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 小课题研究总结材料

后水霞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习惯的培养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为此,《语文课程标准》作出指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二、研究目标

1、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方法途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阅读习惯。

2、继承我国阅读教学的优良传统,吸取现代阅读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3、积极拓展阅读资源,开发自主阅读材料,让儿童在自主阅读中提高阅读效率。

三、研究内容

我们的课题研究重点放在小学生良好的课内阅读习惯培养方

面。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把本班学生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知书达理”的文明人。

四、实施方法:

(一)重视字词,加强训练,让学生的阅读得到保障。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而这一点的实现要接合学生的预习进行,相信也是所有高年级语文老师的共识。

(二)巧妙设计,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意阅读。

1.精心创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例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老师可以充分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生动的动态画面,再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范读,从

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学生在细细的听、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会被老师美的情感、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了。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2.充分发挥想象,培养阅读兴趣。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却是无限的。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从“有尽”的“言”中领悟到“无穷”之“意”。如教学《过分水岭》一诗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现在山水偶会哭、会笑、也会向别人表示留恋和关心了。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有兴趣与思考余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自然也就“爱读”了。

3.组织课堂游戏,培养阅读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中高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或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晏子使楚》一文就最适合此法。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4.开展课间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

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相信结合我们的“读好书好读书”活动这一点任何班级都能得到有效落实。

(三)相信学生,加强引导,让学生学习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而这些工作教师是不能越俎代庖的。

(四)教授方法,大胆质疑,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彰显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我把预习纳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臵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习作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流畅,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能力。“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五)课外拓展,提高兴趣,让学生学会阅读

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活动过程。我们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发现阅读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小学生阅读是人生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图画”的良机,但也极易被不慎的笔墨所涂损。小学生阅读的启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从识字、词等发展到句、段、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须循序渐进,才有利于掌握系统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小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积累和总结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必须对学生阅读一般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根据这些特点和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地做以针对性的指导,以使学生尽快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二、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要找到了可以激发出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从以前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进而对阅读有了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首先,学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书声琅琅,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氛围。然后,在班级环境建设中突出阅读的特色,例如学习园地、黑板报等以宣传读书为主题;其次是完善班级图书角,对书柜装饰及命名,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阅读的兴趣。 三、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个性倾向还不够稳定,表现在他们模仿性强而欠持久,兴趣易发生而很少专注,好动情感而缺乏意志,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他们并未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或形成耐久的读书习惯,即使上了高年级,已具备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带有易变性。因此,必须重视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正确指导。 1、学会精读和泛读。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泛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一般都按“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逻辑步骤训练学生精读,如:查检、参考、圈点、批注等。针对小学生读书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现状,我在班级中专门设立了阅读赏析课,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泛读是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在这方面我们紧密结合年级课本的实际内容学习的要求,适当提出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帮助他们深刻领会课本知识,同时对算术等其他门类的审题也发挥了辅助作用。 2、学会选择读书。知识如烟波浩淼的大海,书多如沙砾,廖如繁星。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要远离(内容不健康的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因此,对于小学生课内外读什么书,语文教师要做精心指导。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各年龄段阅读书的篇目,采取向学生推荐和向家长列书目清单等方法,让学生和家长有选择性的购买、阅读书籍,以提高学生阅读质量,扩大阅读视野。 3、学会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就是说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如林巧稚说“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如果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语文这个基础工具,必须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然而令人心痛的是现在的许多孩子不仅不知道该读些什么,甚至走入了阅读误区。为什么上了六、七年的学,孩子们却还是不会阅读呢?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脱节。传统的课堂上,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按照自己的理解、教参的分析,从专家角度,在高倍望远镜下剖析。这种方法,永远像一个精彩的演员在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学生永远是观众,只会鼓掌。难怪学生不会表演?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与其给人一些鱼,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利用各种训练手段,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运用所学的知识,如何独立分析和解答类似的问题,以体现具体应用能力,这是教学工作的最终任务。它的实质

是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获得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算是真正达到了目的。学生没有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症结之一。以往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往往只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阅读量少,所以尽量增加阅读的数量,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殊不知,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论经过多少练习,阅读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课外阅读要靠自学、自觉,全靠内驱力,因此我认为:要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阅读兴趣, 是指进行阅读时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 它对维系注意力, 增加理解与记忆, 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 唤起情感体验, 都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加大力度,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合理使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 为学生架起通向理性认识的桥梁。合理使用多媒体, 可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 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 让学生身临其境, 加深内心的体验, 进入具体的情境, 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享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语感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核心与牛鼻子,语文教学才能走出“少慢差费”这一令人尴尬的困境。叶圣陶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的能力。”这两位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家言明了语感培养对发展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新课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活积累,是积累语感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也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为每一天的生活都留下美好、愉快的回忆。热爱生活,才会追求美好的生活。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组织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低学段重在词语的积累,简单内容事件的描述。中高学段重在对事件过程的描述,且能抓住要点。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词语与生活的联系。如:只要说到公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性情的公鸡的特点,好斗的鸡、生活中带着一群母鸡的公鸡,其特点各不相同。春天里欣赏的美丽景色,是那样的美丽;夏天里看到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南区小学慕丽娜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只有抓住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才能实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本文在分析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解读,提出几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语文知识和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基石作用,也是另外两维度的目标实现的依托。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具备读、写、听、说、思考、创造等能力,这是语文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必须重视的方面。 1、重视文本。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源,以其为平台,即使是最简单的词语,也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譬如理解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18 课《她是我的朋友》中的重点句子:“过了一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时,我们可以先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啜泣”“捂住脸”来体会阮恒内心的紧张与害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交流体会阮恒对小女孩真挚的友情,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只要我们潜心钻研文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一词、一句都将是实现多元目标的依据之一。只有我们充分挖掘才能促进教学目标与文本的真正沟通。 2、重视实践。课堂是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

地。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燕子》一文时,我们可以设置情境悟读法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通过品读赏析描写小燕子的语句,学习对小燕子抓住特点、按顺序的描写方法。 3、架桥梁。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在一起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过程又是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渗透在师生的合作之中,比如:再教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19课《七颗钻石》时,正当我准备布置学生讨论:从水罐一次次的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时。突然冒出一个声音:“我体会到了小女孩尊敬长辈、关心动物、助人为乐、善良、有爱心的品质”这脱口而出完全正确的答案顿时使教室一片寂静。教学目的显然已经达到,然而我不满与此,接着说了一句:“你很聪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大家说说好吗?”由此,从对结果的肯定转向了对过程的询问。关注过程是三维目标对我们最有益的启示。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才能够相互渗透,交融一体,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抓好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将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会让人终身受益。 一、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最为重要。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快乐;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地去学习,去探索。学生只有对读书感兴趣,才会在阅读方面有最好的收获。在低年级这一点尤其重要。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怎样才能使第一学段的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一是内容的选择,如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二是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韩兴娥老师“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的做法值得借鉴。她为了让一年级新生一入学就有事做,第一天就自己读书。她给不会拼音的一年级新生编了一本他们能够“自学”的小册子——《读儿歌识汉字》。这部小册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的儿歌。如《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第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献综述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献综述 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甚至终身受益。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 1.1良好的阅读习惯包含的内容 概括起来,良好的阅读习惯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正确的阅读姿势。阅读时要求学生双脚自然平放与肩同宽,收腹挺胸,两肘平放在桌子上,双手拿书,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 (2)专心致志的阅读神态。阅读活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完成。 (3)恰当的声音。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朗读时声音要响亮,一个是默读时不发出声音。 (4)动起来。既要做到口动脑动,还要做到手动笔动。 (5)阅读前仔细审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仔细审题,能够洞察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中心。 (6)阅读中生疑、质疑。生疑质疑有助于学生发挥阅读主体的积极性、探索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2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其特点是:在人们的行为中经常地、反复地出现;不假思索、自动地体现于行为中,即通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为行为者的当然的自身需要。习惯一经养成,就会自然而然地沿袭下来,轻易不会改变。”(《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陈金英,硕士学位论文) 因此养成积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终身的。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孩子在阅读行为中,需要全面地调动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而一般来讲,学习能力的高低正取决于这些能力。阅读,锻炼了这些能力,因此喜欢阅读的孩子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取得,从根本上来说其实等同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第三,喜欢阅读的孩子知识更丰富,不但通过阅读获得了涵盖课堂学习内容的知识,也更容易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自如运用。 1.3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读书时注意力集中,并且读思结合的习惯。 宋代朱熹提倡“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眼到是看,口到是读,心到首先是注意力集中心无旁骛,同时包括思考、理解。阅读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三心二意的阅读是不会有收获和提高的。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注意集中性并没有发展完善,集中的深度不足,时间也较短。所以在阅读活动中,要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朗读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的。由于儿童内部语言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注意力的稳定。同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了有声的口头语言,必然有思维的参与,就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要做到对文章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只有通过“精思”才能实现,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首先要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的阅读能力被视为具有很高价值的能力。因为阅读是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拥有,能让阅读者“厚积而博发”。 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儿童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父母应该重视孩子阅读潜能的开发,用正确科学的方式来引导孩子阅读,让孩子善于阅读,乐于阅读,勤于阅读。 有一个孩子养成了乱拿别人东西的坏毛病,他的父母知道后于是找他谈心,他几经做出表态后仍改不掉,最后父母在一位亲子专家的启发下,给孩子找了一本书,让他阅读并尝试写下自己的感受,没想到孩子竟被书中主人公的精神所感动,彻底改掉了偷东西的恶习。 可见,阅读给人心灵上的启迪也是无法估计和替代的。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还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同时,还可以使孩子从书中获得人生的经验。因为人生短暂,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身体验,书中的间接经验,将有效地补充个人经历的不足,增添生活的感受。 有人说过: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通过阅读可以发展人性,提升修养,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孩子的人格养成、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的构建,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去阅读,从而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1.父母首先要有阅读习惯 要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如若父母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 父母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对待书报总是兴趣盎然,孩子便会觉得读书一定很有趣,于是对书籍充满着好奇,自然而然会在书的国度中流连忘返。如果父母不读书,却想让孩子读,他就会说:“你们都不看书,为什么要让我看?” 2.给孩子选择好书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斯迈而斯也说过:“古往今来,好书总是人们最好的朋友,这关系永远不会变,因为它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良伴。” 一本好书,会赋予孩子高尚的品质,会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受高尚情操的熏陶。所以,父母应根据孩子年龄和发展特点,给孩子选择一本好书,如生动有趣的长篇小说、优秀的散文,以及综合性的书籍如《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成语故事词典》等。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配合看一些名著欣赏作品,让孩子自幼就开始接受名著的熏陶,不仅可以奠定孩子一生优雅人格的基础。同时,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 3.为孩子准备一个书架 在家中,为孩子选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或角落,放置一张书桌,准备一个小书架。让孩子可以随意选取自己喜爱的书籍,坐在书桌前放松自在地去阅读。相信您的家中如果有这样一个空间,孩子一定会有阅读的欲望。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谁的创造力强,谁就走在前列。小学语文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因素,语文教师应积极研究,系统训练。一、从引导质疑入手。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是对好奇心的推进,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创造的冲动,只有具有强烈创造冲动的人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看图读文基础上质疑。学生就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了不少问题。二、从鼓励辩理入手。善于思维辩理,往往是创新纪的开端,但是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知识往往浮于表面,不善于提出独特见解,只会按照老师设计的“圈套”按部就班,一问一答,答完了事。长此以往,学生就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创造力也就随之丧失了。这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质疑中捕捉可引起急诊的问题,或教师巧设疑问,使学生提出尽可能新的想法或见解。如教学《李时珍》一课时,这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李时珍的艰苦;当时社会的艰苦生活,我抓住课文内容,鼓励学生争辩。正反两方你来我往,争论十分激烈,学生辩理过程中创造力得到发展。三、从启发想象入手。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一切创造性的劳动,就是以创造性想象开始的。为此,在阅读中我十分注意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某某些有助于启发学生想象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如教学《跳水》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教学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多角度展开想象:假如你在船上目睹了当时发生的一切,你想对孩子说什么?你想对水手们说什么?你想对船长说什么?通过想象,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四、从展示思维过程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大部分具有创造才能的人都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剖析、展示凝结在教材中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开拓思维的广阔性,砥砺思维的深刻性,促进思维的独立性,磨炼思维的敏捷性,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思维的逻辑性,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让他们掌握一些思维的方法。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周瑜提出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按一般人的思维常规和思考习惯,想到的是:箭必须用竹子、翎毛、胶漆等一支支造出来,加上周瑜的人为干扰,要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周瑜这样摆明着刁难人。因此,思考到此就撞壁了,而诸葛亮高明在他能变换思维角度,突破常规的行为和思考方法。因为他知道十万支箭要在十天内一支支制造出来是不可能的,要按时按量交出箭,只有另辟蹊径,只有用不是“造”的方法。这样一反常态地去想,思路就开阔了,主意就有了,要箭就到曹操那儿去“借”的妙计就迅速产生了。教学时,我就着力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样想?而诸葛亮是怎样想的,从中体会到什么?显然,让学生层层剖析,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了多方探寻合理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五、从课内外入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而课外活动则为学生形成创造品格,增长创造性才干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天地。陶行知就认为,创造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做”之中,落实到活动中,他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重点、难点,拓展教学思路,大力开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索的作业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课。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两道作业:1.设计一条保护地球的的宣传标语,可以一个人制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2.用照相机摄下或用图片写上一二百字的感想,然后举办图片展览活动。作业时,学生翻资料,搞调查,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讲,个个乐此不疲。事实证明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单看收到的标语和图片的数量就达八十多件,其中还不乏“精品”。更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居然通过家长的帮助,把环保部门的叔叔邀请参加他们筹办的图片展览,并为他们作了《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的报告。可见,开展语文课外活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促动写作水平的提升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动,相辅相成的。只有大量阅读,勤写勤练,才能有效地促动学生读写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实践中,也有很多学生读了好多文章仍写不好作文,我想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解决好读和写的关系。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较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以促动写作水平的提升。 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所以,我在平时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即多读,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颂。通过阅读课文或别的优秀文章,让学生学习理解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阅读,要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谴词造句。读文章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勤思多想的习惯,最好的方法是联系自己的实际对照阅读: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这种题目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中心词是什么?有什么限制?让我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的过程中,想作者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等等。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读书破万卷,下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指导学生阅读,最初阶段应放在课内,通过教师有目的的问题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练习。当然,课外也应该适当地指导,因为课外阅读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往往为求知欲所支配,为浓厚的兴趣所驱

使,他们还能够使用自己课内学到的方法自己尝试,所以,效果往往更显著。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应克服“偏食”,即只读某一类作品的现象,克服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地啃大本书的现象。 我认为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作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就会得到同步提升。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提到如何提高阅读水平,人们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读。这当然没错,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读也要讲求质量。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阅读水平。不少学生感到委屈,自己读了不少文章,学了不少所谓技巧,可阅读水平老提不高。另一方面,不少教师也对如何上好阅读课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在阅读课上应当讲些什么。如果仅仅是把文章翻译过来,那就成了翻译课。如一味讲技巧,一则阅读本身并无太多技巧可循, 二则易把学生引向投机取巧的歧途。阅读到底该如何学习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我们的母语学习谈起。我们在小学就把常用的汉字基本学完了,可我们初、高中还得学习语文。那我们在中学语文课上学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恐怕还一时不好回答。但至少敢肯定,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了。 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母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学习母语如此,学习英语也是如此。我们在掌握基本语言后,必须学会脱离语言本身,我们首先要理解文章整体而非个别词句。文章的体裁、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文章是人写出来的,那就必定有一定逻辑。词句都不过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图才是解题之关键。四六级考试都在向能力测试转变,我们也必须摈弃单纯强调应试技巧的老路。要想快速扎实提高阅读能力,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很多书上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以下问题:如果自己写同样题目或题材的文章,会采取何种文章布局?如我们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不同,那么具体不同之处在何处?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有何特点?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间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讲求速度的范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文章的是永远读不完的,如果想着去读200篇各种模拟阅读题,倒不如踏踏实实读50篇历年真题。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二.自己学写长句,克服长难句障碍几乎每一篇阅读,总有一两句长难句。有许多同学这样分析那样分析,可就分析不出什么名堂。听力好的同学不一定发音好,可发音好的同学一定听力好。同样,能写出长难句的人当然不会怕什么长难句。同学们应当做的是找一本好的语法书,认认真真学习句子结构那部分。英语的句子主干往往并不复杂,只是其粘着修饰成分过多。我们一开始应当学会如何写出简单的基本句型,然后再通过附加各种从句、插入语、非谓语形式,来逐步扩充句子结构。 分析长难句与扩充句子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必须一步步“砍”去插入语、各种从句、非谓语形式,来获得句子主干。所以只要“欲简之必先扩之”,我们与其寻求各种长难句分析法,不如先学会自己写长句。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下面我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谈谈我的教学体验,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切磋。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由此可见,同样的道理:在课堂中,学生只要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对课内阅读产生兴趣。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

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一)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读书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自己就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读书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二)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 2、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们学会做人 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的习惯,即让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饭要天天吃,书要天天读。有的学生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时间总是有的,唯一的是前提是要有天天读书的意志。有了这样的意志,不管学习有多忙,都会有时间来阅读。我和学生制定了读书计划: 读书日期 篇名 页码 家长签名 这个读书计划比较简单,容易操作。计划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阶段可是是一天一查,到一周一评,有益的奖励机制也使学生乐衷于读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断约束自己,要求自己中学会了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为其个性良性的成长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多交几个读书朋友,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除了用计划自我监督外,还需要多交几个志同道合的读书朋友来相互促进。英国大戏剧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有了趣味相投的读书朋友,经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互荐书目,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挖掘和发挥各自的潜力因素,从而在学习品德和修养上取长补短,相映生辉。读书,特别是坚持天天读书,是一场艰苦的脑力劳动,它不仅需要朋友在知识上的帮助,更需要在信念、意志和毅力上的激励,以克服自己的惰性。在我们班都有好朋友组成的读书小组和书友会。大家在看完一本好书后总会以聊天的形式来谈谈。这时,如果有的学生已经荒废了十天半月的读书时间,而朋友已经读完了一本书,向你津津有味地介绍读书内容。在这样的时候,学生难道不会受到心灵的震动和深深的激励吗?有了朋友的促进,学生读书的脚步是不会停下来的,这在无形中也促进了相互的提高。3.以书中优秀人物为榜样,指导行为 现在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从幼稚到成熟的年龄阶段,虽然年龄尚小,但是同样会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比如:被老师批评了,被老师表扬了,跟同学吵架了,损坏同学东西了,考试不理想,或者有时做了不诚实的事情等等。如果学生一直沉浸在这种不愉快中,我会推荐或建议他去读一本好书,让他在书中找到答案。我的一个女学生特别爱美,其实到了五六年级的女生,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外貌的评价,而她长得有的胖,为此常常闷闷不乐。多次谈话后效果不明显,我就推荐了《海伦。凯勒传》。当一周后,她把书还给我时,深情地说:“谢谢老师,谢谢海伦。凯勒,她让我看到还有比外貌更重要的东西。老师,我会努力的!”这就是对读书所得的一种运用,是更有意义的运用。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培养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这不仅能在现阶段大大提升其自身素质,更是为他进行后续中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关键词】阅读能力;兴趣;词汇量;独立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同学平时口头表达能力很好,可是作文却写得前言不搭后语;或者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总结不出中心意思;还有的甚至对短短数语的数学应用题产生误解,导致丢失了原本该拿的分数。究其根源,这都是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所致。所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应该培养他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幼儿时期开始,要依靠父母的诱导。进入小学以后,兴趣的培养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老师必须博学多才,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使课堂充满情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另外,语文的教学要注重渲染文章的意境,魅力。使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品味语言独特的美。千万不可脱离文章整体,只是枯燥的讲解主、谓、宾、定、状、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朗读,尤其是富有戏剧性的朗读,更能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阅读兴趣的培养并不单单是语文老师的事,他要求各个学科的老师共同努力。例如,如果生物老师讲到蝴蝶时,告诉同学们《昆虫记》这本书中有详细的记载。我想这本书一定会成为学生争相传阅的新宠。巧借课文激趣,当讲到《草船借箭》时,老师不妨告诉学生,要想详细了解故事原委,可以读一下《三国演义》。 二、词汇量

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技能

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技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中,我通常引导学生分三步走: 1.阅读前——想象说话,主题质疑 很多研究表明:如果语篇涉及读者熟悉的主题,他们就能顺利进行理解文章中的信息;如果不熟悉语篇主题,就会出现障碍。所以在阅读前让学生了解相应的主题背景知识有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小学英语教材中,出现有大量的课文插图,它们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概括,是一篇文章主题意义的直观表现。因此,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进行看图说话,能很快帮助学生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搞懂语篇中所蕴涵着的主要意思。例如在学习小学The seasons 这一课,其中有四幅插图,描绘的是人们在四季中的衣着与活动,学生如果单靠读课文去理解,可能很有难度,如果事先引导学生观察这四幅插图,看图说话,便很快能理解语篇的意思,对本文的阅读理解就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产生高质量的阅读。 有些阅读课文中没有插图或课文插图不能很好地体现出课文的重、难点,那么就需要以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Free talk ,巧妙地将背景知识传输给学生,再围绕主题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质疑解答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在教学时,学生对The Wright Brothers不够熟悉,我事先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图片与简介,然后与学生谈论有关背景信息。如:Where were they from? What was their dream? What did they want to make? 通过简单的问答去唤起学生已有积累的知识与生活经验,那么课文中的理解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课内英语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为渠道,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但不能死用教材,照本宣科,把课文教死了,应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策略一:猜测词义 “猜”类活动主要特点是学生与所猜的内容存在一定的信息差,利用这种活动方式,导入并学习重、难点词汇,深受学生的喜爱。要求学生利用上下文的含义、句子的语境或句法结构来猜测词义。例如这一段,The clouds get heavy with water, and the water turns into raindrops. Then we have a rainy day. 其中raindrop是个新单词,但是学生能从上下文的意思中猜到是“雨滴”的意思。学生在尝试用英语思维去猜的过程中,既收获了新的知识,又有获得找出答案的成就感。 策略二:读活课文 阅读与训练是无法分割的。优化组合各种方式的训练,往往能有效地指导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从而读活课文,逐步培养其阅读策略。 (1)质疑——导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激发学生的思维,去和藏在文中的答案“捉迷藏”,既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快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产生的正确答案又能使学生增强阅读的自信心,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任务——精读:强烈的目标意识是阅读成功的关键。为此,阅读任务的设计必不可缺。Smith 和Elley 曾指出:“儿童只有在被给予难度与其能力和水平相当的任务时,才会学得最好。”这说明设计的任务必须要适度。精读课文是一节课中最关键环节,不仅要读通课文,还要读懂课文;不仅要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还要对语言、句式、篇章结构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以任务促读,正好符合了精读的要求,能使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加活跃,有效促进学生阅读

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增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孙双金强调:读要书声琅琅,讲要议论纷纷。古人说得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有了阅读的习惯学生就自不过然地会阅读了。所以,要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增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这样,天长日久,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提升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其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看图的习惯。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激发学生的看图兴趣是养成观察习惯的重要手段,激发学生看图的兴趣。应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采取相对应的措施。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爱看彩图。受人指点后去看图,注意力最集中。 训练学生看图的习惯,重在指导学生看图的方法。从观察的顺序入手,诸如上下顺序,内外顺序,远近顺序,局部顺序,还有观察的重点,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其特点。 为了养成学生看图的习惯,凡是有插图的课文,课前要安排学生看图,课中要边读边看图,课后,要让学生讲解图意。此外,多在课外阅读时间里指导学生看连环画册,也是培养学生看图兴趣,养成看图习惯的好方法。 二、读画的习惯 读画的习惯,也叫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养成这种习惯,学生阅读时就能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提升阅读效果。 读画就是要求学生读书时把字.词.重点句子划记号,作批注。养成这个习惯,关键是给学生规定常用的画记符合,提出画记要求,随时提醒学生读书画记,坚持督促检查,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不画记号不读书的心理。 三、朗读的习惯。 朗读:首先要做到准确地读,善于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错字,不重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颠倒字句。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重在增强朗读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范读,领读等方法指导学生朗读。 其次,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多读。在教学组织上,可采取个人读、教师读、轻声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读、全班读等方法交替让学生实行练习,让人人都进入读的角色中,参加读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阅读在现代学习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谁的阅读能力强,谁就能把握最新信息。因此,帮助学生从小喜爱阅读,学会有效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成为学习的强者、社会发展的主人,这是语文教学头等重要的任务。 但是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学生的阅读习惯还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不想读,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于是,被其他的媒体夺去了几乎所有的阅读时间。 二是不会读,无选择地读,或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迷迷糊糊读了,也没有收获。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加强主导作用的发挥,悉心进行阅读指导,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以主人翁态度去领略阅读的美好天地。 一、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产生读书的愿望。 (一)以课内促课外,点燃学生阅读的情感之火。不

读课外书的学生,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必然肤浅。这时,他们有一种急切地要通过别的途径去印证,扩充所学知识的愿望。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结合课内学习,扩展课外阅读,点燃学生阅读的情感之火。如学习《鲸》一文中,再扩展阅读<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鲸》,增加一些关于鲸的知识,使学生对鲸的了解更全面、更透彻。再如学习了课文《桂林山水》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西湖风光》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采用比较的方法,用西湖的水衬托漓江的水的美,并不是西湖不美,西湖的美同样是写不完、道不尽,令人神往,令人遐想。 (二)熏陶感染,构建阅读的芝兰之室。陶行知先生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因此,教师应注重熏陶感染,为学生构建一个芝兰之室书香伴童心,影响他们一生。具体做法是:一、宣讲读课外书的好处; 二、讲述各种名人读书的故事;三、进行环境布置,创设图书角;四、对于认真读课外书的同学不惜赞语;五、给予一定的读书时间;六、教师自己手捧一卷人情入神地阅读,为学生作出榜样;七、开设阅读欣赏课;八、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做到奇文共赏、疑义同析。 二、培养学生有选择阅读的习惯 在眼花缭乱的阅读市场,充斥着消遣性的“文化快餐”卡通漫画。如果学生良莠不分,非但谈不上增长知识,甚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