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概念公式复习

合集下载

物理公式初中大全初三

物理公式初中大全初三

物理公式初中大全初三一、力学公式。

1. 速度公式。

- v = (s)/(t)(v表示速度,单位:m/s;s表示路程,单位:m;t表示时间,单位:s)- 变形公式:s=vt,t=(s)/(v)2. 重力公式。

- G = mg(G表示重力,单位:N;m表示质量,单位:kg;g = 9.8N/kg,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 10N/kg)3. 密度公式。

- ρ=(m)/(V)(ρ表示密度,单位:kg/m^3;m表示质量,单位:kg;V表示体积,单位:m^3)- 变形公式:m=ρ V,V = (m)/(ρ)4. 压强公式。

- 固体压强:p=(F)/(S)(p表示压强,单位:Pa;F表示压力,单位:N;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m^2)- 液体压强:p=ρ gh(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m;g = 9.8N/kg)5. 浮力公式。

- 称重法:F_浮=G - F(F_浮表示浮力,G表示物体重力,F表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阿基米德原理:F_浮=G_排=ρ_液gV_排(G_排表示排开液体的重力,ρ_液表示液体密度,V_排表示排开液体的体积)- 漂浮或悬浮时:F_浮=G6. 功的公式。

- W = Fs(W表示功,单位:J;F表示力,单位:N;s表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单位:m)7. 功率公式。

- P=(W)/(t)(P表示功率,单位:W;W表示功,单位:J;t表示时间,单位:s)-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P = Fv(F表示力,v表示速度)8. 机械效率公式。

- eta=frac{W_有用}{W_总}×100%(eta表示机械效率;W_有用表示有用功;W_总表示总功)- 对于滑轮组:W_有用=Gh(G为物重,h为物体上升高度),W_总=Fs(F 为拉力,s为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 nh(n为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则eta=(Gh)/(Fs)×100%=(G)/(nF)×100%二、热学公式。

初三物理概念公式复习

初三物理概念公式复习

初三物理概念公式姓名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辅助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

1h= 60 min= 3600 s.1.2 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速度不变) 5.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速度的单位是: m/s;常用单位是: km/h 。

1米/秒= 3.6 千米/小时7.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路程除以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4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4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4篇(一)速度(1)定义:速度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等于位移和发生此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v=s/t(v是速度s是路程t是时间)(二)重力(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公式:G=m·g(G为重力m物体质量g重力系数)(三)密度(1)定义:其中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公式:ρ=m/V(ρ为密度m物体质量V物体体积)(四)压强(1)定义: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2)公式:P=F/S(压强P压力F受力面积S)(五)液体压强公式:p=ρgh(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系数,g=9.8N/kg;h为深度)(六)机械功(1)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2)公式:W=FS(W是功F是物理受到的力S是距离)(七)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P=W/t(功率P功W时间t)(1)阿基米德原理:浸入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方向竖直向上并通过所排开流体的形心。

初三学习方法与技巧篇三1做好时间规划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根据中考时间来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规划好时间,然后认真执行。

很多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开始很有自信的制定了学习计划,但是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长久坚持,如此,再好的学习计划也是无用的。

因此,要想学习计划生效,制定了就要努力去执行。

2跟住老师的脚步初中多数学生并没有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足以自己安排冲刺中考的学习。

基于这点,建议还是紧跟各科老师的要求,按照老师的学习与复习计划应对中考。

要相信老师,毕竟毕业班的老师必定有自己的秘诀。

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和老师请教。

3要多做练习题在初三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就要面对三年的课本知识,在一年的时间里重新学习三年的知识内容。

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课本的知识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记忆效果是不够深刻的。

初三物理公式汇总(很全)

初三物理公式汇总(很全)

速度:V(m/S)v= S:路程/t:时间重力G (N)G=mg(m:质量;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kg/m3)ρ= m/v (m:质量;V:体积)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浮力:F浮(N) 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浮力:F浮(N) 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浮力:F浮(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液体的密度;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F2L2 (F1:动力;L1:动力臂;F2:阻力;L2:阻力臂)定滑轮:F=G物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物:物体的重力;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物体升高的距离)动滑轮:F= (G物+G轮)/2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G轮:动滑轮的重力)滑轮组:F= (G物+G轮)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机械功:W (J)W=Fs (F: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有用功:W有=G物h总功:W总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机械效率: η=W有/W总×100%功率:P (w)P= w/t (W:功; t:时间)压强p (Pa)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液体压强:p (Pa)P=ρgh (ρ:液体的密度;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热量:Q (J)Q=cm△t (c:物质的比热容;m:质量;△t:温度的变化值)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Q=mq (m:质量;q:热值)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串联电路电流I(A)I=I1=I2=……电流处处相等串联电路电压U(V)U=U1+U2+……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串联电路电阻R(Ω)R=R1+R2+……并联电路电流I(A)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并联电路电压U(V)U=U1=U2=……并联电路电阻R(Ω)1/R =1/R1 +1/R2 +……欧姆定律:I= U/I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电流定义式I= Q/t (Q:电荷量(库仑);t:时间(S))电功:W (J)W=UIt=Pt (U:电压;I:电流;t:时间;P:电功率)电功率:P=UI=I2R=U2/R (U:电压;I:电流;R:电阻)电磁波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C=λν(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λ:波长;ν:频率)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初三物理概念公式复习

初三物理概念公式复习

初三物理概念公式复习11章简单机械和功1、杠杆的平衡:(1)杠杆处于状态或作缓慢的都叫杠杆平衡2、杠杆平衡的条件: 。

公式表示为:3、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 L2,平衡时F1 F2。

特点是,但费。

(2)费力杠杆:L1 L2,平衡时F1 F2。

特点是,但省。

(3)等臂杠杆:L1 L2,平衡时F1 F2。

特点是。

4、定滑轮特点:不,但能的方向。

实质是个杠杆5、动滑轮特点: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的杠杆。

6、天平、动滑轮、定滑轮、汽车刹车、缝纫机的脚塌板、起重机的吊臂、剪铁剪刀、理发剪刀、剪布的剪刀、铡刀、起子、钓鱼杠、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属于等臂杠杆的有7、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二是。

8、功的计算:功(W)等于 (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 (s)的乘积。

(功= ×)9、功的公式:;单位:W→;F→;s→。

(1焦=1 ).10、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少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

11、功率(P):叫功率。

计算公式:或。

单位:P→;W→; t→。

(1瓦=1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12.物理学中常用功率来表示做功的程度,叫做功率,写成公式即,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13.从“探究斜面”实验我们看出:利用斜面提升重物可以省,但不能省.利用其他机械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省力的机械费,省距离的机械费.14.机械效率是和的比值,它可以用公式η=表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功,因此,有用功总是总功,机械效率总是。

15.某人用动滑轮将重100N的物体提高了5m,其中动滑轮重20N,不计绳重及摩擦,此人所做的有用功是J,总功是J,额外功是J,机械效率是。

16.用桶从井里打水,提水做的功是,提桶做的功是;木桶掉进井里打捞时桶里带上些水,把桶提上来做的功是,把桶中的水提上来做的功是。

17.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需要测的物理量有、、、实验器材除钩码、铁架台、细线还需要、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

初三重点冲刺阶段学习中的物理公式与应用技巧

初三重点冲刺阶段学习中的物理公式与应用技巧

初三重点冲刺阶段学习中的物理公式与应用技巧引言:初三学习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决战阶段,对于学生来说,物理是其中一个难点科目。

在这个阶段,熟悉和掌握物理公式以及它们的应用技巧将对学生的成绩提升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初三学习阶段的物理公式与应用技巧。

一、速度、加速度与位移公式在初三物理学习中,涉及到运动方面的问题时,我们必须熟悉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公式,并且能够准确地应用它们。

下面是几个重要的公式:1.速度公式速度公式是最基本的公式之一,用于计算物体的速度:速度 = 位移 / 时间2.加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用于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加速度 = (末速度 - 初速度)/ 时间3.位移公式位移公式用于计算物体的位移:位移 = 速度 ×时间二、力、质量与加速度公式力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有一系列关系,我们在初三学习中要熟练掌握以下几个公式:1.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的外力与产生的加速度的关系:力 = 质量 ×加速度2.质量公式质量公式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推导:质量 = 力 / 加速度三、功、能量与动能公式在初三物理学习中,功、能量和动能的概念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公式:1.功公式功公式用于计算物体所受到的功:功 = 力 ×距离× cosθ2.动能公式动能公式用于计算物体的动能:动能 = 1/2 ×质量 ×速度²3.势能公式势能公式用于计算物体的势能:势能 = 质量 ×重力加速度 ×高度四、压力、密度与浮力公式液体和气体是物理学中的重点内容,我们需要熟悉压力、密度和浮力的概念以及相应的公式:1.压力公式压力公式用于计算物体所受的压力:压力 = 力 / 面积2.密度公式密度公式用于计算物体的密度:密度 = 物体的质量 / 物体的体积3.浮力公式浮力公式用于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浮力 = 密度 ×体积 ×重力加速度五、电路中的公式与应用技巧除了力学和物体运动,电路也是初三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

物理公式初三

物理公式初三

物理公式初三1. 动能(K)的公式:K = 0.5 × m × v²,其中 K 表示动能,m 表示物体的质量,v 表示物体的速度。

2. 力(F)的公式:F = m × a,其中 F 表示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 加速度(a)的公式: a = (v₂ - v₁) ÷ t,其中 a 表示加速度,v₂表示物体最终的速度,v₁表示物体初始的速度,t 表示时间间隔。

4. 位移(d)的公式: d = v × t,其中 d 表示位移,v 表示速度,t 表示时间。

5. 功(W)的公式:W = F × d × cosθ,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d 表示位移,θ 表示力的作用角度。

6. 密度(ρ)的公式:ρ = m ÷ V,其中ρ 表示密度,m 表示物体的质量,V 表示物体的体积。

7. 压力(P)的公式:P = F ÷ A,其中 P 表示压力,F 表示力,A 表示物体受力的面积。

8. 电流(I)的公式:I = Q ÷ t,其中 I 表示电流,Q 表示电荷的大小,t 表示通过某一点的时间。

9. 电压(V)的公式:V = I × R,其中 V 表示电压,I 表示电流,R 表示电阻。

10. 频率(f)的公式:f = 1 ÷ T,其中 f 表示频率,T 表示周期的时间。

11. 焦耳(J)的公式:J = P × t,其中 J 表示焦耳,P 表示功率,t 表示时间。

12. 温度(T)的转换公式:℃ = (F - 32) × 5 ÷ 9,其中℃ 表示摄氏温度,F 表示华氏温度。

13. 牛顿第二定律:F = m × a,其中 F 表示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14. 万有引力定律:F = G × (m₁ × m₂) ÷ r²,其中 F 表示引力,G 表示万有引力常数,m₁和 m₂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 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初三物理知识点公式

初三物理知识点公式

初三物理知识点公式物理知识点公式第一篇1. 力的定义公式:F=ma (F为力的大小,m为物体质量,a为运动加速度)2. 动能公式:E_k=1/2mv²(E_k为物体动能,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3. 动量公式:p=mv (p为物体动量,m为物体质量,v 为物体速度)4. 动量守恒定律公式:m₁v₁+m₂v₂=(m₁+m₂)v (m₁、m₂为两个物体质量,v₁、v₂为两个物体速度,v为两个物体碰撞后的共同速度)5. 投射运动公式:h=v₀²sin²θ/2g (h为竖直方向的位移,v₀为初始速度,θ为发射角度,g为重力加速度)6. 受力平衡公式:ΣF=0 (ΣF为合力,即所有力的矢量和)7. 动摩擦力公式:f_k=μ_kFn (f_k为动摩擦力,μ_k 为动摩擦系数,Fn为物体受力的法向量分量)8. 静摩擦力公式:f_j=μ_jFn (f_j为静摩擦力,μ_j 为静摩擦系数,Fn为物体受力的法向量分量)9. 弹簧伸长量公式:x=F/k (x为弹簧伸长量,F为外力的大小,k为弹簧系数)10. 阻力公式:F_d=1/2ρAv²C_d (F_d为物体受到的阻力,ρ为空气密度,A为物体的受力面积,v为物体速度,C_d为阻力系数)第二篇1. 合成速度公式:v=a²+b²+2abcosθ (v为合成速度,a、b为两个物体速度,θ为两个物体速度间的夹角)2. 光速公式:c=λf (c为光速,λ为波长,f为频率)3. 等时圆周运动公式:f=1/T ,a_c=v²/r (f为角速度,T为周期,a_c为向心加速度,v为速度,r为半径)4. 等加速度运动公式:x=v₀t+1/2at²(x为位移,v₀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5. 快慢摆周期公式:T=2π√l/g (T为周期,l为摆的长度,g为重力加速度)6. 焦距公式:1/f=1/do+1/di(f为透镜焦距,do为物距,di为像距)7. 柏松公式:F/A=E(δL/L_0) (F为力的大小,A为受力面积,E为杨氏模量,δL为拉伸量,L_0为原长度)8. 惯性定律公式:F=ma (F为物体受到的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9. 动量定理公式:FΔt=Δp (F为合力,Δt为时间,Δp为物体动量变化量)10. 单摆周期公式:T=2π√l/g (T为周期,l为摆长,g为重力加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概念公式复习姓名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二上102—107)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2.长度的主单位是,用符号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米;1分米= 米, 1厘米= 米;1毫米= 米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地球的半径:6400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和;(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s),它的常用单位有,。

1h= min= s.1.2 机械运动(二上108—117)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的物体)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

(速度不变)5.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6.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内通过的。

公式:速度的单位是:;常用单位是:。

1米/秒= 千米/小时7.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除以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

9.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实验器材除了斜面、小车、金属片外,还需要和。

1.3 声现象(二上1—16)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而产生。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传播。

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声音在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121== 4. 乐音的三个特征: 、 、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它与发声体的 ` 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 ,跟发声体的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不同5. 人们用 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分贝。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减弱;(2)在 中减弱;(3)在 处减弱。

2.1、2.2 光的色彩 光的传播 (二上54---73)1. 光源:自身能够 的物体叫光源。

2. 光的色散:将光分解成红、 、黄、绿、蓝、 、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3. 光的三原色: 、 、 ;颜料的三原色: 、 、 。

4. 红外线主要特点:热效应,应用:取暖、摇控、探测、夜视等5. 紫外线主要特点: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灭菌、验钞等,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健康,过量照射紫外线有害于身体健康,要进行防护。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 中是沿 传播。

小孔成像、影子、看不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日食、月食,属于光在同一种物质中6.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m/s ,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m/s 。

7.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 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 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 , 角等于 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 。

10.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 (2)像到镜面的距离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4)平面镜成的是 。

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2.3光的折射(二上82-----99)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 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 ,折射角 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

(折射光路也是 的)3.凸透镜:中间 边缘 的透镜,它对光线有 作用,所以也叫 透镜。

凹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

光13空气水3.1、3.2 质量和密度(二下2—12)1.质量(m):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 。

其他有:、、、,1吨= 千克= 克= 毫克3.物体的质量不随 , ,和而改变。

是物体的物理。

4.质量测量工具:、、和。

实验室常用测质量。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处;(2)调节,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盘里,用镊子向盘加减砝码并调节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加上游码所对的。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2)加减砝码要用,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ρ表示,m表示,V表示,计算密度公式是;密度单位是,1克/厘米3= 千克/米3;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

水的密度ρ= 千克/米39.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原理:步骤:(复习自测59页)10.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测出质量m和用测出体积V 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

(2)求质量:m= 。

(3)求体积:V= 。

11.物质的物理属性除密度、比热外包括:、、、、、、。

4.1 力(二下42—56)1.什么是力:力是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还可以改变物体的。

4.力的单位是:,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6.弹簧秤的原理:弹簧受到的越大,弹簧的伸长就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2)认清和;(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

9.力的示意图:从作用点开始,沿着画一条带的线段来粗略地表示力。

10.弹力:物体时所产生的力。

物体发生的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11.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 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 的。

12.重力的计算公式: (式中g 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 ,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 );重力跟质量成 。

13.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 的原理制成。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叫重心。

14.静摩擦:物体将要滑动而未发生滑动,接触面 。

(人走路时,脚和地面的摩擦力)滑动摩擦的大小跟 和 有关,它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 。

15.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1) ;(2) 。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1)使接触面 和 压力;(2)用 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

4.2 二力平衡 力和运动(三上3—15)1. 英国物理学家 在 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为: 。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 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 物体保持 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 。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 。

3. 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4. 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 、 、 并且在 。

5. 物体在 或受到 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1 压强(二下60—74)1. 压力: 作用在物体 上的力叫压力。

2. 压强:物体 上受到的 叫压强。

压强是表示 的物理量。

3. 压强公式: ,式中p 单位是: ,1帕=1 ,表示是物理意义是 。

4. S F p = F= ;PF S =5. 增大压强方法 :(1)S 不变,F ;(2)F 不变,S (3)同时把F ↑,S ↓。

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6. 菜刀用久了要磨一磨是为了 ,书包的背带要用而宽是为了 铁路的钢轨不是直接铺在路基上而是铺在在枕木上是为了 ,钢丝钳的钳口有螺纹是为了。

7.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 ,而且液体具有 性。

8.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 和 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 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 增加而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 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 有关系。

9. 液体压强计算: (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 ;h 表示是 ,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 距离,单位 。

)10.液体压强公式:P=ρgh ,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 和 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11.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 实验。

1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 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 的增大而 。

13.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 ,常见 气压计测定大气压。

飞机上使用的高度计实际上是用 改装成的。

1标准大气压= 帕= cm 水银柱高。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 ,气压增大时 。

高山上用普通锅煮饭煮不熟,是因为高山上的 低,所以要用高压锅煮饭,煮饭时高压锅内气压 ,水的沸点 ,饭容易煮好。

15.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在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 。

5.2 浮力(二下75—77)(三上2—6)1. 浮力:一切 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 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 的。

(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 )2. 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1)F 浮 G 下沉;(2)F 浮 G 上浮; (3)F 浮 G 悬浮或漂浮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1)物ρ 液ρ 下沉;(2)物ρ 液ρ 上浮 (3)物ρ 液ρ 悬浮。

物体的漂浮条件: 。

3.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 。

4. 阿基米德原理:(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公式:排液排浮gV G F ρ==5. 计算浮力方法有:(1)秤量法:F 浮=G-F ,(G 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2)压力差法:F 浮=F 向上-F 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排液排浮gV G F ρ==(4)平衡法:F 浮=G 物 (适合漂浮、悬浮)7.浮力利用:(1)轮船:把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 ,使它 能排开更多的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