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练习18地理原理和过程图的判读

强化3 地理原理和过程图的判读1地理原理示意图的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震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
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一般方法:第一步→识别图中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第二步→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第三步→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1.下图为地质构造图,读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有关地质、地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向斜成谷,乙地为向斜成山B.乙地背斜成山,丙地为背斜成谷C.甲地是背斜构造,是良好储油构造D.丙地是断层,发生在岩层挤压之前(2)下列说法与图示内容相符的是( )A.甲处地貌先是地壳运动形成背斜构造,后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谷地B.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向C.在乙处岩层做水平剖面,岩层年龄中间老,两翼新D.丙处岩层不连续,是受火山活动影响【答案】(1)C (2)A2地理过程示意图的判读地理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
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显示了海洋水与陆地水,气态水与液态水等的循环运动过程,揭示了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2.人口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土地城市化是指某一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条件由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即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张。
下图为1994~2008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与人口城市化速率图,读图,完成(1)~(2)题。
(1)1994~2008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与人口城市化速率( )A.都在2002年速率达到最大B.呈现波动上升趋势C.都先持续上升,后持续下降D.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2)根据材料信息推断的结论,正确的是:1993~2008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A.农业人口比重大体上先增加后减少B.建成区土地规模大体上先增加后减少C.建成区非农人口密度不断下降D.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占据主导【答案】(1)D (2)C3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的判读该类图利用某种模式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空间分布规律)、地理事物发展变化(演变规律)、地理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空间联系规律)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详细实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球的 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形二、认识过程 2、浑天说:天之盖地,犹壳之裹黄。
状 3、麦哲伦的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与 4、现在从太空看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大 1、赤道半径:6378千米小 2、极半径:6357千米三、地球的大小 3、平均半径:6371千米4、赤道长:4万千米5、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第二节经纬网1、地球仪: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2、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一、四个基本概念: 3、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4、赤道: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1、定义:与赤道平行的圆(1)形状: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经 2、特点 (2)特点: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3)方向:示东西方向。
二纬线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低纬度:0°~30°4、高纬度的划分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网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特点:(1)形状:半圆(2)长度:相等(3)方向:指示南北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代号E,以西的180°为西经,代号“W”。
三.经线 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高考地理 过程和原理示意图的判读

二、地理示意图的判读图及其反映的地理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概括如下:趋势)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流向相反3.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的判读该类图利用某种模式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模式图等。
①概括地理因素分布的一般规律、特点,掌握分布模式图的由来;②把规律落实到具体的地理位置。
例如,读“世雨,夏季炎热干燥,其典型分布地区有地中海沿岸、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洛杉矶)、非洲南端的西海岸(开普敦)、澳大利亚的西海岸(珀斯)、南美洲的西海岸(圣地亚哥)等。
4.剖面示意图的判读地理剖面图是地理示意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现象、规律和本质。
剖面图主要有地形剖面图、地质剖面图、地租剖面图、土壤剖面图、天气剖面图等,其中以地形剖面图最为常见。
地形剖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①仔细读图例、比例尺(包括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剖面线的方向和经纬线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②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相对高度,分析海陆分布和地形分布特征;③确定剖面线所在的大洲、大洋、国家或地区位置;④将地形剖面图所显示的地势起伏状况、海拔、地貌类型及地形特征等与该地区的地形进行对照,判断地形区的名称;⑤最后根据该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判断其气候类型、自然带类型等各种地理事象,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
地理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
用关联图考查的地理知识与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如四季的产生、大气的热力作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与结果、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流动、人类活动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等。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示意图绘制ppt课件

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图C)
太阳直射点
C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北半球为例)
昼=夜
昼渐长
N
昼渐长
昼最长
N
S
昼>夜 昼<夜
S
N
N
昼最短
S
昼渐短
昼渐短
S
昼=夜
1.光照图的基因类型
类型
图示
侧视图
俯视图 斜视图
判断方法
中心点为赤道上某点,所绘制的半球南、北半球各 占一半。左图为6月22日光照图,图中AB为晨线, B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中央经线,为12时;A点所在 经线为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C点为晨线与赤道 的交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 地理规律与地理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做高考题的基础,掌握了 这些规律和原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包 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所有高考
内容的原理和规律.
一、地理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 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 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 “ 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 午太阳高度越大。
•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D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③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E折线所示)
(2)提取时间信息——定时 日照图上的时间信息往往是隐藏着的,需要同学们“挖掘”, 关键在于找出并确定太阳光照图上重要的七个时间点,如下 图所示:
(3)综合运用 与地方时相关的运用:计算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日出 日落时间, 确定日界线和日期。 与季节相关的运用:地球的公转速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及变化;昼夜长短的分布及变化;气压分布、某地的气候特 征、天气现象;季风洋流流向;河流汛期、河流入海口的盐 度;植被的生长状况;动物迁徙; 农业的生产过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极地科考时间等。
高中地理重点示意图

高中地理重点示意图1.地球公转速度示意图: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速度不变,但由于距离太阳距离不同,所以速度不同,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
2.太阳回归运动三线图:太阳在黄道上运行,每年两次到达黄道的极点,即夏至和冬至点,以及春分和秋分点。
3.地球五带及纬度带示意图:根据纬度的不同,地球可以分为五个带,即北极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极带。
4.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结构,其中地幔和地壳组成地球的岩石圈。
5.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表面,大地吸收并反射部分能量,大气层吸收和反射部分能量,同时地表和大气通过辐射传递热量。
6.热力环流示意图:地球表面的高压和低压区域形成气压差,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7.海陆风:海陆风是由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差异引起的,海洋上升形成低压,陆地上升形成高压,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8.山谷风:山谷风是由山谷内冷空气下沉和山顶上暖空气上升形成的,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
9.城市风:城市风是由城市的建筑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城市内部形成低压,周围形成高压,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
10.六风七带和三圈环流:根据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和风向,可以将地球分为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以及三个环流带。
11.夏至日光照示意图:夏至是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的日子,此时北半球白天最长,南半球白天最短。
12.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冬季亚洲大陆形成高压,夏季形成低压,导致季风环流的形成。
13.冷暖锋示意图:冷暖气团相遇时,形成冷锋和暖锋,导致气压的变化和降水的出现。
14.全球气候模式图:根据地球上的气候类型和分布,可以将地球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15.气旋、反气旋示意图:在北半球,气旋是指风向逆时针旋转的低气压系统,反气旋是指风向顺时针旋转的高气压系统。
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剔除格式错误,并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1.气候示意图这是一张气候示意图,标注了不同纬度和海拔高度下的气候类型,以及锋面气旋的位置。
专题23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理意义

专题23 地壳物质循环原图一: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图【核心知识】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喷出岩、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球内部的岩浆(源于地幔的软流层)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b。
(2)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a。
(3)图中向上的箭头表示地壳抬升运动导致岩石出露地表,接受外力的破坏(风化、侵蚀)作用。
(4)被破坏的岩石受外力的搬运作用,在相对低洼地带沉积,形成沉积岩d。
(5)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c。
(6)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而沉积岩、变质岩需要通过岩浆才能转化为岩浆岩。
原图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变式一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岩石读图1,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解析】近年世界各地地震和火山喷发类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受到世人强烈关注。
该题以发生低强度喷发的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南70公里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为背景,以火山喷发的景观图片切入,重点考查的内容却不是地质灾害,而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
既关注到全球瞩目的地理热点问题,又有对自然地理核心知识考查的独特视角。
考查考生从图像中准确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准确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认识具体的地壳岩石圈物质循环和转化的过程,相互转化的关系,转化发生的空间和参与循环的各物质存在的空间。
第1题,该山体为正在喷发的火山,山体的岩石应该是岩浆岩,而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明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组成岩浆岩的矿物只能由地球内部地壳以下地幔中的岩浆转化而来。
【答案】D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第2题,考查内容与第1题有承接关系,必须以判断出该山体岩石主要是岩浆岩为前提,才能顺利解答第2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要掌握的各种示意图

一、太阳系八大行星图:
二、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三、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图示:
四、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五、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六、背斜谷和向斜山的示意图:
七、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
八、热力环流示意图和三圈环流示意图:
九、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十、冷锋、暖锋和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十一、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示意图:
十二、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和太平洋的基本洋流示意图:十三、北印度洋的夏季和冬季洋流示意图:。
(完整版)地理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完整版)地理⽰意图的判读技巧地理⽰意图的判读技巧地理⽰意图是⽤简明⽽形象的图形来表⽰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结构,或说明内容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程、分布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
⼀⽅⾯从整体的⾓度来建构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反映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前瞻性特征。
⽰意图具有将⽂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等功能,同时还具有重点突出、⾼度概括、清晰易懂的特点。
地理⽰意图形形⾊⾊,是地理教材和试题中最常见的图形之⼀。
地理⽰意图⼀般包括地理原理⽰意图、地理过程⽰意图、地理关联⽰意图、地理模式图等,另外各种地理景观图和地理漫画也可看成是⽰意图。
当然各类⽰意图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如“⽣物循环⽰意图”既可看成是过程⽰意图,也可看成是原理⽰意图或模式图;再如“⼤⽓环流⽰意图”可看成是原理⽰意图,也可看成是模式图。
复习地理⽰意图要能够⽤地图语⾔....揭⽰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读图来提⾼获取新知的能⼒、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解读地理⽰意图的⼀般步骤是:(1)了解图意,图⽂转换。
读图名、图例、内容、功能等,从图中获取解题所需的信息。
(2)知识回顾,寻找依据。
在读图基础上,结合题意,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3)紧扣题意,准确答题。
问题具体,答案简明,紧扣题意,专业作答。
⼀.地理原理⽰意图地理原理⽰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如地球公转⽰意图、⼤⽓环流⽰意图、⽓旋与反⽓旋形成⽰意图、季风成因⽰意图、台风⽰意图、地震构造⽰意图、背斜和向斜⽰意图、城市⼯业布局⽰意图等。
常产业转移原理⽰意图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和地区,再由次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解读地理原理⽰意图的⽅法:①识别所表⽰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②注意根据图中箭头⽅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③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学案四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1.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 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
3.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要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4.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
考点分析预测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
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
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和说明各种原理图、过程图,领会和理解各种图所表达的含义;要运用提供的图表解释或分析说明某一地理现象、原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结合地图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规律;分析此地理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理、过程示意图已很少以教材中原图面貌出现,也即以各种变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
如2000年、2001年江苏文科综合考题中的光照图。
过程(包括流程)示意图也是近年来常出现在试卷中的,如2003年地理单课试题中的33题(全球环境问题)、34题第三小题(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选择题5~7题。
知识结构重建地理原理图包括: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台风示意图。
过程示意图有:风的形成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农业、工业投入至产出模式示意图,普拉托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示意图,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矿展示意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示意图.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 判别原理图、过程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要素:分析判断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说明原因或列出结构关系式。
2. 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问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如气候、地形、水等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城市形成、发展与所处的位置、地形、山河分布、交通线等的联系等。
3. 比较相同区域、不同区域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确定试题中图文的一致性.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
4. 预测本区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整个判断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疑问。
运用地理规律.判断、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合理性,也即检测所判定的地理事物是否合符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过程规律总结(要点梳理点拨)判读分析各种原理、过程示意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
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光照图是原理图中难度较大的,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平面图、立体图等。
变视图的难度就更大,以下就这类试题可能考查的相关内容及解题技巧作简要介绍:(1)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及各条经纬线的度数。
A:根据给定的经纬线度数判定半球。
2例l 如图4-1所示,甲图中经线从右向左数字变大为西经,且在160°W-20°W之间是西半球,纬线度数从下至上数字变大为北半球。
同理,乙图表示东经、东半球、南半球。
B:给定半球图判断经线度数。
例2 图4-2已给定北极位置,图中A点目前在夜半球,经若干小时以后它进入昼半球,而跨过的即为晨线。
在以南北极为中心的图中,晨昏线同时出现。
图4-2 图4-3 例3图4—3表示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照图,弧线AC为昏线,CB为晨线。
若此图表示12月22目前后太阳光照图,AC就为晨线,CB为昏线。
(2)报据晨昏线和昼、夜半球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经度的判定:12点为白天的对称经线,24点(或O点)为夜的对称经线。
图2中如果表示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照图,12点的经线为90°E,若此图表示12月22日前后,12点的经线为0°。
纬度的判定:在经纬网光照图上,晨昏圈一定与某条纬线相切.那么切点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数值上是互余的.由此可判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图2中极点外的虚线圈若极圈,那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即为回归线。
例4读某日某地区的光照图(图4—4)(阴影部分是黑夜、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约为20°,判定太阳直射点的坐标。
经度的判定:根据图示判定图中经线为110°E或11O°w.它与晨线相交于赤道,地方时为6点。
所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160°w或20°w;纬度的判定: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约为20°,而且图示北半球为昼大于夜.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0°N。
(3)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极昼、极夜的范围等已有条件,确定相应的日期或节气。
例: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到极点应全部位于昼半球,此时日期是6月22前后,节气为夏至。
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也能确定日期和节气: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此为春分和秋分日;当晨昏终与经线的夹角达最大23°26′.北极圈到极点应全部位于昼半球.此时日期是6月22日前后,节气为夏至。
(4) 根据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或者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计算任何一条经线的地方时。
(6)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经线的交点,计算各地的日出、日落时刻。
光照图中任一点的日出、日落时刻,就是该点所在纬线圈与晨线和昏线相交点的经线的地方时。
(7)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短,确定地球上不同纬度各地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3(8)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计算出不同纬度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情况。
根据图3提供的信息可算出北京此时太阳高度,H=90°-|40°-20°|=70°。
(9)根据日界线判断今日与昨日在地球上所占的比例或推断地方时。
在地球上分割日期的界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是180°经线).另一条是地方时为O时(或24时)的经线,一般O时的经线日期东大西小。
当地球上只存在一个日期时,两条分界线重合。
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则此时今日与昨日各占一半。
2. 解读地理过程示意图的思路不应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面,而应从点到面、从面到体,进行正向、逆向、纵向、横向、平面、立体的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考虑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叫多端思维,也有人称发散思维。
解读地理过程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①了解图意,图文转换,包括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等环节。
流程图还要辨清箭头走向,分清总箭头和分箭头,从图中获取做题的信息。
②知识回顾,寻找依据。
就是在读图了解图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整理出与题目要求相关的内容。
③紧扣题意,准确答题。
④检查因果关系、必要条件等。
综合思维培养(综合运用创新)例1读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示意图(4-5),回答:(1)在图中适当位置画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2)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那么.该图表示的节气是 ,A点的地方时是时,此时太阳直射点是点;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此时华北地区正值小麦播种季节②此时华北地区正值小麦收获季节③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时期①罗马气候干燥(3)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那么表示O°经线的是,A地的地方时为时,北京时间为月日时。
命题意图及评价这题出现在恢复高考后的文科综合试卷中。
原题是两组选择题.现已稍作修改。
此题不仅考查考生时地球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考生对图示信息提取、认定和判断的能力。
通过判断节气、A点地方时来判定此时的农事活动。
解题思路①从题干中得知这是北半球.即逆时针转动。
②回答第二小题时要理清晨昏线和经线之间的关系: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此为春分和秋分日;晨线地方时为6点.可推断 A的地方时。
③判别华北地区小麦是播种还是收获的季节时.关键在于想清楚华北地区分布的小麦是冬小麦,每年9、10月份播种,来年5、6月份收获。
④根据180°经线两侧日期是西大东小,判断出NF经线办180°.那么相对应的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为 O点,经度度数为O度。
A点的地方时和北京时问就能推算出来。
参考答案 (1)略 (2)春、秋分9 H ① (3)NB NF 3 7月7日8时例2图4-6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
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中是45A .∠XOFB ∠TOFC ∠FOND ∠TON(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 与EF 之间为 带。
(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 向北移动到EF ,再由EF 向南移动到MN 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 ;; 。
(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O°,在地球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A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B 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C 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D .无四季更替(5)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 (纬度)纬线向南、向北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
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命题意图及评价这是一传统的、能充分体现地理特色的题目--黄赤交角及其地理影响。
只不过命题者设问的角度较有新意,但本质没变化.此题能充分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还考查考生对自然地理经典问题的掌握情况。
解题思路(1)只要记住黄赤交角是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能回答,图中E'F 即为黄道平面。
(2)地球上的“五带”为热带、温带、寒带,分界线分别是回归线和极圈。
(3)当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移时,极夜范围开始从南极点扩大到南极圈;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南极圈以内全为极夜,之后极夜范围从南极圈开始缩小至极点。
(4)当黄赤交角为O°时,太阳始终直射赤道,晨昏线和经线永远重合,全球各地全年昼夜等长,无四季之分。
(5)黄赤交角发生变化。
但必须记住回归线的度数即为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为90°-回归线的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