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新教材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下历史课本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七下历史课本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七下历史课本课后习题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本是初中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教材。

这本书涵盖了从隋唐五代到明清时期的历史知识。

每个章节后都配有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课后习题的可能答案,但请注意,这些答案仅供参考,实际答案可能因版本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1. 隋朝的建立和灭亡- 隋朝是由杨坚建立的,他在581年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隋朝在589年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达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和连年战争,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在618年被唐朝取代。

2. 唐朝的兴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其兴盛的原因包括:开明的君主如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贞观之治”;经济的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如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峰。

第二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1. 宋朝的兴衰-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国家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军事上较弱,最终在1127年被金朝所灭。

南宋时期,虽然在经济和文化上继续发展,但军事上依然较弱,最终在1279年被元朝所灭。

2. 元朝的建立和灭亡-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元朝的建立者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他在1271年建立了元朝。

元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内部的腐败和民族矛盾,最终在1368年被明朝所取代。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 明朝的兴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在1368年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明朝在经济、文化和军事上都有显著的发展,但最终由于内忧外患,于1644年被清朝所取代。

2. 清朝的兴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建立。

清朝在1644年入关,取代了明朝。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下达到了鼎盛,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内部腐败,清朝逐渐衰落,最终在1912年灭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练习题(含答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郑和下西洋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概况:1405 —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知识点2 戚继光抗倭5.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6.背景: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7.概况( 1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 2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组建“戚家军”。

( 3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

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 4 )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8.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知识点3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9.事件: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该壮举发生在下面年代尺中的哪一个世纪( B )13世纪14世纪15世纪16世纪17世纪18世纪A.14世纪B.15世纪C.16世纪D.17世纪2.《明史·宦官传》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 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 同步练习  含答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选择题1.清朝的时候有一位外国使节来到中国,他先声明自己不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的。

但当他走到太和殿前时,这位使节再也支撑不住了,“扑通”跪在了地上。

他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我跪的是中国伟大的建筑。

”此处“伟大的建筑”指的是()A.故宫B.莫高窟C.颐和园D.万里长城2.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独创性的象征。

下列关于明长城的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C.西起陇西,东到山海关D.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3.一位外国朋友希望能游览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他应该去()A.沈阳故宫B.北京故宫C.万里长城D.避暑山庄4.毛泽东在《清平乐•六盘山》中写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存的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修建于()A.秦朝B.战国C.明朝D.清朝5.被西方研究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A.《大唐西域记》B.《本草纲目》C.《天工开物》D.《水浒传》6.明清之际,我国产生了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其中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有()A.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B.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C.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D.苏轼、柳永、李清照7.这部书涉及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30多个生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书是()A.《资治通鉴》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8.下列对于《本草纲目》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B.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C.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D.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E.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9.某古书的提要写道:“明,徐光启撰……总括农家诸书。

”据此可知,该古书是()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10.下列不属于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的是()A.贾宝玉B.林黛玉C.王熙凤D.孙悟空11.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时,进行了如下归纳整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唐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B.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C.元朝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有关汉卿、汤显祖D.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12.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小说创作大放异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习题(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习题(有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一、选择题。

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题目要求的。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掌握】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2.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统一王朝。

明朝建立于()【运用】A.13世纪60年代B.13世纪80年代C.14世纪60年代D.14世纪80年代3.明朝采取的以下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的是()【拓展】A.废丞相,权分六部B.废行省,设三司C.设厂卫特务机构D.以八股取士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理解】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5.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最大的不同是()【运用】A.考试目的不同B.考试内容不同C.考试方法不同D.考试管理不同6.我国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理解】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识记】A.北京和南京B.洛阳和长安C.开封和临安D.北京和洛阳8.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识记】①葡萄②占城稻③甘薯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①③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1)材料一中的“帝”指谁?材料反映该朝代官制有哪些变化?有什么作用?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及答案

第 17 课 明朝的灭亡知识点 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 政治腐败 : 明朝中后期 , 皇帝 多是沉迷享乐 , 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 大臣们结党营私 , 争权夺利。

2. 社会动荡 :朝政的混乱 ,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法纪松弛 ,各级官吏贪赃枉法 , 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 官僚、 地主等疯狂 兼并土地 , 肆意侵占民田 , 致使大 量农民流离失所。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3. 原因( 1 ) 主要原因 : 明朝末年 , 政治腐败越发严重 , 国家财政危机深重 , 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 民 众不堪重负 , 怨声载道 , 阶级矛盾 异常尖锐。

( 2 ) 直接原因 : 当时 陕西 北部一带连年大旱 , 庄稼颗粒无收 , 饥民遍野 , 官府不顾民众 死活 ,催征如故。

4. 过程( 1 )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 , 提出“ 均田免赋 ”的口号 , 得到广大农民 的热烈拥护。

( 2 )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 , 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 3 ) 起义军英勇作战 , 纵横于河南、湖广等 10 余省。

( 4 )1643 年 , 李自成在 西安 建立政权 , 国号 大顺 。

5. 结果: 1644 年 4月,李自成攻占 北京城 ,明朝末帝崇祯自缢。

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 翻。

知识点 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6. 满洲兴起( 1 ) 后金建立 :1616 年, 努尔哈赤 统一了女真各部 ,建立政权 ,国号大金 , 史称 后 金。

( 2 ) 清朝建立 :1635 年, 皇太极 改族名为满洲 ; 次年, 改国号为清。

明朝的灭亡课前自主预习, 纷争不已。

7. 清兵入关( 1 ) 清兵入关 : 明朝灭亡后 , 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 吴三桂 降清 ,引清军入关 , 并 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 2 ) 李自成战败 :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 , 退回北京 , 随即离京西行 , 转战各地 , 最后失 败。

七年级历史下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带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带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带答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各地的节度使势力膨胀。

2.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

3.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4.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5.人民生活困苦,爆发了大规模起义。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6.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与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这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8.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藩镇割据材料一“……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

敌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以土地传授子孙。

……” ――《新唐书•方镇表序》材料二“……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 ――《新唐书•方镇表序》(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什么社会弊病?这种弊病是如何形成的?反映了唐朝藩镇割据的社会弊病。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

这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材料一中的划线部分说明了什么?说明藩镇可以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职位传子或部将,不受中央节制。

(3)材料二中的“而其亡也亦终以此”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唐朝被藩镇势力――朱温所灭。

发生了公元907年。

随堂巩固案 1.公元755年,掀起反唐叛乱的是( A ) A.安禄山、史思明 B.安禄山、史朝义 C.安庆绪、史朝义 D.安庆绪、史思明2.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这里的“藩镇”是指( D ) A.人口集中的地方城镇 B.京畿附近负责守卫的城镇 C.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边境重要地区设置的军镇3.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C ) A.陈胜 B.张角 C.黄巢 D.朱温 4.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B ) A.刘裕建立刘宋 B.朱温建立后梁 C.曹丕建立魏国 D.王莽建立新朝选择题 1.“安史之乱”是一场( C ) A.中央政权与地方军阀势力的斗争 B.人民反抗暴政的斗争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D.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2.(日照市中考)“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诗句与哪一项有关?( A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 3.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D ) A.三藩之乱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安史之乱 4.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C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5.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D )①唐朝后期政治更加黑暗②灾荒连年③唐朝后期土地集中兼并严重④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无法生活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6.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即“五代”),按先后顺序排列这五个政权正确的是( B ) A.后梁、后汉、后唐、后周、后晋 B.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C.后晋、后梁、后周、后汉、后唐 D.后周、后汉、后晋、后唐、后梁 7.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 A ) A.手握重兵的武将 B.饱读读书的儒生 C.前朝的皇亲国戚 D.豪门大户的后代8.即使在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精品练习(附答案+详解):第0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精品练习(附答案+详解):第0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知识点一金的建立与金灭辽、北宋1. 灭亡北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辽B.西夏C.金D.蒙古2.金庸作品《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又叫完颜康,因为他的养父是完颜洪烈,根据所学,你认为完颜洪烈应该是历史上哪一个少数民族?()A.契丹族B.党项族C.女真族D.蒙古族3.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政权并立B.和平共处C.三国鼎立D.国家统一知识点二岳飞抗金与宋金对峙4. 下图人物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世代流传。

他是A.文天祥B.戚继光C.郑成功D.岳飞5.决定宋金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事件是A.澶渊之盟B.南宋的建立C.绍兴和议D.金把都城迁到燕京6.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是哪两个政权分界线中的一端?①辽②北宋③西夏④金⑤南宋A.①②B.②③C.①⑤D.④⑤提升篇1. 下列是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其中错误的是A. B.C.D.2.背上刻着“精忠报国”四个字的抗金英雄岳飞(如下图),生活在()A.与金对峙的北宋B.与金对峙的南宋C.与辽对峙的北宋D.与辽对峙的北宋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根据诗歌内容,判断出诗歌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A.南北朝 B.唐朝C.南宋 D.五代十国4.南宋陆游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里的“胡”适指()A.匈奴B.女真C.契丹D.党项5.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1)唐朝时期的吐蕃是今天哪一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一反映了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哪件大事?(2)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和平交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3)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盟约?这个盟约名称是什么?(4)两宋时期,还有哪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政权并存?(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题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题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题答案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影响: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来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自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zd进了唐诗繁荣。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答:隋炀帝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朝速亡的原因是:①他在位期间淫贱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至致使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春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练习习题答案
第1课
P3问题思考
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P4材料研读
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

P5课后活动1
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P5课后活动2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
P8材料研读
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他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

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

P8问题思考
政治上,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权范围,提高行政效率,严格考查官吏;法律上,减省刑法;经济上,减轻农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P10课后活动1
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门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因为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P10课后活动2
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3课
P12材料研读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P17课后活动1
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P17课后活动2
(1)“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4课
P21问题思考
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

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P22课后活动2
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了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第5课
P24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P26课后活动1
皇帝荒废朝政、节度使权力膨胀、军队战斗力薄弱
P26课后活动2
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出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

第6课
P30材料研读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实行监督。

P31材料研读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剥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

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P32课后活动1
“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周县长官,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税赋的权力。

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

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共计之权。

第7课
P36课后活动1
这首民谣反映了民众对寇准的敬仰和爱戴。

P36课后活动2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对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8课
P40问题思考
因为他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抗金斗争中,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是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兵南下,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南方人民免受战争灾难,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南宋人民的利益。

因此,数百年来,岳飞能够得到人们的尊崇和怀念。

第9课
P44问题思考
社会生产方面: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
消费之间的桥梁。

它的兴盛将有利于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推动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激活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活方面:商业贸易使社会上的产品种类更多,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P46课后活动1
材料一反映出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商家实力雄厚,交易量大。

材料二反映出南宋都城临安商业范围广,店铺遍及大街小巷,有一定的规模,商品种类繁多。

P46课后活动2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便于携带。

作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第10课
P49问题思考
忽必烈采用汉族儒臣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一方面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对元政权的认可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与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增强元朝军队实力,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50课后活动1
这一描述,反映了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

铁木真即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并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P50课后活动2
按先后顺序排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西夏灭亡、蒙古灭金、忽必烈继承汗位、元朝建立、南宋灭亡。

第11课
P52问题思考
元朝的疆域大大超过了汉唐时期。

与汉唐疆域相比,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P53问题思考
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P53课后活动1
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P53课后活动2
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第12课
P58课后活动1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长的内在动力。

第13课
P61材料研读
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