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1)
传感器原理及检测技术(pdf 67页)

光电式传感器
光电式传感器
●光电效应和光电元件●光电器件的特性
●光电耦合器件
●电荷耦合器件(CCD)●光电式传感器
光电式传感器
光电式传感器的概念
光电式传感器是以光电元件作为转化元件,可以将被测的非电量通过光量的变化再转化成电量的传感器。
光电式传感器一般由光源、光学元件和光电元件三部分组成。
光电式传感器的物理基础是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和光电元件
●外光电效应
●基于外光电效应的器件●内光电效应
●基于内光电效应的器件
基于外光电效应的器件 光电管
基于外光电效应的器件 光电倍增管
光电效应
●内光电效应之二(光生伏特效应)
✓势垒效应(结光电效应)
✓侧向光电效应。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1

第1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检测技术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手段。
而传感器是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等活动中对信息资源的开发获取、传输与处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我们已经知道,对于电量参数的测量具有测量精度高、反应速度快、能自动连续地进行测量、可以进行遥测、便于自动记录、可以与计算机方便地连接进行数据处理、也可采用微处理器做成智能仪表、能实现自动检测与转换等一系列优点。
但是在工程上和实际的测量中,所需要测量的参数往往有相当大的部分为非电量,例如温度、位移、压力、流量等,所以通常就把将这些非电量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的装置或设备称为传感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迅猛发展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
检测的基本任务就是获取有用的信息,通过借助专门的仪器、设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法以及进行必要的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从而获得与被测对象有关的信息,最后将结果提供显示或输入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控制系统。
因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属于信息科学范畴,它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一起分别构成信息技术系统的“感官”、“神经”和“大脑”,是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之一。
检测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促进。
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地向检测技术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了检测技术的发展。
与此同时,检测技术迅速吸取各个科技领域(如材料科学、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的新成果,开发出新的检测方法和先进的检测仪器,同时又给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先进的手段,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各种现代机械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中,检测技术的成本已达到设备系统总成本的50%~70%。
据资料统计:一辆汽车需要30~100余种传感器及配套检测仪表用以检测车速、方位、转矩、振动、油压、油量、温度等;而一架飞机需要3600余种传感器及配套检测仪表用来监测飞机各部位的参数(压力、应力、温度等)和发动机的参数(转速、振动等)等。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教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1课程简介【引题,作为整门课程的开始,开篇引题要能抓住学生兴趣】设计1:带几个机器人去教室,演示机器人功能,以其中一个机器人(排雷机器人)为例,提问:以这个排雷机器人为例,分析一下它具体实现了哪些功能?首先,当地面有雷的时候,它能够“看”到。
然后,它能将“看”到的信息,通过它的“神经”,也就是这些数据线,传达给它的“大脑”。
它的大脑就做出反应:此处有雷。
引出:这其实也就是我们这门课程中,主要研究的问题:怎样让一个系统去感知它周围的世界,然后,把它所感知到的信息,传递给它的大脑,来完成相应的系统任务。
(接课程内容)提到武器测试技术这个名词,我们可能都不陌生,我们在很多新闻、书籍、电影乃至动画片当中,都见到过关于武器测试技术的片段(图1.1 武器测试技术应用)。
如果我们把研究的对象放宽,那测试技术可以说遍布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图1.2 测试技术的应用)。
仔细看一看这些系统我们能够发现,它们的基本任务大体一致:将研究目标的相关信息检测出来,再传输给系统,来完成相应的系统任务。
1.1课程内容也就是说,我们这门课当中的主要内容:1、是系统感知世界的感官,也就是传感器。
2、是我们怎样利用这些感官,以及这些感官所感知到的信息(测试技术)。
3、最后,我们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这门学科当前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1.3 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我们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作为一个电气系统,它们用什么来感知外界的信息(传感器),又如何对感知到的信息加以处理,并应用到系统中去的(测试技术),最后,我们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这门学科当前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1.1章节内容1.1.2学时安排1.2课程特点1.2.1涉及范围广传感器部分物理电路模拟电路测试技术部分信号与系统电路模拟电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1.2.2知识点零散1.2.3贴近工程应用1.3学习要求1.3.1课上:认真听讲、记好笔记1.3.2课后:按时、独立完成作业1.3.3实验:充分预习,勇于实践1.4参考书目1.4.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魏学业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1.4.2《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张玉莲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4.3《现代传感器技术》徐群和主编科学出版社1.4.4《传感器与的检测技术》李增国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4.5《MATLAB基础与应用教程》蔡旭晖等著人民邮电出版社1.4.6《LabVIEW程序设计基础》德湘轶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产生背景【引题】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门主要研究传感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学科,那么,这门学科是怎样产生的呢?2.1生物能够感知外界信息人们从很早就知道,生物,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等形形色色的感官感知我们周围的世界(图1-4~图1-6)。
传感器原理及检测技术

传感器原理及检测技术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物理量或化学量转换成可测量信号的设备。
它在现代科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传感器的原理、种类以及常见的检测技术。
一、传感器的原理传感器的原理基于物理量与电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
一般来说,传感器由灵敏元件、信号处理电路和输出装置组成。
灵敏元件是传感器的核心。
它能够将物理变量转换成电信号。
常见的灵敏元件有电阻、电容、电势、磁阻、磁感应等,它们的变化都可以通过电路检测到。
信号处理电路用于对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以确保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它可以是模拟电路或数字电路,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
输出装置将经过信号处理的电信号转换成可供外部系统读取或显示的形式,如数字显示器、计算机接口等。
二、传感器的种类传感器按照测量物理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传感器的简要介绍:1. 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物体的温度,常见的有热电偶、热电阻等。
2. 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气体或液体的压力,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等领域。
3. 湿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空气中的湿度,常见的有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电阻式湿度传感器等。
4. 光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境光强度或接收光信号,包括光电二极管、光敏电阻和光电导。
三、传感器的检测技术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包括校准、线性化和误差补偿等。
这些技术能够提高传感器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1. 校准:通过与标准样品进行比较,调整传感器的输出,使之达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2. 线性化:对于非线性传感器,通过数学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使输出信号与被测量的物理量成线性关系。
3. 误差补偿: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例如零点漂移、温度影响等。
合理的误差补偿技术能够提高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
四、传感器的应用传感器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示例:1. 工业领域: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控制、生产线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实现实时监测和控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总结1: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检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一、传感器的组成2: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及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①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并以确定关系输出另一物理量的元件(如弹性敏感元件将力,力矩转换为位移或应变输出)。
②转换元件是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量转换成电路参数(电阻,电感,电容)及电流或电压等电信号。
③基本转换电路是将该电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处理的电量。
二、传感器的分类1、按被测量对象分类(1)内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内部的位置,速度,力,力矩,温度以及异常变化。
(2)外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的外部环境状态,它有相对应的接触式(触觉传感器、滑动觉传感器、压觉传感器)和非接触式(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激光测距)。
2、传感器按工作机理(1)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某种性质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主要有:光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
(2)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和运动定律等构成的(主要有①电感式传感器;②电容式传感器;③光栅式传感器)。
3、按被测物理量分类如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位移,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
4、按工作原理分类主要是有利于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
5、按传感器能量源分类(1)无源型:不需外加电源。
而是将被测量的相关能量转换成电量输出(主要有:压电式、磁电感应式、热电式、光电式)又称能量转化型;(2)有原型:需要外加电源才能输出电量,又称能量控制型(主要有: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式)。
6、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1)开关型(二值型):是“1”和“0”或开(ON)和关(OFF);(2)模拟型:输出是与输入物理量变换相对应的连续变化的电量,其输入/输出可线性,也可非线性;(3)数字型:①计数型:又称脉冲数字型,它可以是任何一种脉冲发生器所发出的脉冲数与输入量成正比;②代码型(又称编码型):输出的信号是数字代码,各码道的状态随输入量变化。
传感器原理及检测技术部分课后作业答案

部分课后作业答案2-8. 标称电阻为100Ω的应变计贴在弹性试件上。
设试件的截面积 S=1×10-5m 2,弹性模量E=2×1011 N /m 2,若由1.0×104N 的拉力作用,使应变计的电阻相对变化为1%,试求此应变计的灵敏度系数。
解:∵灵敏度系数εRR K /∆=,又已知%1=∆RR,F=1.0×104 N ,S=1×10-5m 2,∴ )/(101101100.129254m N mN S F ⨯=⨯⨯==-σ 由εσ⋅=E ,可得321129105)/(102)/(101-⨯=⨯⨯==m N m N E σε 所以,灵敏度系数2105%1/3=⨯=∆=-εRR K2-9. 将4片相同的金属丝应变片贴在实心圆柱形测力弹性元件上,如题2.9图所示。
设应变片的灵敏度系数K=2,作用力F=1 000kg 。
圆柱形横截面半径r=1cm ,弹性元件的杨氏模量E=2×107N /cm 2,泊松比μ=0.285。
求:(1)画出应变片贴在圆柱上的位置图及相应测量电桥的原理图; (2)各应变片的应变ε;(3)若测量电路采用电桥电路,设供电桥电压E =6V ,桥路输出电压U o 为多少?(4)这种测量方法对环境温度的变化能否具有补偿作用?试说明原因。
解:⑴将R 1~R 4四片应变片按图2-9(a )所示粘贴,其中R 1、R 3沿轴向粘贴,测量轴向应变,R 2、R 4沿径向粘贴,测量径向应变。
测量电桥为全桥测量电路, R 1与R 3置于电桥的一对角线上,R 2与R 4置于电桥的另一对角线上,如右图2-9(b )所示。
题2.9 图⑵∵)(1500105.1)/(102)01.0(14.3/8.9100032722μεπσε=⨯=⨯⨯⨯====-cm N m N Er FE A FE∴εK R R R R =∆=∆3311, R 1与R 3的纵向应变(轴向应变)ε为1500με;μεεK K R R R R r -==∆=∆4422 ,式中μ为泊松比,μ=0.285。
传感器原理及检测技术

传感器原理及检测技术传感器技术是测量技术、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微电⼦学、光学、声学、精密机械、仿⽣学和材料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和⾼新技术密集型前沿技术之⼀,是现代新技术⾰命和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动检测和⾃动控制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传感器技术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柱产业的⼀部分。
传感器在⼯业部门的应⽤普及率⼰被国际社会作为衡量⼀个国家智能化、数字化、⽹络化的重要标志。
传感器技术是新技术⾰命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是现代科技的开路先锋,也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个重要标志,它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构成信息产业的三⼤⽀柱之⼀。
如果说计算机是⼈类⼤脑的扩展,那么传感器就是⼈类五官的延伸,当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时,⼈们才逐步认识信息摄取装置——传感器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惊呼“⼤脑发达、五官不灵”。
从⼋⼗年代起,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股“传感器热”。
美国早在80年代就声称世界已进⼊传感器时代,⽇本则把传感器技术列为⼗⼤技术之创⽴。
⽇本⼯商界⼈⼠声称“⽀配了传感器技术就能够⽀配新时代”。
世界技术发达国家对开发传感器技术部⼗分重视。
美、⽇、英、法、德和独联体等国都把传感器技术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关键技术之⼀。
美国国家长期安全和经济繁荣⾄关重要的22项技术中有6项与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直接相关。
关于保护美国武器系统质量优势⾄关重要的关键技术,其中8项为⽆源传感器。
美国空军2000年举出15项有助于提⾼21世纪空军能⼒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名列第⼆。
⽇本对开发和利⽤传感器技术相当重视并列为国家重点发展6⼤核⼼技术之⼀。
⽇本科学技术厅制定的90年代重点科研项⽬中有70个重点课题,其中有18项是与传感器技术密切相关。
美国早在80年代初就成⽴了国家技术⼩组(BTG),帮助政府组织和领导各⼤公司与国家企事业部门的传感器技术开发⼯作。
美国国防部将传感器技术视为今年20项关键技术之⼀,⽇本把传感器技术与计算机、通信、激光半导体、超导并列为6⼤核⼼枝术,德国视军⽤传感器为优先发展技术,英、法等国对传感器的开发投资逐年升级,原苏联军事航天计划中的第五条列有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pt课件第一章

2024/2/29
16
1.2检测技术理论基础
1.2.2 测量方法
1) 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组合测量 (又称联立 测量)。经过求解联立方程组,才能得到被测物理量的最后
结果,则称这样的测量为组合测量。
2) 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与微差式测量
3) 等精度测量与非等精度测量
4) 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
2024/2/29
2024/2/29
23
2024/2/29
3
1.1.3 传感器基本特性
当传感器的输入信号是常量,不随时间变化时,其 输入输出关系特性称为静态特性。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是指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关系特性 ,即传感器系统的输出信号y(t)和输入信号(被测 量)x(t)之间的关系,传感器系统示意图如下图所 示。
2024/2/29
4
1.1.3 传感器基本特性
2.传感器的分类
(1)按照其工作原理,传感器可分为电参数式(如电阻式、 电感式和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及 热电式传感器等。
(2)按照其被测量对象,传感器可分为力、位移、速度、 加速度传感器等。常见的被测物理量有机械量、声、磁、温 度和光等。
(3)按照其结构,传感器可分为结构型、物性型和复合型 传感器。物性型传感器是依靠敏感元件材料本身物理性质的 变化来实现信号变换,如:水银温度计。结构型传感器是依 靠传感器结构参数的变化实现信号变换,如:电容式传感器。
敏感元件输出的物理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电信号 的元件。
测量电路(measuring circuit): 将转换
元件输出的电信号进行进一步转换和处理的部分,如 放大、滤波、线性化、补偿等,以获得更好的品质特 性,便于后续电路实现显示、记录、处理及控制等功 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感器标定是指利用较高等级的标准器具(或仪器、 仪表)对传感器的特性进行刻度,或者说通过试验建立传 感器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确定出不同 使用条件下的误差关系。
传感器的标定分静态标定和动态标定:
1. 感器静态特性标定
传感器静态标定目的是确定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如 线性度、灵敏度、精度、迟滞性和重复性等。 2. 传感器动态特性标定 传感器动态特性标定的目的确定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参 数,如时间常数、上升时间或工作频率、通频带等。
3. 引用误差 引用误差实际上是一种实用方便的相对误差,只是 将相对误差计算时分母由实际值(或测量值)换成 测量范围的上限即可。也就是说,引用误差是绝对 误差与测量范围上限之比。由于测量范围上限与被 测量大小无关,因此,它实质上是一个绝对误差的 最大值。
二阶传感器的传递函数:
H (s) K s 2 2s 1 2 0 0
K
(1-2) 频率函数: (1-3)
H ( j )
2 1 2 2 j 0 0
幅频特性为: (1-4) 相频特性为: (1-5)
H ( j ) [1 (
K
2 2与检测技术
检测就是去认识
科学家西门子(W.Ven.Siemens)
第一章 概述
一 二 三 基本概念 传感器特性及其标定 误差分析及处理技术
一、 基本概念
传感器 传感器的分类 检测技术 检测系统组成及各部分特点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发展
传感器是检测系统的第一个环节。它是
一 基本概念 二 传感器特性及其标定 三 误差分析及处理技术
二、传感器特性及其标定
静态特性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静、动态特性标定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传感器的输入信号不随时 间变化或变化非常缓慢时,所表现出来的输出响应特 性,称静态响应特性。通常用来描述静态特性的指标 有:测量范围、精度、灵敏度、稳定性、非线性度、 重复性、灵敏阈和分辨力、迟滞等。
根据二阶系统相对阻尼系数 的大小,将其二阶 响应分成三种情况:既 >1时过阻尼; =1时临界阻 尼; <1时的欠阻尼。在一定的 值下,欠阻尼系统
比临界阻尼系统更快地达到稳态值;过阻尼系统反应 迟钝,动作缓慢,所以一般传感器都设计成欠阻尼 的, 一般取值为0.6~0.8。
二、传感器特性及其标定
• 传感器的集成化
传感器的集成化是利用集成电路制作技术和微机械加 工技术将多个功能相同、功能相近或功能不同的传感器件 集成为一维线型传感器或二维面型(阵列)传感器;或利用 微电子电路制作技术和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将传感器与信 号调理、补偿等电路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前一种集成具体 可分为三种类型:
1. 2.
迟滞
传感器在正(输入量增大)反(输 入量减小)行程中— — 输入特性曲线不 重合的程度称为迟滞。
重复性
重复性是指传感器沿同一方向变化 时,在全量程范围内连续进行多次测 试,所得到的各特性曲线重复程度。
二、传感器特性及其标定
静态特性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静、动态特性标定
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对于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 特性。只要输入量是时间的函数,则其输出量必将是时间 的函数。研究动态特性的标准输入形式有三种,即正弦、 阶跃和线性,而经常使用的是前两种。
• 检测技术的发展
随着世界各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对检测技术的要求越 来越高。目前,现代检测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大体有以下 几个方面 : 1. 不断拓展测量范围,努力提高检测精度和可靠性 2. 传感器逐渐向集成化、组合式、数字化方向发展 3. 重视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3. 检测系统智能化
第一章 概述
以一定的精度把被测量转换成与之有确定关 系的、便于应用的某种量值的测量装置 顾名思义,传感器的功能是一感二传, 即感受被测信息,并传送出去。根据传感器 的功能要求,它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
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
敏感元件
能够灵敏地感受被测量并作出响应的元件
如金属或半导体应变片,能感受压力的大小而引起形 变,形变程度就是对压力大小的响应。铂电阻能感受温 度的升降而改变其阻值,阻值的变化就是对温度升降的 响应,所以铂电阻就是一种温度敏感元件,而金属或半 导体应变片,就是一种压力敏感元件
一、 基本概念
传感器 传感器的分类 检测技术 检测系统组成及各部分特点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发展
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是研究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 息转换及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是自动化技术四个 支柱之一。从信息科学角度考察,检测技术任务有: 寻找与自然信息具有对应关系的种种表现形式的信 号,以及确定二者间的定性|定量关系;从反映某一信 息的多种信号表现中挑选出在所处条件下最为合适的 表现形式,以及寻求最佳的采集、变换、处理、传 输、存储、显示等的方法和相应的设备。
• 新型传感器的开发
这是发展高性能、高功能、低成本和小型化传感 器的重要途径。制作此类传感器是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效 应和定律。 新型传感器层出不穷,如利用量子力学诸效 应研制的高灵敏阀传感器,响应速度极快的红外传感器, 光纤传感器等。高灵敏阀传感器可用来检测极微弱的信 号,红外传感器是利用光子滞后效应制作的,有响应速度 极快的优点。
( ) arctg
(
2
)( 0) 0
上面各式中: 0 0 — — 系统无阻尼时的固有振动角频率,
=
k m
;
k — — 弹簧常数;
m— — 质量;
— — 相对阻尼系数,
K
2 = km
C
; 。
C — — 阻尼器阻尼系数; 1
K — — 静态灵敏度, m 02
由于大多数传感器均为二阶系统,所以我们要专门 讨论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将多个功能相同的敏感元件集成在同一芯片上,检 测被测量的线状、面状、甚至体状的分布信息 。 将多个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敏感元件集成在同一 芯片上,在保证测量精度下扩大传感器的测量范 围。 将多个不同功能的敏感元件集成在同一芯片上,使 传感器能测量不同性质的参数,实现综合检测。
3.
微传感器一般是指敏感元件的特征尺寸从几μm到几 mm的这类传感器的总称, 它包括三种结构形式: 1、微型传感器,通常它是单一功能的简单传感器,其敏 感元件工艺一般与集成工艺兼容。 2、具有微机械结构敏感元件的机电一体化的微结构传感 器。 3、具有数字接口、自检、EPROM (CPU)、数字补偿和总 线兼容等功能的微传感器系统 。
• 灵敏度
传感器灵敏度是表示传感器的输入增量与由它引起 的输出增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更确切地说,灵敏度k等 于传感器输出增量与被测量增量之比,是传感器在稳态 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上各点的斜率,可用下式表示: 1)
k
du dx
df(x) dx
f ' ( x)
(1-
• 灵敏阈与分辨力
灵敏阈是指传感器能够区分出的最小读数变化量。 对模拟式仪表,当输入量连续变化时,输出量只做 阶梯变化,则分辨力就是输出量的每个阶梯所代表的输入 量的大小。对于数字式仪表,灵敏度阈就是分辨力,即仪 表指示数字值的最后一位数字所代表的值。 从物理含义看,灵敏度是广义的增益,而灵敏度阈则 是死区或不灵敏度。
一、 基本概念
传感器 传感器的分类 检测技术 检测系统组成及各部分特点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发展
检测系统的组成
一个广义的检测系统一般由激励装 置、被测对象、敏感元件、调理电路与 输出单元所组成。下图是自动检测系统 组成框图。
检测系统各部分的特点
1. 有时,为便于有效测量,需要给被测对象施加激励信 号,这样可使被测对象处于预定状态,并将其有关方向 的内在联系充分显示出来。 被测对象的特性均以信号的形式给出,而被测信号一般 都是随时间变化的动态量,即使在检测不随时间变化的 静态量时,由于混有动态的干扰噪声,所以,通常也按 动态量进行检测。
一、 基本概念
传感器 传感器的分类 检测技术 检测系统组成及各部分特点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 计算机技术, 它们分别完成对被测量的信息提取、信息传 输及信息处理。目前, 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已取得突破性 进展, 然而传感器的发展相对滞后。 在今天信息时代, 各种控制系统对自动化程度、复杂 性以及环境适应性(如高温、高速、野外、地下、高空等) 的要求越来越高, 需要获取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它不仅对 传感器测量精度、响应速度、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 求, 而且需求信号远距离传输。
一、 基本概念
传感器 传感器的分类 检测技术 检测系统组成及各部分特点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发展
传感器的分类
1.根据被测物理量分类 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 器、温度传 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2.按工作原理分类 应变式、电压式、电容式、涡流式、差动变压器式 等。 3.按能量的传递方式分类 有源的和无源的传感器。
• 传感器的智能化、网络化
智能传感器系统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 路技术,利用硅作为基本材料制作敏感元件、信号处理电 路、微处理器单元,并把它们集成在一块芯片上,故又称 集成智能传感器 (Integrated Smart/ Intelligent Sensor)。 智能传感器系统具有自检测、自补偿、自校正、自诊 断、远程设定、状态组令、信息储存和记忆等功能。
第一章 概述
一 基本概念 二 传感器特性及其标定 三 误差分析及处理技术
三 误差分析及处理技术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误差的分类和来源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表达式 基本误差和附加误差 测量误差的估计和校正 测量误差的合成与分配
1. 绝对误差 绝对误差是示值(或称测量值)与被测量真值之间 的差值。 2. 相对误差 由于绝对误差不能确切地反映出测量的准确度,所 以引出相对误差的概念。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与真 值(或实际值)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