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颐和园》教案1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颐和园全景图)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
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由组长组织活动。
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颐、耸、舫”等生字,正确朗读“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朱红、形态不一”等词语;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欣赏体会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2、过程与方法: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知,去欣赏,去体会,通过朗读来逐步提升。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今天我来给你们上课,我可高兴了!我想你们都喜欢旅游,是吗?瞧,我带来了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我们一起来美美游赏一番吧!(播放录像)2、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颐和园吗?是呀,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课件出示)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那里诗一般的美景吧!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请同学们拿起书,翻到第87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你游赏了哪些地方?用横线标出来。
2、检查自学:⑴出示词语:金碧辉煌葱郁朱红形态不一神清气爽从这些词语的排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⑵五颜六色,姿态万千,神清气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那么它有哪些地方等着我们去慢慢游,细细赏呢?教师点拨,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3、是的,我们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游赏美景,感悟美1、游赏长廊:⑴在这些美丽的景色中,最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课件出示⑵那就请你以自己最喜欢、最得意的方式美美地读一读。
⑶(学生读完一遍后)同学们先停下来,这一段共有5句话,比较比较,哪一句或哪两句最能突出长廊的特点,就重点练习美美地读。
⑷谁起来读一读,也可以和你的朋友合作(一起)读。
读时要边读边想象: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说明?第二句用了什么词使我们体会到长的特点,谁能把它读出来?⑸长廊还留给你什么印象?①画多: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颐和园》一课教案设计

《颐和园》一课教案设计颐和园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中国古代君王的避暑圣地。
《颐和园》这一课程教案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历史、文化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颐和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画和模型展示颐和园的建筑、景点和景观,让学生身临其境;2.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3.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引领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安排1. 导入(5分钟)教师用幻灯片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了解颐和园一词的来源和含义。
2. 课堂活动(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由一名学生担任观察员,观察颐和园的图片并记录重要信息;b)学生观看颐和园的视频,了解颐和园在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c)学生小组间分享观察结果和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并解答问题;d)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3. 学习彩页(15分钟)教师发放颐和园的彩页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和总结彩页中的重要信息,同时激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
4. 小组活动(25分钟)学生小组根据彩页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设计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颐和园展览,包括展板、模型等。
每组学生分享他们的展览设计。
5. 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评价标准,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给予建议。
六、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法1. 观察法: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团队合作等;2. 白板评价法:教师在白板上列出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学生根据自己的参与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大和美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从“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长”感受长廊的长,并通过想象和图片来感受长廊的美,从而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从“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长”感受长廊的长,并通过想象和图片来感受长廊的美,从而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进行仿写。
【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长”感受长廊的长,并通过想象和图片来感受长廊的美,从而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整体感受颐和园的大和美1、开门见山,读课题(板书课题)2、指导书写“颐和园”的“颐”字3、介绍颐和园的来由,齐读课题师:你们知道吗?颐和园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但是,最初它可不叫“颐和园”,而叫“清漪园”,乾隆年间花了15年建成的,可是,后来被英法联军烧毁,到了光绪十四年才得以重建,并取名为“颐和园”,寓意着能在此园中颐养天年。
我相信,了解了它的故事,更能读出味道,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5、配乐出示组图——颐和园的美景6、谈谈感受,引出中心句: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初读文章,感受作者选景的典型性,了解作者游览顺序1、出示阅读要求,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想一想:作者选取了哪几处典型的景点写出了颐和园的大和美?2、反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3、了解作者游览顺序过渡:这些景点真像是散落在颐和园中的一颗颗珍珠啊,为了更好地展示颐和园的美,作者还用了一根看不见的线把这些珍珠串了起来。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教案:《颐和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颐和园》一课为例,主要内容介绍了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景观布局以及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景观布局,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景观布局。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地图、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颐和园的美景,引导学生谈论对颐和园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学习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景观布局等,教师巡回指导。
3. 合作探究(10分钟)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以颐和园为例,讲解如何欣赏古建筑、园林景观,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颐和园历史背景古建筑艺术品景观布局皇家园林自然风光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述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景观布局。
2. 谈谈你对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答案:1. 颐和园是清朝皇家园林,建于昆明湖畔,拥有精美的古建筑、艺术品和自然风光。
2.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景观布局,使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教案标题: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教案目标:1. 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 学习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和建筑特色;3. 培养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颐和园的照片和相关资料;2. 学生绘画用纸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PPT或图片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你们对颐和园了解多少?你们有没有去过颐和园?-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强调其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重要地位。
2. 学习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和建筑特色(15分钟)- 教师利用PPT或图片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和建筑特色,如万寿山、长廊、九龙壁等。
同时,简要介绍每个景点或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 学生可以提问并与教师互动,加深对景点和建筑的理解。
3. 学生绘制颐和园景点(2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颐和园景点进行绘制。
- 学生可以利用PPT或图片作为参考,绘制颐和园景点的外观和特色。
- 教师可以在绘制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4. 学生展示和分享(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绘制的景点,并简要介绍该景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和拓展(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肯定和鼓励,并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 教师提醒学生,作为文化遗产,颐和园需要我们的保护和珍视。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颐和园,亲身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颐和园的更多历史和文化知识;3. 组织学生参与颐和园的保护和宣传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评估:1. 学生绘制的颐和园景点作品;2. 学生对于颐和园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程度。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颐和园》教案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颐和园》教案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颐和园》教案《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
下面和一起看看有关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1教学要求: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颐和园的了解。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会用耸立隐隐约约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二、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难点:利用网络制作一份电子小报并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网络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介绍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⑴自渎课文。
思考:作者抓住颐和园那些景物来描写的?⑵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每一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段意)三、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耸立、掩映、神清气爽、隐隐约约、葱郁等词的含义。
四、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可分三段也可分六段)五、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详)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网络查寻资料制作一份电子小报教学过程:一、导入:颐和园是我国首都一处著名的景点那里历史悠久、景色怡人,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7个生字,准确朗读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感知总分总的行文结构。
3.感知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的景物特点,以及不同描写方法。
4.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一、揭示课题,感知游记文体。
1.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在游玩了颐和园之后把这里的景色记录下来,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的介绍去颐和园逛一逛。
2.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是中国世界历史遗产。
二、字词教学1.读字词。
2.看图了解横槛。
(每一间上面横嵌的长方形栏板)3.读句子了解“掩映”。
(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绿树与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互相衬托)三、寻找最美拍摄点1.很多游客都会在旅游中,拍照留念,下面我们就去找找颐和园的最美拍摄点。
先说你最想在哪里拍照,然后美美地读出来。
四、感受总印象1.颐和园真是太美了,它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2.一般写游记,作者都会把总的印象总的感觉写在开头或结尾。
一起读一读。
五、感受游览顺序1.游记,作者都会告诉我们游览的顺序,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比如这个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像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很多,请用横线划出来。
2.一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写者个句子有什么好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接。
一条线把各个景点联系起来)3.看演示,按照游览顺序是写游记的基本规律。
这也叫做移步换景。
4.如果游记就这样结束了,你满意吗?(没有写具体,没有写出特点)师:看来具体生动的景点描写是游记的重要规律。
也是同学们最困难的地方。
(板书:景点描写)六、感受长廊特点,学习由整体到局部的描写方法1.我们首先去长廊玩玩,这条长廊有一个世界之最。
猜一猜:长廊是世界上最——的廊。
要说出理由。
操场一圈是200左右,要3圈多。
273圈,这么多的房间一字排开,多长呀!这也是作者第一眼看到长廊的整体感觉。
(板书:整体)2.课后思考题:每个景点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min)
1、书写课题“颐和园”并指出“颐”字的写法。左边不是“臣”字。
2、第一次游览颐和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陌生的字词多读几遍,圈出不懂的字词,并对课文有整体的感性认识。
3、解决生词。
①会读。出示词语读!主要注意耸(平舌、后鼻音)、舫(后鼻音)、堤(dī).
②会写。出示生词,主要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这个字应该怎样记。教师适当板书:殿、廊、栽、雕。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隐隐约约、滑过、姿态不一”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弄清文章脉络,感受长廊和万寿山的美。
四、教学资源准备
图片、PPT、多媒体播放器、课文录音、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第一课时)
课前热身,资料分享
(5min)
2、问:①这里写出颐和园有什么特点?——美丽、大。
②刚才大家已经游览了两次颐和园,那这句话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呢?——总起句、中心句。
3、点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一定要让他们抓住颐和园的特点:美丽、大。、
既然第一句总概了颐和园既美丽又大,那就让我们继续学习下去,见识一下吧。
第二自然段
1、谁愿意带领我们游览一下长廊呢?用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长廊的美吧。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问:请找出描写长廊美的句子。
老师展示句子,介绍其实这是从不同角度描写长廊的,我们以后介绍地方时,可以参考。(颜色、形状、图画、花草树木、游人心情、创造技艺)
③总概长廊有什么特点?——长、美。P.s老师板书。
仅仅是长廊,都已经这么美丽了,颐和园,你们喜欢吗?这是一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只是我国灿烂文化的一角。走完长廊,我们就来到哪里呢?
第三自然段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排云殿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2、在万寿山脚下,我们可以见到那些景物呢?——佛香阁、排云殿。
3、他们有什么特点呢?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佛香阁:古朴:八角宝塔形庄重、高大:耸立美丽:闪闪发光
排云殿:宏伟、壮丽:金碧辉煌
4、注意解释一下“耸立”和“金?——颐和园(长廊和万寿山脚下)
游完万寿山脚下的美景,接下来我们要爬到万寿山山顶。登上万寿山,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下课。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时期,大脑发育逐渐成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学习动机从外部学习动机为主转为内部学习动机为主。记忆、理解、思维、表达能力等大大提高,是培养主动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此时应注重学生的感性熏陶,尽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多读多写多模仿进行量的积累,最后达到质的飞跃。
《颐和园》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18、颐和园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四(1)班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者
黄晓君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这组课文主题为:带领大家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想象文中情景并能留心其表达方法。
《颐和园》是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被列为“世界遗产”,是中华民族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感性的熏陶和好词好句的积累。
最后,组词让学生齐读和开火车读,注意平卷舌、前后鼻音的准确性。
4、第二次游览颐和园——认真默读。
要求:弄清文章脉络,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
②写了哪几个地方?——长廊、万寿山(脚下和登上)、昆明湖。P.s老师板书。
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P.s让学生用笔在2——自然段的第一句下划直线。同时在PPT出示这些句子,让学生齐读。
昨天布置学生回家收集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课前,让学生将语文书、资料袋、笔、参考书等用品在桌子上放好。上课!(用自己的话,精简完整分享资料)
导入:播放一些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魅力所在,可配音乐。引出今天学颐和园。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资料,提问学生,分享关于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如果举手的同学太多,提问几个后,可四人小组分享。
④发现这些句子的(位置)特点吗?——都是每段的第一句。
这叫什么句子?——中心句。P.S介绍中心句的特点:下文都是围绕它写。
课文分析,走进颐和园(20min)
看来同学们都有比较清晰的思路了,那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我国的瑰宝——颐和园吧。
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