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
填图背记七上_看图王

填图背记一、经纬网图图1图2填/图/析/图1.图中A所在纬线名称是,是最大的纬线圈,为半球的分界线,以北为纬,以南为纬。
B所在纬线名称是。
C所在纬线名称是,以北为北寒带。
D所在经线名称是,和180°经线为东西经度界线。
F经线和E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分界线。
2.图中点A、B、C、D、E、F中,在低纬度的是,在中纬度的是,在高纬度的是。
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位于北温带的是。
3.图中A位于洲,B位于洲,D位于洋,E位于洋。
D位于东西半球的半球,B位于南北半球的半球。
4.大于160°的经度范围(无论东西经)属于半球;小于20°的经度范围(无论东西经)属于半球。
北纬度全部在半球;南纬度全部在半球。
热带全部位于(低、中、高)纬度地区,寒带全部位于(低、中、高)纬度地区。
核/心/背/记1.地球形状:球体。
2.经线特点:南北走向为经线,半圆均等长,指示南北向。
3.纬线特点:东西走向为纬线,独成平行圆,赤道为最长,指示东西向。
4.特殊经纬线(1)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2)180°经线:东西经度界线,与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一致。
(3)0°纬线:即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大的纬线圈,是纬度的起始线。
(4)23.5°纬线:南北回归线,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地球最南和最北的界线。
(5)66.5°纬线:南北极圈,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是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
5.经纬度: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代号“N”,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代号“S”。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代号“E”,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代号“W”。
6.高、中、低纬度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7.半球划分(1)东、西半球划分:以20°W和160°E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为分界线。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表基本面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一、知识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2.板块边界与地貌(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等)、海岭(即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2)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如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二、例题分析某同学利用铝盒、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实验模拟的现象与下列海洋和边界组合正确的是A. 地中海生长边界B. 红海生长边界C. 印度洋消亡边界D. 大西洋消亡边界2. 下列地理事物可能产生这种板块运动交界处的是A. 渭河谷地B. 海沟C. 青藏高原D. 海岭【答案】1. B 2. D【解析】1.读材料分析可知,实验中蜡烛加热区的水受热会上升,顺着流动的水体,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由此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为张裂作用,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
地中海为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A错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正确;印度洋、大西洋都位于生长边界,CD错误。
故答案选B项。
2.渭河谷地主要是由于地壳断裂下陷,后经流水沉积作用而成,A错误;海沟位于陆地板块与海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错误;青藏高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误;海岭位于海洋的生长边界,D正确。
世界板块图

地球的构造板块人们普遍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或外壳)是由移动的岩石板组成的,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构造板块(Tectonic Plates)。
这些板块每年只移动几英寸。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微小的运动会累积起来,并导致一些地球上最著名的现象。
今天,地球看起来与数百万年前大不相同。
这张由Giulia De Amicis 绘制的图表简要解释了板块构造理论,并显示了七大板块的地图。
板块构造理论20 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Alfred Wegener)发表了一篇关于他的理论的论文,称为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这是一种假设地球的大陆在地球上移动,有时甚至相互碰撞。
根据韦格纳的理论,地球的大陆曾经连接成一个巨大的大陆,他称之为盘古大陆(Pangaea)。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盘古大陆分裂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大陆。
韦格纳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所以当时他的理论遭到了同行的严厉批评。
但多年来,技术进步使科学家能够更仔细地研究地球,地质学家开始以韦格纳的理论为基础。
海底扩张(Seafloor Spreading)等发现有助于解释大陆运动背后的原因,最终,韦格纳最初的大陆漂移理论演变为板块构造理论。
现在,地壳在我们脚下缓慢移动的想法已被广泛接受。
七大板块有七个主要板块和几十个小板块构成了地球的外壳。
七大分别是:●北美板块(North American plate)●欧亚板块(Eurasian plate)●太平洋板块(Pacific plate)●南美板块(South American plate)●非洲板块(African plate)●印澳板块(Indo-Australian plate)●南极板块(Antarctic plate)这些板块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板块边界(Plate Boundaries),它们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球表面发生一些疯狂的事情。
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1)发散边界(Divergent boundary)发散边界是当两个板块彼此远离时,会在岩石圈中产生裂缝。
构造地貌的形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地貌:山地 地质构造:向斜
地质构造与地貌
概念辨析: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 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 也称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岩层的变形和错位,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包括两种最 主要的基本构造——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如背斜岭、向斜谷、 断崖等。
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 被侵蚀,成为山岭(向斜成山)
巩固练习
(1)该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地 质图,图中所示地质构造为向斜 , 理由是: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
(2)该地区的地形为 山岭 ,形 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 坚硬,不易被侵蚀 。
地质构造与地貌
(二)断层
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 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构造地貌的形成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 形态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结合图像、视频或野外考察,认识构造地貌的类型及特点; 2.综合思维:结合典型地区的地貌材料、图像,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貌形成 的影响,理解板块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掌握人类活 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背斜
新 老新 新 老 向斜 老
地质构造的判别
小结:1、形态上:背斜拱起;向斜下弯 2、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褶皱
类型 结构特征
岩层向上拱起,
2022-2023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2-2 地形变化的动力 (41张)

断裂带 褶皱山系
相伴发生,以水 平运动为主,以 垂直运动为辅。
台湾海峡的形成; 意大利那不勒斯 湾海岸的变迁
二、地质构造
1.概念: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 2.类型:褶皱与断层。
①褶皱
二、地质构造
1.概念: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 2.类型:褶皱与断层。
①褶皱
背斜 向斜
如何来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断层形成示意图
上盘 下盘 断层断开前的情况
逆断层
正断层 平移断层
二、地质构造
1.概念: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 2.类型:褶皱与断层。 3.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褶皱 未侵蚀地貌 背斜--形成山岭 向斜--谷地、盆地
四姑娘山
地形? 地质构造?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 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①~⑦代表岩石由老到新
背斜与向斜的特征比较
判断褶曲类型的依据: 岩层形状、岩层的新老关系
褶曲类型 背斜 向斜
岩层形状
岩层新老关系
岩层向上拱起
中间老 两翼新
岩层向下弯曲
中间新 两翼老
②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 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常见的断层地貌有断层崖、断 层谷、断陷盆地和断块山等。
研究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油、气埋藏 背 隧道选址 斜
顶部宜建采石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 斜
地下水储藏,有“自流井” 岩层下凹,易汇水
泉、湖分布,河谷发育 断
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注意:①板块相撞形成的岛弧或山脉并不在交界线上,往往位于两个板块中位置较高、密度较大的那个板块上。②边界类型分消亡和生长两类,海沟、造山带是消亡边界的标志;海岭、断层是生长边界的标志。③边界类型与附近地带形成的地貌名称之间的关系是:碰撞消亡成山成岛,张裂生长变谷变洋。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日本群岛(日本)、台湾省(中国)、菲律宾群岛(菲律宾)等。
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W经线所围成的区域板块名称多、分布复杂,这些区域又是地球上人口、国家稠密的地区,考试命题的几率较大。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板块边界与分布判断技巧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板块边界与分布判断技巧一、专题讲解1.板块边界与分布判断技巧(1)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处于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处于消亡边界。
(4)北美洲的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2.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二、同步训练1.图一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图二为四种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
完成下题。
图一中四地与图二板块边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①—甲②—丙③—乙④—丁B.①—乙②—丁③—甲④—丙C.①—丙②—甲③—乙④—丁D.①—丁②—乙③—甲④—丙[思维探究][答案] C2017年6月12日,爱琴海海域发生6.4级地震。
下图为震中(图中黑点)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2~3题。
2.此次地震位于(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B.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此次地震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3.关于图中两个海域面积变化的组合正确的是( )A.M海域——面积扩大,消亡边界B.N海域——面积缩小,生长边界C.M海域——面积缩小,生长边界D.N海域——面积扩大,生长边界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M海域是地中海,位于板块与板块相互碰撞的消亡边界,面积缩小;N海域是红海,位于板块与板块张裂的生长边界,面积扩大。
下图是某地质学家绘制的板块碰撞及其影响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与图中板块A、B对应恰当的是( )A.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D.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答案 A解析据图可知,图中的板块是陆地板块之间的碰撞现象,且有大小之分,小板块在与大板块碰撞后,前端向下俯冲,后端随之隆起,大板块则呈现出一系列的隆起,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似,故A项正确。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修性必修1 第2章 第18讲 考点二 板块运动与地貌

跟踪训练
学以致用 夯基拔高
(2020·山东省菏泽市模拟)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地质历史时期,秦 岭造山带属于扬子板块北缘,而后分裂出秦岭板块,导致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三个板 块共存的格局。北秦岭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山脉主脊偏于北侧, 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南秦岭却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积,在距今3.75亿年前的 地壳运动中,南秦岭隆起,露出海面。下图示意秦岭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据此完成 1~3题。
12345
1.秦岭的主要成因是
√A.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地壳隆起
B.扬子板块断裂下陷,南秦岭形成地垒 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海底火山灰堆积 D.陆地多河流发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积
12345
解析 根据图示板块运动可知,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导致位于两 大板块之间的地壳抬升,形成秦岭山脉,选A。
12345
3.下列关于勉略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洋面不断扩大
√C.多玄武岩
B.洋壳稳定 D.多珊瑚岛
12345
解析 据图可知,勉略洋洋底位于南秦岭与扬子板块内部相交接的部位, 附近有岩浆喷出洋壳,岩浆活动频繁,洋壳不稳定,洋面不断缩小,勉 略洋地区未来会演变成陆地,A、B错; 岩浆喷出洋壳冷却凝固后可能形成玄武岩,可能存在火山岛,而不是珊 瑚岛,C正确、D错。
12345
5.该板块边界 A.甲处形成裂谷 B.乙处形成海岭
√C.丙外岩石年龄较丁处老
D.丁处地壳厚度较甲处大
解析 甲处位于消亡边界,裂谷多形成于陆地板块的生长边界,A错误; 乙处位于消亡边界,海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B错误; 丁处是生长边界,岩石是新涌出来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形成年代最晚, C正确; 甲处位于陆地,丁处位于海洋,甲处地壳厚度较丁处大,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