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授课教师:XXX 课程时长:32课时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掌握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在传播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传播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1、传播学基本概念2、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3、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4、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5、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6、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播学应用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4、课堂实践: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程评估1、课堂参与度:占总评分的30%。

2、小组讨论表现:占总评分的20%。

3、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分的50%。

六、教学大纲具体安排第1周:传播学基本概念第2周: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第3周: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第4周: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5周: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第6周: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第7周:课堂实践: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第8周:期末考试七、参考书目1、《传播学概论》(作者:XXX)2、《传播学原理》(作者:XXX)3、《传播学概论》(作者:XXX)4、《传播学简明教程》(作者:XXX)5、《传播学研究方法》(作者:XXX)八、课程特色1、紧密结合实际:本课程注重联系现实,引入最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传播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2、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实践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通过课堂实践和小组讨论等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网络传播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网络传播课程类型:必修课学习方式:课堂讲授、分组讨论、调研总课时:32授课单位:传播与艺术学院新闻系授课教师:连少英审核:编写日期:2005年9月院(系、部)签章:一、目的本课程重点讲授网络传播的特点、功能及网络新闻的采集、写作、编辑以及新闻网站的建设等基础知识,同时研究了网络传播中的受众、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以及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等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网络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二、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1、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及其基本规律;2、熟悉新闻网站的规划、设计和维护;3、了解网络传播中的受众、文化现象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4、针对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具体问题,具备一定的研究和解决能力三、指定教材及阅读教材《网络传播概论》,彭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网络新闻传播概论》,雷跃杰、辛欣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3月四、参考阅读材料《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李兴国等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陈卫星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周鸿铎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网络传播学概论》,匡文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络研究》,(英)戴维·冈特里特主编,新华出版社《网络传播——一种形而上学的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五、阅读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季刊,社会科学院主办《现代传播》双月刊,北京广播学院主办《国际新闻界》双月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新闻大学》季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当代传播》双月刊,《新疆日报》和《深圳商报》联合主办六、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2课时)第一节: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一、ARPANet 的诞生。

二、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第二节:网络传播的特点一、网络传播的优势:1、速度快,时效性强、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全球性和跨文化性、4、检索便捷 5、多媒体 6、超文本 7、互动性强二、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1、信息安全形势严峻2、侵犯知识产权3、信息泛滥4、网络色情犯罪5、网络诽谤6、网瘾症分析7、数字鸿沟第三节:网络提供的服务一、信息测览(WWW)二、电子邮件(E-mail)三、网上论坛(BBS)四、在线聊天(Chatting)五、即时传呼(Instant Messaging)六、其它服务(电子商务、多人游戏、网上购物、网上拍卖等)第二章网络传播的社会功能(雷P71、彭第九章)(2课时)第一节:显性功能。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网络传播概论课程编号:80021351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学时:30 学分:2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网络传播概论》课程是一门和时代发展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限选课程,是在《新闻心理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

二、课程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及相关对策的了解、各类网络媒体的经营与管理状况的了解、网络新闻媒体的基本状况,发展前景,发展思路等的初步了解。

四、有关说明
1、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前续课程:《电视摄影与摄像》,同期课程包括《影视美
学》、《视听语言》,后继课程包括《优秀电视节目赏析》。

2、周学时/总学时:3学时/周,理论学时30学时。

另实践学时16学时。

3、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4、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采用老师教授、专题讨论、作品观摩、论文写作等方式进行。

课程讲授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其他各项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2)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理解和深化理论,初步具备实践创作的能力。

5、考查方式:论文
五、教学参考资料
1、《现代网络技术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张公忠著.2004年
2.《下一代传媒》.清华大学出版社.李希光等主编.2004年
3.《网络传播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张海鹰,腾谦著.2005年
4.各类网络新闻网站。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地特点,特别是作为新兴媒体地网络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如何发挥自己地优势,在网络新闻的采写和发布中博采众长,整合其他媒体的优点,在新闻传播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二、教学学时分配每章节所需学时列表如下:章次内容理论实训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4学时第二章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2学时2学时第三章网络新闻编辑4学时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2学时第五章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2学时第六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4学时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2学时第八章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4学时第九章网络传播的受众4学时第十章网络传播的效果2学时第十一章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2学时总计34学时32学时2学时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简介网络的基本知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掌握网络传播概念、研究内容、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第二章: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教学内容:讲述网络信息的制作技术与发布技术,以及网站的规划与网页的设计。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网页设计逻辑思维能力和设计方法,主要熟练掌握制作网页的有效工具Dreamweave和Flash,以及信息发布技术。

第三章:网络新闻编辑教学内容:讲述网络媒体的特性以及具体的业务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网络新闻的层次化加工与单元化编辑、专题化组织、多媒体整合以及网络动态报道的实施和网络编辑思想的传达。

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教学内容:讲述网络媒体中互动的重要性,以及网络媒体的几种主要互动方式和网络媒体互动的缺点。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网络媒体互动中对网络论坛与个人博客的作用。

第五章: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教学内容:讲述网络营销、网络公关与网络广告的关系,网络公关的主要任务和方式及原则,网络广告的形式及制作和网络广告的具体执行方式。

网络传播概论教案

网络传播概论教案

读未来编号:学院教案2018 ~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分院(系):教研室:课程名称:网络传播概论课程学分:授课专业班级:教师姓名:职称:使用教材:网络传播概论作者及出版社: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院教务处制说明:1、本表原则上以每章为单位填写。

2、此表后面为本次安排的授课内容的教案正文。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既然要学习网络传播概论这门课程,首先就应该知道什么是网络传播,为什么要学习网络传播,以及如何学习网络传播。

(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都接触过网络传播,那么同学们理解的网络传播是怎样的呢?第一节网络基本知识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2、网络的服务内容包括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广域网和局域网2、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三、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交换时制定的相应规则。

四、网络互联技术1、网络互联的目的2、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第二节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互联网(Interne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

可以说,它是一个网上网,即由大大小小的成千上万个网络连接而成。

一、互联网的诞生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的一个实验性网络。

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两次飞跃1974年,文顿·瑟夫和鲍勃·坎提出了TCP协议和IP协议。

在TCP/IP 9协议提出10年之后的1983年,TCP/IP协议才被指定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为所有的网络采纳,这意味着互联网世界有了统一的“语言”。

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三、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一)新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二)Web 2.0(三)三维技术四、媒介融合的趋势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它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网络传播概论课程编号:9902064009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学生课程总学时:30 学分数: 2理论教学时数:18 实验(实践)教学时数:0 上机时数:12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该课程是传媒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做到:1、了解网络传播的基本操作知识;2、掌握网络新闻的制作;3、理解和掌握网络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分析网络新闻现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重点放在网络新闻工作的原则、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以及网络传播的特性及原则的讲解。

2、本课程理论相对抽象,所以,教学中应注重实例分析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使用实例应注意时新、时宜。

3、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注意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成绩和理论考试结合起来综合考评。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第一章网站的基本结构与规划包含内容有:网站规划和网页设计基础知识第二章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包含内容有: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专业新闻机构与网络把关人的作用。

第三章网络新闻的写作包含内容有:网络新闻的分析与选择、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第三节网络新闻文字稿件的写作第四章第网络新闻的编辑包含内容有: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涵及编辑思想、网络新闻的层次化加工、网络动态报道的实施、网络新闻的多媒体整合第五章网络传播的受众包含内容有:中国网络媒体的受众构成、网络受众的需求、网络受众的总体特征五、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针对传媒专业本科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原则与技巧。

通常该课程在新闻学、传播学相关课程之后开设,是对于传播理论在网络领域应用拓展教学。

六、推荐教材: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Network Communication 课程编号:050320144课程学时:32学时课程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编辑出版学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单位:人文与艺术学院开课学期:二年级下学期先修课程: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二、课程教学目标目标1:认识网络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现代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社会属性、传播形态、具体形式、传播效果等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并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传播活动中;目标2:立足智能化媒体时代,关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向媒体领域的渗透,重点关注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社会化媒体应用等内容,分析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研究网络传播的各种潜在影响,关照网络传播中的新现象、新手段与新思维;目标3:从多元视角探索网络发展对传媒业生态和业态的影响,分析网络传播与舆情、舆论、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等社会应用的关系,努力实践网络内容传播,提高实际网络传播活动的能力和效率;目标4:为后续课程学习和继续深造提供理论知识和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注:“毕业要求指标点”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毕业要求”的相关内容;请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三、课程要求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2.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课上教师集体讲授为主,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分组讨论、课后巩固运用为辅的教学方式。

3.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网络传播与人类社会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授网络传播理论、网络传播实务相关知识,重点关注智能媒体时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向媒体领域的渗透,关注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社会化媒体应用等内容,分析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研究网络传播的各种潜在影响,关照网络传播中的新现象、新手段与新思维;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思考以及创新意识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网络传播概论
课程编号:9902064009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学生
课程总学时:30 学分数: 2
理论教学时数:18 实验(实践)教学时数:0 上机时数:12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该课程是传媒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做到:
1、了解网络传播的基本操作知识;
2、掌握网络新闻的制作;
3、理解和掌握网络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4、能够分析网络新闻现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重点放在网络新闻工作的原则、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以及网络传播的特性及原则的讲解。

2、本课程理论相对抽象,所以,教学中应注重实例分析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使用实例应注意时新、时宜。

3、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注意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成绩和理论考试结合起来综合考评。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章网站的基本结构与规划
包含内容有:网站规划和网页设计基础知识
第二章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
包含内容有: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专业新闻机构与网络把关人的作用。

第三章网络新闻的写作
包含内容有:网络新闻的分析与选择、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第三节网络新闻文字稿件的写作
第四章第网络新闻的编辑
包含内容有: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涵及编辑思想、网络新闻的层次化加工、网络动态报道的实施、网络新闻的多媒体整合
第五章网络传播的受众
包含内容有:中国网络媒体的受众构成、网络受众的需求、网络受众的总体特征
五、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针对传媒专业本科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原则与技巧。

通常该课程在新闻学、传播学相关课程之后开设,是对于传播理论在网络领域应用拓展教学。

六、推荐教材: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