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2=16分)

1.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2.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3.工程:指人类在自然科学原理的指导下,结合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技术,发展形成包括规划、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一系列可操作、能实现的技术科学的总称。4.生态工程:是一门着眼于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它根据生死存亡控制论原理去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在系统范围内获取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5.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6.生态环境脆弱带: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空间域。

7.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8.干扰: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改变资源、基质的可利用性。或物理环境的任何时间上相对不连续的事件。

9.自然干扰:在缺乏人为活动的情况下,自然景观所存在的经常性的火灾、洪水的影响、盐渍作用、飓风和虫灾等称为自然干扰。

10.人为干扰:由于人为的活动所造成的,如有有毒化学物的施放、森林砍伐、筑坝、摹开垦、过度放牧、露天采矿等其他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性压力,称为人为干扰。11.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元素(事物或过程)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1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13.系统工程:是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控数学方法和工具研究一般系统的分析、规划、开发、设计、组织、管理等问题,使系统整体最佳地实现预期目标的一门管理工程技术。

14.可持续发展:指以不损害、不掠夺后代的发展需求作为前提,来满足当代的怜

惜需求称为可持续发展。

15.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16.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17.农田防护林:指在有农田的地方,为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牲畜繁育的环境,保证农牧业稳产高产,并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木材而营造的防护林。

18.水土保持林:指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地表径流、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而营造的防护林。

19.水平配置:是指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平面布局和合理规划。

20.立体配置:是指某一林种内组成的树种或植物种的选择和空间配置。

21.防护林体系:指在一个自然地理单元(或一个行政单元)或一个流域、水系、山脉范围内,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土地利用情况和山、水、田、林、路、渠以及牧场等基本建设固定设施,根据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的主要灾害特点,所规划营造的以防护林为主体的和与其它林种相结合的总体。

22.农林复合经营: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其它栽培植物或动物,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安排在一起而进行管理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

23.森林的经济效益: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范围内,被人们开发利用已变为经济形态的那部分效益。

24.森林的生态效益: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范围内,森林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全部效用。

25.森林的社会效益: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范围内,被人们认识、且已为社会服务的那部分效益。

26.封山育林:指对破坏了的森林,经过人为的封禁培育,利用林木天然下种或萌芽更新能力,达到恢复森林植被,促进森林恢复的一种措施。

27.林种的水平配置:所谓林种的水平配置是指水土保持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平面布局和合理规划。

28.林种的立体配置:所谓林种的立体配置是指某一林种组成的树种或植物种的选择,和林分立体结构的配合形成。

二.单项选择:(14*1=14分)

1.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A)的,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以热的形式消散,并由太阳不断的补给热量。

A:单向B:双向C:多向D:平行

2.环境的不可逆变化,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主要是由(B)引起的。

A:自然干扰B:人为干扰C:自然促进D:人为促进

3.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遵循(B)模式途径进行。

A:1个B:2个C:3个D:4个

4.由雷电引起的火灾、洪水、飓风、虫灾等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属于(A)。

A:自然干扰B:人为干扰C:自然促进D:人为促进

5.林业生态工程的目标是建造某一区域(或流域)的,以木本款物为主体的优质、稳定的(C)生态系统。

A:森林B:山地C:复合D:单一

6.在农田、湿地、森林和草原四大生态系统中,(C)生态系统处于主导地位。

A:农田B:湿地C:森林D:草原

7.我国为治理和缓解气候干旱,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等环境问题,决定建设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是(A)。

A:三北防护林工程B: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C:沿海防护林工程D:平原绿化工程

8.我国为改善水土流失、洪灾、干旱、泥石流频繁发生的恶劣环境,促进区域经济性情发展而建设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是(B)。

A:三北防护林工程B: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C:沿海防护林工程D:平原绿化工程9.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为干扰将引起环境的(D)变化。

A:一般B:双向C:可逆D:不可逆

10.生态系统可以从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所造成的破坏中得到恢复,通过人类的科学参与,一些生态系统可以(A)。

A:加速恢复B:缓慢恢复C:加速破坏D:缓慢破坏

11.人类活动所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参与下,由于管理对策的不同,一般可以产生(C)种结果。

A:2B:3C:4D:5

12.人类在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各种(D)对生态系统的作用。A:灾害B:因素C:条件D:干扰

13.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过程中,(A)所引起的干扰作用应首先考虑。

A:人类活动B:环境因素C:自然灾害D:政策导向

14.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它对于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称为(B)。

A:区域的生产能力B:环境的承载能力C:环境的缓冲能力D:管理的调节能力

15.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的总体水平上可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称为(A)。

A:区域的生产能力B:环境的承载能力C:环境的缓冲能力D:管理的调节能力[

16.人的智力开发和对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驾驭能力称为(D)。

A:区域的生产能力B:环境的承载能力C:环境的缓冲能力D:管理的调节能力

17.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中,人们已总结出(D)条基本原则,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必须遵从的理论,亦称“假性公理”。

A:4B:5C:6D:7

18.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是(B)环境。

A:自然B:工程C:社会D:信息

19.环境的功能特性是指环境的整体功能(A)各子系统和各组分功能之和。

A:大于B:小于C:等于D:不确定

20.在流域内实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技术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措施是(A)。

A:生物措施B:工程措施C:农业技术措施D:规划措施

21.在流域内采用修梯田、筑坝挖排水沟等技术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措施是(A)。

A:生物措施B:工程措施C:农业技术措施D:规划措施

22.在流域内采用水平犁地、间作套种、桔杆覆盖、免耕等技术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措施是(A)。

A:生物措施B:工程措施C:农业技术措施D:规划措施

23.为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繁育的环境而营造的防护林是(C)。

A:防风固沙林B:水土保持林C:农田防护林D:水源涵养林

24.(B)营造的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A:防风固沙林B:水土保持林C:农田防护林D:水源涵养林

25.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方营造的森林是(A)。

A:防风固沙林B:水土保持林C:农田防护林D:水源涵养林

26.根据气候、自然地理概况、能源、国民生产总值等将中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区划为(C)个生态类型区。

A:7B:8C:9D:10

27.由过度放牧、樵采等导致原有植被严重破坏,覆盖率很低,水土流失严重的坡面,需(C)防止坡面进一步侵蚀。

A:营造用材林B:营造经济林C:营造水土保持林D:封山育林

28.在高山远山的水源地区,由于不合理利用,植被状况恶化而引起坡面水土流失,可通过)D)逐步恢复植被。

A:营造用材林B:营造经济林C:营造水土保持林D:封山育林

29.由山地道路、水利工程或矿山开发等造成的大面积裸露坡面,易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可采取(C)措施防治。

A:营造水土保持林B:工程护坡C:工程护坡与营造水土保持林结合D:营造护坡经济林30.营造水土保持林最理想的配置模式是(C)。

A:纯林B:混交林C:乔-灌-草栽培D:经济林

31.为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源及控制坡面水土流失而营造的森林是(A)

A:护坡薪炭林B:护坡用材林C:复合林牧护坡林D:护坡经济林

32.为恢复植被或人工培育牧草创造必要的条件,利用林业本身的特点为牲畜提供饲料并防止水土流失而营造的森林是(C)。

A:护坡薪炭林B:护坡用材林C:复合林牧护坡林D:护坡经济林

33.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林种构建是以(C)为主体,各林种合理配置与组合构建而成。A:用材林B:经济林C:防护林D:薪炭林

34.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中,(B)林种是农民脱贫致富、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林种之一。

A:用材林B:经济林C:防护林D:薪炭林

35.气候湿润、土壤水分条件好,但面积大、地处边远、人烟稀少的地区,可采用(C)方式造林。

A:人工造林B:播种造林C:飞播造林D:植苗造林

36.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是(A)。

A:现状调查与分析B:区域规划设计C:项目技术设计D:项目树种选择

37.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的内容大多数是以(A)。

A:造林为主B:种苗为主C:多种经营为主D:水利工程设施为主

38.营造水土保持林的关键技术措施包括适地适树及(B)。

A:良种壮苗、精细管理B:合理稀植、营造混交林C:合理密度、细致整地D:良种壮苗、抚育管理

39.农田防护林的主要防护效应是(C)。

A:防洪B:防沙C:防风D:水土保持

40.林带胁地现象是指林带树木会使靠近林缘两侧附近的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而造成减产的现象,其影响范围为树高的(A)。

A:1-2倍B:2-3倍C:3-4倍D:4-5倍

41.我国许多农村家庭利用庭院发展的“庭院经济”是典型的(D)模式。

A:林农复合经营B:林牧复合经营C:林果复合经营D:林农牧复合经营

42.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范围内,森林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全部效用是森林的(A)。

A:生态效益B:经济效益C:社会效益D:综合效益

43.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范围内,被人们开发利用已变为经济形态的那部分效益指森林的(B)。

A:生态效益B:经济效益C:社会效益D:综合效益

44.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范围内,被人们认识,且已为社会服务的那部分效益指森林的(3)。

A:生态效益B:经济效益C:社会效益D:综合效益

45.林业生态工程各种措施是改造自然的过程,其次效益的发挥需要足够的时间,这种特征是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的(B)。

A:多样性特征B:迟效性特征C:时空性特征D:负效性特征

三.多项选择:

1.林业生态工程的目标是建造某一区域(或流域)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优质、稳定的复合生态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134)。

①生物群落建造工程②环境改良工程③种源基地建设工程④食物链工程⑤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2.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135)。

①共生②复合③互生④等级⑤抗生

3.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具有(345)。

①养分归还②环境改善③能量流动④物质循环⑤信息联系

4.干扰是使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12345)属于人为干扰。

①森林采伐②过度放牧③毁林开荒④草原开垦⑤露天采矿

5.干扰是使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12345)属于自然干扰。

①闪电引起的火灾②洪水③盐渍化④飓风⑤虫灾

6.决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可由(12345)等基本要素去衡量。

①资源的承载能力②区域的生产能力③环境的缓冲能力④进程的稳定能力⑤管理的调节能力

7.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庞大而复杂的大系统,它是由(123)组成的。

①自然环境②工程环境③社会环境④空间环境⑤区域环境

8.在环境系统中,环境质量也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状态,这种变化通常都是(12)的共同作用引起的。

①自然力②人为活动③大气污染④地震⑤洪灾

9.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由(12345)构成。

①规划经营措施②生物措施③工程措施④农业技术措施⑤法律措施

10.幼林管理设计的内容包括(2345)。

①造林②幼林抚育③施肥灌溉④防止鸟兽害⑤补植

11.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综合评价的原则包括(1234)。

①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②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③近期、中期、远期相结合④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⑤优势与劣势相结合

12.水土保持林体系的配置模式指(12)。

①水平配置②立体配置③空间配置④树种配置⑤复合配置

13.减轻林带胁地的对策主要有(1234)。

①挖断根沟②农作物合理配置③合理选择树种④林带合理配置⑤适时采收

14.我国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要符合中国国情,其指导思想要具有(1234)。

①全局性②长远性③实践性④群众性⑤社会性

15.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类型主要有(1234)。

①林农(果)复合经营②林牧(渔)复合经营③林农(果)牧(渔)复合经营④特种农林复合经营⑤林药复合经营

三.判断改错:(5*3=15分)

1.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对)

2.森林是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创造文明的基础。(对)3.我国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覆盖率低、分布不均。(错,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等)

4.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建设区多处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不发达地区,应大力发展经济林,提高区域经济收入。(错。应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营造防护林,条件优越的地点可适当发展经济林。)

5.一般认为热带雨林尽管物种多样性高,但其抗干扰能力和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比极地苔原群落还弱。(错,物种多样性越高,抗干扰能力和系统稳定性越高。)

6.人为干扰对环境的影响是局部和偶然发生的,而自然干扰和影响可以涉及到从种群乃至整个生物圈。(错,人为干扰的影响是巨大的,题中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的影响应相反)7.只要有人的参与,生态系统就不能恢复与重建。(错,人的参与是双向的,只要科学、合理,则受害生态系统就可以恢复与重建。)

8.一个地区按人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对该地区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就是区域的生产能力。(错,应为资源的承载能力。)

9.人类社会之所以如此重视环境,是因为环境资源可以为人类生产提供大量原料。(错,不全面,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0.没有环境就没有人类生存,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对)

11.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提倡多林种、多树种及乔-灌-草相结合。(对)12.为防止自然灾害、发病农田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牲畜生长繁育的环境,并提供木材而营造的是森林水土保持林。(错,是农田防护林)

13.防护林体系建设已从单一发展林业走向农、林、牧相结合,综合治理、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对)

14.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是一个纯理论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去进行验证。(错,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15.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仅仅是保护生态环境。(错,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达到区域生死存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6.林业生态工程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给各有关部门带来了超额的经济效益且又是无偿的。(对)

17.查清规划设计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森林生长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林业生态工程的社会经济情况是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对)

18.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是林业生态工程的主体工作,作好规划设计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错,是前期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19.获取最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林业生态工程规划与布局的先决条件。(错,是最终目标。)

20.在水土保持林体系中,水平配置指在小流域内采用乔-灌-草配置模式。(错,改为立体配置)

四.简答题:(5*6=30分)

1.林业生态工程有何特点?

答案要点:

(1)森林经营对象不同,设计、建造及调控的生态系统也不同;

(2)在设计、建造及调控过程中关心的范围不同;

(3)经营目的不同;

(4)采用的综合技术措施不同;

2.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案要点:

(1)山丘区林业生态工程;

(2)平原区林业生态工程;

(3)风沙区林业生态工程;

(4)沿海林业生态工程;

(5)城市林业生态工程;

(6)水源区林业生态工程;

(7)复合农林业生态工程;

(8)防治山地灾害林业生态工程;

(9)自然保护区林业生态工程;

3.森林缓解水资源危机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1)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上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贮藏大量的降水,涵养水源,并防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增加枯水期的河水流量,增加可利用的有效水资源;

(2)森林可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泥沙,维护江河湖库的蓄积能力,处长水利工程设

施的寿命,减少无效水损失,并且还能有效地缓解水体污染;

(3)森林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

4.林业生态工程与大气质量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

(1)森林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是主要的氧源;

(3)森林可减少臭氧层的耗损;

(4)森林可净化空气。

5.简述林业生态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答案要点:

(1)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森林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破坏则使物种和遗传资源失去了保障,导致多样性锐减。

(2)对生态群落、种群多样性的影响;是植物、动物种群多样性赖以生存和基础和保障。(3)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提供物种多样化的生境为物种进化和产生新物种提供基础。(4)对其它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环境恶化影响农田、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

6.简述林业生态工程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

(1)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2)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3)是生物能源的主体;

7.简述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两种模式?

答案要点:

(1)(可逆的)不超负荷受害通过消除压力,在自然恢复过程中达到恢复。

(2)(不可逆的)超负荷受害通过消除压力,在人为的帮助下和通过自然恢复达到恢复。8.简述决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五个基本要素?

答案要点:

(1)资源的承载力;

(2)区域的生产能力;

(3)环境的缓冲能力;

(4)进程的稳定能力;

(5)管理的调节能力;

9.简述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1)把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

(2)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

(3)重视植被的环境保护作用;

(4)采用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5)因地制宜;

(6)生态――经济效益兼优的原则;

(7)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区域的综合整治与经营。

10.简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

答案要点:

(1)规划经营措施;

(2)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3)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4)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5)水土保持法律措施;

11.简述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

答案要点:

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又称生物措施,是指在流域内,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经济收入,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技术措施,建设生死存亡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提倡多林种、多树种及乔灌草结合。

12.简述农田防护林的三种形式。

答案要点:

(1)林带的形式;

(2)林农间作形式;

(3)林岛形式;

13.简述选择林业生态工程造林树种的原则和依据。

答案要点:

(1)根据不同林种目的要求,立地条件,设计适宜的树种;

(2)掌握适地适树的原则,即根据造林立地条件,设计当地能很好生长的造林目的树种。(3)在立地条件和符合造林目的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经济价值和生态、社会效益较高,

又容易营造的树种。

(4)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设计针阔叶树混交林,达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防止病虫害蔓延,建立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目的。

14.造林技术措施设计。

答案要点:

(1)整地设计;

(2)造林方式、方法设计;

(3)造林密度设计;

(4)幼林管理设计;(包括幼林抚育、造林灌溉、防止鸟兽害、补植)

15.简述营造水土保持(或水源涵养)用材林的目的?

答案要点:

(1)在破坏严重,覆盖率很低,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坡面营造水土保持林可防止坡面进一步侵蚀并获得一些小径材;

(2)在小流域的高山远山水源地区破坏严重的坡面,可通过封山育林恢复植被,起到涵养水源和生产木材的作用;

(3)由于山地道路、水利工程或山区矿山开发而出现的大面积坡面裸露的地方,配合必要的工程护坡,人工营造水土保持林。

16.简述封山育林的作用。

答案要点:

封山育林是指对破坏了的森林,经过人为的封禁培育,利用林木天然下种或萌芽更新能力,达到恢复森林植被,促进森林恢复的一种措施。它的主要作用有:

(1)见效快,且形成的是复合的森林景观;

(2)混交林;

(3)投入少,收益高;

(4)保护森林多样性。

17.简述农田防护林的效益。

答案要点:

(1)农田防护林带的防风效应;(对气流结构、对风速)

(2)农田防护林带对温度的影响;(对气温、对土温)

(3)农田防护林带的水文效应;(对蒸发蒸腾、对空气湿度、对土壤湿度、对降水和积雪、对地下水)

(4)农田防护林带对农作物的增产效应;(国外的、国内的)

(5)农田防护林带胁地与对策;

18.简述农林复合经营的类型。

答案要点:

(1)桐粮间作类型;

(2)枣粮间作类型;

(3)林草复合类型;

(4)林渔农复合类型;

(5)桑基鱼塘复合类型;

19.简述林业生态工程具有的外部经济效益。

答案要点:林业生态工程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

(1)下游或附近的防护区范围内的农业部门产量提高,成本降低从而获得一部分超额利润;

(2)使环境具有更大的承载能力,为下游地区的河道整治、交通、水电、水产业等工业部门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

(3)防灾抗灾能力增强,减少相关工业部门的经济损失,节约开支;

(4)给农业生产中的其它行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收入。

20.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要点:

(1)系统内外特征;

(2)多样性特征;

(3)时空分布特征;

(4)迟效性特征;

(5)负效应特征。

五.论述题:(1*15=15分)

1.为什么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答案要点:

生态环境就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各种负反馈效应。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分

为两大类:

(1)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即通常所指的生态破坏问题,如滥伐森林、陡坡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物种消失等;

(2)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即环境污染问题。在有的地区,环境问题可能以某一类为主,但在更多的地区都是两类问题同时存在。

2.林业生态工程有何重要作用?

答案要点:

(1)林业生态工程与土壤侵蚀;

(2)林业生态工程与荒漠化;

(3)森林与水资源危机;(简答题3)

(4)林业生态工程与大气质量;(简答题4)

(5)林业生态工程与生物多样性;(简答题5)

(6)林业生态工程与噪声污染;

(7)林业生态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简答题6)

3.试述我国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原因和重要性。

答案要点: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长期对森林的过渡开采,使森林植被大量减少;

(2)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人为破坏,导致保持水土能力弱,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3)水库、河道损失调蓄能力,洪、旱、泥石流灾害频繁。

(4)阻碍和制约着流域经济建设的发展。

重要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减少水土流失;

(2)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3)改善生态环境;

(4)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质量;

(5)促进区域生死存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林业生态工程学考试重点

林业生态工程学考试重 点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林业生态工程学重点 一、什么是林业生态工程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主要解决什么生态环境问题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防护林学、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主要起防护作用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是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1、自然灾害频繁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丘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多是高原山地,地形复杂,由于森林植被破坏,失去了天然蓄水和保持水土能力,致使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特别是洪灾愈来愈频繁。 2、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地形起伏、森林破坏,我国不少地方岩石裸露,形成重山秃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3、荒漠化面积扩大 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4、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按联合国有关规定,我国属中高度缺水国之列,但在低限边缘,我国供水能力为5200亿m3,占总径流量的20%,既属于缺水国,水资源利用潜力又很大。 5、森林破坏严重 建国以来,我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增加到%,但这远远不够(覆盖率低,林分质量不容乐观),尤其是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西部地区,这是水旱灾害不断加剧的重要根源。 6、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度占世界第8位。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别占世界总数的%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有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7、城镇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城镇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等。 二、简述林业生态工程的含义、内容、类型。 含义: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防护林学、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主要起防护作用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是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内容:1、生物群落建造工程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 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的科学。 * 4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5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6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7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9春化作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10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 响。 *11林火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12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13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 *14温周期: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15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16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 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17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1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对x作图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

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

林业生态工程学实习报告福建农林大学

林业生态工程学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年级: 指导老师: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一、实习目的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骨干专业课,通过实习有利于我们更充分更系统的、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各个环节,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相关课程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社会生产实践。林业生态工程,就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的某一区域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优质、高效、稳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此次林业生态工程实习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山区林业生态工程营建技术及管理的基本技能,实习内容包括防护林造林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困难立地条件下防护林人工造林的关键技术,包括树种选择、苗木培育、整地、栽植及幼林抚育管理等技术;防护林封山育林技术,包括封育地段选择、封育类型划分、封育方式及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技术。通过此次实习,让我们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通过所学理论知识与野外调查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由于是团队合作,也锻炼了我们分工合作的能力。 二、实习地点 福建省平潭县等地 三、实习时间 2017年6月6日-2017年6月9日 四、实习内容 对平潭防护林的现状、布局、建设、发展方向进行调查 对平潭防护林的规划进行评价等。 五、调查结果分析 1、平潭防护林现状 从20 世纪70 ~80 年代开始,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民众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在海岛各种地段营造起防风固沙林,通过防护屏障的作用,有力减轻了风沙对当地居民的不利影响,海岛的居住环境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但由于自然衰老和常年风沙袭击,过去营造的防护林基本上处于退化状态,生态防护作用日趋减弱,风沙对海岛的影响逐渐恢复,为构建生态良好的平潭综合实验区,必须加快海岛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解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 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 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4、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 11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2主导因子: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 1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1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17适应:指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9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20趋同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21生活型:按趋同作用的结果,对生物进行划分得到的类型 22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 23生态型: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24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25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26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时的光照强度。 34光周期现象:生物这种队昼夜周期变化发生各种生理生态反应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35临界夜长:引起植物繁殖(花芽形成)的最小或最大黑暗长度 35黄花现象: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伸长,糖类含量低,植株为黄色软弱状,发生黄化现象。36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单位面积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 27阳性植物:是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28阴性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 29(中性植物)耐荫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两类植物之间的植物。既可以在强光下良好生长,又能忍受不同程度的遮荫。 30树种的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下(或弱光条件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 31阳性树种(喜光树种/先锋树种)只能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良,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幼苗不能生长,不能完成更新过程。 32耐荫树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可以正常更新,一些强耐荫树种只有在林冠下才能完成更新过程。

(完整版)生态学试卷及答案,推荐文档

生态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Population: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群落和生态系统。 3.Niche: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4.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是在环境因子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环境因子。 5.Gene flow:迁移压力的增强可以使某些基因从一个群体有效地散布到另一个群体中,称为基因流。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7.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8.协同进化:种间关系中,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即协同进化。(或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9.热带雨林: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10.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的资料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物种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答:多数学者接受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将物种形成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0.5分): (1)地理隔离(1分)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分隔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0.5分)。 (2)独立进化(1分)两个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分别独立进化(0.5分)。(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1分)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即使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也不再发生基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0.5分)。 2.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答:(1)收获量测定法(1分) (2)氧气测定法(黑白瓶法)(1分):根据初始瓶(IB)、黑瓶(DB)、白瓶(LB)溶氧量,即可求得:初级净生产量=LB-IB;呼吸量=IB-DB;总初级生产量=LB-DB。 (3)CO2测定法(1分) (4)发射性标记物测定法(1分) (5)叶绿素测定法(1分) 3.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有三种(1分) (1)促进模型;(1分) (2)抑制模型;(1分) (3)耐受模型。(1分)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2

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生态效率、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利用效率、林德曼效率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生物量、生产量、周转率 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 次级生产量 生物富集(放大)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功能单位 29.食物链:植物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各种生物成分通过食物传递关系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彼此间都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的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物种的总和 30.生态效率:各种资源(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转移过程中的比值关系,常以百分数表示 同化效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的能量比例(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吸收的太阳能=被动物吸收的能量/动物的摄食量) 生长效率: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能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利用效率:利用效率=n+1营养级的摄食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林德曼效率: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 3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 32.生物量:在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周转率:在特定时间内,新加入的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比率 33.总初级生产量: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 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34.次级生产量: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一部分的能量最终将以热的形式消散掉,剩下的那部分才能用于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次级生产量 二、填空题 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和。(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 食物链主要有和两种主要类型。(捕食物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填空题(10分,共10题) 名词解释(20分,共4题) 简答题(30分,共6题) 论述题(40分,共2题) 一、绪论 1、生态学的定义(黑克尔):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速、土壤等);生物环境(其它生物对于有机体施加的任何影响,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合作)。 2、论述生态学的几种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1)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 )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 (2)前苏联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1945 )扩展了这个定义,认为生态学研究应该包括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中所指的各种适应性。 (3)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4)纳乌莫夫(1955,1963 )认为生态学的定义是: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之间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存活、数量以及分布的影响。 (5)加拿大学者克雷布斯(Krebs ,1972)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6)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7)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0dum,1953 ,1959 ,1971 ,1983 )提出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8)中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对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研究重点是自然历史;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克什卡洛夫; 第二类:研究重点是动物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群落生态学;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纳乌莫夫、加拿大学者克雷布斯; 第三类:研究重点是生态系统生态学;奥德姆、马世骏。 自然历史→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3、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定义 种群: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生态群落:生物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复合体。群落特征包括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稳定性等。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4、生态学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该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其他组织水平,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对x作图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经济概念与原则.pdf

1林业生态工程以及生态工程 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实施对象是人工林的生态经济系统,它是基于自然界法则的生态系统,和天然森林生态系统有一定差异,它属于经营集约,投入的劳动较对,还与一些食用菌种植以及生物法的污水处理差异很大。而生态工程,主要实践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其产生是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的,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是信息论以及系统论等现代化的生态学和基础理论发展所产生的一种理论,它会受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社会问题所影响。 2生态经济的概念 它会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并会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通过这种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能使林业生态工程中的使用价值以及价值都能得以体现。在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会有一些生态功能的商品机制以及生态机制,这两者都是人类劳动所产生的,也是生产社会中的实用价值,生态机制产生的价值,这种载体为生态价值;而商品机制所产生的价值,这种载体为商品价值。人工林所产生的自然环境、资源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都是在林业生态工程价值当中的,其中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价值量都是由劳动时间来决定的,生态系统价值在组建的过程中就缺乏一定的平均机制,而且所有的人工林生态经济系统都有所不同,在定义其价值量的时候还是要依据林区的实际情况来定,主要还是根据劳动时间来定,并不是社会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人工林的生态经济系统价值以及使用价值是由林业生态工程来来体现的,这不光表现在自然环境和资源上,还会表现在自然的环境和价值中,也直接体现在生态经济系统上。其中,使用价值一般都表现在林产品和林木等一些产品上,这些都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能起到改善土壤、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以及防风沙等实用的使用价值,是企业生态产品不能替代的。而林业生态工程在实施的时候,林产品的生态能力和产出价值都是要耗费人工劳动的,这样才能形成林业生态工程特有的生态经济效益。在这其中不光有经济效益产生,还会有一定的生态规律,这也能产生经济效益,但其要经过一定的生产过程。 3生态经济的原则 3.1整体性原则 在整个林业生态系统中,其设计对象和规划对象都是人工林业生态经济系统。我们首先应考虑的是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并促进其长期和短期效益的统一性原则。通常的情况下,生态效益都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如果这两者之间有矛盾,要从各个两面入手,并考虑林地的具体情况,再重新调配投入的程度,使资源利用率有所提升,并调整林种的种植结构,使营林水平有所提升。 3.2适应性原则 受到我国固有土地面积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林业生态体制比较完善,生态经济发展也比较快。但是各地气候差异比较大,在林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林业生态模式和类型,依据地理形貌划分主要有山区人工林、平原人工林等类型;依据林种划分主要有经济林、用材林、特种林以及防护林等类型;还有很多类型,这里不一一例举。林业生态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当地林区的情况,看适合什么样的林种,以选取相应的种植类型,要是在沿海地区修建防护林,地域属于亚热带或者暖温带气候,自然植被的分属就应该是落叶林区,而在东北地区就比较适合种植枫树、红松、以及桦树等种类,南方地区就比较适合种植马尾松、冷杉等种类的树种。林区的条件主要是选择种植树种的因素,不光要考虑到气候的情况,还要考虑到水分和肥力的情况,不能片面去选择树种种植类型。 3.3层次性原则 林业生态工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尺度的工程序列体系,从横向角度看,可包括农户林、林场、农田林、区域以及国家各个网络层次,有小到“庭院经营型”林业生态工程,大至诸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从纵向角度看,其层次结构是复杂的。因而应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案,产生各种层次水平的生态经济效益。 3.4动态性原则 基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原理,利用环境建设工程来保证生物群落的建造;反之,利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促使系统生产力不断提高,从而林业生态工程能加速或缓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演替,使生态经济效益逐步得到再现。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实施林业生态工程的系统进行动态跟踪调整。 3.5最优性原则 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考虑影响人工林生态经济系统的气候、土壤、地形和生物等生态因子和经济投入、经济管理以及经济政策等经济因素,调控、设计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系统,从而使生物生产力最高,产生最佳生态经济效益。3.6实用性原则林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与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具较大差异。在设计实施之前,人类就注重实用性,确定了明确的社会经济目标,进行人工干预,使产生的生态效益遵循自然法则,经济效益具有社会实用性。林业生态工程又是一项社会性工程,它的一切技术方案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在我国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建设防护林工程,采用国家、集体、个人共同集资造林方法,运用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林片、网、带相配置,适地适树的多种林木相并重,防护与生态经济效益相统一。因此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立在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实用性原则。实用性还表现在灵活经营方面。由于自然森林生长周期长,人类对自然森林生态系

生态学试卷及标准答案

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生态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Population: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群落和生态系统。 3.Niche: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4.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是在环境因子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环境因子。 5.Gene flow:迁移压力的增强可以使某些基因从一个群体有效地散布到另一个群体中,称为基因流。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7.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8.协同进化:种间关系中,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即协同进化。(或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9.热带雨林: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10.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的资料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物种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答:多数学者接受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将物种形成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0.5分): (1)地理隔离(1分)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分隔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0.5分)。 (2)独立进化(1分)两个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分别独立进化(0.5分)。(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1分)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即使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也不再发生基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0.5分)。 2.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答:(1)收获量测定法(1分) (2)氧气测定法(黑白瓶法)(1分):根据初始瓶(IB)、黑瓶(DB)、白瓶(LB)溶氧量,即可求得:初级净生产量=LB-IB;呼吸量=IB-DB;总初级生产量=LB-DB。 (3)CO2测定法(1分) (4)发射性标记物测定法(1分) (5)叶绿素测定法(1分) 3.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有三种(1分) (1)促进模型;(1分) (2)抑制模型;(1分) (3)耐受模型。(1分)

林业生态工程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2012-2013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2010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院:水利学院 学号: 学生成绩:

目录 1引言‥‥‥‥‥‥‥‥‥‥‥‥‥‥‥‥‥‥‥‥‥‥‥‥‥‥‥‥‥‥‥‥ 2项目区概况‥‥‥‥‥‥‥‥‥‥‥‥‥‥‥‥‥‥‥‥‥‥‥‥‥‥‥‥ 2.1地理位置‥‥‥‥‥‥‥‥‥‥‥‥‥‥‥‥‥‥‥‥‥‥‥‥‥‥‥‥‥ 2.2项目区自然状况‥‥‥‥‥‥‥‥‥‥‥‥‥‥‥‥‥‥‥‥‥‥‥‥‥ 2.2.1植物 2.2.2土壤 2.2.3气候 2.2.4地貌 2.2.5地质 2.3社会经济状况‥‥‥‥‥‥‥‥‥‥‥‥‥‥‥‥‥‥‥‥‥‥‥‥‥‥‥ 2.3.1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2.3.2工业生产情况 2.4土地利用状况‥‥‥‥‥‥‥‥‥‥‥‥‥‥‥‥‥‥‥‥‥‥‥‥‥‥‥‥‥2.5水土流失状况‥‥‥‥‥‥‥‥‥‥‥‥‥‥‥‥‥‥‥‥‥‥‥‥‥‥‥‥‥3设计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腰堡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设计‥‥‥‥‥‥‥‥‥‥‥‥‥‥‥‥‥‥4.1立地类型划分‥‥‥‥‥‥‥‥‥‥‥‥‥‥‥‥‥‥‥‥‥‥‥‥‥ 4.2林业生态工程布局‥‥‥‥‥‥‥‥‥‥‥‥‥‥‥‥‥‥‥‥‥‥‥‥‥‥5单项林业生态工程设计‥‥‥‥‥‥‥‥‥‥‥‥‥‥‥‥‥‥‥‥‥‥‥ 5.1坡面水土保持林‥‥‥‥‥‥‥‥‥‥‥‥‥‥‥‥‥‥‥‥‥‥‥‥‥‥‥5.2沟道水土保持林‥‥‥‥‥‥‥‥‥‥‥‥‥‥‥‥‥‥‥‥‥‥‥‥‥‥‥

6管理措施 6.1人工林抚育管理6.2工程管理 6.3 资金管理 6.4 信息管理 6.5 物资管理 7 效益分析 8进度安排

森林生态学复习题

《森林生态学》复习题A(专升本) 一、填空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人为因子和火。 2、国槐与银杏相比为对策种,而与鸡爪槭相比则为对策种。 3、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现象;而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使小群落交互排列在一起就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或群落的。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和。 二、选择题 1、非生物因素不包括下面的()。 A.阳光 B.大气 C.水 D.树木 2、下列太阳辐射光谱中,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是()。 A.红光 B.紫外线 C.绿光 D.红外线 3、下列因子中,()是竹子北移的限制因子。 A.日照时数 B.降水 C.温度 D.湿度 4、生态学中,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被称为()。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5、在某森林群落更新调查中,共调查了30个样方,其中18个样方出现麻栎幼苗,则麻栎在该群落中更新的频度为( )。 A.0.6 B.0.4 C.60% D.40% 6、与其他3种植物相比,均属于r对策种的植物是()。 A.蒲公英 B.红松 C.杨树 D.柳树 7、下列种群特征中,()属于种间关系? A. 密度效应 B. 等级制 C.利他行为 D.捕食作用 8、群落中的“偶见种”可能是()。 A.优势种 B. 伴生种 C.残遗种 D. 亚优势种 9、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有( )。 A.1% B.2% C.5% D.10% 10、下列情况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倒置的是()。

A.几平方米的草地上生活着几只蝗虫 B.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生活着一只老虎 C.几十平方公里的草原上生活着十只田鼠 D.一株玉米上生活着几十只粘虫 三、判断题 1、生态学提到的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 2、苗圃地温度越高,苗木生长量越大。() 3、多样性指数的大小与种的数目和种的均匀度无关。() 4、森林植物种群的年龄结构中,幼年的数量比例高,则该种群数量一定是越来越多的。() 5、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的发育是逐渐趋于平衡的。() 四、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主导因子: 3、种群调节: 4、次生演替: 5、生态位 五、简答题 1、森林植物对水分过少的形态和生理适应特征 2、简述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及其特点 3、为什群落层次结构越复杂,生物生产力越高? 4、简答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六、论述题 试以你所熟知的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论述其组成成分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其生态系统的功能与基本特征。 《森林生态学》复习题B(专升本) 一、填空题 1、生态学是研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子作用特征包括作用、作用、作用、作用和生活因子的不可代替性与可补偿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