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字结构的发展方向
关于文字发展的学术论文

关于文字发展的学术论文文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文字发展的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关于文字发展的学术论文篇一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前进方向摘要:徐德江先生一直关注着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前进方向,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徐先生指出:语言文字学界流行着一种观念,认为语言文字是没有科学性差别的。
如果说某种语言文字科学性强,就是“种族主义”的表现。
比如,说汉语汉字科学性强,在国内就是“大汉族主义”,在国际上,就是“大国沙文主义”。
这是将语言文字政策与语言文字科学混为一谈了。
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必须一律尊重,不得歧视,这是语言文字政策。
但是,有利于语言文字发展的特点,要发扬光大,而不利于语言文字发展的特点,要改革,这是语言文字科学。
(徐德江,2009)一、人类语言文字的发展一直是朝着“明确简约”的科学性方向前进徐先生指出:在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从总的趋势看,一直是朝着有利于语言文字发展的科学性方面前进,也一直是在不断克服、改进不利于语言文字发展的不科学方面。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比如,印欧语从古至今,狭义的语言形态逐渐减少,由增加虚词和严格词序所取代。
这就是语言的科学性使然。
(徐德江,2009)那么,语言文字发展的“科学性”指的是什么呢?徐德江先生在《论汉字的科学性》中指出:“明确简约”是一切信息载体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推动信息载体不断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是信息载体科学性的标准。
一切信息载体首先都必须“明确”,否则不能传递信息;但是,为了传递信息的高效率,在不影响“明确”的前提下,信息载体要尽可能“简约”。
(徐德江,2007)“明确”是要求所传递的信息具有“明晰性”和“确定性”;而“简约”则是要求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简单性”和“节约性”。
“明确简约”是要求所传递信息应该在“明确”的基础上力求“简约”。
汉字发展论文(5篇)

汉字发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范文第1篇近来,关于简化汉字及其产生的年月,消失了一些不同的说法。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产生于宋代说。
1995年11月8日《光明日报·文化周刊》专版刊登了邹晓明、唐信忠二先生《汉字简体字九百年前就消失》一文,认为“早在900年前的北宋时期,简体字已在人们的手书中流行,这是有关学者对最近发觉的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碑刻进行深化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并举出“记、将、荣、盖”等14个共17处简化字作为证明。
1995年12月4日新华社又发了一条电讯稿《宋明清文物上发觉简体字》证明上述消息,1995年12月5日的《光明日报》予以登载。
文中报道说,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觉一北宋书法家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清楚可辨的159字中,有13个简体字,这又将简体字的消失前推了400多年”。
二、产生于唐代说。
1993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刊载魏奕雄的文章《唐碑已有简体字》,谓《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的撰刻时间为“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一月五日”,“碑文共800多字,尚有270字清楚可辨”。
“在270个可辨识的字中,发觉‘弥、万、将、与、继’5个简体字,与我国大陆现在通用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其中‘弥’和‘万’消失两次。
”三、产生于晋代说。
1996年1月3日《文汇报》载王春南先生文《中国何时消失简化字》,说“现今通用的某些简化字,岂但北宋的米芾用过,在米芾之前700多年,东晋王羲之就用过”,并举出王羲之在《兰亭序》、《游目帖》及唐怀仁和尚集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等传世墨迹、碑刻中使用简化字22个。
据此,该文认为:汉字简化字消失的上限应在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年间。
上述几种关于简化汉字消失的年月的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应弄清晰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基本概念。
在文字学中,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文汉字的结构和演化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文汉字的结构和演化中文汉字是世界上较为复杂的文字之一。
它不仅仅包含了意义,还有音节和部首等信息。
在中文文化的漫长历史中,中文汉字的结构和演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中文汉字的结构和演化。
一、汉字的结构汉字是一种表音表义文字。
它由形声、会意、象形、转注和简化等多种结构组成。
其中,形声和会意结构占绝大部分。
1.形声结构形声指的是一些汉字的组成结构中,既有表示义的“意符”,又有表示音的“声符”。
例如,“妈”字由“女”和“马”组成,其中“女”表示意义,而“马”则表示音节“ma”。
形声结构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方便拼音的输入和记忆。
例如,“吗”、“嘛”、“麻”等,它们的拼音相同但意义不同,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它们的结构来区分。
2.会意结构会意是指汉字的构成中,意义和形状或内容有关联或类比的结构。
例如,“日”字就是由“太阳”形状的象形和“一天”的意旨会合而成的。
会意结构主要是为了表现事物的本来面貌,以及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意志。
3.象形结构象形是指汉字结构中的某些部分,是通过模拟事物形状或者特征,表现事物呈现形态的结构。
例如,“太阳”形状的“日”字、三匹马并靠在一起成为“马”的“骉”字,这些字的分化和发展表明,人们在初步使用汉字时,已经开始注重形状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4.转注结构转注是指汉字的结构中,把不同字音不同意的文字,通过替换或借用已有的字音和意义,进行重组和修订的结构。
例如,“欠”字在呼的转注下变为“省”,在满的转注下则变为“吸气”,转注的作用是令人们更广泛地使用字词。
5.简化结构简化是指在较好地保留汉字部分意义的前提下,对原汉字结构进行简化的结构。
简化的方式不仅限于删减某些部分,还可以加入新的符号。
例如,“月”字被简化成“日”字,而“香”字则被简化成“日+相”。
二、汉字的演化中文汉字从古代以来就开始演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说文解字》。
它是一部汉字字典,收录了霸凌、甲骨、金文和篆文等各种古代文字,并对它们的结构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
一、引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随着中国的崛起,汉语言的重要性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凸显。
因此,对汉语言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旨在探讨汉语言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汉语言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汉语言的特点。
汉语言是一种象形文字,其书写系统以汉字为主,这使得学习汉语言的过程变得更为复杂。
此外,汉语言的语法结构也与西方语言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主谓宾的语序和没有时态的特点。
汉语言的语音系统也非常独特,包括四声、声调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汉语言成为一门具有挑战性的语言,但也正因为这些特点,汉语言才显得如此丰富多彩。
三、汉语言的发展历程。
汉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语言不断吸收外来语言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尤其是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汉语言经历了繁体字向简化字的演变,这一过程对于汉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汉语言的口头传承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汉语言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四、汉语言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的崛起,汉语言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升。
因此,汉语言的未来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国际化和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汉语言的教学方式也将得到革新,例如通过在线教学平台、移动应用等方式来推广汉语言的学习。
同时,汉语言的国际交流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汉语言与其他语言的交流与融合。
五、结论。
汉语言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独特的特点和悠久的历史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的发展中,汉语言将更加注重国际化和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促进,汉语言将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希望本论文能够为汉语言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推动汉语言的发展和传播。
论汉字结构的发展

《论汉字结构的发展》09 文秘2班杜尚缓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与历史,源远流长的时光变迁中遗留给我们的财富也是无穷无尽的。
为了更好的继承先祖们的智慧结晶,我们真的应该纵观古今,充分的体会文化发展的历程,才能继续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汉字在我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到如今的简化汉字,期间曲折历程是动人心魄。
然而虽然汉字在发展道路上遇到了诸多困难,但从现在保存完整的程度来看,其顽强的生命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主要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特性和不断发展的本质,使其不被历史所淘汰,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简单来讲,汉字在结构上的最显著的变化特征就是由繁到简,由单音节到多音节。
甲骨文、金文、篆书无不笔画繁多,书写也较为麻烦。
这主要是因为按照传统六书的分法,汉字多借助于实体事物,形态结构与音义相互结合,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而较早的汉字主要大多体现的就是这种规则。
而其以后的隶书、楷书等字体形态便开始朝着简单便捷的方向发展。
从古代较为繁琐的繁体字到现代较为简单的简体字,极具代表性的是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过渡,这是一次极大的转变,是汉字简化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因为从这次开始,汉字大多变的平直方正,少了许多六书的影子,并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态,汉字象形的意味大部分丧失。
这也奠定了现代汉字的基本形态。
具体来讲汉字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偏旁,偏旁又可以叫做笔画的姿态,二则是笔画,这两个方面又是可以相互融合的,也即偏旁的简化可以使笔画减少。
这两个方面在汉字的简化过程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篆书到隶书,汉字有着很大的改变,那就是符号性的大大加强,如鳥、亦、步、逐、物。
虽然这些字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象形的特征,但总体上已经是或多或少的超出了六书的范围。
虽然现今的文字依然不能超出表意文字的范畴,但其在形体结构上的巨大改变是不能忽视的。
就其偏旁来说自然也是如此特点。
在此过程中,汉字也是逐渐的变得平直方正。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6000字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引言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以汉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涉及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应用,以及与汉语相关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探讨该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进行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基础。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可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
在文献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主要研究成果等。
通过整理、分析和对比这些文献资料,可以得出一些有关汉语言文学的结论。
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实际观察和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
在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关于汉语言文学的实证结论。
比较研究是一种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语种的汉语言文学进行比较和对比的研究方法。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语种的汉语言文学之间的异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研究现状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对于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
研究者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篆字等汉字形态的研究,可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以推测汉字的意义和用法。
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了解其中的艺术特点、思想内涵等,从而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进行理解和认识。
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批评现代文学作品是当代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批评的研究,了解其中的创作理念、艺术手法等,从而对现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
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途径。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了解其中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从而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出建议和措施。
汉语言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很多年前,中国人曾经创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汉语。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拥有广泛的使用群体和丰富的文化积淀,这使得探究汉语文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类作为我的毕业论文课题。
之前,我对汉语言文学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对于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汉语言文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
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探究汉语文学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尤其是对于古代汉语文学的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我了解到,汉语语言本身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既有实用的功能,又是一种对美的感知和表达的形式。
在古代中国,文学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艺术形式,它反映了社会政治、文化、民族性格等多种方面。
而汉语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代表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和卓越的文化成就。
我认为,在汉语文学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汉语本身的禀赋、特点和韵律,并探究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美学价值,揭示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风格。
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更好地研究汉语文学,我先后阅读了众多相关的资料,包括与古代汉字有关的文献、诗歌、小说等等。
其中,楹联、对联、律诗、词曲等文学形式的创作和发展历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和审美意识,让我领略到了汉语文学的精髓和魅力。
特别是在研究古代汉语文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瑰丽多彩。
例如,中国传统的文化节日中,往往伴随着诗词、歌曲、舞蹈等文艺表演。
而这些表演,又常常牵扯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命、变化、感情、家族、国家等等,每一个角度都能够让人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情感寓意。
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汉语言文学的历史与发展》,旨在通过对中华文化的研究来探究汉语文学的深层次内涵和艺术风格,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瑰丽多彩。
最新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最新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现代汉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语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由于各地方言的存在,汉语的语法、词汇和发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给汉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带来了困难。
此外,现代汉语的使用也受到了外来语的影响,一些外来语词汇的使用已经成为了汉语的一部分,但是这些外来语词汇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语言的混杂和语言的标准化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需要更好地融入到世界文学的大家庭中,同时也需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这个过程中,汉语言文学需要更好地发展汉语词汇和汉语语法,同时也需要更好地发展汉语文学的创新和独特性。
三、结论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需要更好地发展汉语词汇和汉语语法,同时也需要更好地发展汉语文学的创新和独特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更好地推广汉语教育,同时也需要更好地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让汉语言文学更好地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文为了解决中文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重视中文教育,尤其是在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
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研究中文,培养他们对中文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中文的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中文。
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例如中文电影、音乐、文学和艺术的推广。
最后,我们需要保护中文,避免外来语的侵蚀。
这需要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中文的保护和宣传。
3.外文的冲击除了内部问题,我们还需要面对外来语言的冲击。
尤其是英语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通用语言。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研究英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中文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在研究英语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结构的发展方向
汉字的结构是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截
然相反的回答:一是音化,一是意化。
〔1〕所谓“音化”,是
指在汉字体系里音符数量由少到多,逐渐占优势;而“意化”,
则是意符数量由少到多,渐次成为主流。
在讨论音化或意化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应着眼于作为汉字构成成分的字符。
一个字符若要成
为某语素的书写形式或书写形式的一部分,就要实现字符与语素
的结合。
结合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用字符所示的意义与语素
的意义沟通,这叫表意,这种字符增多就叫意化;二是用字符所
示的声音与语素的声音沟通,这叫表音,这种字符增多就叫音化。
由此看来,所谓表音表意,所谓音化意化,是就字符与语素结合
的方式来说的,是着眼于字符的。
字符与语素的结合,有“初婚”和“再婚”两种情况。
例如甲骨文中的“日”与语素“日”的结
合是“初婚”,而“晴”“马日”中的“日”与语素“晴”“马日”的结合都是“再婚”。
“初婚”时字符只有形体意义,它与
语素只能沿着意义这条道路走到一起;“再婚”时的字符,已有
了它最初记录的语素的音和义,它与新语素结合的途径就可以有
意义和声音这两条了。
一个汉字,不论它有几个字符,也不管这些字符是通过什么
途径与相应语素结合的,一旦成了语素的书写形式,它就成为一
个整体。
这个整体是“能指”,而相应的语素是“所指”。
作为“能指”的字,是既有音,又有义的,因为语素是音义结合体。
因此,说到音化意化时,不能着眼于作为语素书写符号的汉字。
在这一点上,中西文是一样的。
例如我们不能说英文“sun”这个
字只有音,而中文“尖”这个字只有义,但可以说“sun”字所使用的字符“s”“u”“n”只表音,而“尖”字所使用的字符“小”“大”只表意。
第二,应着眼于汉字字符的实际运用。
我们知道,在记录语言时,一个汉字有时记录这个语素,有时记录那个语素;有时表示本义、引申义,有时表示假借义。
汉字记录的语素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不同,汉字所使用的字符表音表意的情况就有所不同。
所谓表音、表意,实际上是指在汉字实际运用过程中字符与相应语素的结合方式,而不是指在创造汉字之时字符与相应语素的结合方式。
例如古文字中的“来”,就其来源而言,是表意的;而就其运用讲,是表音的。
当然,这两者有时是统一的。
例如古文字中的“日”,当它表示本义时,是表意的;而就其来源说,也是表意的。
纵观几千年来汉字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汉字的结构依次有三个不尽相同的发展方向,换句话说,汉字结构发展的方向是因时而异的。
一、在完整的汉字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以及这种体系形成的初期,汉字结构发展的方向是音化。
完整的汉字体系是在原始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原始文字(包括文字画和图画字)都是表意的。
汉字的文字画材料,至今还未发现。
而图画字的材料却有一些。
例如《金文编》843号,是一幅画,像手里拿着刀杀猪,它的意思应该是杀猪祭祀祖先。
从这类材料来看,图画字中已有可以反复使用的单体符号。
这些符号,或者是代表有形事物的,或者是代表概念的。
当汉字完整的体系开始形成时,图画字中的许多单体符号被吸收进来;此外人们还仿此创造了许多类似的符号。
然而光凭这
些表意符号,还不能做到按照词序无遗漏地记录语言,这是因为,语言中的许多词(如虚词)是无法以形表义的。
要想全面地记录
语言,只有走假借的道路。
完整的汉字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假
借字不断增加的过程。
汉字完整的体系形成的时间,大约是在夏商之际。
殷代距离
夏商之际相当近。
在殷代的甲骨文里,假借字占了74%左右。
〔2 〕属于西周早期的《利簋》铭文,假借字的比重也大抵如此。
这时文字里假借字的比重如此之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
在原始汉字里,可能也有一些假借字,但是其比重肯定很小。
与
原始汉字比较起来,殷商时代和西周早期文字里的假借字急剧增加。
假借字是由音符构成的,这种字占大多数,那就是音符占大
多数。
这就是说,从原始汉字到殷代甲骨文、西周早期金文,汉
字结构的发展方向是音化。
二、从西周时代起,汉字结构的发展方向是音意化。
从用字这个角度来看,自西周时代起,假借字逐渐减少:
西周前期的《大盂鼎》铭文,共有291个字,假借字约70个,约占总数的24%;西周中期的《史墙盘》铭文,共有284个字,
假借字约 60个,约占20%;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有497个字,假借字约有70个,占16%;〔3〕春秋时代的《栾书缶》
铭文,共有40个字,假借字5个,占12%强;战国时的《鄂君启节》,总字数164个,假借字3 个,仅占2%;秦汉时的帛书
《老子》乙本共有5500个字,假借字320个,占6%;帛书《经法》约5000字,假借字320个,也占6%;现有的《老子》假借
字30多个,不足1%;现有的《荀子》首三篇,共有5700 多个字,假借字54个,占1%弱。
上述统计说明,时代愈晚,假借字越少。
若从造字角度来看,自西周时代起,形声字迅速增加。
甲骨
文中的形声字,仅占20%左右。
自西周时代起,形声字大量增多。
到了春秋时代,形声字的数量已超过了表意字。
秦国的小篆,依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有9353字,形声字有8057个,占82%。
南宋郑樵分析过23000多个汉字的结构,结论是形声字已
超过90%。
清代的《康熙字典》,形声字也占90%。
与形声字在
全部汉字中的比重逐渐增大相伴随,汉字的数量也逐渐上升。
汉
字的数量和形声字的比重成正比地增加,说明西周以后增加的新
字主要是形声字。
前面讲过,自西周时代起,假借字在全部汉字中的比重逐渐
减少,这就是说,西周以后形声字在运用过程中,基本上是用来
表示本义或引申义的。
一般说来,当表示本义或引申义时,形声
字中的音符有表音作用,意符有表意作用。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这种字数量逐步增多,也就
是音符和意符逐渐增加。
这种现象,既不能说是音化,也不能说
是意化,而应称为音意化。
所谓音意化,并不是说音化和意化平列,而是有主有从的。
应该说,音化是主要的,而意化是辅助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