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全反射教案

合集下载

光的全反射中班科学教案

光的全反射中班科学教案

光的全反射中班科学教案教案概述:这是一节中班科学教案,主题是“光的全反射”。

通过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探索光的全反射现象,并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来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原理,认识光的相关性质;2. 探索光的全反射现象;3. 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4.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一块透明玻璃板;2. 一根小棒;3. 水;4. 白纸;5. 彩色马克笔;6. 实验用具:纸杯、刀子、水。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 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有关光的知识。

你们知道光是什么吗?”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思考光的特性,并提出问题:“光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怎样传播?”3.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光的特性,例如: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传播并照亮物体。

步骤二:探索光的全反射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块透明玻璃板:“你们看,这是一块透明的板,里面装满了水。

你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像吗?”2. 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然后解释道:“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现在我们进行一次实验来观察光的传播和折射。

”3. 分发小组实验材料:每个小组分发一张纸杯、一把刀子和一些水。

4.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示,用刀子在纸杯底部切一个小洞。

5. 学生们将纸杯放在水中,并观察水面上方的光线传播情况。

6. 学生们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水中的光源?”7.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释光的全反射现象,并帮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角大于折射角时,光会发生全反射。

步骤三:观察光的全反射现象1. 老师向学生提供白纸和彩色马克笔。

2.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白纸上画出一条曲线。

3. 学生们再次将纸杯放入水中,并用玻璃板挡住纸杯的底部。

4. 引导学生观察纸杯中彩色曲线的变化。

5. 学生们回答问题:“为什么水中的彩色曲线会变得扭曲?”6. 老师解释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并帮助学生理解水的折射率比空气高,导致光线反射的角度变大,引起彩色曲线扭曲的现象。

学习光的全反射实验初中三年级物理实践教案

学习光的全反射实验初中三年级物理实践教案

学习光的全反射实验初中三年级物理实践教案引言: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通过对光的研究和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特性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初中三年级物理实践教学的光的全反射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及其应用,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材料:1. 平底透明容器2. 水3. 光源(如手电筒)4. 纸片实验步骤:以下是展示实验的具体步骤,供实施者参考。

步骤一:准备工作1. 将平底透明容器清洗干净,并确保其内壁干燥。

2. 准备足够的水并倒入容器内,使其盈满。

3. 将光源(手电筒)置于容器的一端。

步骤二:观察光的传播1. 打开手电筒,将其尽量靠近容器的一侧,使光线射入容器中。

2. 观察光线在水中传播的现象。

注意观察光线经过容器内壁和水面时的行为。

步骤三:观察全反射现象1. 将一片纸片放在容器内壁及水面之间,成一个斜面。

2. 缓缓倾斜容器,使得纸片离水面越来越近。

3. 观察光线从斜面反射和折射的现象。

步骤四:观察全反射的发生1. 继续倾斜容器,直到纸片与水面接触。

2. 观察光线由于全反射而无法穿过水面的现象。

3. 观察光线从水面的折射角的变化。

步骤五:观察全反射的应用1. 倾斜容器,观察全反射时在水和容器内壁之间形成的反射角。

2. 尝试通过改变容器的倾斜程度,找到光全反射的临界角。

3. 讨论全反射在光纤传输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该实验中,我们利用水和平底容器来模拟光在两种介质之间的传播。

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会根据入射角的大小发生反射、折射或全反射。

当入射角小于临界角时,光会发生折射现象,部分光线从水中透射到水外。

然而,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会发生全反射现象,光线将被完全反射回水中。

实验结果:通过该实验,学生将观察到光在水中传播、折射和全反射的现象。

他们也将通过实验的结果探究全反射的应用,如光纤传输。

实验拓展:为了更好地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和应用,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索以下问题:1. 如何改变临界角的大小?2. 除了水,还有哪些介质可以发生全反射?3. 光纤是如何利用全反射实现信号传输的?结论: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及其应用。

关于光的反射教案优秀4篇

关于光的反射教案优秀4篇

关于光的反射教案优秀4篇关于光的反射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3.体验探索的乐趣,了解光的反射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1)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

(2)能表现光的反射的动画或图片。

(3)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

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

(4)我们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的图片。

2.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活动过程:一、呈现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自然引出活动主题。

2.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二、引导幼儿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一)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教室。

(二)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并做一做。

1.请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成功的小朋友帮助没成功的小朋友。

2.小结:只有镜面对着阳光才会反光,没有阳光照在镜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3.请幼儿交流:在反射光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如反射进教室的光是怎样的?它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4.小结:反射的光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改变镜子的角度,光会来回移动,它的方向也变了。

(三)请幼儿再次操作,并相互交流经验。

操作要求:小朋友去调整一下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四)借助动画或图片,明确引出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概念: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三、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光?(一)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象镜子一样在太阳光下能反射光?(二)请幼儿选择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提示:你可以摸摸材料,试一试这些材料哪些能反光,哪些不能反射。

2024年高中物理全反射优质教案

2024年高中物理全反射优质教案

2024年高中物理全反射优质教案高中物理全反射优质教案 1一、教材分析《全反射》是高中物理选修3—4的必修内容,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之后编写的,是反射和折射的交汇点。

本节就从光的折射入手,探讨了光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以及相关应用。

全反射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所以,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光密介质、光疏介质的概念及全反射现象;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全反射条件;了解全反射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1)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过程,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全反射现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教育。

(2)感悟物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临界角的概念及全反射条件难点:全反射现象的应用四、学情分析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个时期的学生学习了物理一、二册的教材,已经逐步体会出教材的思想,但是大多数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低,对物理现象和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和推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指导和引导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感性的'实验和视频,将演示实验与多媒体的模拟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

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思维空间。

恰当的设疑,引导学生猜想,再通过演示和多媒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既实现了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又体会到了“设疑————猜想————实验————分析————结论”的研究方法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结合学案预习本节内容。

《光的全反射》 教学设计

《光的全反射》 教学设计

《光的全反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及产生全反射的条件。

(2)了解全反射的应用,如光导纤维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经历探究全反射条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体会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全反射现象及产生全反射的条件。

(2)全反射的应用。

2、教学难点(1)理解临界角的概念及全反射条件的推导。

(2)运用全反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玻璃砖、激光笔、水槽、半圆形玻璃砖、量角器等。

多媒体课件:包含光的折射、全反射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光折射现象的图片,如海市蜃楼、水中的筷子“折断”等,引导学生回忆光的折射定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光的全反射。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介绍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当折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

3、实验探究(15 分钟)(1)实验一:让学生分组用激光笔照射玻璃砖,观察折射和反射现象,改变入射角,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2)实验二:将半圆形玻璃砖放入水槽中,用激光笔从玻璃砖的一端斜射入,观察全反射现象。

4、推导全反射条件(10 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结合光的折射定律,推导全反射产生的条件。

得出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即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

临界角 C 的正弦值等于光疏介质折射率与光密介质折射率之比。

5、全反射的应用(10 分钟)(1)介绍光导纤维的原理和应用,如通信、医疗等领域。

(2)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加深学生对全反射应用的理解。

3. 光的全反射-教科版选修2-3教案

3. 光的全反射-教科版选修2-3教案

3. 光的全反射-教科版选修2-3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全反射的概念和条件;2.了解全反射在实际中的应用;3.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4.培养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全反射的概念和条件;2.实验探究全反射的规律;3.全反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2.学生对于全反射在实际中应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波长为532nm的激光器、三棱镜、平板玻璃、水、橡皮筋、棉签等;2.教具:投影仪、实验报告模板等。

五、教学步骤5.1 导入环节1.教师利用PPT展示全反射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全反射现象;2.教师让学生思考全反射的条件是什么。

5.2 实验环节1.让学生分组,每组2-4人;2.把激光器打开,调节光线向平板玻璃射入;3.把三棱镜插在玻璃片上,让光从不同角度射入三棱镜;4.观察发生的反射现象;5.尝试调节角度,让光线发生全反射效应;6.观察全反射的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7.重复实验,得到更多的数据。

5.3 分析数据1.让同学们交换数据,对于数据进行归类,得到不同的图表;2.让学生自己画出实验结果曲线;3.帮助学生分析结果,让他们理解全反射的形成原理;4.引导学生思考全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5.4 总结反思1.教师问学生全反射的条件是什么?全反射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全反射的应用有哪些?2.讲解全反射在光纤通信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实际应用。

六、教学延伸1.在讲解全反射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的原理,让他们逐步认识到科技的力量和实际应用;2.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在未来的应用,让学生逐渐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反馈1.学生后期将数据整理并制作成实验报告,让他们综合运用到本次实验的知识和能力;2.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建议和评价,让他们逐步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光的全反射-鲁科版选修3-4教案

光的全反射-鲁科版选修3-4教案

光的全反射-鲁科版选修3-4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全反射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全反射角的定义;3.熟练掌握全反射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光的全反射的概念和特点;2.全反射角的定义。

三、教学难点1.光的全反射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全反射的概念和特点全反射是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入射角小于全反射角时发生的现象。

在全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折射角为90度。

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例,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了解全反射的概念和特点。

2. 全反射角的定义全反射角是指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入射角达到某一临界角度时发生全反射的角度。

教学方法: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全反射角的定义。

3. 全反射的应用全反射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光导纤维、激光加工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结合图像,让学生了解全反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案例1. 全反射的实例将一根光导纤维插入盛有水的杯子中,向纤维中注入光线,当光线与纤维成一定角度时,光线会被纤维壁全反射。

这一现象在生活中使用广泛,如光纤通讯、医疗、激光加工等。

2. 全反射角的计算一束光线从水射向空气,已知入射角为45度,求全反射角。

解:空气的折射率为1,水的折射率为1.33,由折射定律知: >n1\sinθ1=n2\sinθ2当光线从水射向空气时,n1=1.33,n2=1,且θ2=90度,因此:>sinθ1=1/1.33θ1=48.75度由于θ1>全反射角,即θ1=θc,因此有:> θc=sin⁻¹(n2/n1)θc=sin⁻¹(1/1.33)θc=48.75度因此,全反射角为48.75度。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全反射的概念、特点、全反射角的定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学生们也通过实践和计算理解了全反射角的计算方法。

高中物理《光的全反射》教案

高中物理《光的全反射》教案

高中物理《光的全反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全反射的概念及原理;2. 掌握全反射的条件和计算方法;3. 了解全反射在光学设计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光路板、信号发生器、导线、示波器、三棱镜、简易自制全反射实验装置等。

教学资料:PPT、教学视频、实验指导书。

三、教学流程:1. 引入新课引入光的全反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现象说明:给学生一个悬挂在空中,一根直的铁丝,利用一盏灯,灯光经过一定角度照在铁丝上,当改变灯的角度时,发现铁丝上呈现的光线长度不同,此时我们可以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导致铁丝上呈现不同的光线长度。

(2)实验说明:利用三棱镜,将一束光线在三棱镜内多次反射,最后出射时发现光线完全没有折射,这是为什么呢?并告诉学生这就是光的全反射现象。

(3)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光在反射时可能出现全反射?全反射的发生有哪些条件?2. 理论知识(1)全反射的定义:当光线从光疏介质入射到光密介质中,入射角大于一定的角度时,光线完全反射于介质表面,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

(2)全反射的条件:折射角大于90度,即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3)全反射的计算公式:sin φc=n2/n1,其中,n1为光疏介质的折射率,n2为光密介质的折射率,φc为全反射的临界角。

3. 实验演示(1)通过展示实验表明全反射现象,可利用三棱镜或简易自制全反射实验装置进行演示。

(2)通过实验,让学生运用全反射的条件和计算公式计算临界角。

4. 应用实际(1)介绍全反射在光学设计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和显示器结构等。

(2)让学生思考并讲解较深刻的例子来加深对全反射的理解,如梅欧森棱镜、菲涅尔双透镜等。

五、教学反馈在学生结束这节课时,可以组织一些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意愿。

同时还可以为下一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可以利用相关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光的全反射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反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什么是光密介质.
(2)理解光的全反射.
(3)理解临界角的概念,能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4)知道光导纤维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概括出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引起学生思维海洋中的波澜,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方法、能力.
3.德育目标:
渗透学生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能否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它,更科学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仪器、物品.
二、教学重点
全反射条件,临界角概念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临界角概念、临界条件时的光路图及解题.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观察、猜想、印证、归纳的方法得出全反射现象的发生条件、临界角概念等.
五、教学用具
玩具光纤玻璃瓶激光枪
六、课时安排: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市面上卖的玩具光纤---满天星,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让学生到黑板前完成以下四幅光路图(完整光路图)
甲乙
1.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
1.1 给出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概念.
1.2 让学生指出以上两个图中的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

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一种介质是光密介质还是光疏介质其实是相对的.
1.3 (投影片出示填空题)
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折射角________入射
角.(本题让学生共同回答)
2.全反射
(设置悬念,诱发疑问)
[教师]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应该大于入射角。

设想,当入射角慢慢增大时,折射角会先增大到90°,如果此时我们再增大入射角,会怎么样呢?
(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发议论几分钟)然后做实验
2.1 出示实验器材,介绍实验.
玻璃瓶内注入一部分浓茶水,液面上方充满烟雾。

让激光枪从玻璃瓶的一侧射入,入射光斜射到茶水的内表面上。

在烟雾中就能清晰地看到折射光线,同时在茶水中还可以看到一条微弱的反射光束。

[问]增大入射角,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甲]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和折射角都增大.
[学生乙]反射光越来越亮,折射光越来越暗.
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光线刚刚冒出水面,沿着水面掠过,这说明折射角已经接近90°。

再增大入射角,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且反射光线变得更亮.。

(学生恍然大悟)
[教师]什么结果?
[学生]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线没有了,只剩下反射光线.
[教师]这种现象就叫全反射.
3.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3.1 临界角C
[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归纳]
(学生讨论思考)
[学生甲]入射角要大于某一个值.
[教师]对,我们把这“某一值”称为临界角,即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

用字母C 表示. [教师启发]若已知水的折射率为n,那么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多大? 学生领会,列出算式:
sin90sin C =n [教师]这样对吗?错在哪儿?
[学生甲]光不是从空气进入水。

[教师]对了.你们自己改正过来. 学生列出正确计算式:
sin90sin C =n
1 sin C =n 1 教师点明临界角的计算公式:sin C =n 1 3.
2 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教师]毫无疑问,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是条件之一,还有其他条件吗?
[学生乙]光从水中进入空气.
[教师]可以概括为…
[学生]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教师]很好,记住,是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3 巩固练习
[投影幻灯片]如图E 为两面平行的玻璃砖,一束光从AA ′面入射.当逐渐增大其入射角θ时,有没有可能在BB ′面上发生全反射?(部分学生马上说,可能)
[教师]根据? [学生]是从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
[教师]仅此就够了吗?
[学生]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教师]本题中入射角一定能大于临界角吗?
[学生]可能吧.
[教师]再想想,入射到BB ′处的光线是第一个界面处折射过来的光,不是光源直接发出的.
(学生思考,议论)
[学生甲]不可能发生全反射.因为AA ′∥BB ′,所以图中i =r ,由r n sin sin θ=
得sin r =n θsin ,θ< 90°,所以sin r <n 1即sin i <n
1,即i <C ,所以不能发生全反射. [教师]好极了,注意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4.全反射现象及其应用
4.1水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的明亮,图解如图
4.2荷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
4.3光导纤维
播放录像,然后教师补充介绍有关光纤通信的现状和前景。

(四)同步练习
1.光线在玻璃和空气的分界面上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是( )
A 、光从玻璃射到分界面上,入射角足够小
B 、光从玻璃射到分界面上,入射角足够大
C 、光从空气射到分界面上,入射角足够小
D 、光从空气射到分界面上,入射角足够大
图E
2.下述现象哪些是由于全反射造成的:( )
A 、露水珠或喷泉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
B 、玻璃中的气泡
C 、用光导纤维传输图像信号
D 、插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折了
3.某介质的折射率为 ,一束光从介质射向空气,入射角为60°,图中哪个光路图是正确的?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主要有
1.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
2.光的全反射
(1)光在入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处时,通常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的介质,另一部分光进入第 Ⅱ种介质并改变了传播方向.
(2)当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当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时,光全部被反射回原介质中去,称做全反射现象.
(3)当折射角增大到90°时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C (参考图F ). sin C =n
1 3.自然界中的全反射现象
4.光导纤维的原理及它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 15练习四(3)(4)(5)
2.阅读课后材料并自制实验模拟海市蜃楼:
实验器材:玻璃缸,水,白色蔗糖,玩具激光枪。

空气
水 c
图F
实验过程:先在玻璃缸中加入少量水,再向水中不断加入蔗糖,并让蔗糖析出为止,这样就配置成了浓度很高的蔗糖溶液。

再在蔗糖溶液上面缓慢加入清水。

加水时注意不能让溶液与清水混合。

1-2天后,由于蔗糖分子的扩散,在玻璃缸里就形成了密度分布不均匀的蔗糖溶液。

用激光枪发出的光从玻璃缸外侧射入溶液,可清晰的看到溶液中弯曲的光路。

(六)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