其艺术特点。
(2)掌握漂浮画的创作方法和步骤。
(3)学会运用想象力,结合绘画技巧,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漂浮画作品。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色彩分离的原理,运用这一原理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漂浮画作品。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增强他们对艺术与生活联系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围绕色彩分离的原理展开,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色彩分离的技巧,并能够运用这一技巧创作出独特的漂浮画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需要掌握色彩分离的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进行创作。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色彩分离的原理,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示范作品、画具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色彩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和认识。
2. 新授:讲解色彩分离的原理,并通过示范展示如何运用这一原理进行创作。
3. 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色彩分离的原理进行创作。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色彩分离的原理和创作技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课题:《漂浮的画》2. 色彩分离的原理3. 创作步骤4. 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1. 学生需要运用色彩分离的原理,创作一幅漂浮画作品。
2. 学生需要记录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创新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色彩分离的原理,还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作品。
同时,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也学会了如何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wrod教
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流色转印的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特性,转印出不同肌理的画面。
2、通过自觉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
3、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装着清水的敞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颜色,水粉纸等。
学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纸张(水彩纸、生宣纸等)装着清水的敞口容器、汽油。
重点:利用水与油的不相溶的性质,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练习。
难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没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同学们,你们知道都有什么东西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吗?你们
猜猜看,这节美术课能在水面上漂浮的是什么呢?画怎么能在水上漂浮呢?
演示吸附的方法。
2、欣赏作品:说一说,你们感觉欣赏的作品像什么?有何感受?
二、发展阶段
1、自学教材,尝试探究
小组内讨论,尝试制作:在敞口容器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滚入和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
小结:
(1)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
(2)总结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
2、作品展示,汇报交流
学生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
3、深入探究,讲解演示。
在清水中放入油漆(水面要浅)——快速搅拌——把纸平放在水面进行吸附印制。
三、创作阶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选用任意颜色搭配并用吸附法完成肌理作品。
四、评价阶段
1、分析并展示作品,采用自评或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评价活动。
2、学生针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异形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五、课后拓展
干透后,压平,根据肌理图案运用刮线或剪图形等方法,创作一幅有主题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