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从《提纲》看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向度的开题报告

从《提纲》看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向度的开题报告

从《提纲》看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向度的开题报告题目:从《提纲》看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向度摘要: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向度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认识马克思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提纲》的角度出发,分析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向度,探究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现实向度,理论内涵,实践意义正文:一、引言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体系,其理论内涵丰富深刻,具有多重向度。

其中,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向度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认识马克思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提纲》的角度出发,分析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向度,探究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二、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向度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强调现实是物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出发,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向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现实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社会现实是其理论建构的核心。

他认为,社会是人们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总和,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因此,了解和分析社会现实,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前提。

2.历史现实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框架下,历史现实是马克思哲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认为,历史是一种机械的和必然的运动,是各种经济基础和制度形态的不断演变和替代。

因此,历史现实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经济现实马克思认为,经济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现实的重要方面。

经济现实反映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经济现实是马克思哲学现实向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哲学现实向度的理论内涵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向度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马克思哲学理论建构中,历史发展是必然的,是呈现一种必然性和规律性的进程。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影响所决定的。

因此,历史的发展不是盲目的和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规律和必然性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写的第一个任务,其作用是阐述论文选题依据以及讲述初步构思的实验思路,下面是搜集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参考。

一、论文题目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理解的比较研究二、论文选题依据1.选题的来源及理论和实践意义选题来源:首先,熟知并不等于真知。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一般是把形而上学放在与辩证法的比较中来理解。

即:凡是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辩证法,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形而上学。

并由此得出,形而上学是荒谬和错误的结论。

其实,我们对形而上学的这种大众化的理解,遮蔽着我们对形而上学本身的真正把握,而且极容易造成思想的各种混乱。

因此有必要还形而上学以本来面目。

而造成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厘清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不同理解,不知道形而上学的真正含义。

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人们沿用的其实是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用法,把形而上学紧紧视为一种思维方式,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起来。

恩格斯在他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研究,特别是自然辩证法中,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当作是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认为形而上学是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

恩格斯写到:“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

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

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

”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评价是,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一、论文题目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二、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四、研究意义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巨匠,他不但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的深刻变革,而且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分析和研究文化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列宁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当前,我国人民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实行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

要成功地展开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增强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

展开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科学的文化哲学。

现代西方文化哲学虽然包含一些合理因素,但总体上,明显缺乏科学合理性。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特别是西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一切优秀成果,准确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规律,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文化哲学。

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有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思想实质,并使用它去批判吸收中外文化哲学中的合理成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其次,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除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外,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生态哲学等。

过去,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研究还不够重视、不够深入。

所以,深入展开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有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围,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

再次,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准确方向。

文化哲学是层次的文化理论,它既是对各种具体的文化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各种具体文化理论研究。

离开了文化哲学的指导,文化理论就会迷失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准确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文化理论研究指明了准确的方向。

马哲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马哲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马哲课程论文开题报告马哲课程论文开题报告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哲学作为一门深奥而又广泛的学科,对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命运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论文旨在探讨马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人生观的影响。

二、马哲课程的教学内容马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

这些原理不仅是马哲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

三、马哲课程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对马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例如,通过讲解马哲课程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和理论体系的内涵。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献研究和讨论,以加深对马哲课程的理解和应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实地考察等,以帮助学生将马哲课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马哲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马哲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哲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规律,培养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其次,马哲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意识。

最后,马哲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学习马哲课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问题的根源,从而培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马克思法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内涵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它已经成为探讨社会现象和认识人性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本文旨在从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现实背景、主要理论和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背景。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是在马克思青年时期与黑格尔哲学的接触中逐渐形成的,它主要是从社会实践中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而发展起来的。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欧洲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人民解放的早期阶段,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更加激烈,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和背景。

第二部分,阐述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主要理论。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是以批判现实社会为起点,通过对法律哲学的批判和反思,揭示法律本质和阶级性质,提出了法的否定和过渡时期的法。

同时,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还深刻地探讨了法律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为基础的法律哲学体系。

第三部分,分析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也逐渐凸显。

其中,通过对法的批判和反思,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为当代法律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支持和指导。

同时,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对于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四部分,总结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和不足,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为深入认识社会现象和探索人类本质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支持和指导,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困境。

今后的研究需要深入挖掘和发掘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潜在价值,同时也需要关注当代社会变化和思想理论的发展,不断推动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哲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哲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哲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是研究生实施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以下是搜集整理的哲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供大家阅读查看。

一、立论依据(所选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一)所选课题的学术价值1、系统地梳理文化领导权思想,理性认识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因此所选课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2、在国内外,既有研究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学者,也有研究文化领导权的学者,但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实属首创,本文试图建构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突出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时代性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所选课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3、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本文在分析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几个方面,所选课题对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二)所选课题的现实意义葛兰西立足于20世纪人类实践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解读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时代的紧密联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主题的现代化转变。

在全球化时代,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要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家实力,仅仅靠经济和军事力量还不够,还必须有政治、文化等力量。

当前中国处于市场开放、观念更新、社会转型、文化重塑的特定历史时期,要实现现代化,要完成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离不开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在实力建设方面,最大的缺口在文化领域,但最大的资源也在这个领域,近年来,中央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问题,并将之上升到国家战略构建的层次。

十七大报告提出:“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课题。

”建设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构成当代综合国力发展的基本任务。

马哲论文开题报告

马哲论文开题报告

从桂林同心社区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问题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研究中国城市社区的建设问题,要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职责到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建设、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解决社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着重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和利用社区资源,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背景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转型的到来,传统的以单位为基础的基层管理体制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需要,社区取代了单位,成为了新时期社会重新建构的新窗口,同时,也成了社会成员工作和生活的新依靠,城市社区在我国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是越发重要。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经济水平发展还有所欠缺,社区建设也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学者更多地从宏观的方面来研究我国的社区发展道路。

学者孙峰华、王兴中以及郭强都不约而同地在他们的著作中从大出着眼,强调我国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以及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

学者郭剑锋基于理论,较为系统深入地探析了中国城市社区发展之路。

2、西方的城市社区建设最初是建立在社区复兴、社区重建的理念基础之上的,是在当时西方的工业化进程给西方带来的社会变迁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西方社区建设是个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阶段所采取的形式和内容都以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为背景,都与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相联系。

它早期的主要形式是救助,20世纪初是物质建设,后期重点就放在了微观的研究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西方学者更多地研究居民自强自立精神、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居民增权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写清楚。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借鉴。

一、论文题目康德的科学和哲学关系思想研究二、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三、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四、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卢梭和牛顿的思想是康德思想的两大来源,因而,解读康德的模式也有两种:在卢梭的思想的视域下解读康德的思想;在牛顿自然科学理论的视域下解读康德思想。

然而,国内学界重在以卢梭解读康德思想,在以牛顿的自然科学理论解读康德思想方面,在国内学界几乎是一个空白。

而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的视角重新理解康德的相关思想必然要研究康德关于科学和哲学之间关系的思想。

另外,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不但是科学哲学中的重大问题,而且也是整个思想界中的重大问题,他不但关涉到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还连接着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思想分歧: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冲突。

对于如此重大的哲学问题,几代学者都试图给出自己的解题模式。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中国科学哲学的奠基人舒讳光先生认为“自然科学发展本身已要求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否则自然科学就要陷入‘危机’之中。

对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而言,以上两种解题模式是很重要的宏观解题模式,但是,在这一问题的微观领域(各个哲学家本人),学者研究的还较少。

康德是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也是对现代科学哲学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他的科学和哲学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对于康德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康德去世到19世纪末,这个阶段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康德哲学是为自然科学奠定基础。

第二个阶段起步于20世纪初,这个时期一些部分学者开始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用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推演出康德的哲学。

最早做这个工作的是ErnstCassirer4,在他的名着《康德的生活和思想》5中,他论述了康德的思想和牛顿的经验科学的关系,这给出了研究康德哲学和科学关系的新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写的第一个任务,其作用是阐述论文选题依据以及讲述初步构思的实验思路,下面是搜集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参考。

一、论文题目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理解的比较研究二、论文选题依据1.选题的来源及理论和实践意义选题来源:首先,熟知并不等于真知。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一般是把形而上学放在与辩证法的比较中来理解。

即:凡是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辩证法,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形而上学。

并由此得出,形而上学是荒谬和错误的结论。

其实,我们对形而上学的这种大众化的理解,遮蔽着我们对形而上学本身的真正把握,而且极容易造成思想的各种混乱。

因此有必要还形而上学以本来面目。

而造成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厘清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不同理解,不知道形而上学的真正含义。

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人们沿用的其实是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用法,把形而上学紧紧视为一种思维方式,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起来。

恩格斯在他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研究,特别是自然辩证法中,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当作是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认为形而上学是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

恩格斯写到:“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

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

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

”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评价是,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容易理解的,因为它是合乎常识的,然而,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

恩格斯认为,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由此可见,在恩格斯看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形而上学用孤立的、片面的、凝固僵化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它的内部矛盾,而辩证法则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发展的动力归结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显然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把握不是局限在思维方式这一个角度,马克思在“体系、超越、反思”等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一词,并称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包罗万象的王国”。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以及前人以各种方式来解决脱离或背离现实的纯抽象、纯客观以追溯整个世界的本源的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

形而上学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其主题是对存在及人的本质性的一种超验的追问。

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回避这一主题,而只是以新的方式来阐述这一主题。

马克思在对社会存在的反思中,是从生产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入手的,他认为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史。

在对现实社会的超验性思考时,他也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状况入手的。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所以马克思理解的形而上学,应该是指那种反对以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为目标的传统形而上学。

它并不必然意味着形上之思的终结,而只是说传统哲学意识第一性或理论优先于实践的经典地位被取消,哲学已经转换了思维方式。

让形而上学回归到服务现实世界正是马克思对形而上学和哲学做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些文本中,也是提到了空间问题。

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表面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但是完全可以从中读出社会空间的含义,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讲到了城乡对立,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讲社会空间的断裂。

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讲到资产阶级的形成史,即资产阶级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等方式进行的全球扩张,实质是这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也就是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它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在生产上接受这种资本的生产方式,而且要在文化、法律等方面接受这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最后,恩格斯特别关注了城市空间的规划以及工人阶级的居住空间问题。

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历时21个月的考察,以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向我们再现了19世纪英国的主要工业城市的面貌。

在《论住宅问题》中,他不仅指出了造成工人阶级居住空间的恶劣的根源,而且也提出了空间正义的问题。

理论意义:近几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进行过不少讨论,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相关研究比较零散,多局限于特定视角和个别问题上,或者是更多的停留在国外空间理论思想的引介上,或者是缺少结合当代人类空间实践的更为开阔的研究视野。

因此,本文将这些问题都集中在一起进行梳理和讨论,使得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有一个整体的框架。

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理论,从微观方面来讲,就是关于空间正义,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问题;从宏观方面讲,就是全球化的问题。

那么,在我国目前的状况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住房问题,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房价的不断提升而导致的城市居住空间的占有、使用等出现一些问题,那么恩格斯关于这方面的思想就可以给于我们以启发,而不至于走了老路、走了弯路。

其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与世界接轨,作为全球资本链条上关键的一环,我们该如何走下去。

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清形势,真正做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资料收集情况(含主要)著作类:(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李春敏:《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7)、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8)、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9)、童强:《空间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5)、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6)、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Blackwell publishing ,1991。

论文类:(17)、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

(18)、胡大平《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哲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19)、段进军、胡火金:《发展主义空间观的批判与空间观的转型》,《哲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20)、刘怀玉:《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6期。

(21)、庄友刚:《空间生产范式的资本批判与中国马克思哲学创新论域》,《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22)、王金福:《“空间、空间生产”五问——对张之沧教授几个观点的质疑》,《学术月刊》,2012年1月第44卷 1月号。

(23)、张之沧:《再论空间的生产、建构和创造——回应王金福教授的“质疑”》,《学术月刊》,2012年1月第44卷 1月号。

(24)、庄友刚:《西方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的逻辑、问题与趋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6期。

(25)、陈忠:《城市启蒙与城市辩证法:再论城市哲学的建构》,《河北学刊》,2012年5月第32卷第3期。

(26)、吴细玲:《城市社会空间与人的解放》,《哲学动态》,2012年第4期。

(27)、董慧:《身体、城市及全球化:哈维对解放政治的空间构想》,《哲学研究》,2012年第4期。

(28)、赵海月、赫曦滢:《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辨识与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3月第52卷第2期。

(29)、邹诗鹏:《空间转向的生存论阐释》,《哲学动态》,2012年第4期。

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关注在不断提升,许多学者主持翻译了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著,撰写了以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为主题的论文,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相关研究比较零散,多局限于特定视角和个别问题上,缺乏整体的梳理和探讨。

首先,马克思关于社会空间的理论界定。

国内学界的阐释路径一是将时空作为物质运动之存在形式的逻辑贯彻到底,强调社会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二是将马克思的社会空间观作为对纯粹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空间观的一种扬弃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在空间观上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实践使空间具有社会属性,并与价值、自由、社会革命这样的问题关联在一起。

其次,世界历史与全球空间生产。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社会空间探讨的重要维度,学界对此进行了诸多探讨,任平等从资本视角入手,指出空间生产方式一直是从当年马克思到当代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马克思的空间视野中,资本不仅是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而且也是一种空间的生产方式,资本全球化使历史成为全球性的历史过程。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问题。

学界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庄友刚指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范畴内在地暗含着空间本身的生产这一内涵,因为社会生活本身的生产意味着社会生活空间的扩张,也就是社会生活空间的生产。

刘怀玉认为,空间化问题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意义的独特视角,空间化问题研究弥补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空间角度的缺失,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根本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