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实验】染色体组型分析

合集下载

遗传学实验:人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遗传学实验:人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结果
• 作人类染色体核型图
• • • • • • • • • A-G 染色体组的名称 1-22 染色体编号 X,Y 性染色体 del 缺失 der 结构重排的染色体 dup 重复 inv 倒位 t 易位 +/在染色体符号前表示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在 染色体符号后表示染色体多出或缺少一部分
实验步骤
1. 计数,沿边缘剪下染色体,编号 2. 初步目测配对,分组 3. 测量长度,计算相对长度、着丝粒指数、 臂比,相同的染色体间配对 4. 将配对好的染色体排列并粘贴在纸上,每一 组下面画一横线,在两端注明起止号,并在 横线下的中部写明A-G组号,染色体从大到 小编为1-22号,性染色体单独列为一组
染色体的特征
• 数目 (2n=?)
• 长度 (绝对长度、 相对长度)
• 着丝粒位置 (M\SM\ST\T)
• 随体与次溢痕的数目、 大小和位置 • 带型分析
人类23对染色体
组型分析实验方法
• • 染色体数目确定 染色体形态特征:
长度:绝对、相对 相对长度=每条染色体的长度/全套染色体长度 臂比=长臂/短臂
记述一特定带时,需 要写明4个内容:染 色体号,长短臂,区 的号序和带的号序。 这些内容按顺序写, 不用间隔或加标点。 如果某一带被再细分, 在原带号数后加一小 数点,编号原则仍按 从着丝粒往臂端序贯 编号。如1p31.2代表 一号染色体短臂3区1 带第2亚带
核型描述
• 首先列出染色体总数,然后是性染色体组成, 接着列出异常的染色体数目或形态。下列统一 的命名符号:
着丝点指数=短臂/(长+短臂)
随体的有无
分组排队原则
• 着丝粒类型相同,相对长度相近的分一组 • 同一组的按染色体长短顺序配对排列 • 各指数相同的染色体配为一对 • 可根据随体的有无进行配对 • 将染色体按长 短排队,短臂向上

实验五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及组型分析

实验五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及组型分析

实验五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及组型分析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片及染色技术,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观察动物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

二、实验原理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是重要的遗传指标之一。

制备染色体标本是细胞遗传学最基本的技术,优良的染色体制片是进行染色体显带、组型分析、原位杂交的先决条件。

染色体的制备在原则上可以从所有发生有丝分裂的组织和细胞悬浮液中得到。

最常用的途径是从骨髓细胞、血淋巴细胞和组织培养的细胞中制备染色体。

小型动物的染色体制片最好最有效的材料就是骨髓组织。

利用骨髓的制片技术虽然需要离心以及细致的操作,但其基本程序是简便的。

另外,在骨髓细胞中,有丝分裂指数相当高,因此可以直接得到中期细胞而不必象淋巴细胞或其它组织那样要经过体外培养。

主要的中期相来自成红细胞系统,也来自各种骨髓母细胞。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分裂相是较少的。

不过,在染色体制片上已无法区别上述来源。

多倍体的中期相(4n、8n和16n)往往来自于巨核细胞。

对大型动物通常采用对骨骼、脊柱或胸骨穿刺术吸取红骨髓,小型动物多采用剥离术取股骨以获得骨髓细胞。

通过骨髓得到的染色体是比较简便的,一般也无需无菌操作。

在临床上多用于白血病的研究。

在实验条件下,这种染色体是机体内真实情况的反映,因此在药品检验、环境监测、食品检验等工作以及致畸、致癌、致突变等研究中,利用骨髓制片的方法易于观察毒性物质在体内对细胞和染色体的影响。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穿刺取骨髓较困难,或者希望对同一个体材料进行连续的对比取材,以观察药物或环境因素对人类或动物的影响及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这时,采用外周血细胞而不伤害供血者直接制备染色体的技术就十分有利了。

在动物实验时,可在取材前经腹腔注射有丝分裂抑制剂,一般常用秋水仙素。

秋水仙素是从百合科秋水仙属的一个种——秋水仙的器官和种子内提炼出来的一种植物碱。

因有剧毒,故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切勿使药液进入眼内或口中。

实验四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四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染色体标本制备困难
在制备染色体标本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细胞分裂不佳、染色体分散不均等问题,影响观察效果。解决 方案:可以尝试调整培养基成分、改变培养温度等手段优化细胞分裂条件,提高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成 功率。
染色体识别困难
在观察染色体时,有时会出现染色体形态相似、不易区分的情况,影响组型分析的准确性。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增加拍照倍数、优化染色技术等手段提高染色体的可识别性,同时加强染色体特征的记忆 和识别训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结果分析与应用
结果分析
通过对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判断个体的遗传特征和潜在的健 康风险。
结果应用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为个体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建议和遗传咨询,预防和减少遗传 性疾病的发生。同时,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也可以用于辅助生殖、遗传性疾病的 筛查和诊断等领域。
05 实验总结与展望
实验总结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意义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染色体数 目和结构的观察,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的遗传特征和变异情况。
实验操作流程
实验操作流程包括染色体标本制备、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观察 、染色体组型拍照和数据分析等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全面 了解染色体的特征。
实验结果与结论
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可以得出生物的染色体数目、结构特征 和变异情况,为遗传学研究和生物分类提供重要的依据。
03 实验操作
样本准备
采集样本
从实验动物或人类细胞中采集样本,确保样本新鲜且无污染 。
细胞培养
将采集的样本进行细胞培养,以获得足够的细胞用于后续实 验。
染色体制备
细胞固定

实验九、 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九、 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的分类 (1) telocentric chromosome (t) (2)sub-telocentric chr.(st) (3)sub-midcentric chr.(sm) (4) midcentric chr. (m)
t, r>7
st,r=3~7
sm, r=1.7~3
m,r=1~1.7
实验九、 染色体组型分析
(教材上实验2,p7-10)
一、实验目的
课余时间做
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染色体组型(Karyotype,核型)概念
2. 3. 4.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意义 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 相对长度=(某一条染色体长度/单倍染色体总 长)×100%(精确0.01)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验报告:展示核型分析结果
实验报告纸 题头
后 天 交 老 师 信 箱
图注
染色体片照片 (标染色体号)
次级图注 核型图
• • • •
思考题 1.核型分析的意义是什么? 2.核型分析包括哪些指标? 3.以形态为依据的核型分析有什么缺陷? 用什么方法可以补救?
现在,先做Feulgen染色前的60℃酸解 一步,等待间开始做性染色质实验,然 后有机安排时间。 做完性染色质实验并尽快做好染色体 畸变制片染色后,到4楼显微互动实验室 观察、摄影。
臂比值=长臂/(短臂+随体)
染色体组型和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Karyotype,核型)主要是指有 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及其各种特征的总和。 对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组型的各种特征进行 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研究称之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核型分析之所以选用中期染色体,是由于 中期染色体充分缩短、比较稳定。

实验十四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十四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01
02
03
显微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 形态和排列顺序,是进行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础。
染色体测量
使用显微测微尺等工具对 染色体进行精确测量,获 取染色体的长度、宽度等 数据。
核型分析
将染色体按照大小、形态 进行排列,形成核型图谱, 可以直观地了解染色体的 特点和变异情况。
03 实验步骤
染色体组型分析
通过对染色体进行显微观察和测 量,将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特征 和排列顺序进行描述和分类,从 而确定生物的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数目与形态特征的描述
染色体数目
每种生物都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这 些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到关键 作用。
形态特征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包括长度、着丝粒 位置、核型等,这些特征可以反映染 色体的功能和进化历程。
实验结果提示,该植物可能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对于农业 生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实验结果还表明,染色体组型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 因素,如染色体大小、着丝粒位置、核型对称性等,以确保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对实验方法的改进与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染色体组型分析技术,如全染色体微列阵技术和高通量 测序技术等,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法,如改进染色体制片技术、优化显微观察条件等,以提高实验效率 和结果的可靠性。
在应用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在遗传资源评价、物种分类和进化生物学 等领域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径。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异是物种形成和 进化的基础,可以导致物种间的生殖隔

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姓名:刘云超学号:2009361017班级:生工4班组别:4组一、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

每一细胞内特定的染色体组成叫染色体组型。

2、染色体组型分析(核型分析):就是研究一个物种细胞核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各种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如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观测,从而描述和阐明该生物的染色体组成,为细胞遗传学、分类学和进化遗传学等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3、染色体组型分析大都采用植物根尖等分生组织中的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因为此期染色体具有较典型的特征,且易于计数;在进行核型分析时,染色体制片要求分裂相为染色体分散,互不重叠,能清楚显示着丝点位置。

然后通过显微摄影,测量放大照片上的每个染色体的长度和其它形态特征,依次配对排列,编号,并对各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作出描述。

二、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练习显微摄影的操作过程,拍摄和印放显微照片。

三、实验材料蚕豆、玉米、黑麦、洋葱的根尖(或木本植物的茎尖),或幼嫩花蕾,经固定,染色,压片(方法参见实验二十八),显微摄影,得染色体照片。

也可以由实验室提供染色体制片或放大照片。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显微镜,测微尺,毫米尺,镊子,剪刀,绘图纸。

如无现成的染色体照片需备摄影显微镜以及有关摄影器材。

五、实验步骤1、测量:依次各测量染色体长臂和短臂的长度,随体计入臂长与否须注明。

根据显微测量或放大照片测量、记录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如下:绝对长度(μm)=放大的染色体长度÷放大倍数染色体组总长度=该细胞单倍体全部染色体长度(包括性染色体)之和相对长度(%)=每个染色体长度÷染色体组总长度×100臂比=长臂长度÷短臂长度着丝粒指数=短臂÷该染色体长度×100例表(表格于实验结果中)2、配对:根据测量数据,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臂率、着丝粒指数、次缢痕的有无及位置、随体的形状和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剪贴配对。

3 实验三蚕豆染色体组型分析

3 实验三蚕豆染色体组型分析
K(2n)=( )m + ( )sm + ( ) st + ( ) t + ( )( ) sat
遗传育种学实验遗传育种学实验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染色体长臂相对长度xsd短臂相对长度xsd相对全度xsd有无分类1098796543566105987381731894111876242211628203798638711575235700625781406305633817851377373573221171205255467519751141273401215631097286st1033781231976252st112124099689422212198507987632322013110212060021045遗传育种学实验遗传育种学实验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次缢痕着丝粒遗传育种学实验遗传育种学实验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选取其中形态最好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分裂相照片依次剪下各单个的染色体按表型特征将全部染色体配同源对或同源组
遗传育种学实验
植物多采用压片方法制备
从固定液中选取6—8个根尖放在盛有1M HCl的试管中,在60℃水浴中水解8min
水洗2-3次。用刀片或解剖针切取根尖1mm 于载玻片上——分割成4—5小块,用针尖 拨碎分散开,加一滴苯酚品红染色3-5分钟 。
加上盖玻片,用拇指或橡皮头玻璃棒用力
均匀地敲打盖片,使根尖细胞成一单层细 胞(材料呈云雾状),进行镜检。
9.654 8,173 4.221 3.871 2.578 1.785 2.117 1.975 1.563 1.231 0.996 0.798
35.66
1.05
18.94
1.11
16.28
2.03
15.75
2.35
14.06

遗传学实验三 生物染色体组型(核型)分析

遗传学实验三  生物染色体组型(核型)分析

2.配对:根据各染色体的长度、臂 比、随体有无等信息,将同源 染色体配对。
3.排列:将各对同源染色体按大小 (长度)进行排列并编号。
4.剪贴:各染色体着丝点在同一水 平线上;短臂在上长臂在下。
5.分类:按臂比分类
M:1.0 m: 1~1.7 sm: 1.71~3.0 st: 3.01~7.0
t: >7.01
染色体组型或核型分析就是研究一个物种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形态特征即通过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位置臂比和随体有无等观测从而描述和阐明该物种的染色体组成为细胞遗传学分类学及进化遗传学等研究提供依据
实验三 生物染色体组型(核型)分析
• 实验目的:观察分析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末或中期染色体形态 特征,学习生物染色体组型(核型)分析的方法。
6.综合描述:根据实验结果写出蚕豆的核型公式并分类。 蚕豆标准核型公式为:2n=12=2m(SAT)+10t 对称核型:由M和m染色体组成 基本对称核型:大多数由M和m染色体组成 基本不对称核型:大多数由sm、st和t染色体组成 不对称核型:由st和t染色体组成
作业
1.测量、计算并填表(P33) 2.根据配对、排列结果,按要求剪贴染色体 3.写出核型公式并分类
• 实验材料: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末染色体放大照片。 • 实验器材:计算器,剪刀,毫米尺,胶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验步骤
1.测量、填表:先将各条染色体随机编号,依次测量其长臂和短臂 长度,计算绝对长度、相对长度和臂比(随体是否计入短臂需说 明),并将测量和计算结果填入P33表格。 臂比:长臂长度/短臂长度 绝对长度(μm):测量获得的各染色体的长臂+短臂/放大倍数 相对长度(%):单个染色体的长度占单套染色体组总长度的百 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长度=
X100
染色体组内全部染色体总长度
臂比值=
长臂长度(q) 短臂长度(p)
请问如何准确地确定 染色体组内全部染色 体的总长度?
臂比值 1.0~1.7 1.7~3.0 3.0~7.0 7.0以上
3 配对:根据测量、计算的数据进行同 源染色体的配对。
4 排列和剪贴:将配对的染色体按由大 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并编号。等长的染色体 短臂长的排在前面,特殊的染色体(如性染 色体)排在最后。让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粒排 在一条直线上,短臂在上,长臂在下。
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通过对染色体标本 和其照片进行测量、对比分析、配对、分组 、排列,对各染色体的形态进行分析。在细 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生物进化和遗传育 种学等研究中,是重要的研究手段。
得到良好的细胞分裂图像(人)
蚕豆的核型分析
实验材料:
洋葱、大麦、玉米、黑麦、蚕豆等。本 实验选用蚕豆(2n=12)。 实验用品:
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植物染色体组型的方法;
2 了解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意义。
实验原理:
各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结构都 是恒定的。染色体组型,也称为核型,指一 个个体或物种的特有的染色体构成,包括染 色体数目以及每一条染色体所特有的形态特 征(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的位置、臂比值 、随体的有无、次级缢痕的数目及位置、异 染色质的分布等)。核型是物种最稳定的性 状和标志,通常在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时进
用具:蚕豆有丝分裂中期照片(6x8cm) 、剪刀、镊子、铅笔、直尺、计算器、胶水 、实白验纸步等骤。:
1 测量:测量每条染色体的长臂长度和 短臂长度,得出总长度。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 应平分为二,计入两条臂长度之内。(要使 测量尽可能准确,应注意哪些问题?)。
2 计算: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
某染色体的长度
5 写出核型公式:将核型分析的结果和 某种材料核型的主要特征表示出来:
K=2n=12=2AmSAT+ ?B + ?C
实验报告:
完成蚕豆的染色体组型分析,包括染色体组型 图、数据表、核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意义。请大家查阅相 关资料。
本节内容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