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
初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地理位置与人口分布的分析

初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地理位置与人口分布的分析初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地理位置与人口分布的分析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地理位置与人口分布是两个重要的知识点,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理位置的概念。
地理位置通常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方面。
经纬度位置能够精确地确定一个地点在地球上的坐标,比如北京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
海陆位置则描述了一个地区是位于大陆内部、沿海还是岛屿上。
相对位置则是指一个地方与周边其他地理区域的关系,比如中国位于亚洲东部。
地理位置对一个地区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纬度越高,气温通常越低;沿海地区由于受到海洋的调节,气候相对温和,降水也较为丰富。
而内陆地区则往往气候干燥,温差较大。
不同的地理位置还决定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分布。
沿海地区可能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矿产资源;山区则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森林资源。
接下来,我们探讨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的数量和密度差异。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口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像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地区,都是人口密集的区域。
而在高纬度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以及热带雨林地区,人口则相对稀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口分布格局呢?这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
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而且,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便于与外界进行贸易和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聚集。
相比之下,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生存条件恶劣;干旱的沙漠地区水资源匮乏;寒冷的极地地区终年严寒;热带雨林地区虽然气候温暖湿润,但茂密的森林和复杂的生态环境给人类的开发和居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一个国家内部,人口分布也存在着差异。
比如在中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而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少。
地理中的人口分布知识点

地理中的人口分布知识点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人口分布涉及到人口数量、密度、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资源分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地理中与人口分布相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一、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计算人口密度的公式为: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人口密度的高低反映了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
通常情况下,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而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
人口密度的不均衡分布可能导致城市过于拥挤,而农村地区的资源利用不充分。
二、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单位地区内的人口总数。
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数量的多少还与国家的政策、历史因素、自然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人口数量的多少会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如就业、教育、医疗资源等的供应与需求。
三、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性别、年龄、职业等进行分类和统计的人口数据。
人口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人口组成的特点,是研究人口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人口结构的不同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如老龄化人口结构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劳动力人口结构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等。
四、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两类。
内部人口迁移主要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迁移,通常是由于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不平衡导致。
国际人口迁移则是指人口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
人口迁移的规模和趋势对于源地和目的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人口集聚与稀疏人口集聚是指人口在某一地区集中分布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人口集聚在一些城市和城市群中较为明显。
人口集聚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经济和文化特色。
与此同时,人口稀疏则是指人口在某些地区稀疏分布的现象,如偏远山区等。
人口集聚和稀疏的地理分布不仅与自然环境有关,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交通条件等。
七年级上册地理众多的人口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众多的人口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众多的人口知识点整理
1、人口数量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2.9亿多人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稠密,西北稀疏(以黑河市和腾冲县连线为界)
(2)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东部沿海及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内陆山区人口稀少。
若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腾冲画一直线,此线东南部面积占全国的43%,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
其中江苏、河南、山东、台湾等省人口密度在500人/平方千米以上,而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人口密度却在10人以下。
另外,我国还有约3000万华侨和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
侨胞原籍以广东、福建最多,有些县市因而被称为“侨乡”。
(3)农村人口比重大
3、人口问题
(1)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资源和环境承受沉重压力,影响积累与生产力发展。
(2)人口年龄构成较轻,劳动就业压力大;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出现。
(3)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城市人口压力沉重。
(4)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4.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呈高出生率、低
死亡率、高增长率状况,人口数量迅速上升。
(3)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生率和增
长率都有显著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的绝对值仍很大,每年新增人口在1200万以上。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人口课件

人口密集地区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 导致土地退化、沙漠化等问题。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 程加速,导致生态环 境破坏和生物多样性 丧失。
人口密集地区对生态 环境的压力增大,如 城市热岛效应、水资 源短缺等。
人口增加带来大量污 染物排放,加剧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坏。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足。
劳动力短缺
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性别比例失衡
历史上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对社会稳定产生一 定影响。
未来中国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01人Leabharlann 总量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人口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将逐
渐放缓。
02
人口结构
老龄化趋势将继续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受教育程度
迁移与流动
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跨国或跨地区迁移,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影 响。
国内人口流动
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受经济、教育、就业等因 素影响。
03
世界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 响
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人口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 和利用,如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 资源等。
人口增加导致能源消耗量增加,加剧 能源危机。
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如老龄化问题加剧、劳动力市场失衡等。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如城市交通拥堵、城市贫困等问 题。
04
世界各国人口政策与措施
发达国家的人口政策
鼓励生育政策
通过提供生育津贴、扩大 公共教育支出等手段,鼓 励家庭生育,应对人口老 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初中地理知识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知识点的认识】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1.不平衡性。
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
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 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 70%的人口;全球 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 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 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
就区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国之间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
亚洲陆地面积占全球的 29.4%,但人口占 60%。
2.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
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 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 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 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通常,中纬度、地势低平和沿海位置对人口有明显的吸引作用。
现在世界人口的 79.4%集中在北纬 20°~60°地区;世界海拔 200 米以下地区人口占全球的 56.2%,海拔 200~1000 米地区人口占全球的 35.6%;世界距海岸 200 公里以内地区虽只占全球陆地面积不足 30%,但拥有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3.时滞性(或惰性)。
人口分布往往明显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中心的转移。
其原因在于人口分布的变化依赖于自然增长率和净移民率的时间积累效应,速度比较迟缓。
只有在人口基数很少的新开发地区,移民因素才能立即产生显著效果。
全球、各国和各地区人口(现象)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研究,几乎构成人口地理学的全部内容。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的必背知识点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居民与文化”必背知识点一、人口与人种1.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到80亿。
世界人口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不同历史时期增长速度不同。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增长速度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开始,增长速度减缓,但每年新增人口仍很多。
2.人口自然增长率定义: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人口的增长速度,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
地区差异:欧洲、北美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个别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人口增长特点与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带来问题,如资源消耗、就业困难、贫困、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
保持适度的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人种划分与特征根据体质特征,人类主要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
不同人种在肤色、毛发、面部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5.人种分布同一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也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还有些地区成为不同人种的混居区。
由于人口迁移,人种的分布越来越复杂。
二、人口分布1.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及北美东部等地,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或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荒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等地。
2.人口密度定义: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
三、人口迁移1.定义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从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水资源、地形等。
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政治变动、文化交流等。
四、多样的文化1.语言和宗教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七年级地理世界人口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世界人口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态、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区域差异的学科。
世界人口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探究的是地球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等问题。
在七年级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世界人口的相关知识点:一、世界人口总量世界人口总量是指地球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总和。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在2019年,世界人口总量已超过77亿。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人口数量分别为14.3亿和13.5亿。
而人口最少的国家是图瓦卢,其总人口数量不足1万人。
二、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是指地球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分布情况。
通常情况下,人口数量较多的国家大多处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大陆,而人口数量较少的国家则大多位于南极洲。
此外,一些因为自然环境和政治因素而较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则人口数量较少。
三、世界人口结构世界人口结构是指人口的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人口结构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的人口情况,而且也反映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人口比例越高,其经济发展越快速。
2019年,世界平均寿命为72.6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分别为70岁和75.6岁。
四、世界人口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变化,世界上也面临着许多人口问题。
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人口过度集中等。
这些问题不仅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五、探究世界人口的方法和重要性了解世界人口是地理学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资料和电子媒体等途径来深入了解人口问题。
在学习中,学生也可以参加人口普查、人口统计和调查等活动,以加深对世界人口的认识和了解。
总之,掌握世界人口的相关知识点是地理学学习的基本内容,也是了解世界发展的基础。
通过学习、探究和研究世界人口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口问题的认识,培养他们面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塑造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口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口知识点地理人口知识点一、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某个区域、国家或世界范围内所统计得到的人口总数。
目前全球人口数量已经超过70亿人。
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由于各种自然条件、历史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会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的人口分布就呈现出东部地区人口集中、中部地区人口分散、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的特点。
三、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某个区域或国家的人口数量与其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
通常用人口数量除以面积的方式来计算,单位为人/平方公里。
例如,印度的人口密度很高,达到了416人/平方公里,而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则很低,只有3人/平方公里左右。
四、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某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在不同年龄段上的分布情况。
一般会将人口分为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四个年龄段。
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变化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影响,例如,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会给养老金、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带来挑战。
五、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指的是人口在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移动。
人口迁移到新地方会影响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变化。
例如,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迁移会带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时也会加重城市的承载压力。
六、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是指政府为控制人口增长率或改变人口年龄结构而制定的政策。
人口政策通常包括计划生育政策、养老政策、少子化政策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政策会有所不同,具体制定的目的和效果也大不相同。
七、人口统计学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数据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年龄结构等方面。
人口统计学是制定人口政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世界上的居民很多,各地区之间的人种、语言、宗教信仰差异很大;根据人的体质特征可以将世界上的居民划分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世界上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详解】
(1)海上丝绸之路经过①马六甲海峡,进入A表示的印度洋,到达B表示的非洲,再经亚非分界线的苏伊士运河,到达C表示的欧洲。
A.温带季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D.地中海气候
5.据下图所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A.降水较多B.中低纬度
C.气候温和D.平原
6.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可以用( )来表示
A.人口密度B.人口自然增长率C.人口数量D.人口增长数
7.青藏高原人口稀疏,是因为
A.资源贫乏、面积狭小B.地势高、空气稀薄
C.荒漠、气候干旱D.全年高温多雨、原始森林广布
8.下列地区属于人口稠密的有
A.青藏高原B.亚马孙平原
C.西西伯利亚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9~10题。
9.据图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是
A.高纬度地区B.地势高的高原
C.亚洲东部和南部D.干旱的沙漠
10.下列不属于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3)D地居民大多为____色人种,居民主要信仰_______教。
(4)D(撒哈拉沙漠)和E(亚马孙平原)两地,人口分布_______(稠密、稀疏)。请选取其中一地说明造成这样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一个地方的人口密度是由当地的人口总数除以当地的面积,如某市的面积为2000平方千米,人口为50万人,则该市的人口密度是500000/2000=250人/平方千米,故选D。
C.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D.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请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3~4题。
3.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的分布,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上的共同特点是,都位于
A.中、高纬度的近海地区B.中、高纬度的内陆地区
C.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区D.中、低纬度的内陆地区
4.上图表示的气候类型为
初中地理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
一、选择题
1.某市面积为 2000平方千米,人口为 50万人,其人口密度为
A.25人/平方千米B.2.5人/平方千米
C.2500人/平方千米D.250人/平方千米
2.有关世界人口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的密度大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高
B.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6.A
【解析】
【分析】
掌握人口密度的含义。
【详解】
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其计算公式是:人口密度=总人口÷面积。其单位是人/平方千米。故选A。
【点睛】
人口密度表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用来表示人口增长的快慢。
7.B
【解析】
【分析】
(3)材料二图中,甲地和乙地人口________(稀疏/稠密),其中______地是处于炎热干燥的荒漠导致的。
(4)欧洲人口密度大,但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表明欧洲的总人口出现______(增多、减少)的趋势,这种人口特点容易产生的问题______________。(任写一点)
13.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2)图中B表示的亚洲,到达非洲东南部的③处,发现当地居民多为白色人种,到达C大洲发现当地居民大多是白色人种,说的是英语,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
(3)由图可知,图中D是非洲北部大多数是白色人种,居民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4)由图可知,D表示的撒哈拉沙漠和E表示的亚马孙平原,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分布稀疏,如撒哈拉沙漠是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不适合人类居住。
(1)读材料一图,可以看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都属于人口较为_____(稀疏/稠密)地区,①区域是______人种,③区域紧邻的A是_______半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2)读材料二图,人口稠密区在地理分布上的共同特点:从纬度上看,大都属于______纬度;从地形类型看,多分布在________地区;从海陆位置上看,大都位于_______地区。
(2)C所在的大洲是欧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最低的大洲,许多国家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人口问题。
(3)D处是美国,此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通用的语言是英语。
【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人口分布有关知识,要知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4.苏伊士运河黑白英基督白伊斯兰稀疏D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不适合人类的生存
(2)世界人口稠密区的共同特点是:从纬度看,大部分位于中低纬度;从地形类型看,多分布在平原地区;从海陆位置看,大部分是在临海地区。
(3)图中位于北亚的甲和北非的乙自然条件恶劣,都是人口稀疏区,其中乙是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4)欧洲人口密度大,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表明欧洲的总人口出现减少的趋势,欧洲人口在负增长,易导致欧洲出现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兵源不足的问题。
【详解】
人口稠密区都是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开发历史比较悠久、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气候过于湿热或干旱、寒冷以及地势高峻等环境恶劣的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因此不利于人类的居住,成为世界上人口稀疏的地区,故本题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与人种。
10.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读图可知,该地不但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农业发展较早、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形成了世界人口稠密区;故答案选D。
11.B
【解析】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是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是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 、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地区,这些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如平原面积广,气候温暖湿润,工农业历史发展悠久,经济发达;世界上的人口稀疏区有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这些地方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两极地区位于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疏,故选B。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位于______纬度地区的临海地带。
(2)C所在大洲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_________(高/低)的大洲,出现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3)D处居民以__________人种为主,通用语言是_________。
14.目前,泉州已经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之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要知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3.中低低劳动力不足白色英语
【解析】
【分析】
世界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详解】
(1)由图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的稠密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适合人类居住。
4.由图可知,图中该地最冷月均温在0℃到15℃之间,降水属于全年湿润型,为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故选B。
【点睛】
本题重点考查了世界上人口分布的特点、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能够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5.D
【解析】
【详解】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大部分是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从图中的海拔分布看,大部分人口是分布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人口分布相关知识,需要识记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相关知识。
12.稠密黄色阿拉伯中低平原、盆地临海稀疏乙减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等(填一个即可)
【解析】
【详解】
(1)由图可知,图中所示亚洲的三大文明发源地都是人口稠密区,①区域位于亚洲东部,属于黄色人种,③区域紧邻A表示的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A.温度湿度适中,易于生存B.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养育人口较多
C.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D.自然景观独特,景色优美
11.下列地区中,人口稀疏的是
A.欧洲西部B.两极地区
C.亚洲东部和南部D.北美洲东部
二、解答题
12.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示意图。
材料二:亚、欧、非洲人口密度分布图。
【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居民、人种、语言、宗教、人口分布等有关知识。
(1)“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三大洲的一条重要纽带:从泉州出发,沿“海上丝绸之路”经过①马六甲海峡,进入A大洋到达B大洲,再经_______(填大洲分界线),到达C_____洲。
(2)中国船员在B大洲的③城市靠岸登陆后,发现当地居民大多为_____色人种。到达C大洲时发现当地居民大多为____色人种,说_____语,居民主要信仰_______教。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一定高(比如欧洲西部,人口的密度大,有的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其他三个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人口的有关知识.
3.C
4.B
【解析】
3.由图可知,世界上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南北美洲东部等地区,从纬度和海陆位置上看,都位于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故选C。
8.D
【解析】
【详解】
世界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大部分人口是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以上四个地区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人口稠密区,其他三个地区生存条件差,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疏,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